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錂
【戏曲家小传】
吕天成《曲品》别本抄本作“汪錂”。字剑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吕天成《曲品》著录,其传奇有《春芜记》、《双缘舫》及由宋元戏文《教子寻亲记》改编的《寻亲记》、由《破窑记》改编的《彩楼记》,共四种,唯《双缘舫》今佚。
春芜记
第十二出 邂逅
王錂
【珍珠帘】(旦上)朱楼日上人初起,凭栏处,不分漫人愁绪。(小旦)红袖共隈依,问谁娇媚?〔诉衷情〕宝鸭香消帘半卷,梦初醒。天气好,花事又凋零。(小旦)何处小莺声?轻轻绣幕暗生尘。负春情。(旦)秋英,我今日身子困倦,睡起得迟了些,不知甚么时候了?(小旦)小姐,是日午光景了。(旦)我睡起无聊,且和你到后花园楼上耍子一回去[1] 。(小旦)小姐,正是有这等一桩好笑的事。早上我到园里摘花儿,西邻的登徒大夫[2] ,在门外窥望。我问他你是何人,他说要见小姐一面,又有许多胡言乱语。被我抢白一场去了。(旦)这等我们不要去罢。(小旦)小姐,他如今一去定不来了。(旦)也说得是。脉脉心情只自怜,(小旦)妆成束素更嫣然。(旦)年年来到梨花下,(小旦)瘦不胜衣怯杜鹃。(作登楼介)(旦)秋英你看,记得春初时节,如今又是暮春了。
【梧桐树】看残英缀旧枝,弱柳抟轻絮。人面桃花[3] ,几度空相对。盈盈闺思迷,寂寂重门闭。暮草斜阳,渐觉春无主。把闲愁尽付东流去。秋英,我且问你,你可晓得墙外这条小路,是那里去的?(小旦)你不认得这条路?若打从东南上去,通着那前街官道;若从西北上去,正是那招提寺的路。(旦)秋英,你说起招提寺,我想起前日那春芜的缘故[4] ,如今又成画饼了。(小旦)小姐,岂不闻一饮一酌,莫非前定。况这婚姻事,是百年缘分,怎么就看得这等容易。
【前腔】你难将月下期,偿却花间意。绣枕文衾,各自耽憔悴。看你香消翠凤衣,带缓黄金缕[5] 。想淡月残灯,密雨纱窗寂。都凭好梦寻鸳侣。(二旦作望)(生上)(小旦)呀,小姐,你看来的到像宋秀才模样。待他走来,我们仔细看真,是也不是。
【浣溪沙】(生)日易西春难住,趁东风且自徘徊。(作望介)呀,你看那花园中楼上的,好像小姐和秋英一般。待我走向前去。(又作望介)嗄,果然是。且喜园门又开在此。只见支颐漫想情千缕,怎能彀握手追欢话片时?(旦)秋英,想他见你我在此,故意走来走去。(生作听介)还堪取,只听得雕栏畔一声娇语,顿教人不禁魂迷。(小旦)小姐,我且和你走下去,看他怎的。(二旦作下楼介)
【前腔】笑书生空留意,漫寻春步入花谿。(生作望介)两个下楼来了,待我闯将入去。(旦)我仓忙欲避浑无计,(小旦)小姐,你邂逅相逢似有期。小姐,你看他竟不走动。待我去,看他怎么说。(作近前遇生介)呀,宋相公,请问到此贵干?(生)小生因心事无聊,偶尔闲步到此,不期幸遇小姐在前,小生欲求一见。(小旦作笑介)一个小姐,就是这等容易见得的?你空浪语,他是松筠操似蕙兰质,休猜做败叶残枝。(生)小生只要谢谢小姐,难道敢有甚么别意?(小旦笑介)既是这等,我对小姐说,不知小姐肯也不肯。你且未要过来。(生)晓得。(小旦与旦介)小姐,那宋秀才要见你谢一谢,你肯见他么?(旦作低笑)秋英,我与他从来非亲非故,怎么就好相见?(小旦)小姐,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他是我们邻舍,就见也何妨。待我接他过来。(笑对生介)你今日不知甚么造化,小姐容你相见。快请过去。(生作喜容)(整衣见介)小姐拜揖。(旦)秀才万福。(小旦)小姐,我去那边看看,恐有人来不便。(旦)去去就来。(小旦应下)(旦)秀才,奴家前日一时不检,失下春芜。那时若非秀才高谊,谁肯相还?曾着秋英寄谢,至今感激无地。(生)小生自那日瞥见芳容,自谓此生万幸。不意又因春芜一事,又蒙小姐错爱。曾对秋英姐有言,愿把春芜权为红丝系足[6] 。不知小姐尊意若何?(旦作微笑不语介)(生)小姐,怎么不回报小生?敢是说小姐是相府佳人,小生是蓬枢贱质[7] ,仰扳不起么?(旦)秀才美意。我岂不时时在念?只是此事不是女孩儿家好启口的。秀才,你不信时,就把前日春芜赠你,当为日后表证。(出春芜介)(生揖受介)多谢小姐。
【秋夜月】一霎时,谢得你输情意。相逢不是曾相识,倾心便许谐姻契。料佳人意美,怕书生数奇。
【前腔】(旦)你休见疑,料天缘曾相契。恩情定不成虚费,看盟言共守应难易。暂参商别离[8] ,算双星有期[9] 。
【尾声】(小旦上)听花前絮语情无已,你两人好大胆,竟忘却隔墙有耳。要觅爱追欢还须待后期。相公,你快出去,里面有人来了。(生)这等小生去了。(旦)秀才正是。还有句话,早间秋英摘花儿,遇着那登徒大夫在此胡言乱语,被他抢白一场去了,他定记恨在心。日后倘秀才来时,须要谨慎些。(生)晓得了。(二旦)正是:情到不堪回首处,一齐分付与东风。(小旦作关门进介)(生吊场)咳,小姐小姐,我宋玉正为你心事无聊,不意今日幸得见你。但你不许我这话也罢,如今教我怎生消遣。
【犯尾序】情思正茫茫,邂逅红妆,花下偷傍。片语怜情,这芳盟怎忘。追想,他定不做言儿虚诳,翻惹得我心儿悒怏。想起来,小姐虽是真心,我如今是甚么光景。还思忆,我是孤禽铩羽,怎敢望鸾凰。
