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珊,又字韵甫,号两园主人、茧情生。海盐(今属浙江)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屡应会试不第。咸丰二年(1852)分发湖北为知县,因病未仕,家居著书。后太平军攻克海盐,遂于同治元年(1862)赴湖北,任宜都、松滋知县。同治三年夏卸任居鄂,同年病故。才力富赡,工诗词,善绘事,为著名诗人、词家、画家,作品不少表现了爱国思想,戏曲亦然。尤以戏曲名家,精审音律,所作对剧坛有一定影响,时人比之尤侗。作有《倚晴楼七种曲》(传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鸳鸯镜》、《居官鉴》)及传奇《玉台秋》、《绛绡记》,皆存。另有《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余》,编有《国朝词综续编》。

居官鉴

第五出 愤边

黄燮清

(丑上)好笑好笑,颠倒颠倒,遇喜成悲,因欢反恼。区区非别,乃王老爷亲随家丁赵忠便是。你道为何道这几句?只因我家老爷,办事忠勤,上司们却都看重,把他差委军前,好生劳苦。现在岛夷受抚,少不得一番保举,指日高升。那知老爷自江上回来,疯疯颠颠,哭一回,怒一回,倒反闹出一场病来,你道好笑不好笑,颠倒不颠倒!今日天气晴和,不免请他出来散荡则个。(下扶生上)

【双调海棠春】(生)一腔抑塞难消遣,惭愧煞风尘颜面,搔首问苍苍,元发忧时变。

下官王文锡,扬帆海岛,磨盾军门[1] ,指望力保危疆,痛歼海逆。岂料孤城绝援,三帅捐躯,妖氛既逼于甬东,毒焰更流于京口。方谓戈矛偕作,共切同仇[2] ,不辞犬马之劳,誓捣鲸鲵之穴。不意未伸挞伐,遽事抚绥,国家养士数百年,难道竟无一人制敌?说起来好不痛愤也呵。

【桂枝香】跳梁未翦[3] ,背城忘战。不由人斫地哀歌[4] ,谁解我登楼悲叹[5] ?(丑)老爷,甚么悲叹不悲叹,如今的公事,都不过是个混字,只要卸得肩子,升官发财就是了,若要顶真起来,只怕叹一百年还叹不了呢。(生拍案怒介)(丑作惊介)怎么又生气了?(生)莫胡言乱言,莫胡言乱言。都似恁贪庸私见,怎得承平清晏。(丑)这是小人的朋友,都是恁般说,爷不要错了念头,生些瞎气。(生)多讲!际时艰,但谋利禄非吾事,无益君民负此官。

那日江上议抚,下官滥厕随员,见诸酋叠骑入城,欣欣自得,真乃令人发指也。

【前腔】鬈毛鬼眼,居然骄蹇。这就是老令公单骑输诚[6] ,很单于五原纳款[7] 。(丑)那时小人看了,倒也热闹有趣。(生)罢楼船战船,罢楼船战船。总说是东风无便[8] ,南人不反[9] 。看龙泉[10] ,欲填恨海惭精卫[11] ,立解围城愧仲连[12] 。

(小生上)间关离虎穴,辛苦访鸥盟。来此已是九兄门首,里面有人么?(丑)是那个?(小生)你对主人说,禾中秦少雯奉访,有名帖在此。(丑接帖介)请少待。(转对生介)禀爷,禾中秦爷拜访。(生看帖介)原来少雯到此,说我出迎。(丑)家爷出迎。(相见介)(小生)王兄别来无恙。(生)小弟郁病多时,今日才觉好些。良友远来,深慰饥渴,看坐。(各坐介)(生)舟山一别,忽忽至今,后来城陷之时,不知吾兄怎生得脱?(小生)不要说起。那时三镇临危,孤城垂陷,小弟驾舟偷渡,求援大营,不想路阻风涛,救应不及。以后情事,就不可复问矣。

【前腔】重洋绝援,余生幸免。射潮儿半渡无功[13] ,背水阵孤军不返。我扁舟幸还,我扁舟幸还。惶愧煞包胥泪眼[11] 4,霁云神箭[15] 。小弟躬当险阻,亲见乱离,悲郁之怀,无可与语,今日顺道奉访,正须一倾磊块。苦颠连,生惭赵璧无奇士[11] 6,不是吴钩负少年[17] 。

