仲振奎
【戏曲家小传】
(1749—1811)字春龙,号云涧,又号红豆山樵。泰州(今属江苏)人。监生。以游幕为业,曾游川、鄂等地。晚年由赣入粤,入其弟兴宁知县仲振履幕。喜作戏曲,亦工诗文。所作传奇多达十三种(一说十六种),惜多散佚。清嘉庆三年(1799),据小说《红楼梦》及逍遥子序本《后红楼梦》故事,谱成《红楼梦》传奇。同时还作有《怜春阁》传奇,两种均存。存目尚有《诗囊梦》一种。另有《绿云红雨山房诗钞》。
红楼梦
第七出 葬花
仲振奎
(生携书上)
【商调过曲山坡五更】忒匆匆韶春已暮,乱纷纷落花如雨。急煎煎子规唤人,闷恹恹一腔心事和谁语。小生与林妹妹两小无猜,同心已久,自谓今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不料他搬进园来,性格忽然一变,若远若近,若喜若嗔,倒教小生无从揣度。偏遇这暮春时候,一片风花,好难消遣也。心缘在,信誓虚,情怀误。只为神光离合[1] ,离合无凭据。长恨绵绵,那和春去。
因此携着这《会真记》[2] ,出得怡红院来,不免依花藉草,披阅一番,以解闷怀则个。(坐地看书介)
【前腔】破苍苔斜依花树,对香词细参宫羽[3] 。问东风吾生奈何,逐游丝芳踪多怅纱窗阻。(风起举袖介)呀!早落的满身花片也!我想美女名花,皆天地至灵之气,那美人全在温存,这花片岂宜践踏,待我送入沁芳桥下,做个水葬湘妃[4] ,也不枉怜香惜玉一场。(兜衣起介)(放书介)(行介)只是这地上的还得扫起才好。(抛花介)花鲜润,水洁清,无尘污。你看明霞千点,千点随波去。流出仙源[5] ,知他何处?(复坐看书介)(旦珠笠云肩荷花锄,锄上悬纱囊,手持帚上)
【北越调斗鹌鹑】则俺是瑶岛司花[6] ,常惦记珠宫艳友[7] 。眼看着搓粉揉香,还说甚红肥绿瘦。这些时拾翠精神,变做了伤春症候。因此上丢不下惜花的心,放不落拈花的手。准备着护胭脂药圃云锄,拨动俺扫天门零陵凤帚[8] 。
【紫花儿序】早贮过绛纱囊丹砂几斗。回避了催花雨过眼缤纷,又遇着妒花风拂面飕飗。不分明芳春竟去,无倒断花梦谁留[9] ?飘流,这是薄命红颜榜样不?怎怪的烟荒月瘦,燕懒莺痴,蝶怨蜂愁。
宝哥哥看什么书呢?(生起介)妹妹来得正好,我和你将这落花扫起者。(旦)且慢,将书来看。(生藏介)没有什么书吓。(旦)你又来了,一本书儿,也这样藏头露尾,若不拿来,我就恼了。(生笑介)哦,恼了,妹妹如何恼得?(送旦介)请看。(旦看介)是好文字也呵!
【天净沙】这的是艳盈盈《金荃集》上词头[10] ,俊翩翩《玉台咏》里风流[11] ,著超超红豆场中圣手[12] 。原来词曲之中,也有天仙化人手段[13] 。好一似锦翻翻飞琼回袖[11] 4,韵悠悠霓裳在月殿龙楼。
(生)妹妹看得好快。(旦笑介)你道俺女孩儿家便无一目十行的本事么?(看完介)(生)妹妹你道好不好?(旦笑介)果然有趣。(生笑介)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便是倾国倾城貌了[15] 。(旦怒掷书介)呀!
【调笑令】你怎生信口便胡诌,道倾国倾城病与愁?(哭介)甚心肠爱把奴欺负?好端端少年的心友[11] 6,定要到参辰路儿相背走[17] ,问哥哥作甚来由?
我去告诉舅舅,看你如何?(生急介)(扯旦介)妹妹,饶过这次罢,以后再不敢了!
