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近兖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字百昌,一字信余。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浙江、河南布政使。约于万历间作传奇《绣襦记》,系取材于唐传奇《李娃传》,今存,现地方戏仍常搬演。一说《绣襦记》系徐霖所作,或谓薛作系徐作之改本。

绣襦记

第九出 逑叶良俦

薛近兖

(小旦上)玉人梳洗故迟迟,斜倚妆台有所思。红日三竿鸟声乱,刚刚淡扫远山眉[1] 。俺姐姐昨日在门前站立,偶见一个郎君,十分俊美。他见俺姐姐,故意坠鞭,顾盼多时而去。俺姐姐甚想他,恐他又来,着我伺候。

【锁南枝】(生)莺花市[2] ,燕子楼[3] ,天生到此百不忧。何处系骅骝?章台有杨柳[4] 。(小旦)那来的到像这郎君。(生)见侍姬,举止羞,倚朱门若相候。

(小旦)果是那人来了。(生)敢问小娘子,此是何宅?(小旦)此是李氏宅也。待我去请姐姐出来。姐姐,昨日坠鞭郎君来了。(旦)在那里?(小旦)在门首。(旦)请进来,叫妈妈陪坐。待我更换衣服,出来相见。(小旦)相公请里面坐,姐姐换了衣服就来。妈妈,有客在此。(贴)来了,来了。

【前腔】年将迈,鬓已秋,下阶出迎礼不周。呀,相公请了。里巷隘梁辀[5] ,丰神耀琼玖。相公请里面来。(生)妈妈指引。(贴)银筝,你先引路。(小旦)妈妈,这里坐。(贴)延宾馆,暂款留。(小旦)待奴家看酒来。(贴)先看茶后沽酒。

(小旦)领着妈妈言语,这官人来了,着坐下,叫我先看茶,后看酒。(贴)须索就去,不可迟止。(生)不消酒罢。(贴)银筝,请姐姐出来。(小旦)姐姐有请。(旦)奴家来也。

【孝顺歌】(旦)掀罗幕,荡玉钩,弓鞋裙衬双凤头。(小旦)姐姐快出来罢。(旦)我欲见又含羞,进前还退后。(小旦)昨日见了他,恨不得吃了他下去,今日又做这般张志[6] 。(旦)昨来邂逅,柳下停骖,暗通情窦。(贴)我儿过来,见了相公。(旦)敛衽再拜深深,恕妾失迎候。(生)不敢。(旦)重凝睇,定两眸,认仙郎是坠鞭否?(生)小生就是昨日遗鞭者。(贴)相公贵处?(生)荥阳郡,是故丘[7] 。(贴)上姓?(生)郑元和忝为儒者流。(贴)令尊在么?(生)老父治常州。(贴)原来是公子。令堂在么?(生)高堂有慈母。(贴)父母既在,不该远游。(生)非干远游。(贴)既非远游,到此贵干?(生)应举求名,试期未偶。(贴)多蒙下顾,有何见谕?(生)欲赁别院攻书,未审相容否?(贴)房屋尽有,只管来住。(生)银百两请暂收,若成名再加厚。

(贴)但小房陋狭,不足以容公子所处,安敢受惠。(生)妈妈,还有粗币四端,奉充贽敬之礼[8] 。(贴)这一发不当了。(生)轻渎妈妈,且收了。(贴)如此多谢相公。银筝沽酒来,与相公接风。(生)小生聊奉白金十两,望备一宵之饮。(贴)今日之馔,日常备办,留此以待他日。(生)多谢厚意。(小旦)妈妈,酒完了,请相公西堂坐。(贴)相公请了。(生)小生领命先行。

【锦堂月】金鼎香浮,琼卮酒艳,西堂且开情厚。花底相逢,姻缘幸然辐辏[9] 。听鸾箫夜月秦楼[10] ,会神女朝云楚岫[11] 。(合)风流薮,趁此年少良辰,傍花随柳。

(旦)我看此郎君,容貌不凡。

【前腔】听剖,拙妇如鸠[12] ,高巢仰鹊,悬思牖户绸缪。反笑鸿儒,俯寻荜门圭窦[13] 。傍纱窗听讲诗书,扫尘榻躬操箕帚。(合前)

【醉翁子】(贴)知否,谯楼上初传玉漏[14] 。你行馆何方,归寓休后?(生)小生敝寓在延平城门外,离此有数里之程。俯首,若路远无亲,总画栋云连何处投。(贴)相公行馆既远,就此舍下草榻如何?(生)多谢。(合)重进酒,饮到月转花梢,尽醉方休。

【前腔】(旦)他来由,欲求缔鸾交凤友。托僦屋而居,冀望一宵相留。(贴)你二人呵,情投。我只索相从,任从追随秉烛游。(合前)

(生)小生自见小姐之后,心常在念,虽寝食未尝敢忘。(旦)贱妾之心亦如之。(生)小生在此,非但求屋而已,欲酬仰慕之私。(旦)男女之际,大欲存焉。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止也。贱妾固陋,若不弃嫌,须荐君子之枕席。(生)只愁小生没福。(贴)汝二人真所谓郎才女貌,有何不可!