近日岛夷议抚,外边舆论,是非不一,未知吾兄高见,以为何如?(生)那岛夷意在通商,本无大志,譬如猛兽得肉,不杂噬人。只是未经痛惩,兵威不振,窃恐戎心易启,边徼从此多事矣。

【前腔】未伸国宪,先言柔远。纵然是鬼母藏锋[18] ,保不定蚩尤乘间[19] 。(小生)吾兄远识,亦是至言,杞人之忧[20] ,自今难免。(生)我怀郁郁,正复无聊,吾兄惠然肯来,且在敝斋留连信宿,也好彼此排遣则个。(小生)愿聆高论,深惬鄙衷。(生)如此便请书斋小叙,藉良朋晤言,藉良朋晤言。且自消磨诗卷,商量文宴。共流连,治安可有长沙策[21] ?慷慨应歌老杜篇。

秦兄请。(小生)请。(同下)(丑)晦气晦气!我家老爷,连日纳闷,正摸不著头路,今日来了个朋友,正该说说笑笑,宽解一番,那知这位秦官人,也是个不会快活的人儿,唠唠叨叨,闹了半天的闷葫芦。隔壁帐,如今不要管他,且去多烫几壶好酒,把他肚子里的牢骚痞块洗涤一番,好教他们高高兴兴做起人来。正是:愁人莫对愁人说,心病还将心药医。(下)

〔注〕 [1]磨盾:在盾牌上磨墨,指在军中做文职工作。[2]“方谓”二句:用《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语典。[3]跳梁:猖狂跋扈之徒。《汉书·萧望之传》:“今羌虏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间。”[4]斫地:表示激愤。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5]登楼:汉末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6]老令公:宋初名将杨业,通俗小说及戏曲中呼为“杨老令公”。[7]五原纳款:《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五原,古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五原县。纳款,归顺、降服。此处是说反话。[8]东风无便:唐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南人不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七纵七擒孟获,孟获心服,称:“南人不复反矣。”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10]龙泉:宝剑名,传为晋张华遣雷焕掘丰城县狱基所得,其剑气可以上达牛斗二星。[11]精卫:神话中的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此鸟为炎帝女游东海溺死后所化,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12]仲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常游历各国,排难解纷而不取酬。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围赵都邯郸,魏将新垣衍劝赵尊秦为帝以解围,他力陈其害,加以劝阻,秦将闻之,退兵五十里,会魏信陵君夺魏将晋鄙军驰援赵国,秦军遂解围去。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13]射潮儿:五代吴越王钱镠曾引强弩数百射钱塘江潮头,以遏制潮势,筑堤修塘,见《宋史·河渠志》。[14]包胥:春秋时楚臣申包胥。伍子胥为父兄复仇,引吴军破楚都郢,申包胥为求秦国出兵救楚,“依于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终于感动秦君,答应出兵。见《左传·定公四年》。[15]霁云:唐南霁云,张巡的部将。张巡守睢阳抗安禄山叛军,遣其求救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见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6]赵璧:战国时赵国所拥有的楚和氏璧。秦国曾企图以欺骗手段夺取此宝,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以其智勇力挫秦王,终完璧归赵。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7]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兵器,似剑而头曲如钩。后世多以之代指宝剑。[18]鬼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产天下鬼。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眉。”佛教典籍中则有鬼子母,喜食人子。[19]蚩(chī)尤:上古九黎族首领,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后世多作为恶人的代称。又古时传有凶神名蚩尤神,一说龟足蛇首,一说人身牛蹄,四目八手。[20]杞人之忧:谓不必要的忧虑。典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21]长沙策:西汉贾谊年少有才,文帝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为周勃、灌婴等所嫉,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人因称其为“贾长沙”。他曾多次上疏言事,切中时弊,今传《治安策》等。