〔注〕 [1]耍子:玩。[2]登徒:战国楚宋玉撰有《登徒子好色赋》,后世因以“登徒”指称好色之徒。[3]人面桃花: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4]春芜:香草名,旧题汉郭宪《洞冥记》谓“其皮如丝可为布”。此指用香芜草丝织成的帕儿。[5]黄金缕:妇女的首饰。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6]红丝系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宰相张嘉贞欲纳(郭元振)为婿,……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7]蓬枢:犹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指贫寒人家。枢,门轴。[8]参商:参星与商星,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宿。因其不会同时出现于天空,故常用于比喻人之分离。[9]双星:指牵牛(牛郎)、织女二星。
《春芜记》由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生发而成。其故事梗概为:秀才宋玉因仕途困顿,攻读于招提寺中。一天,他巧遇已亡相国之女季清吴小姐,陡生爱慕之意。清吴慌乱中遗失春芜丝帕,被宋玉拾得。侍女秋英来寻手帕,宋玉将一腔爱慕之情告之,清吴心有所动。暮春时节,两人于季府后花园中邂逅,并互表心迹,清吴以春芜手帕赠宋玉,以订终身。季府邻居登徒履大夫也对清吴有爱慕之心,追求未成,乃生忌恨之意。他遣人于季府周围巡查,以阻两人相见。一夜季、宋约会,果然遭到登徒履破坏。清吴暗自嗟怨,宋玉徒生悲伤,爱情发展陷入低谷。此时,宋玉好友荆次飞来访,得知此事,颇为不平,惩罚了登徒履。宋玉也因善于作赋而受到楚怀王的赞赏,被封为上大夫。最后,楚王赐婚,宋玉与季清吴得成眷属。
《春芜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一是宋玉、季清吴对爱情的追求与邪恶小人登徒履的矛盾。一是宋玉对功名的追求与困顿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其中前者为主线,后者为辅线,两线结合既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也表达了读书人对仕途功名的强烈追求。此剧显然深受《西厢记》的影响,生旦的身份、遇合,都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西厢记》将两人的爱情纳入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中,因而剧情有着浓厚的追求婚姻自主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此剧将两人的爱情放入外力即小人的破坏之中,虽反映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但作品所包含的社会意义稍显不足。然而,此剧情节波澜起伏,富有诗意,大体上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作者对生旦两人的感情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有好几处都是将两人对照来写,有很强的舞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其二,登徒履这一人物的出现使剧情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使全剧充满喜剧效果,引人发笑。
这里选的是第十二出《邂逅》。季清吴自见到宋玉之后,对宋玉也生爱慕之情,苦于没有相见的机会。接着,便有了《邂逅》这出戏。
季清吴首先上场。【珍珠帘】一曲表现了她慵懒的心情:太阳已高照绣楼,她才刚刚起床,站在楼台之上,愁绪满怀。为什么呢?秋英的一句“红袖共隈依,问谁娇媚”点出了她的心迹,原来她在自怜。室内宝鸭炉中点的香已慢慢燃尽,帘幕半卷半垂。在这寂寞的环境中,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女主人公抬眼望去,虽见一派春景,但已是暮春时节,鲜花开始凋谢,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黄莺的叫声。再看眼前,绣幕生满灰尘,显示出女主人公很久未曾掀帘而出,真辜负了一派美好春光。春景是女主人公青春的象征,她独自生活在深闺之中,青春在孤寂中度过,又怎能不“负春情”呢?