【小桃红】(旦)白没事恁将人轻薄肯干休?到高堂你亲口回尊舅。(生连揖介)妹妹饶了罢!(旦冷笑介)你仗着礼体斯文把罪名救,百妆出假温柔。我问你,怎没遮拦,还认取年华幼?(生)小生怎敢欺负妹妹?只不过一时间语言昏愦。倘属有心,便堕落沁芳桥下。(旦掩生口介)禁声!做甚便盟神立咒,敢则你失心中酒[18] 。(笑介)呸!兀的不是个银样蜡枪头[19] !(生痴介)
(旦)我们扫花去来。(生应)(拾书藏介)(荷锄携囊介)(旦持帚扫介)(生装花入囊介)
【秃厮儿】扫不尽锦阑前蜂衔雀耨,只免了锦鞵边玉躏香蹂。恨则恨东风薄幸不耐久。(生)妹妹,我想这花瓣儿和美人一般,岂宜践踏?你未来之先,我已兜了一衣襟送入沁芳桥下去了。如今也送到桥下去罢。(旦)此间水气虽清,但是流出园门,便有许多秽浊,岂不污了此花?(生)是吓!这便怎样呢?(旦)我在那湖山背后立了一个花冢,尽使碎绿残红,皈依净土,你道何如?(生笑介)我宝玉也算惜花,怎及妹妹这般精细!(旦笑介)免劳谬奖。但教归净土,较胜付东流沉浮。
来此已是,大家葬花则个。(葬花介)(旦泪介)(生惊介)妹妹为何掉下泪来?(旦)偶有所感耳!(背介)
【圣药王】则这花一丘,土一丘,知他能共我合山丘?便道情不休,意不休,不休休到底也休休。那不为花愁?(转介)
(生)妹妹珍重玉体,切莫常常愁闷。(为旦拭泪介)(亦自掩泪介)(贴上)风回裙蝶舞,花绕鬓云香。我晴雯为寻二爷,来到园中,怎奈百寻不着,不知往那里去了?呀,原来和林姑娘在此葬花。二爷,太太请你呢!(生)如此,我去了。妹妹也回去罢。(旦)知道。哥哥请。(生)香词归绣口,花梦隔琴心[20] 。(带贴下)(旦)宝玉去了,不免回转潇湘馆去者。(荷锄持帚介)(叹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介)
【麻郎儿】我好似雨中花香蔫玉愁,水中萍蒂小枝浮。百忙里芳心厮耨[21] ,又何曾性格钩辀[22] 。
【么篇】只为的面羞,事丑,众口,做不的雾非花夜度明休[23] 。待博个水和鱼天长地久,不堤防喜成嗔薰香犹臭[24] 。
【络丝娘】他其实克性儿言投意投,他料不至将无作有。只是我呵,话到了咽喉,却难剖,闪的他一场消瘦[25] 。(内唱“如花美眷”一曲介[26] )(旦痴听出神介)(锄帚堕地介)(软瘫坐介)(泪介)
(杂旦上)水流云不定,花落鸟空啼。我紫鹃为寻姑娘到此。呀,怎生痴痴流泪,是谁得罪了也?(旦)非也。我触景伤情,你那里知道!扶我回去罢。(杂旦取锄帚扶旦介)(旦嗽介)(杂旦惊介)姑娘,嗽病又起了?(旦叹介)
【煞尾】柔肠断尽由他嗽,甚年光商量健否?(杂旦)姑娘,到底为着何来?(旦)你待要叩根原下一个解愁方,只问取惹烦冤那三尺扫花帚。
饯春何早得春迟,独许芳心燕子知。
闲扫落花流水外,百愁如雨病慵时。(扶旦下)
〔注〕 [1]神光:谓精神。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2]会真记:即唐元稹所作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人董解元、元人王实甫把其中故事分别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3]宫羽:古代五音中的宫音和羽音,此指声调。[4]湘妃:指舜二妃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5]仙源:指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6]瑶岛:传说中的仙岛。司花:司花女,管理百花的女神。[7]珠宫:指龙宫。[8]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相传舜帝葬于此。[9]倒断:终止,完结。[10]的是:确实是。《金荃集》:指唐温庭筠词集《金荃词》。温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11]《玉台咏》:指南朝陈徐陵编选的诗集《玉台新咏》。选录自汉迄梁有关妇女及男女恋情的诗歌,大多风格绮艳。[12]红豆:红豆树结的子,其色鲜红,古时常作爱情象征。[13]化人:劝化人,教化人。[14]飞琼:仙女许飞琼,后泛指仙女。[15]“我是”二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张生自称“多愁多病身”,赞莺莺是“倾国倾城貌”。