《居官鉴》成书于清咸丰四年(1854)前后,共二十六出。作者采撷时事,作为剧本创作的素材,如以友人福建王雪轩家传《居官宝鉴》为原型,假托王文锡为官清正廉明的事迹,自述心愿,所谓“出山心事为苍生,不取人间显宦名”。希望通过改良吏治,以挽回晚清岌岌可危的局势,同时通过剧作,谴责了英帝国主义为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海军相继陷吴淞、上海,直逼南京,从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者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对鸦片的为害则深恶痛绝,认为只有“斩除鸩毒”,才能保障国家的元气。在1900年之前,这类题材的剧作所见不多,除了钟祖芬的《招隐居》、洪炳文的《芙蓉孽》外,黄燮清的这部《居官鉴》可说是直接反映鸦片战争的“时事剧”,它讴歌了一种可贵的民族气节,客观上也起着激励、鼓舞反侵略斗争的作用。此剧《曲录》著录。

《居官鉴》共二卷二十六出,这里选了第五出《愤边》。本出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紧锣密鼓的场面,但因上一出《议抚》以所谓“仍许通商”、“以待修好”的苟安投降而结束,令守卫边防的爱国抗敌将士精神上深受打击,故本出中主人公王文锡痛感时局艰危,满腔义愤难以抑制,曲白气韵苍凉,自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于作者将“伐”与“抚”的矛盾焦点贯串于剧中,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态势,从而奠定了痛愤的情感基调,激昂慷慨,扣人心弦。

开场通过丑扮家丁赵忠的道白,先从反面施墨,“好笑”、“颠倒”虽近似谐谑打趣,而客观上却起到了反衬对比的作用,突出了王文锡是一位耿介正直的有志有识之士。

生扮王文锡唱的【海棠春】曲,以沉郁的格调,抒发了因无力阻止“议抚”而深感惭愧,不由人陡生有志难伸、报国无门之恨的感慨,接着通过自问自答,一层一转,一转一深,由满怀“指望”到“岂料”再到“不意”的失望,对于这种“未伸挞伐,遽事抚绥”的投降行为,寸心如割,郁气难平。

第二支【桂枝香】曲则是对这种丧权辱国的“痛愤”之情的集中抒发。“背城”化用《左传·成公二年》“背城借一”的典故,原意为可以在自己的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但如今却屈膝议和而坐失战机。“不由人”、“谁解我”,一腔心事无人知,只得“斫地哀歌”,有如汉末著名文学家王粲因遭逢世乱壮志未酬,作《登楼赋》以抒幽怀。“际时艰,但谋利禄非吾事,无益君民负此官”的唱词,虽是针对剧中丑的“升官发财就是了”而发,但正显示其为官清廉正直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基础。

接着的【前腔】,避实就虚,采取追溯式的叙述,补写了“议抚”的屈辱场面和“诸酋”傲慢骄横的嚣张气焰。“这就是老令公单骑输诚,很单于五原纳款”,相传宋杨老令公为了表达诚意,孤军误入狼牙谷,为辽兵所围,最后撞李陵碑而死,而辽的首领表面上佯装归顺降服,实是阴险狡诈。此典指明了所谓“议抚”实是一厢情愿,客观上是引狼入室,饱含着对投降派卖国行为的痛斥和批判。“看龙泉,欲填恨海惭精卫,立解围城愧仲连”,一个“看”字,表明只能望剑兴叹,对传说中精卫衔微石以填沧海的毅力和历史上鲁仲连义不帝秦请援救赵的壮举,深感惭愧,这不仅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痛愤,而且深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第二支【前腔】则为小生秦少雯所唱,他一介书生,出于卫国大义,受命于三镇临危之际,求援于孤城重陷之时,“重洋绝援”,“扁舟幸还”,其境况和遭际可想而知。但他对时局仍具有清醒认识和抗争勇气,“生惭赵璧无奇士,不是吴钩负少年”,正表达出其炽热的爱国赤诚和御侮壮志。他与王文锡志向相投,正须互诉衷肠,一吐心中块垒。

最后一曲【前腔】,王文锡进一步指明“议抚”投降的实质,在于置国家的“国宪”于不顾,其结果是导致“纵然是鬼母藏锋,保不定蚩尤乘间”。“鬼母藏锋”,指侵略者掩盖其穷凶极恶的面目,假装真诚善良。“蚩尤乘间”,指侵略者会钻国人失去警惕、心无斗志的空子再肆荼毒。只求苟安,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清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这不能不引起一切爱国人士的愤懑和忧虑,作者正是通过笔下人物之口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治安可有长沙策?慷慨应歌老杜篇。”