从清吴与秋英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清吴心情不好,她“身子困倦”、“睡起无聊”,其原因当是青春的苦闷。与宋玉的偶遇激起了她对爱情的渴求。面对美好春光,又怎能不惹起情思呢?她满怀愁情,于是与秋英去花园中散心。这时,秋英将登徒履大夫纠缠一事告诉了她,这又惹起了她的自怜:她一身素妆,风致嫣然,可身子已瘦削得连衣服也不合身了,听得杜鹃的啼鸣更是心生惶恐之意。原因何在呢?“恐鹈 (即杜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楚辞·离骚》),它的鸣叫预示着春天的消逝。“记得春初时节,如今又是暮春了。”一声幽幽的叹息,表露了她的深沉感慨。她在初春遇上了宋玉,如今春天即将过去,她渴望的爱情又在哪里呢?原来她的愁闷、无聊、自怜,都是因宋玉而起。
接着,她们登上了小楼。【梧桐树】一曲就是季清吴的所见所想:将要凋零的花仍缀满枝头,柳絮轻轻地飘扬着。满园春色年年依旧,而她所想念的人又在哪里呢?少女的闺思飘荡在迷离的春光中,重重房门寂寥地关闭着,宛如少女被禁锢的青春。夕阳照耀着残春的草木,春天一步步离去了。少女的满腔情思却如一江春水悠悠不尽。清吴又看见了一条小路,由此又想起了招提寺相遇一事。在【前腔】一曲中,清吴明确道出了她的心事:她什么时候才能与宋玉厮守在一起呢?如今她那绣有翠凤的衣服上的香气已消退,黄金首饰也懒得佩戴。她与宋玉,一个在寂寞的纱窗边,一个在黯淡的灯光下,各自相思憔悴,看来只有在梦中相会了。
正当清吴绝望之时,秋英突然发现了宋玉,于是剧情一转。此时的宋玉为情所困,正在夕阳下漫步。这时,他也看到了清吴和秋英。他高兴地迎上前来表白心迹。清吴本没有回避之意,但她却“仓忙欲避浑无计”,假装成回避的样子,这完全符合贵族小姐的身份。秋英故意反对宋玉来见清吴,这表现了秋英机灵、风趣,善于应对的性格。清吴表面上说“非亲非故,怎么就好相见?”,其实心中渴望已久,只不过羞涩而已。因此,秋英一句“远亲不如近邻”即保全了小姐的自尊心,又给了小姐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季、宋两人有了互表心迹的机会。私订终身之后,两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了变化。【秋夜月】和【前腔】二支曲子即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心情:宋玉欢喜之余担心自身不配,清吴羞涩之后则更为坚定,反而安慰宋玉。在秋英的催促下,两人依依不舍地分别。临去,清吴告诉了宋玉登徒履纠缠一事,为相会被阻埋下伏笔。
【犯尾序】是宋玉的心理独白:我在思念她的时候,没想到见到了她。我们私下里订了终身,这段盟约我怎能忘记呢?她一定不会骗我的,只是我心中却忧虑起来。她是一片真心,而我却是这种境况。我像是一只伤了翅膀的孤鸟,怎么配得上她那只金凤凰呢?这支曲子充分表现了宋玉获得爱情后,面对困顿的处境,内心自怨自艾、且喜且忧的复杂心境。
这出戏是整部戏的情节枢纽。在此之前,是爱情的萌芽,此后则是怎样实现爱情。因此,其在全剧中地位非常重要。剧中人物性格鲜明,主要人物宋玉、季清吴、秋英都登场表演。宋玉是一位落魄的秀才,他大胆地追求季清吴,一旦赢得爱情,又对前景充满了忧虑。这些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季清吴有青春的苦闷,对美满爱情十分向往,但她又有贵族少女的羞涩,是一位典型的封建贵族少女形象。秋英,这位类似红娘的丫鬟的角色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她伶俐,敏慧大胆,直爽,在宋玉和清吴的爱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唱词描绘了一派暮春的景色。春景依然,然而百花已开始凋零,传达的是一种伤春、叹春、怨春的氛围,折射出一种青春的苦闷。景物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女主人公季清吴对爱情的渴盼,因相思而惹发的无聊孤寂都通过周围的景色得以表现,可谓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段启明 彭利芝)
寻亲记
第十三出 发配
王錂
【水底鱼儿】(外上)五马临州[1] ,自夸贤太守。郡人都道龚黄难抗手[2] 。词清讼简,陶情诗与酒。帘垂清昼,唐民得自由。
【前腔】(旦)抱屈衔冤,投词来马前。望停鞭镫,听取奴诉言。(外)衙门里来。(旦)怕衙门上下都来相隐瞒。吏人作弊,不能勾到案前。
(外)叫地方带那妇人同来。(丑扮总甲上介)(众)开门。(外)叫总甲。(丑见介)我已曾分付你洁净街道,不许闲杂人喧嚷。怎么容留妇人叫喊告状?(丑)爷爷,小的赶得肃静,不知那里走出来的。(外)这等可恶,与我着实打。(打丑科)(外)带那妇人过来。(旦见介)(外)那妇人,我自有放告日期。怎么拦街叫喊?(旦)爷爷,冤枉事的,望老爷超生。(外)取状子上来。(众介)(外)妇人,你是那县人氏?有甚冤枉?照状上从实说来。
【锁南枝】(旦)封丘县百姓家。(外)你丈夫叫甚么名字?(旦)周羽媳妇投词下。(外)你丈夫与黄德有甚冤仇?(旦)平日与黄德有甚事争差。(外)这尸首在那里来的?(旦)不知谁把尸骸撇下。(外)撇下后来怎么?(旦)诬告官司不容夫回话。(外)既将尸首陷你丈夫,那官府怎么问?(旦)官不审都向他,把杀人罪案定下。(外)人命重情,你丈夫怎么就认了?(旦)一时被拷打,屈招是虚假。(外)既招定了,你又来诉什么?(旦)正为刚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冤屈事难甘罢。(外)这事情已经县家问明,难道他问枉了你?(旦)下苦情,难上达,便做日月明照不到覆盆下。
(外)日月虽明,怎照得覆盆之下?其时你丈夫在家不在家?
【玉交枝】(旦)正遇天寒雪下,我儿夫远出到家。(外)他回来什么时候了?(旦)归来路黑无灯火。(外)既无灯火,怎么晓得有人在门首?(旦)其时被绊了一跌,觉一物倒卧当途。起初呵,只道是谪仙醉眠芳草坡,其时丈夫叫小妇人将灯来照,却原来是霸王自刎乌江渡。(外)既是个尸首,后来怎么了?(旦)急扶抬登时散也,(外)这就移尸了。(旦)怎知他指鹿作马。
(外)指鹿作马,赵高的故事。终不然官府错拿了你?
【沉醉东风】(旦)谁想被官司妄拿,全不审事情真假。(外)可有知见么?(旦)若论杀人知见并没一个。我丈夫呵,况兼冻馁,终日受波查[3] 。(外)又无知见,又无凶具,怎么就问得死罪?(旦)被逼勒只得把虚词招写。(外)一个死罪不是当耍,怎么就招了?(旦)威灵势加,受不过他万千拷打,怎不低头在他檐下。
(外)这诉状敢都是虚情?