【侥侥令】(生)阶前频顿首,(贴)不要拜。(生)宾馆谢相留。(贴)既做我家女婿,当以郎君目之。(生)愿作厮养家僮从呼唤,携枕抱衾裯,敢自由。

【前腔】(贴)乘龙欢配偶,骑鹤上扬州。管取日日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兴未休。

【尾声】玉人鬓亸金钗溜,整顿纤纤呈素手,沉醉东风汗漫游。

锦衾珊枕享奢华,缱绻多情解语花[15] 。

不恋故乡生处好,受恩深处便为家。

〔注〕 [1]远山眉:《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后世因以远山眉形容女子秀丽的眉毛。[2]莺花市:指青楼或其他歌舞游乐场所。[3]燕子楼:故址在今江苏徐州。唐白居易《燕子楼》诗序谓尚书张建封爱妾关盼盼在张死后为之守节,独居此楼至老死。此系泛指。[4]章台:汉长安街名,后世常以之泛指烟花卖笑之地。[5]梁辀:马车上驾轭的曲辕。此指马车。[6]张志:亦可作张致,模样,样子。[7]故丘:祖辈坟茔所在,代指原籍。[8]贽敬:为表敬意送的礼物。[9]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毂,后多用于形容人、物聚集一处。[10]秦楼:秦穆公女弄玉好吹箫,嫁给能吹箫作鸾凤之音的萧史,后二人跨凤升天而去。此系泛指。[11]朝云楚岫: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12]拙妇如鸠:鸠,鸤鸠,即布谷鸟,《禽经》云:“鸠拙而安。”张华注引《方言》云:“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取鸟巢居之,虽拙而安处也。”古人亦以拙妇称雌鸠。[13]荜门圭窦:竹荆编结的门,穿墙而成的窗,指穷人居住的地方。[14]谯楼:指鼓楼。玉漏:古时计时器,此代指报时的钟声。[15]解语花:谓女子灵慧美艳,能以言语生欢。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今存《绣襦记》传奇有明末刊本数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朱墨本影印。其作者究为何人,有多种记载。周晖《金陵琐事》云:“徐霖少年数游狭斜,所填南北词,大有才情,语语入律。……余所见戏文《绣襦》、《三元》、《梅花》、《留鞋》、《枕中》、《种瓜》、《两团圆》各种行于世。”朱彝尊《明诗综》郑若庸小传云:“中伯尝填《玉玦》词,以讪妓院,一时白门杨柳,少年无系马者。群妓患之,乃醵金数百,行薛生近兖作《绣襦记》以雪之。”而明吕天成《曲品》、沈德符《顾曲杂言》、沈自晋《南词新谱·南曲总目》则皆不题撰人。清焦循《剧说》认为徐霖、薛近兖各有《绣襦记》。董康等校订《曲海总目提要》、清姚燮《今乐考证》又认为乃郑君庸之作。兹从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姑定为薛近兖作。

《绣襦记》描写郑元和与李亚仙充满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事本唐代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也参考吸收了宋元戏剧的某些情节,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认为“大概可以说是集李娃剧之大成了”。全剧共四十一出,第一出为传奇纲领,介绍全剧概要。第二到第十六出,叙写郑元和到长安应试,于平康里之鸣珂曲偶遇李亚仙,两人彼此倾慕,坠入爱河。第十七到第二十四出,叙写郑元和囊中金尽,被鸨母施行倒宅计生拆鸳鸯,流落凶肆唱挽歌度日,李亚仙痛责鸨母,决心从此结束风尘生涯。第二十五出到第三十二出,写郑元和几乎被上京述职的父亲鞭打至死,后被卑田院乞丐救活,乞讨中遇李亚仙,得到救助。第三十三出到第四十一出,叙李亚仙剔目劝学,郑元和策射头名,父子和好如初,夫妻重谐鱼水,一场爱情悲喜剧以大团圆落下帷幕。

《绣襦记》既曲尽人情世态,又富于传奇色彩,着重刻画正常的人性和扭曲的社会偏见之间的对立与斗争,以人性的胜利终结。郑元和、李亚仙等都是普通的人,有人性的种种优点与弱点;鸨母(也是生母)与郑父的善善恶恶的行为也由其特定的身份、环境所决定。而社会虽然世态炎凉,丑恶不堪,却不缺乏某种温情和亮色。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社会性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两者有感情与理智的对立,又有道义与偏见的交锋。是人类的良知给予李亚仙、郑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他们以平常的人而有不平常的事,终获得不平常的结果。此戏虽然不免理想化,且有说教意味,但不能掩盖人性美、人格美、人情美的光辉。这也正是《绣襦记》比同类爱情题材的小说、戏剧高出一头之处。