结场仍以丑扮赵忠的道白收束,与开场遥相呼应,抑扬之间,对比十分强烈鲜明,从而借助外表的不协调来突出王、秦爱国忧民的精神风貌,起到了正反相衬的作用。

从全剧的情节关目来看,“愤边”愤的就是“议抚”,没有上一场的“议抚”就难以理解王文锡的愤懑感情,从而构成“伐”与“抚”的矛盾冲突,把人物置于冲突的情境之中,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美学》第一卷)同时整出戏在戏剧空间结构上,于实处化虚,虚处带实,虚实结合,从而将抒愤的场面通过唱词一一带出,与所抒发的愤懑情感交错递进,使全出笼罩在苍凉激楚的氛围之下,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胡雪冈)

帝女花

第二出 宫叹

黄燮清

(贴、小旦引旦宫装上)

【商调引子风马儿】顾影闲阶整绣衣,珮环声近瑶池。听东风卷入花阴里。一双么凤[1] ,不住向人啼。

(坐介)流苏宝帐郁金香,铜漏声中罢晓妆。昨夜五更寒透梦,一庭红雨饯东皇。我坤兴公主,名唤微娖,年方三五,当今皇帝之长女,国母周皇后所产也。圣善承休,皇枝托体。陪禊期之祓水[2] ,助茧馆以条桑[3] 。翠沼鸳鸯,待订氤氲之牒[4] ;上林桃李,早分雨露之华。只是运值坎坷,生逢患难。干戈四起,焰逼神京;鼙鼓一鸣,声闻内阙。将相失职,儿女担忧。梅未子而先酸,楝初花而已苦。时事如此,将来不知怎生结局也。

【金络索】青销镜里眉,红湿衫中泪。风雨楼台,小苑边愁入。茫茫事可知,待何为?生恐长安似弈棋。倘有些儿不测,我朱微娖呵,都分是五更残魄归消歇,那里有三月花旛紧护持。空悲切,帝王家世太凌夷[5] 。闹轰轰几个兵儿,醉昏昏几个官儿,伤尽了元阳气!(内细乐)(二内侍引正旦后服,二宫女持扇随上)

(内侍)皇后娘娘驾到。(小旦、贴禀旦介)启公主,皇后娘娘驾到。(旦)随俺迎接。(跪接正旦介)孩儿迎接母后。(正旦)平身。(内侍)平身。(旦起立)(正旦中坐)(旦叩首介)母后在上,孩儿叩头,愿母后千岁!(正旦)起来。(旦起介)千千岁!(正旦)我儿,今日万岁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将你许尚太仆公子都尉周世显为配,不日便当下嫁了。(旦)母后,方今国家多故,戎务倥偬,当以天下大事为重,儿女婚姻,尚可俟之异日,何苦这等急迫呵!

【前腔】苍鹰击殿飞,铁骑连云起。破坏乾坤,急切难收拾。况且目下,闻得这些百姓们纷纷避难,室家不能相顾。对此茫茫,尤为心痛。民间夫与妻,尽流离,那里有双宿双飞命共依。念孩儿呵,不能做平阳跃马亲锋矢[6] ,忍学那嬴女骑凰赋倡随[7] 。艰难际,红裙嫁杏不妨迟。颤巍巍一座城池,乱横横一个朝墀,且慢议因缘事。

(正旦)虽则如此,这是你终身大事,也不可耽误了。

【前腔】妆烦阿母催,花待亲兄赐。儿女伤心,大事诚何济。匆匆理嫁资,莫延迟,打叠鸾凰一处飞。东风早遂周郎意[8] ,银汉休愆织女期[9] 。安排起,不须深锁上阳眉[10] 。是亲娘一片心儿,是亲生一个孩儿,早嫁与封侯婿。

好生保重,我回宫去也。(起引介)(旦)孩儿叩送母亲。(跪送介)(正旦)罢了。正是:娇儿怜宛转,国事费忧煎。(引内侍宫女下)(旦呆立介)呀!百忙里忽闻此事,这心绪好生缭乱也。

【前腔】眉衔一段悲,语杂三分喜。有个人儿,添入心窝里。婚姻值乱离,好惊疑,向烽火堆中系彩丝。惟愿取聘钱十万充军费,不烦他宫女三千作嫁衣。朱微娖吓,朱微娖!你虽身有所归,只是又添许多挂碍了。从今起,便庄生化蝶也向他飞[11] 。渺茫茫一点情儿,荡悠悠一缕魂儿,须索要跟随你。(引贴、小旦下)