这里宝玉以张生自比,而将黛玉比为莺莺。[16]心友:知心的朋友。[17]参(chēn)辰:参星与辰星,分别在东方与西方,出没各不相见,因以比喻彼此隔绝。[18]失心:精神失常。中酒:醉酒。[19]银样蜡枪头:比喻表面看似不错,实则中看不中用的人。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这里黛玉用《西厢记》中的原话对宝玉反唇相稽。[20]琴心:犹春心。相传汉司马相如尝以琴音挑动卓文君与其私奔,后因有此喻。[21]耨(nòu):形容男女狎昵之态。[22]钩辀(zhōu):象声词,形容某些南方方言语音的诘屈聱牙。这里指性格、脾气不合。[23]“做不的”句:唐白居易《花非花》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此櫽括其诗意,指男女幽会情事。[24]薰香犹臭:薰,香草名,一名蕙草。“犹”同“莸”(yóu)。《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此谓己善反蒙上恶名。[25]闪的:害得。[26]如花美眷:指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山桃红】曲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句。
有清一代,以戏曲敷演《红楼梦》故事者,今存十种。其中,谱《红楼梦》全书者三种,即: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石韫玉的《红楼梦》传奇和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仲氏所谱《红楼梦》传奇作于嘉庆三年(1798),是较早较成功的一种。同时人春舟居士云:“今世艳称《红楼梦》,小说家之别事也。其书有正有续,积卷凡百五六十。前梦未圆,后梦复入,虽有佳梦,何其多也。吾友仲子云涧以玉茗才华,游戏笔墨,取是书前后梦删繁就简,谱以宫商,合成新乐五十六剧。关目备,情韵流,可使寻其梦者一炊黍顷而无不了然。”(《后红楼传奇序》)时隔四年,嘉庆七年(1802)春,“淮阴使者,已命小部按拍于红毡上矣”(清许兆桂《〈绛蘅秋〉序》),开红楼戏曲舞台搬演的先河。
据《红楼梦传奇·自序》,作者为《红楼梦》作传奇,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末捧读《红楼梦》之后激发的强烈爱憎,“哀宝玉之痴心,伤黛玉、晴雯之薄命,恶宝钗、袭人之阴险”;更有《红楼梦》自身艺术魅力的深深吸引,“喜其书之缠绵悱恻,有手挥目送之妙”。而直接的动因,则是同社友人刘宗梁的相请。应其所请,作者先写了“葬花”一出,因公事繁忙,“不遑搦管”,遂告中止。嘉庆元年(1796)作客扬州,读到逍遥子序本《后红楼梦》,演黛玉、晴雯死后复生,因果报应,顿觉“大可为黛玉、晴雯吐气”,因而产生“合两书度曲之意”。次年,他病愈得暇,得以重操笔翰,历时四十日告竣,时已在嘉庆三年(1798)。成书之日,作者“挑灯漉酒,呼短童吹玉笛调之,幽怨呜咽,座客有潸然沾襟者”,传奇的悲戚感人之深,不言而喻。
《红楼梦》传奇全剧上、下两卷,共五十六出,系合前、后《红楼梦》而成。作者《红楼梦传奇·凡例》云:“前《红楼梦》读竟令人悒怏,于心十日不快,仅以前书度曲,则歌廷将阑,四座无色,非酒以合欢之义,故合后书为之,庶几拍案叫快,引觞必满也。”又云:“《红楼梦》篇帙浩繁,事多人众,登场演戏,既不能悉载其事,亦不能偏及其人,故事如赏花联吟,人如宝琴、岫烟、香菱、平儿、鸳鸯等,亦不得不概行删去。要之,此书不过传宝玉、黛玉、晴雯之事而已。”上卷自“原情”至“遣袭”,演《红楼梦》事,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及宝、黛爱情悲剧的始末;下卷自“补恨”至“勘梦”,系敷演《后红楼梦》事,叙史湘云受警幻仙姑之命为宝、黛补恨情缘,其间警幻仙姑遣神将救出被和尚、道士诱拐卖于戏班的宝玉,饮恨而亡的黛玉也因得练容金鱼之助复生,由史湘云撮合,宝、黛终成眷属。