【玉胞肚】(旦)词非虚诈,(外)若虚诈怎么说?(旦)若虚时怎敢到府衙?(外)这妇人倒也会说话。(旦)这的是痛苦真情,使不得俐齿伶牙。岂不闻贱人寇薪,飞霜激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唐[4] 。东海出孝妇,旱三年天无雨堕[5] ;怎做得蒲丞相错断了贼波查。(外)这诉状我这里不准。(旦)若不准妇人诉状呵,怎教我夫做曹伯明,屈死在天涯。
(外)也罢,我准了你这状词。且在外边伺候。(旦出介)(外)叫皂隶去封丘县提周羽一起,就吊原卷来听审。(众应下)(净扮主簿上)叫民快把周羽带上来。(众押生上)
【玩仙灯】听唤周羽名,想是天怜悯。
(净)周羽,太爷到任,单问起你这一件事情。你去见太爷,不可多说。(生)是,只望老爷方便一声。(净)也罢,我与你方便。(报门介)封丘县官进来。(净见介)封丘县主簿参拜老爷。(外)不须拜罢。我且问你,周羽一起曾解来么?(净)已解在外面听审。(外)周羽事情你也曾问来么?(净)知县朝觐,主簿署印,也曾问来。(外)怎么问?(净)主簿这等这等问他,他那等那等答应。(外)他杀人可有凶器?(净)他没有兄弟。(外)不是,可有刀么?(净)也不刁。(外)你是那里人?(净)福建,福州虎门前,一个大老府。(外)这主簿好糊涂。且出去,带那周羽一起进来。(净对生介)周羽过来,我再三替你禀了。你去见太爷不要多说,认个晦气罢了。(生)别的事认得晦气,这人命事。小的怎么认得晦气?(净)你、你、你这狗奴,还说活敲死你。(下报门)犯人进来。(见介)(外)周羽。(生)有。(外)郭氏。(旦)有。(外)黄文。(众)有病。(外)其余什么人?(众)护送民快。(外)俱外面伺候。(众下)(外)周羽,你杀人情真罪当,已招认了,怎么又教你妻子来诉状?(生)爷爷冤枉。(外)你且从实供来。
【五供养】(生)家贫儒素,为绝粮奔走道途。(外)其时你回来什么时候了?(生)黑朣朣归来天已暮,那时被绊了一跌,觉一物当途倒卧。将为是何人撇下物,却原来是个尸横路。只此情实实恳诉,望推详盘覆冤祸。
(外)既不杀人,其时在县家如何就认了?
【月上海棠】(生)遭冤苦,不由人不认杀人罪。况无钱计嘱,有口难诉。老爷,我是个瘦怯怯怕犯法的儒生,怎做得惨刻刻杀人周处[6] ?
(外)那时可有知见么?(生)有谁知见?(外)有凶器么?(生)怎生样持刀把人杀死?(外)且住。周羽口词,与妇人状词相同,况且又没有证见,又没有凶器。怎么县家就问了他死罪?好糊涂。他既要杀人,怎么不杀在别处。到杀在自己门首?自古罪拟惟轻,功拟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矜。又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古人有矜恕之心,下官岂无出罪之条。叫左右劈了枷。(生、旦)爷爷使不得。(外)饶你死罪了。(生、旦)谢爷爷!(外)我如今把你从轻发落,问你在广南雝州为民。(生、旦)望老爷附近些。(外)死罪饶了,还说路远?叫解人张文上来。(末见介)(外)你是长解短解[7] ?(末)小的短解。(外)我这里佥你做个长解。(末)小的是短解。县家自有长解。(外)我知道你是短解。我到县取长解,担搁了日子,就佥你去罢。(末)老爷,小的是短解,去不得。(外)这等可恶,拿下去打!(末)小的愿去。只路途遥远,没有盘缠。(外)也罢,县家取十两银子与做盘缠。(末)谢老爷。(外)那妇人虽有移尸之罪,罪坐夫男。这也罢了,叫保正。(丑见介)(外)你就带妇人出去,追他十两烧埋银子,给与苦主黄文,补领状来。(生、旦)小的家贫,寸草俱无,望老爷可怜。(外)赶出去。
(外)饶伊一命配他乡, (生旦)谢得恩官作主张 。
(众)若非郭氏伸冤枉,怎得周生脱祸殃 ?