〔注〕 [1]么凤:鸟名,即桐花凤。宋苏轼《次韵李公择梅花》诗:“故山亦何有?桐花集么凤。”[2]禊期之祓水:古代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三月三)在水边举行祭祀,祓除不祥。[3]茧馆:宫廷中伺蚕的蚕室。《汉书·元后传》:“春幸茧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4]氤氲之牒:指婚书。氤氲,天地阴阳交合貌。东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引《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淳。”[5]凌夷:衰落。[6]平阳:指唐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嫁柴绍为妻,其父起兵反隋后,她散家财聚众以应,屡挫隋军,拥军数万,所部号“娘子军”。[7]嬴女:指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她好音乐,嫁善吹箫的男子萧史,穆公筑凤楼让他们夫妇居住,弄玉向萧史学吹箫作凤鸣,一日吹箫引凤,双双乘之仙去。见旧题汉刘向《列仙传》。[8]周郎:指三国吴周瑜。唐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织女期:指七夕织女与牵牛在鹊桥上一年一度的相会,代指婚期。[10]上阳:唐高宗所建宫名,在洛阳禁苑之东。[11]庄生化蝶:庄生,即庄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处只取“化蝶”的字面意义。

《帝女花》传奇作于清咸丰七年(1857),取材于明末史实:李自成军攻占北京承天门时,穷途末路的明崇祯帝持剑砍杀家人,然后在煤山自缢,而长平公主受伤后却没有死。清兵入关后,为了收揽人心,便找出长平公主,让她与周世显履行原先订定的婚约。婚后,公主终因国破家亡,忧思难解,抑郁而亡。作者在《帝女花自序》中曾说:“俯仰兴亡,宇宙皆贮悲境。”言外自有深意。此剧案头场上,颇受欢迎,沈全蕊在该剧题词中说:“蛮笺新擘谱笙簧,唱遍江南齿颊香。”据孙恩保《桃溪雪》题词自注云:“韵珊前制《帝女花》出,日本人咸购诵之。”1979年该剧曾在香港演出,可见其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著录此剧的专著有《今乐考证》、《曲录》等。

《帝女花》共二十出,《宫叹》为其中的第二出。上场主要人物仅二人,旦扮帝女朱微娖,正旦扮皇后。这出戏是全剧情节发展的动因,也是朱微娖性格的集中展示。

【风马儿】曲,通过“顾影”、“整绣衣”、轻步“珮环声近”三个连续性的动作,描述了作为“帝女”的身姿形态,“顾影”透露了自怜之意。接着写所见所闻,东风骀荡,娇鸟啼鸣,点明时序正是春季三月,景致虽美,但女主人公的一腔愁闷,却尽在不言中。

紧接着一段道白,避实就虚,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概括补叙了自怜愁闷的思绪:“昨夜五更寒透梦,一庭红雨饯东皇。”“透梦”,谓惊梦,“寒”乃心寒。“红雨”喻落英缤纷,这里暗寓时局情势。“东皇”乃司春之神,借指朝廷。写来含蓄蕴藉,既反映出怨嗟之情,又烘染了一种伤感的环境氛围。第二层,介绍身份乃“当今皇帝之长女”,原本过着禊期祓水和蚕室条桑的平静生活。接着表露了少女的春情:“翠沼鸳鸯,待订氤氲之牒;上林桃李,早分雨露之华。”“氤氲”原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的聚合,这里撷取宋代陶穀《情思录·仙宗》称媒妁之神为“氤氲大使”的典故,所谓“诸夙缘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乃成”。而上林苑的桃李早已沾上雨露的光华,则化用《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以“桃李”比拟女子的青春年华,曲折地透露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期盼。第三层通过“只是”陡然一转,抒发对时局情势的忧虑,“运值坎坷,生逢患难。干戈四起,焰逼神京”,真是“时事如此,将来不知怎生结局也”。这段宾白,骈散互用,一气呵成,“妙有关照”(眉批语),别具匠心,使伤春的情怀和时局的危急相互生发交织,相得益彰,这比一般传奇的“自报家门”更具情趣和意蕴,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金络索】曲集中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忧伤。“镜里”的青眉减损,“衫中”的红泪湿透,“楼台”在风雨飘摇之中,境况凄凉。“小苑边愁入”,化用杜甫《秋兴八首》之六“芙蓉小苑入边愁”;“生恐长安似弈棋”,化用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喻国事反复不定而岌岌可危。“五更残魄归消歇”,谓如遇不测之变,身死魂飞,无旛招魂,亦无可奈何,流露出一片凄苦哀怨的愁绪,既照应了“昨夜五更寒透梦”,也用来反跌下文,从而引发出无限感慨:“帝王家世太凌夷。闹轰轰几个兵儿,醉昏昏几个官儿,伤尽了元阳气!”“凌夷”指由盛到衰,“闹轰轰”、“醉昏昏”的巧妙组合,揭示了满朝文武官员的腐败和无能,正如眉批所云:“明季朝局如画。”“伤尽了元阳气”,国事已成了一蹶不振的残局,衰颓之势已无法挽回,不由人不感慨万千。