《逑叶良俦》是《绣襦记》的第九出。前出《遗策相挑》,写郑元和遇李亚仙惊其美艳,故意将丝鞭坠落地上,两人眉目传情,心意暗通。这一日,郑元和携重金特去相会李亚仙。

此一出写蹚进爱河中的青年男女初会的神情、心理颇有层次和深度。郑元和在回答鸨儿的一连串询问时,话语皆为短句,简洁明快,既显示了他作为读书人从容得体的气质风度,同时也透露出他急于通过鸨儿的考察而要与李亚仙相会的心情。他献上百金厚礼,说的却是:“欲赁别院攻书,未审相容否?”当鸨儿热情邀请他至西厢房,他顿时一改前言:“金鼎香浮,琼卮酒艳,西堂且开情厚。花底相逢,姻缘幸然辐辏。”而在与李亚仙“重进酒,饮到月转花梢,尽醉方休”时,他便迫不及待地表达了爱慕之情,把心里话和盘托出:“小生在此,非但求屋而已,欲酬仰慕之私。”一个既具书生气、又有猴急相的斯文形象跃然纸上。

李亚仙在突然到来的爱情面前的那份羞怯和执著也令人难忘:久有从良之志的她“欲见又含羞,进前还退后”,“重凝睇,定两眸,认仙郎是坠鞭否”,待郑元和吐出肺腑之言,她便大胆回应:“男女之际,大欲存焉。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止也。贱妾固陋,若不弃嫌,须荐君子之枕席。”李亚仙虽为风尘中人,但其渴求正常、美好感情的心愿比一般女子更强烈,一旦流露,便不可遏制,化被动为主动。郑元和是迂回进攻,她是直接迎合,两人的行为方式富有对比意味。

而与一对投缘玉人的缠绵相对应,鸨儿的工于心计也让人印象深刻。她坚持“先看茶后沽酒”,为的是探明郑元和的家底。当郑元和奉上百金重礼,她便见钱眼开,顺水推舟道:“汝二人真所谓郎才女貌,有何不可!……管取日日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兴未休。”漂亮的言词掩饰不住烟花窟即销金窟这样一个事实。

这一出《逑叶良俦》,一对倾情相恋的青年和重利轻义的鸨儿同时出场亮相,实为郑元和金尽被逐的悲剧伏笔,为此后情节波澜迭起奠定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坚实基础。

(虞卓娅)

绣襦记

第三十一出 襦护郎寒

薛近兖

【一江风】(旦上)雪儿飘,四野彤云罩,万径人踪杳。想多才流落何方?天那!应做穷途莩[1] 。恩情一旦抛,恩情一旦抛,鳞鸿万里遥[2] 。细思量,似把心肠绞。

倦倚绣床愁不寐,缓垂绿带髻鬟低。玉郎一去无消息,一日相思十二时。自从郑郎被赚,不知下落,奴家日夜萦心。前日崔尚书说他在外求乞,银筝,不知此言果否?(小旦)姐姐,崔老爷见你想他,故意哄你,姐姐如何就认真?(旦)银筝,今日大雪,求乞的甚多,倘有叫街的门首过,叫个进来,我问他一声,或得郑郎消息,未可知也。(小旦)姐姐,你听鼓板咚咚,又是一起叫化的来了。(旦)取针线箱来,我做些针指,待他门首过,叫个来我问他。(生同净、丑、众乞丐上)