“葬花”为全剧第七出,表现“黛玉葬花”这一凄美动人的情境。“黛玉葬花”,出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红楼梦》最感人至深的故事之一。今传清代十种《红楼梦》传奇,九种有以“葬花”为题材的折子,孔昭虔甚至就以“葬花”单独填词。仲氏妙于剪裁,另糅入《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内容,以葬花为线索,以共读《西厢》为契机,突出宝、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女深情,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显示出独特的匠心和精到的构思。
整出戏,包含“水葬湘妃”、“共读《西厢》”、“同埋花冢”、“独泣残红”四个部分。
“水葬湘妃”实即“宝玉葬花”,起因于宝玉对黛玉的爱恋情怀。他与黛玉“两小无猜,同心已久”,自以为“今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谁知黛玉搬进大观园以后,“性格忽然一变,若远若近,若喜若嗔”,宝玉反而“无从猜度”。他慨叹“心缘在,信誓虚,情怀误”,感伤“神光离合,离合无凭据”,因而“长恨绵绵”,“好难消遣”。他携着《会真记》,出得怡红院,“依花藉草,批阅一番,以解闷怀”。他久久沉浸于“香词”之中,却不知“早落的满身花片”。他想到“美女名花,皆天地至灵之气”,顿生“怜香惜玉”之心。为避免花片遭人“践踏”,他用衣兜起身上的落花,又将地上的落花扫起,抛入沁芳桥下,让落花如“明霞千点”“随波去”。他将如此葬花,诗意地称之为“水葬湘妃”。因爱恋生怅恨,因怅恨生闷郁,因闷郁生怜香惜玉之意,由人及花,由花及人,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挚情意。宝玉的葬花,其实是发抒其怜香惜玉之情。
“共读《西厢》”,是宝、黛心心相印的真情交流。宝玉葬罢落花,“复坐看书”,黛玉“珠笠云肩荷花锄,锄上悬纱囊,手持帚上”,她是“常惦记珠宫艳友”,“眼看着搓粉揉香”,“变做了伤春症候”,“丢不下惜花的心,放不落拈花的手”,才来探看园中花的。她有一种天然的惜花情结,更有“无倒断”的“花梦”。在她的心目中,这遭遇“催花雨”、“妒花风”而“飘流”的落花,竟是“薄命红颜”的“榜样”。眼前的“烟荒月瘦”、“燕懒鸾痴”、“蝶怨蜂愁”,无不注入了她的悲思和感伤。是宝玉正在披阅的一部闺中禁书《西厢记》,打断了她的愁思。宝玉起初还想“藏头露尾”,遮掩过去,但经不住黛玉的作“恼”,便将书递给黛玉看。其实,宝、黛的心是相通的,他深知黛玉绝不会嗔怪自己私读禁书的。黛玉一看,连称“好文字”,的是“艳盈盈”的词采,“俊翩翩”的“风流”,“著超超红豆场中圣手”,极力叹赏其“果然有趣”。为试探黛玉,宝玉借用《西厢记》中的唱词,不真不假、亦真亦假地对她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便是倾国倾城貌。”黛玉一听,先怒后哭,道是“甚心肠爱把奴欺负”,声言要去“告诉舅舅”,吓得宝玉又是讨饶,又是“盟神立咒”,直称“以后再也不敢了”。一场平地风雷,原来是黛玉演的一出戏。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小小风波,还是凭黛玉一声笑语“呸!兀的不是个银样蜡枪头”,瞬间化解。共读《西厢》,一个是出于少男的信任和率真,以直语表真心;一个则碍于少女的羞涩和矜持,以假言掩真情。重要的是灵犀相通,宝玉用戏语勇敢地表白了爱意,黛玉则藉以深入地了解了宝玉的真实内心。
“同埋花冢”,是黛玉用自己独特的惜花方式,表达对命运的哀悯和生死的感伤。她见宝玉痴立一旁,便提出一起去扫花。为着落花免遭蜂雀骚扰,舄履蹂躏,他们边扫边把落花装入花囊。宝玉惜花,是将这落花瓣儿视作“和美人一般”,要兜了“送入沁芳桥下去”;黛玉则只恨“东风薄幸”,春花“不耐久”,故“在那湖山背后立了一个花冢”,要“尽使碎绿残红,皈依净土”。她以为,“但教归净土,较胜付东流沉浮”,不会“有许多秽浊”,“污了此花”。她边葬花,边“掉下泪来”。因为,她由葬花想到了自己:“则这花一丘,土一丘,知他能共我合山丘?”又由花期的短暂,想到“情”和“意”的短暂:“便道情不休,意不休,不休休到底也休休”。她为花愁,其实是为己愁啊!这里,花即人,人即花,难怪黛玉会“常常愁闷”,为落花掉泪。宝玉虽然为她拭泪,“亦自掩泪”,但他怎么能理解黛玉此刻葬花落泪的隐情呢?