(外下)(生、旦、末、丑吊场)(末)我该死也,有这晦气。原是个短解,换做长解,直要解到广南雝州。若干路怎么能勾就到?(生)大哥可怜见,夫妻分别只在一时,略容我说几句话,也是大哥恩德。(末)好嘴脸,就起程了,还要说话,好自在生性。(丑)大哥,可怜他夫妻分散,也待他分付一声。(生)没奈何,把小人杻来松一松。(末)还要松杻?(丑)便罢么?(末松杻介)(丑)等他们说话,我和你去那店里酌壶白酒去。(丑扯末下)(生)我的妻,今日与你活分离。(旦)丈夫,你去只终须去,留却怎生留。我有七个月身孕,不知是男是女,生下来终为无父之儿了。(生)妻,我是个该死之徒,顾不得你身后之事了。
【小桃红】(旦)和你同甘同苦,受尽饥寒。谁想道遭磨难也,此去程途有谁见怜?何况涉山川。披枷锁,捱风霜,这苦我也无由见也,我这里孤单伊怎管?(合)一旦恩情断,再合甚年?只指望结来生未了缘。
【前腔】(生)尫羸身已跋涉山川[8] ,料想我终须死也,谁收吾骨瘴江边?我便得生还,何况路途遥,没盘缠?我也难回转也,妻,我料今生再不能彀与你相会了,除死后魂魄与你来相见。(合前)
(末上)快走,快走。
【望歌儿】(旦)艰难,我欲待要随伊去,又被官府牵。我欲待拚死相随,奈己身又将分娩。纵有孩儿,永不识父亲之面。(合)生不能彀相看和你同饱暖,死不能魂魄和你相留恋。
【前腔】(生)难言,妻呵,你若要重婚嫁,我也难将你管。(旦)丈夫,你说那里话。(生)你如今有七个月身孕,若生下女儿,将往事休题,若生下男儿,取名瑞隆。我那妻,(拜介)与我教道他成人,说与他终身怨。(背介)我周羽好痴,此行生死尚然不知,何况遗腹孩儿。我只怕他叫别人做爹爹,那时节忘了维翰。(倒介)(旦)丈夫苏醒。(醒介)(合前)
【黑麻令】(旦)君疑我将身变迁,丈夫,不因这个遗腹子,目今就死在你眼前。丈夫,你虑我有再嫁之心,只怕我捱不过饥寒。不久亡身,不能彀教子报冤。(合)夫妻泪涟,心事万千。(丑、末逼介)最苦是催促登程,我也说不尽言。
【前腔】(生)不须烦恼痛埋冤,只这一个遗腹子须索保全。妻,无倚靠,只望你心坚。若得子孝共妻贤,我周羽呵,就死也瞑目九泉。(合前)
【尾声】生离死别何足叹,两下里愁怀万千。再得相逢知他是甚年。
【哭相思】但愿夫妻情不断,再图后世重相见。(末扯生下)
(旦、丑吊场)
郭氏,大爷着我追你十两烧埋银子,快处置与我,好回覆官府。(旦)保正,
【玉胞肚】奴是荆钗裙布,受饥寒朝不保暮。况儿夫远配边隅,尚没有半分资助。要征烧埋银怎支吾?奴家与丈夫就死了,谁与烧埋夫共妇?
【前腔】(丑)不须推故,命缘乖相逢此途。非干是我们相逼,只怕你捱推不过。免教刀下丧儿夫,纳几锭烧埋银值甚么。
(丑)劝伊不必泪涟涟,官司必定要银钱。
(旦)保正略容三两日,待奴处置办还官。
〔注〕 [1]五马: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2]龚黄:汉代龚遂、黄霸,是古时著名的循吏。《宋书·良吏传论》:“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龚黄之化,易以有成。”[3]波查:折磨。[4]“贱人”四句: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文选》李善注曰:“《淮南子》曰: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谗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又注曰:“《淮南子》曰:庶女告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海水大出。许慎曰:庶女,齐之少寡,无子,养姑。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而杀母,以诬告寡妇,妇不能自解,故冤告天。”按,“寇薪”当为“叩心”之讹,“齐唐”,当为“齐台”之讹。[5]“东海”二句:《汉书·王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6]周处:晋阳羡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周处年少时,凶彊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7]长解短解:解,解差,押送犯人的差役。长解跑长途,短解跑短途。[8]尫(wāng)羸:瘦弱。
传奇《寻亲记》系作者据旧本(元代南戏中就有《教子寻亲》)改编而成,明富春堂刊本题《周羽教子寻亲记》。王本《寻亲记》共三十四出,故事梗概为:周羽与妻郭氏夫妻恩爱,但家境贫寒。因无钱告免河役,郭氏往富豪张敏家借债。张敏贪恋郭氏美貌,遂将空契填成二十两银子的实债,以谋夺郭氏。周羽与郭氏不从。于是,张敏命人杀了保正,并移尸于周羽门首,以诬陷之。周羽被屈打成招。郭氏上告,最终死罪告免,远配南方。此时,郭氏已有身孕。张敏又买通解差于途中谋害周羽。神庙中,神灵点醒解差,托梦周羽,使之得以逃生。至鄂州界,周羽被李员外收留。张敏认定周羽已死,遂再次逼婚郭氏。郭氏佯装答应,后用钢刀剖面,以守节操。从此,郭氏与遗腹子周瑞隆相依为命。郭氏教子有方,瑞隆得中进士,一举成名。此时,郭氏也获悉丈夫未死的消息,于是令儿子辞官寻父。最终全家团圆,奸人张敏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发配》是剧中第十三出,可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写郭氏诉冤。周羽被陷入狱,牢解劝郭氏往太守处告冤。于是,郭氏拦街喊冤。