【沽美酒】(生)鹅毛雪满空飞,破草荐盖着羊皮。残羹剩饭口中吃,李亚仙你怎知?破帽子在头上搭,破布衫露出肩甲。腰间系一条烂丝麻,脚下穿一双歪乌辣[3] ,上长街又丢抹[4] 。咱便是郑元和,家业使尽待如何,劝郎君休似我。(众合)小乞儿捧定一个瓢,自不曾有顿饱。肚皮中捱饥饿,头顶上瑞雪飘。最苦冷难熬,正遇着严冬严冬天道,凛凛的似水浇,冻得咱来曲折了腰。呀,有那个官人每穿破了的棉袄,戴破了的旧帽,残羹剩饭舍些与小乞儿嚼。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一年才过,不觉又是一年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小乞儿也曾到东岳西庙里赛灵神,哈哈莲花落也。小乞儿摇槌象板不离身。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听锣儿铴铴铴,鼓儿咚咚咚,板儿喳喳喳,笛儿支支支,伙里伙里伙伙里伙里伙,小乞儿便也曾闹过了正阳门。哈哈莲花落也。只见那柳阴之下,香车宝马,高挑着闹竿儿,挨挨拶拶哭哭啼啼[5] ,都是女妖娆。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又见那财主每,荒郊野外,摆着杯盘,列着纸钱,都去上新坟。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生)卑田院的下司[6] ,刘九儿宗枝[7] 。郑元和当日拜为师,传与俺莲花落的稿儿。抱柱杖走尽了烟花市,挥笔写就了龙蛇字,把摇槌唱一个鹧鸪词[8] 。这的不是贫虽贫的浪子! 一年春尽,不觉又是一年夏。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那财主每,凉亭水阁,散发披襟,手执纨扇,冰盘沉李赏浮瓜[9] 。哈哈莲花落也。又只见一只小舟儿,轻摇谩棹,短缆孤篷,提着鲜草,穿着鱼鳃,手执莲台赏荷花。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惊起那水面上鸳鸯儿,一双双,一对对,忒楞楞腾,忒楞楞腾,飞过了浪淘沙。哈哈莲花落也。镂金的破瓢,碾玉妆成金系腰,这话教人笑。我在莺花市上打围高[10] ,叫化些马打郎羊背皮通行钞,叫化些赤金白银珍珠玛瑙,叫化些双凤斜飞白玉搔,叫化些八宝妆成镶嵌绦,叫化一个十七十八女妖娆,在怀儿中搂着。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一年夏尽,不觉又是一年秋。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那财主每,插着黄花,簪着红叶饮金瓯。哈哈莲花落也。可怜那小乞儿寂寂寞寞夜间愁,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又见那北来的孤雁儿,吚吚哑哑过南楼。哈哈莲花落也。叫着那个官人们,娘子们,有甚么吃不尽的馒头皮儿,包子嘴儿,麻饼屑儿,馓子股儿共馍馍。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舍些与小乞儿也,强似南寺烧香,北寺看经,请着和尚,唤着尼姑,洴洴澎澎,叮叮咚咚,打着铙钹,持斋把素念弥陀。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生)绕前街后街,高大院深宅。那一个慈悲好善女裙钗,与乞儿一顿饱斋,与乞儿换一床铺盖,与乞儿绣一副合欢带,与乞儿携手上阳台[11] 。这的不是救贫的奶奶! 一年秋尽,不觉又是一年冬。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揉绵下絮舞长空,哈哈莲花落也。可怜见小乞儿曲曲深深把身躬。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见头顶上淅淅索索,起了几阵腊梅风。哈哈莲花落也。只见那财主每,红炉暖阁,羊羔美酒拥娇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我想有时节,绒毛毯儿,高丽席儿,红绫被儿,那些铺盖睡了好快活。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生)贫穷的志高,村杀我俏难学[12] ,教乞儿苦熬。戴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连不断旧丝绦。这的不是风流每的下梢[13] 。(净)如今各人分路去。郑元和,你今日往安邑东门去。(众下)(生)老爹、奶奶,好冷!(旦)银筝,你听外面叫街的声音,好似郑郎的。(小旦)待我看来。叫街的转来!(生)奶奶,求讨些。(小旦)看你不像叫化的。(生)娘行每,娘行每听告,叫化的也有些低高。远在山林近市朝,有钱时也曾象板鸾笙间着凤箫。俺也曾月夜花朝,凤友鸾交,结骔帽儿带着,白玉钩儿束着,琥珀珠儿垂着,纻丝袄儿穿着,斜皮靴儿登着,袜子也是绒毛。五花马儿骑着,獬𤜞狗儿随着,来兴童儿跟着,身边带着宝钞,撞着一个妖娆,他把咱来相招。引入了窝巢,日日花朝,夜夜元宵,乐乐滔滔,快活逍遥。(小旦)既是这般受用,怎么出来叫化?(生)今日里身子嫖得穷了,结骔帽儿坏了,白玉钩儿断了,琥珀珠儿撒了,纻丝袄儿当了,斜皮靴儿绽了,绒毛袜子破了,五花马儿杀了,獬𤜞狗儿死了,来兴童儿卖了。单单剩得个躯劳。身边没了宝钞,老鸨儿将我絮絮叨叨,把我赶出门来,受了多少苦恼。李亚仙不知那里去了,郑元和不得已了,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小旦)你敢是荥阳郑公子么?(生)我就是郑元和。(小旦)呀,姐姐,郑姐夫在此。(旦)在那里?(小旦)这不是他!(生)奶奶,求讨些。(旦)这就是他,天那!

【香柳娘】(旦)看他似饥鸢叫号,看他似饥鸢叫号,恁般苦恼。(生)皇天,好冷!求讨些。(旦)我闻言不觉心惊跳。你不认得我了?我是李亚仙!(生)原来是大姐。(旦)你怎么这般模样了?看肌肉尽消,看肌肉尽消。(生)皇天,好冷!病骨冷难熬,遮身无破袄。(旦)解绣襦裹包,解绣襦裹包,且扶入西厢暖阁,免教冻倒。

(生)我这般模样,大姐,我不进去。(旦)令你一朝及此,妾之罪也。快进去不妨。(生)只怕累你受气。(旦)今日弄得你这般模样,我就死也无怨恨。请进去。(小旦)姐姐,待我去看些火来。(贴上)甚么人喧嚷?