“独泣残红”,是黛玉葬花隐情的真实吐露,也是她对宝玉爱意的真心自白。由于父母找寻,宝玉被晴雯唤回,只剩下黛玉一人独泣残红。她“荷锄持帚”,叹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叹毕泪下。这四句诗,出自小说中著名的《葬花词》。原诗五十二句,名为咏花,实为叹己,如泣如诉,铁恨吞声,是《红楼梦》中最感人的诗篇。这里撷取其中四句,原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并不相连,但经仲氏截出拼合,恰成一首七言小诗。黛玉由今日自己葬花,想到他年身后谁人葬己;由眼前的春尽而花落,想到他年的红颜老而人亡,无尽的凄楚无端奔赴面前。她自比是“香蔫玉愁”的“雨中花”,又自喻为“蒂小枝浮”的“水中萍”。扪心自问,自己与宝玉相好,“芳心厮耨”,并无“性格钩辀”,只是因为自己怕“面羞,事丑,众口”,“做不的雾非花夜度明休”的风流事,才落得“喜成嗔薰香犹臭”的难堪局面。她明知宝玉“克性儿言投意投”,“料不至将无作有”,怪只怪自己“话到了咽喉,却难剖”,害得宝玉“一场消瘦”。她自闻,自责,自疚,一曲“如花美眷”,竟使她“痴听出神”,“锄帚堕地”,“软瘫”于地,“痴痴流泪”,最后由前来寻她的紫鹃扶回潇湘馆。坦诚的内心独白,剖析了黛玉痛苦而复杂的心境,活现出一位孤独、寂寞、凄冷、烦恼、伤感的少女面对前途暗淡、理想破灭的绝望和悲哀。
“葬花”是仲氏《红楼梦》传奇中最先谱就的一出,也是他最经意的折子,向为选家所重。这固然是因为其构思之妙和剪裁之工,同时,因为仲氏注重传奇的表演性,以优美的唱词抒情写意。如:宝玉出场的商调过曲【山坡五更】,一连串的叠词“忒匆匆”、“乱纷纷”、“急煎煎”、“闷恹恹”,情景交融,淋漓酣畅地表达了宝玉“好难消遣”的愁绪恨意。又如黛玉读《西厢》时的一番赞词“艳盈盈”、“俊翩翩”、“著超超”、“锦翻翻”、“韵悠悠”,尖新秀隽,活泼泼地呈示了黛玉难以掩饰的愉悦心情。仲氏还善于以宾白刻画人物的内心。如宝玉的开场白把他隐藏在心底的对黛玉的爱,毫无遮碍地和盘托出;黛玉内心独白的葬花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剪裁得度,寥寥四句,深刻而细微地道出了黛玉葬花的主旨。更值一提的是剧中的科介富有动作性和感染力。如黛玉聆听“如花美眷”一曲时,“痴听出神介”,“锄帚堕地介”,“软瘫坐介”,“泪介”,一连串的动作,细腻传神,把一位深受心灵创伤的少女刻画得生动感人。难怪剧成后不断搬演,后世《红楼》戏曲亦多以其为蓝本。近人王季烈、刘富梁编《集成曲谱》,还将“葬花”与“扇笑”、“听雨”、“补裘”收入,抄本《红楼曲谱》也将“葬花”与“合锁”二出收入。
(吉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