接着通过道白,介绍母后的莅临是为了传谕“将你许尚太仆公子都尉周世显为配”的旨意,这确乎是意料之外的事,故朱微娖深感当今“戎务倥偬”,“何苦这等急迫”。皇帝急不可待地择婿嫁女,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局的危急情势。

接着【前腔】一曲,把朱微娖心存家国的情怀淋漓尽致地和盘托出,不仅“乾坤急切难收拾”,简直是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势下,“民间夫与妻”都纷纷避难流离,“那里有双宿双飞命共依”。这是客观现实向她的昭示,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她表白自己的心迹:“不能做平阳跃马亲锋矢,忍学那嬴女骑凰赋倡随。”“平阳”即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在太原曾随其父反隋,置幕府,手下有兵勇数万人,时称“娘子军”。“嬴女”句则化用“弄玉吹箫”的典故。有萧史者,善吹箫,秦穆王以女弄玉妻之,“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因穆王姓嬴,故又称为“嬴女”。“忍学那”即不忍学,倾诉了胸中难言的哀怨和苦衷,写来丝丝入扣,而化用的典故,对表现人物的处境和心态,十分契合。她的忧思是那么深切,所以委婉地提出“红裙嫁杏不妨迟”,“且慢议因缘事”。

正旦扮皇后的【前腔】一曲,除了表白做娘的“一片心儿”外,只是一味地催促,“莫延迟”、“安排起”、“早嫁与封侯婿”。其急迫无奈的心态跃然纸上,不过“娇儿怜宛转,国事费忧煎”一转,从皇后的眼中,反映了朱微娖在处理个人婚姻问题上是识理达情、深明大义的。“宛转”《庄子·天下》成玄英疏:“变化也。”这里指时局的急遽变化。为国事而忧闷如受煎熬,这正是朱微娖将国事置于儿女私情之上的难能可贵之处。

最后一曲【前腔】,则抒发了朱微娖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所谓既悲又喜。所喜者“有个人儿,添入心窝里”,这原也是这位深宫少女所期盼的。而所悲者,则时局乱离,有如“烽火堆中系彩丝”,前途渺茫难卜,悲怆之情溢于言表。接着直抒胸臆:“惟愿取聘钱十万充军费,不烦他宫女三千作嫁衣。”体现了她系心家国、蒿目时艰的精神风貌。至此作者似言有未尽,乃借《庄子·齐物论》“庄生梦为蝴蝶”的典故,表露既定姻缘则心系夫婿,愿与之患难与共的心迹。“渺茫茫,一点情儿”与“荡悠悠,一缕魂儿”,都“须索要跟随你”,写来要眇深婉,跌宕多姿,尤其在心态刻画上,几多惆怅,几多情思,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令人读后感到眉眼生动,哀婉感人。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的时事,寄寓了作者的“故国之感”,人物形象鲜明独特,富于个性。曲词语言华丽哀艳,对仗工整,声律和谐,雅俗兼备,如“闹轰轰几个兵儿”、“醉昏昏几个官儿”,别有一番意趣。尤其在道白的运用上有所发展和突破,既符合人物的心态和声口,也富于表现力,使曲白循环间用,相互引带,使叙事抒情化,唯用典似嫌过多,可谓美中不足。

(胡雪冈)


仲振奎陈烺

黄燮清|清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