【前腔】听西厢暖阁,听西厢暖阁,为何闹炒?(小旦)妈妈,郑姐夫在此。(贴)这冤家谁引他来到?(生)妈妈可怜。(贴)你看他枯瘠疥癞,殆非人状。快推出市曹,快推出市曹。遍体臭腥臊,蓬头一饿莩。这般模样呵,想死期将到,想死期将到,若有人知,官司怎了?

快赶那叫化头出去!(旦)娘,听儿告禀:他乃是宦家子也。昔日驱高车,持金装,至孩儿家,不逾年而荡尽。你与贾二妈互设诡计,舍而逐之,殆非人行。令其失志,不得齿于人伦。父子之道,天性也。使其情绝,杀而弃之,又困踬若此。天下之人,尽知为孩儿所害也。况此子亲戚满朝,一旦当权者熟察其本末,祸将及矣。况欺天负人,鬼神不佑,待自贻其殃耳。请细思之。(贴)你待要怎么?(旦)孩儿今年已二十岁矣,计其资,不啻值千金。今娘年六十有余,愿计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当与此子别居。所居非遥,晨昏得以温凊,儿愿足矣。(小旦)妈妈,姐姐不接客,立志坚贞,你虽不容他,他也不肯干休。况那郑姐夫呵,

【前腔】他是儒林中俊髦[14] ,他是儒林中俊髦,他父亲呵,官居当道。倘一朝事露娘圈套,这罪名怎逃,这罪名怎逃?寻出祸根苗,撰钱树皆倒[15] 。愿救他潦倒,愿救他潦倒。从姐所言,不须推调。

(贴)决不容他!(旦)娘若不从,孩儿投金于水,寻个自尽,看你靠谁?(贴)咳,看这丫头行径呵,

【前腔】想立志已牢,想立志已牢,只得凭伊计较。依便依了你,把黄金囊橐须倾倒。丫头,你好痴心!觑他人形貌,觑他人形貌,似蛇虺不成蛟[16] ,龙门怎高跳?贱人,你只图旌表[17] ,你只图旌表,要做夫人,位高五花官诰。

你既如此,离北隅四五家,有一隙院,可税而居。(旦)谨依尊命。

贫寒冷彻骨,保养愿施恩。

受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注〕 [1]莩(piáo):同殍,饿死的人。[2]鳞鸿:犹鱼雁,指书信。[3]歪乌辣:塞外习俗以牛皮制鞋,垫乌拉草以保暖,所以也叫乌拉鞋。歪乌拉即破烂之鞋。乌辣,同乌拉。[4]丢抹:害羞之意,最早见于元杂剧。有可能为少数民族语言之音译。[5]挨挨拶(zǎn)拶:犹言熙熙攘攘,谓十分拥挤。拶,压紧。[6]卑田院:佛寺收容救济贫民和流浪者的地方。卑本应作悲。[7]刘九儿宗枝:谓乞丐也有其帮派辈分。[8]鹧鸪词:乞丐所唱小曲的一种。[9]沉李赏浮瓜: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世遂用作消夏解暑的典故。[10]打围高:本指打猎最后合围时高声呼喊,此指行乞时高声吆喝。[11]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12]村:粗鄙。[13]下梢:结果、结局。[14]俊髦:杰出人物。[15]撰钱树:即摇钱树。[16]虺(huǐ):毒蛇。[17]旌表:古时朝廷或官府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的方式表彰坚守礼教的人。

此为《绣襦记》第三十一出。写已经沦为乞丐的郑元和终被李亚仙所救护,一对有情人重又聚首。此一出在整场戏中是情节扭转的重要关目,此前为大落,此后为大起,在大起大落的情节链上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满与复杂。李亚仙一改以前的幼稚与软弱,而变得烈性和刚强。此时她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乃性格发展之必然,不仅表现人性的觉醒,还显示出传统人文精神强大的道义力量。当一袭绣襦裹住冻僵的郑元和,冰冷的人世间顿时有了暖意,也温暖了千万观众的心。剧本以《绣襦记》为名,立意正在于此。