太守上场,在【水底鱼儿】曲中,他心情舒畅地夸耀自己为“贤太守”。衙门诉讼简便,人民安居乐业,他也只有以诗酒来消磨时光了。就在这时,郭氏抱屈衔冤来到他面前。为了丈夫,她不得不冒险一试;然而她心中也充满疑惑,“怕衙门上下都来相隐瞒。吏人作弊,不能勾到案前”。这里,她的心情得到了细致的表现。
自我陶醉的太守大为恼火,他喝令衙役狠狠地打。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为表现自己的公正廉明,又不得不过问案情。一曲【锁南枝】,郭氏且唱且叙,控诉了“下苦情,难上达,便做日月明照不到覆盆下”的黑暗现实。而太守则公然以“日月虽明,怎照得覆盆之下”的说辞为官府枉判冤狱、草菅人命开脱。紧接着,在【玉交枝】曲中,郭氏借“谪讪醉眠”(唐李白事,此处指喝醉酒的人)、“霸王自刎”(秦汉之际项羽事,此处指死尸)、“指鹿作马”(秦赵高事,此处指官府诬陷好人)等古人古事向太守陈诉了实情。如此案情,明眼人一看即知,太守也不例外。可周羽为什么招认了呢?“威灵势加,受不过他万千拷打,怎不低头在他檐下”正是对周羽屈打成招的遭遇的总结。在【玉胞肚】(当作【玉抱肚】)曲中,郭氏一连用了三个典故,即“贱人寇薪,飞霜激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唐”及“东海出孝妇,旱三年天无雨堕”来表明告状决心之大,以及对善恶有报的坚强信念。“贤太守”只好重新审讯。结果,认定周羽没有杀人,但有移尸之罪。于是发配边远之地,并罚银十两。至于人为谁杀?为何移尸周生门首?也就不了了之。“贤太守”就这样以他的“英明”,“超生”了周羽。
在公案戏中,主人公的冤屈需要一位公正廉明的官员为其昭雪,例如包公戏中的包公,他们往往是正面人物。然而,这出戏中的“贤太守”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他没有义愤填膺,没有刚烈正直的品行,只是一位悠闲散漫、自我感觉甚好的官员。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官场之混乱、官员之懈惰。因此周羽在【月上海棠】曲中的申诉充满酸楚:“遭冤苦,不由人不认杀人罪。况无钱计嘱,有口难诉。”这充分揭露了官场的黑暗。“瘦怯怯”如周羽之人,也被奸人与官府串通迫害,指为“惨刻刻”的杀人者,吏治的黑暗可想而知。
下半场写夫妻别离。
“我的妻啊,今日与你活分离”的说白,明写活分离,但在主人公看来,则无异于死别。“你去只终须去,留却怎生留”几句话充分显现出郭氏心中的酸楚,表达了对前景的担忧。接着,夫妻分别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小桃红】曲中,郭氏回想与丈夫同甘共苦的日子,想到丈夫此去路途遥远、跋山涉水的凄苦。又想到自身的孤苦伶仃,真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读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在【前腔】曲中,周羽想象自身发配他乡的情景,料想此去必将客死异乡、尸骨无收。即使侥幸不死,又怎能有钱财回家乡呢?他说:“妻,我料今生再不能彀与你相会了,除死后魂魄与你来相见。”郭氏也在一支【望歌儿】中道出了心中的痛苦,她想随丈夫而去,又被官府所制止;想拼死相从,又身怀六甲。即使生下孩儿,这孩儿恐怕也难见父亲一面了。此曲的合唱部分更深切地抒发了夫妻生不能相厮守,死也无法相见的凄楚。下面,周羽的一曲【前腔】同样催人泪下,他叮嘱妻子,如果改嫁,他也毫无怨言。如果生下男孩,取名瑞隆,教导他成人,告之父亲的冤屈。然而,在当时的处境下,他觉得自己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于是他嘲笑自己“好痴”,生死尚且不知,又怎能寄希望于腹中孩儿呢?只怕他以后也会认别人作父亲了。这种担忧是完全符合人物的处境和身份的,正因如此,才更显出将来重逢的可贵。
听了丈夫的一番话,郭氏又以一曲【黑麻令】表明心迹:要不是因为这腹中孩儿,如今就死在你面前。你疑我有再嫁之心,只怕我会熬不过饥寒而死,不能教子成人了。周羽在下一曲【前腔】中再一次叮嘱妻子:“不须烦恼痛埋冤,只这一个遗腹子须索保全。”“若得子孝共妻贤”,“就死也瞑目九泉。”这充分表现了周羽对遗腹子的殷切期盼,同时也为父子他年相逢埋下了伏线。【尾声】最后描述了夫妻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这一分离,要相逢也不知是何年了。但愿夫妻情义不断,来生相见。终于,在解差的催促声中,夫妻分别。
下半场以生旦对唱为主要形式,充分表达了各自的心声,渲染了生离死别的凄恻场面。“最苦是催促登程,我也说不尽言”两句写出了一边是不忍离别,一边是不停地催逼,更见离别之痛。比之前人诗词,“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虽然伤悲,但终有再会之日,而此处离别无异于死别,没有一丝希望的气息。双方没有华丽的唱词,但语言朴素真挚,以情动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本出戏是全剧的重要环节,此后剧情由夫妻遭冤屈过渡到妻子教子成才,最终全家团圆。周羽得免死罪应该是一件好事,然而夫妻离别使它丝毫也无欢乐可言,反而贯穿着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气氛。但是,在那位“贤太守”以及衙役、解差身上,作者又运用了喜剧手法,惹人发笑。这些人物与张敏及其爪牙们构成了一个黑暗、腐朽的社会。正是在这种社会中,才会有周羽受诬陷,夫妻别离的悲惨遭遇。剧中作者嘲弄、批判了丑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段启明 彭利芝)