首先,自然环境有力地烘托了剧情的展开。冰天雪地具有多重象征,其一象征郑元和的生存环境,其二象征郑元和的绝望心境,其三象征茫茫人世也是风雪交加,何处有温情?哪里有真爱?这一规定的戏剧情景借人物内心悲诉提出悬念,使两颗相爱而误解的心在风雪天气中碰撞,推动了剧情的逆转。戏一开始,面对“雪儿飘,四野彤云罩,万径人踪杳”的冬雪天气,李亚仙按捺不住对情郎的多日悬念和痛惜之情,不禁发出“想多才流落何方?天那!应做穷途莩”的呼喊,随即使舞台上笼罩了一重浓得化不开的凄楚悲怆的气氛。这时候,“破帽子在头上搭,破布衫露出肩甲。腰间系一条烂丝麻,脚下穿一双歪乌辣”的郑元和上场了,他又冷又饿,羞答答唱莲花落乞讨,与昔日的贵公子模样早已判若两人。令人感慨的是,郑元和对李亚仙既有思恋,又有误解:“鹅毛大雪满空飞,破草荐盖着羊皮。残羹剩饭口中吃,李亚仙你怎知?”郑元和虽有对过去岁月的悔恨,却没有完全忘情,也许竟是靠昔日的那段温情来抵御不断袭来的寒冷。他在唱了一大段莲花落之后,又发出无奈的悲叹:“李亚仙不知那里去了,郑元和不得已了,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大雪纷飞,穷途落魄,绝望之中仍不绝回忆,这就令观者不禁为郑元和的痴情重义而动容,坚信苍天无绝人之路。

其次,“襦护郎寒”这一剧情安排,丰富和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性得到了张扬,剧作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李亚仙听人说郑元和每日唱莲花落沿街叫化,就与银筝在门前等候观望。当银筝认出郑元和时,李亚仙心痛似绞:“这就是他,天那!”便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身上的绣襦,裹住郑元和,把郑元和扶入西厢暖阁。郑元和自惭形秽,李亚仙悲呼:“令你一朝及此,妾之罪也。”鸨母阻挡,李亚仙直斥:“你与贾二妈互设诡计,舍而逐之,殆非人行……天下之人,尽知为孩儿所害也。”并提出要自赎其身,与郑元和同居别处。鸨母气恼之极,说:“决不容他!”李亚仙以命相抗:“娘若不从,孩儿投金于水,寻个自尽。”她的坚决态度,终于赢得了抗争的胜利。“襦护郎寒”这一细节,无疑是塑造李亚仙善良刚烈形象的最出彩的一笔。同时使李亚仙与郑元和的爱情超越郎才女貌的窠臼,而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与道义力量。

再次,大段的“莲花落”连组成结构宏大、抒情悲凉的套曲,犹如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心独白,撼人心魄。

“莲花落”本是乞丐求乞行讨时的演唱,猥琐不足道。提炼为戏曲的歌舞表演,可谓别出心裁。这一出中郑元和与众乞丐演唱的“莲花落”,结构宏大,内容丰满,以四季调的民歌形式拓展成长篇套曲,以通俗、深沉、悲凉的语言,描绘了贫富悬殊的不公平世道,表现了乞丐们这些弱势群体的人生渴望。曲词本色当行,抒情挚切委婉,与漫天大雪构成一个独特的审美氛围,既吻合剧中人郑元和的人生处境,与整部戏水乳交融;又可以单独以折子戏形式演出,类似西方的歌舞剧,堪称经典。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拜月亭》曾说:“《拜月亭》之外,余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迹,可与《孔雀东南飞》、《唧唧复唧唧》并驱。”

沈德符如此肯定这出戏,说明他对通俗文学毫无成见,具有相当高的欣赏水准。郑元和唱的确是乞儿家常口头话,那十分可能是作者身处的明代大城市中底层人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某些场面情景交融,历历如绘。可以说是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不过其风格与《孔雀东南飞》、《唧唧复唧唧》(《木兰词》)等长篇乐府叙事诗相比,则属于不同的类型,不宜作简单的类比。

明清以来,此出戏常以《鹅雪》为名出现在戏曲舞台上,深受观众欢迎。扮演李亚仙的演员要掌握感情变化的层次,从而展示其钟情不移而又温柔善良的性格。郑元和的唱“莲花落”,也伴有一定的舞蹈动作,唱词又全属下里巴人,和一般的曲文成了鲜明对照。现在,《鹅雪》依旧是昆剧、川剧、越剧《绣襦记》中重要的一场。

(虞卓娅)

绣襦记

第三十三出 剔目劝学

薛近兖

【金珑璁】(旦上)卖钗收古典,劝郎希圣希贤[1] ,穷理义坐青毡。

倒橐收回万卷书,明窗净几惜居诸[2] 。寒灰余烬借吹嘘。三寸舌为安国剑,五言诗作上天梯。愿郎他日锦衣归。奴家自与郑郎沐浴更衣,税一书院另居,且喜数月之间,肌肤稍腴,卒岁平愈如初。奴家劝他斥去百虑,以志于学。俾夜作昼,今已三载。业虽大就,再令精熟,以俟百战,多少是好。说犹未了,郑郎已到。