寻亲记
第三十二出 相逢
王錂
【缕缕金】(生上)家乡远,路途贫。多行十数里,不觉又黄昏。鼓角声悲咽断柴门。此间投一宿,奔前程。途中寂寞暗消魂,寂寞暗消魂。
江静潮初落,林昏障未开。暗香浮动处,应是陇头梅。天色已晚,此间借宿一宵,明日早行。店主人有么?(丑)门庭洒扫绝埃尘,月色风光照四邻。门外大书天下馆,家中安歇四方人。那个?(生)我是投宿的。(丑)来晚了,没有房子。(生)年老行不上,以此晚了。(丑)还有什么人?(生)单身又无行李,但得一席之地,便可安身。(丑)里边有一间书房,你且进来睡了罢。(下生)多谢。正是:一觉放开心地稳,梦魂从此到阳台[1] 。(睡介)(小生上)
【前腔】心悒怏,好艰辛。孤村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间一宿店,投奔好安身。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
叠叠遥山望白云,疏疏微雨弄黄昏。松声更带溪声急,不是离人也断魂。自家来到鄂州界[2] ,得遇李员外,说我父亲回去了。赶上来多行几步路,不觉天晚,不免此间借宿一宵。店主人有么?(丑上)谁人?(小生)是借宿的。(丑)来迟了。没有所在。(小生)单身又无行李,但得一席之地,便可安身。(丑)里面书房里,有一个老客长,你与他同睡何如?(小生)多谢。店主人有火借些。(丑)有。正是: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下)(小生)三冬客旅叹悲辛,抱膝灯前影伴身。暗想家中人夜坐,沉吟忆着远行人。蒙李员外与我一本《台卿集》,乃是我爹爹所作。天呵,周瑞隆收得父亲诗一本,带得母亲书一封。只见二亲笔迹,不见二亲之面,好伤感人也。
【驻马听】梗迹蓬飘,跋涉山川岂惮劳。只为寻亲到此,母亲悬望,目断魂消。恓惶两字在怀抱,不眠愁对孤灯照。谁与我伴寂寥?惟有随身瘦影,与我不相抛。
我心上有事,睡不着,他心上无事,这等好睡。
【前腔】意逸心骄,熟睡鼾齁无事老。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事不关心一任自清高,关心者乱添烦恼。一般为客在今宵,如何两般烦恼,教我痛不了。
(生)这人不达时务。行路辛苦,图觉好睡,只管絮絮叨叨。岂不闻食不语,寝不言。(小生)是,小生不是了。(生)不是你不是,倒是我不是。(小生)好没来由。他自睡,我自睡,被他抢白了这一场。也不要怪他,这是我命该如此。李员外与我《台卿集》,连日在路不曾看得,今晚灯前展开看一看。(念介)几载藏名鬻饼家,半生逃死客天涯。当时不遇孙宾石,应对东风怨落花。这是东汉赵岐的故事,被他人陷害,逃于北海,幸得孙宾石收录。我父亲得李员外收录,感此意,作此诗。
【前腔】写怨挥毫,不是逢人作《解嘲》[3] 。似孔明吟《梁甫》[4] ,赵岐危迍[5] ,屈子作《离骚》。二十年离恨可知道?笔端写不尽凄凉调。好笑我母亲,周瑞隆十二十三,不省人事,十五十六,也知人事。那时不教我寻父亲,今日叫我寻,却不迟了。情况最难熬,早一日寻亲见了,免得受煎熬。
更深夜静,神思困倦,不免睡了罢。正是: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6] 。(睡介)(生)正是:愁人莫与愁人说,说与愁人展转愁。我正睡之间,听得小客语言,好似河南人声音。又说什么《台卿集》。这是我做来送与李员外的,如何到在他手里?他如今睡了,待我起来看一看。(看惊介)
【忒忒令】这诗集是我亲手做来,不审他缘何收在。且住,若是李员外家中之人,一个个都是我认得的。且待我将灯照看,是那一个。呀,觑着他庞儿俊,似我妻厮类。试将他语言猜。他丰范似开封府,这因由怎解?
【前腔】(小生醒介)你为人真个好呆,不肯睡只管惊怪。有何事将人 怼[7] ?你起初可不道来,却不道食不言,寝不语,将人好梦惊回。
(生)小客长休怪。方才我听得你言语,好似我河南开封府声音,以此冒犯。(小生)小生正是开封府人。(生)老夫也是开封府人。正是:乡人遇乡人,(小生)不觉也动情。老客长,请坐过来讲一讲。(生)我如今要回去。不知小客长何往?(小生)也要回家。(生)既然如此,做一个伴儿同行。(小生)长者高姓?
【园林好】(生)念我是周羽秀才,(小生)家中有什么人?(生)妻郭氏临别怀胎,(小生)贵表?(生)表字维翰相代。(小生)离家几时了?(生)离家有二十载,离家有二十载。
【前腔】(小生)听原因令人可哀,呀,你是我的爹爹了!(生)我没有孩儿,你不要认差了。(小生)我是背生儿,逆天罪大。(生)你既是我背生儿,叫什么名字?(小生)叫周瑞隆。(生)原来果然是我孩儿。我那儿!(抱哭介)(小生)二十年教爹爹飘败,不厮见,泪盈腮。相见后,喜盈腮。
【江儿水】(生)忆昔当年别,方才在母怀,如今已有二十载。儿今成人身长大,但你爹娘两下愁无奈。我幸遇恩人相待,想你娘亲,必受十分狼狈。
【前腔】(小生)爹陷他乡外,娘亲受苦哉,只因张敏厮禁害。(生)张敏无状,你母亲立志何如?(小生)要保全孩儿甘宁耐。(生)怎么绝得那冤家之念?(小生)把花容割破,方得他心改。(生)割破了面皮,好苦恼!曾教你读书么?(小生)教子读书登第,(生)你登第了?谢天地!(小生)弃职寻亲,万里特来南海。
【五供养】(生)儿今大魁,懊恨你爹身流落天涯。只愁你娘做了别人妇,爹做死尸骸。谁想道守节妇教子成大才,背生儿寻父临边界。(合)提起当年事愁满怀,骨肉相逢,喜中变哀。
【前腔】(小生)我无钱欠财,刺血写经,走遍天涯。天怜儿受苦,寻见父亲来。爹须见儿心眼开,娘凝望儿愁无奈。(合前)
【川拨棹】(生)弹珠泪,我孩儿真孝哉。若非你刺血写经,若非你刺血写经,父子们何由再会?苦娘亲,怎布摆?苦娘亲,怎布摆?
【前腔】(小生)娘也应知爹貌改,(生)把什么为凭揣在怀?(小生)乍见爹欢喜颜开,乍见爹欢喜颜开,顿忘了娘书在怀。旧啼痕,方展开。新泪痕,滴下来。
【临江仙】二十年前多少事,离愁别恨休论。将书寻父我儿身。痛怜亲骨肉,重返旧家门。
(丑上)自不整衣毛,何须夜夜号。你二人絮絮叨叨一晚,搅得各房都睡不着,是何道理?(生)店主人,实不相瞒,这是我背生儿。二十年不曾相见,今日偶在宝店相逢,不觉伤感,为此惊动了列位。(丑)天下欢娱,不及父子相会。今在我店中相逢,岂非异事?恭喜,恭喜。(生)些须房金请收下。(丑)多谢,多谢。(生)店主人,我且动问,你鄂州界上李员外,你可认得么?(丑)我这里店房都是他的,怎么不晓得?(生)原来如此。学生有一本书,烦店主人寄去,说道周维翰父子在店相会。千万与我多多致意李员外。(丑)当得,当得。
百梦不如书一封,百书怎比一相逢。
今朝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似梦中。
〔注〕 [1]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梦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2]鄂州:隋时置,取鄂渚为名,治所在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3]解嘲:东汉扬雄的一篇名作。《汉书·扬雄传》:“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4]梁甫:古乐府《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5]赵岐:东汉人,字邠卿,桓帝时曾为避祸逃难四方,卖饼北海市中。灵帝时又遭党锢十余年。为著名经学家,撰有《孟子章句》。[6]“蝴蝶”二句:为唐崔涂《春夕》诗中的颔联,原诗“杜鹃”一作“子规”。蝴蝶梦,用庄子梦蝶之典。杜鹃枝,用蜀帝杜宇魂化杜鹃之典。[7] 怼:惊扰。
《相逢》是《寻亲记》全剧将结束之前的一出戏。写周羽遇大赦之年,辞别李员外,奔回家乡。黄昏时分,他来到了一旅店中。此时的他实可谓悲喜交加:悲,滞留异乡,夫妻分离,音信断绝;喜,终于可以生还故里。回首二十年来的遭际,面对黄昏的景色,他用【缕缕金】曲唱出了“家乡远,路途贫”的感慨。黄昏的鼓角之声不免令人悲伤,归途之寂寞也令人感慨。这些,都给整出戏染上了悲凉的气氛。接着周羽之子周瑞隆上,他听从母命,辞官寻父,途中断指写血书,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鄂州界,并从李员外口中知道父亲回乡的消息,于是,他心急火燎地返回家乡。夜黑时分,他也来到了这个旅店。在【前腔】曲中,周瑞隆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在孤村犬吠,风雪交加的背景下,他想起父亲,“心悒怏”,感受到路途的风霜,真是“好艰辛”。碰巧,店主人将他安顿到书房中,与一老者(未谋面的父亲)同宿。【驻马听】唱出了他此时的感受:在异乡客馆之中,他想着在家中焦急等待的老母亲和从未谋面的父亲,眼中却只见母亲的书信和父亲的诗集,心中伤悲,无法入眠。又看到同宿的老者睡得安稳,不禁心中不平起来。【前腔】曲中“意逸心骄,熟睡鼾齁无事老。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事不关心一任自清高”数句,是周瑞隆对老者的猜测,更衬托出他自己心事重重,恓惶寂寥的情绪。而周羽更不知眼前就是自己的儿子,他一心想好好休息一晚,明朝精力充沛赶路,早些与妻儿团聚。因此,他责备此人“不达时务”,“只管絮絮叨叨”令人心烦。这样,两人轻微的争执在所难免。被老者抢白后,周瑞隆安静下来,闲着无事,拿出了《台卿集》(李员外送给他的父亲周羽的诗稿)来读,他深深体会到了父亲二十年来的艰辛。在【前腔】曲中,他以诸葛亮、赵岐、屈原来比拟父亲。感慨之余,不禁睡去。至此,观众可能会认为彼此都将入睡,父子失去了相认的机会。没想到一部《台卿集》引起了周羽的注意,自己送给李员外的诗集怎么会到这位后生手中呢?于是他起身查看,发现此人长得像自己的妻子,这就更为奇怪了。正在这时,周瑞隆醒来,他自然“以牙还牙”,指责老者打搅了他的好梦。结果,两人攀谈起来,周瑞隆得知眼前就是自己的父亲,于是父子相见,“泪盈腮”,“喜盈腮”。本出戏就在皆大欢喜中结束。
剧作者深得戏剧创作之要旨,以观众“全知”而角色“不知”的手法,安排了这出戏的冲突。试想在同一舞台上,父子相见不相识,一个渴望安睡早起,想着赶回家与妻儿相见,一个因思念双亲而难以入眠,絮絮叨叨。这自然形成了冲突,又由于他们是父子,则又充满了喜剧效果,富有传奇色彩。威廉·阿契尔的《剧作法》说:“传奇情节主要是创造悬念‘能’的产生,维持、悬置、加强和解除紧张。”在这出戏中,观众的心被紧紧抓住了,明知他们是父子,但能否相认呢?这是一个悬念。儿子的絮叨因父亲的指责而停止,失去了相认的机会,观众有些失望。接着,儿子读起了父亲的诗集,引起了父亲的怀疑,观众又看到了希望。最后父子相认,观众获得了满足。然而,剧作者最后又加上一点花絮,即店主人的指责,使剧情又多了一点波澜。剧作者就这样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情节紧张——松弛——紧张,不断变化,引人入胜,很有舞台效果。在这里,作者运用了误会、对比手法,使剧情妙趣横生,摇曳生姿。
从美学风格看,周羽父子入店时凄清的景色,人物匆遽恓惶的心情为整出戏蒙上了一层悲凉气氛。而两人同居一室,又埋下了喜剧性的引子。两人的争执,令人可笑,可谓喜剧手法,而父子相见不相识这本身又充满悲剧意味。最终,父子相认,欢天喜地。而回首往事,又悲从中来。整场戏充满了悲喜调和的审美风格,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本场戏的曲辞和宾白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富有诗味。景物描写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虽少,剧情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都为全剧增色不少。
(段启明 彭利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