【前腔】(生上)命途遭偃蹇,鸿鹄暂困林间[3] ,毛羽长看孤 。

(旦)官人,妾闻:“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4] 你贫贱患难,皆已历过,何不奋志于学,以俟百战?(生)卑人声振京闱,名闻天下,海内文籍,莫不该览,亦可以试,书已读尽,无可庸功。(旦)官人,自古书囊无底,那有读得尽的。

【沉醉东风】你且对青灯开着简编,须励志莫辞劳倦。坐待旦,竟忘眠。坐待旦,竟忘眠。乾乾黾勉[5] ,如与那圣贤对面。(合)鸢飞戾天,鱼跃在渊[6] 。察乎天地,道理只在眼前。

【前腔】看诗书不觉泪涟,(旦)为何哭起来?(生)这手泽非爹批点。(旦)若如此不怨父母,方是个好人。(生)想熊胆苦参丸,想熊胆苦参丸,娘亲曾勉。今日呵,亏杀你再三相劝。(合前)

(生)大姐,夜深了,去睡了罢。(旦)官人,岂不闻古之人悬梁刺股[7] ,以志于学?你今懒惰,焉能有成?你且读书,我做些针指。

【江儿水】刺绣拈针线,工夫自勉旃[8] 。谩配匀五彩文章炫,似补衮高才将云霞翦,皇猷黼黻丝纶展[9] 。若论裙钗下贱,十指无能,羞逞芙蓉娇面。

(生)大姐,你听夜深了。

【前腔】玉漏催银箭,金猊冷篆烟[10] 。(旦)你书到不读,敢是要睡?(生)奈睡魔障眼精神倦,你听红楼犹把笙歌按,倒金尊秉烛通宵宴。(旦)你还想红楼翠馆怎么?(生)淹倦情怀撩乱,听声彻檀槽,想是曲罢酒阑人散。

【玉交枝】(旦)你文章不看,口支离一刬乱言[11] 。读书有三到。(生)那三到?(旦)心到、眼到、口到。你书到不读,为何频顾残妆面,不思继美承前?(生)见你秋波玉溜使我怜,一双俊俏含情眼。(旦)你不用心玩索圣贤,却为妾又垂青盼。

(生)我的娘,谁教你生得这般样好?

【前腔】(旦)且把书来收卷。罢罢!为妾一身,损君百行,何以生为?我拚一命先归九泉。(生)大姐何出此言?(旦)你喜我这一双眼么?(生)端的一双俏眼。(旦)我把鸾钗剔损丹凤眼,羞见不肖迍邅[12] 。(生)呀,不好了!涓涓血流如涌泉,潸潸却把衣沾染。今始信望眼果穿,却教人感伤肠断。

呀,大姐苏醒!

【玉胞肚】(旦)我在冥途回转,尚兀自心头火燃。你还只想凤友鸾交,焉得造鹭序鹓班[13] 。我好痴!这般不习上的,管他则甚。我向空门落发,伊家休得再胡缠,纸帐梅花独自眠。

(旦)罢罢!我不免自去落发为尼。你若有志读书,做个好人,尚有相见之日。若只如此,我永不见你了。(生)罢罢!他妇人家尚然如此立志,我何苦执迷如此?大姐,你不须烦恼,小生闻得上国开科,如今就此拜别。若得官,回来见你;若不得官,决不见你之面。(旦)如此却好。我有白金十两,赠君为盘费。(生)多谢!

【川拨棹】明日别,朝金殿,把胸中经济展。(旦)论所学达者为先,论所学达者为先,早成名吾心始安。(生)不成名誓不还。

【尾声】(旦)孤帏再把重门掩,不堪离恨寄冰弦,断雨残云思黯然。

才郎快着祖生鞭[14] ,腾踏飞黄路占先。

从此闺人常侧耳,泥金帖子好音传[15] 。

〔注〕 [1]希圣希贤:仰慕圣人贤哲,愿学习效法其德行。[2]居诸:《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诸本为语尾助词,后常用以代指光阴。[3]鸿鹄:即天鹅,因其善高飞,常以之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4]“天之”三句:此为《孟子·告子下》中之句。[5]乾乾:自强不息貌。《易·乾》:“君子终日乾乾。”黾勉:勤勉。《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6]“鸢飞”二句:此为《诗经·大雅·旱麓》成句。[7]悬梁刺股:谓勤奋好学。《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股”。《太平御览》引《汉书》(非班固《汉书》)谓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8]旃(zhān):“之”与“焉”的合音,助词。[9]皇猷黼黻(fǔfú):辅佐君主。[10]金猊:狮子形的金属香炉。[11]一刬(chǎn):一味。[12]迍邅(zhūnzhān):迟滞不进。此指不长进。[13]鹭序鹓(yuān)班:本谓鸟飞行的队列次序,借指百官上朝的排列次序。[14]祖生:东晋祖逖北伐中原,临行,“中流击楫而誓曰:‘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见《晋书·祖逖传》。后以此典喻志节慷慨。[15]泥金帖子:用金箔调胶制成的金色颜料涂饰的笺帖,自唐代开始用于向新及第的进士报喜。

此为《绣襦记》第三十三出。叙写继“襦护郎寒”之后李亚仙的又一惊世骇俗之举。

李亚仙接郑元和赁院别居,悉心呵护,已达三载,郑元和身体已恢复如初,在李亚仙的督促下日夜攻读。这一日,夜深人困,隔墙笙歌喧闹,郑元和无心再读,只是频顾李亚仙,情思荡漾地说:“见你秋波玉溜使我怜,一双俊俏含情眼。”对于李亚仙的责备,郑元和又说:“谁教你生得这般样好?”面对经历磨难今又故态复萌的郑元和,李亚仙见规劝无效,便毅然作出了“剔目”这一惊世骇俗之举。“罢罢!为妾一身,损君百行,何以生为?……我把鸾钗剔损丹凤眼,羞见不肖迍邅。”《诗经·卫风·硕人》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目历来是女子容貌美的集中点,也是男女间互通情愫的心灵窗口。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西厢记》中张生之所以为爱而狂,是因为“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郑元和初见李亚仙时,惊艳而坠鞭,也是“忽见天仙降,顿使神魂荡。嗏,转盼思悠扬,秋波明朗”。为了激励郑元和专心上进,一个弱质女子竟自毁美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剔目”源于《青楼记》载元代京师名妓樊事真为向情人表白坚贞而以金篦刺目的真事,《绣襦记》中赋以李亚仙这一不寻常的行动,展现了女主人公义烈坚贞、刚柔兼具的美好心灵,使这一形象超越所有的李娃戏而呈现异彩,感人至深。

李亚仙“剔目劝学”并非一时冲动,这在剧情发展中已有多次铺垫。李亚仙曾几番勉励郑元和“乾乾黾勉,如与那圣贤对面”,又说:“刺绣拈针线,工夫自勉旃。谩配匀五彩文章炫,似补衮高才将云霞翦,皇猷黼黻丝纶展。”认为读圣贤之书,如同面聆圣贤教诲,当孜孜不倦;郑元和笔底文章好比自己手中刺绣,织成五彩云霞,方可辅佐朝廷。

而郑元和本人,见识反而不如妇人家,竟认为“书已读尽,无可庸功”。李亚仙立刻反驳他:“自古书囊无底,那有读得尽的。”双方的矛盾就此展开。

郑元和面对书卷,还是胡思乱想。分明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此时却又想到父母来。他只顾催促李亚仙:“大姐,夜深了,去睡了罢。”是不是真的体恤李亚仙呢?也很难说。李亚仙责之大义:“岂不闻古之人悬梁刺股,以志于学?你今懒惰,焉能有成?”对郑元和来说,李亚仙不仅是红颜知己,而且也是严师畏友了。

尽管李亚仙人品如此之高,爱郑元和如此之深,她却决没有自居于恩人或施舍者的地位,而对郑元和有任何伤害其自尊的言行,而且还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内疚。所以唱道:“若论裙钗下贱,十指无能,羞逞芙蓉娇面。”郑元和居然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地方去了。看到书,他“奈睡魔障眼精神倦”,耳中只听见“红楼犹把笙歌按”,心里念的是“倒金尊秉烛通宵宴”。

李亚仙忍无可忍,责备他“你文章不看,口支离一刬乱言”,责备他读书没有“心到、眼到、口到”。郑元和不仅没有立刻端正态度,反而说:“见你秋波玉溜使我怜,一双俊俏含情眼”,“我的娘,谁教你生得这般样好?”这当然是郑元和的真心话,但在客观上却是把自己不肯认真苦读的责任让李亚仙来承担了。

郑元和如此不可理喻,李亚仙几乎绝望了。既然郑元和喜爱这一双俏眼,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一双俏眼弄残,才可以使郑元和彻底醒悟了。于是,她“把鸾钗剔损丹凤眼”。如果单纯把剔目看成是劝学的最后一招,恐怕也并不全面,事实上,在剔目劝学的行为背后,也渗透着李亚仙对“红颜祸水”的自责之感情,隐藏着她难以言喻的赎罪心理。在这一出末尾,李亚仙唱道:“孤帏再把重门掩,不堪离恨寄冰弦,断雨残云思黯然。”一个重情又被情所累的弱女子的伤痛溢于言表。其实,在这整部戏中,郑元和为情所累,历经苦难,固然是悲剧,李亚仙的经历又何尝不是悲剧?襦护郎寒,剔目劝学,辞却状元姻缘,固是一片深情,更是为了赎罪,为了得到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的认可,其用心可谓良苦。“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中国古代的名言,而李亚仙剔目之举则反其道而行之,为悦己者自毁其容,应该说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东西。

(虞卓娅)


李日华张凤翼

薛近兖|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