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魏
【戏曲家小传】
(1622?—?)字万后,又字晋卿,号第二狂。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所作《三报恩》序谓其在崇祯十五年(1642)时约二十岁,已开始戏曲创作。系苏州派剧作家中一员,曾协助李玉撰写《清忠谱》。《新传奇品》称其词如“白璧南金,精采耀目”。作有传奇六种,其中《三报恩》、《竹叶舟》今存。
竹叶舟
第二十七折 归舟
毕魏
【缕缕金】(生急跌上)桃花血,染吴钩。一灵逃窜也,急奔投。(跌复起走介)颠蹶心慌乱,羊肠疾走。我石太尉,绑赴法场,亏我逃走得快,不曾受此一刀。走得气吼,那里躲一躲便好。这崎岖古道敢迟留?不堪再回首,不堪再回首。
(付领众赶上)法场上走了人了,快赶上去。(赶转下)(生暗上)骇死我也!骇死我也!且喜追我不上,不免再趱上去。
【前腔】逃诛戮,脱斧囚。残生得窜也,命应留。何处藏身好?祈天默佑。前面白茫茫一派大水。这滔天巨浪闪惊眸,茫茫白云薮,茫茫白云薮。
来此滩头,且喜芦苇甚密,不免钻进去。咦,好了,幸喜芦苇中有一只小船在此,不免跳上船去,撑在大洋,那怕他追兵到来。(上船)(作风浪声)(惊介)下得船来,好大风浪也。
【六么令】狂飚惊骤,趁逐洪波,轻放中流。且喜风浪略缓,不知行到那里了?咦,恰好舟中又有渔蓑箬笠在此,不免穿戴起来,扮做渔人模样,就是追兵到来,他那里还认得我是石太尉!(穿戴介)孤舟箬笠算沙鸥,凭追捕,怎搜求?(内作大风介)不好了!这风浪越发大了。波涛汹涌船惊覆。(内作涛涌)(翻船跌介)(徐醒介)不好了!(起作撞墙上介)呀,这一座高墙,乃是支法师将竹叶作舟,指引我的去路,我今依先原在此间。咳,不道这墙中有许多世界。且住!我方才乘棹的小舟,那里去了?(看地介)呀,原来是一片竹叶儿。好奇怪也!
【锁南枝】(小生挑柴上)依樵径,过岭头,斜阳渐入怎逗留?(生)呀,这是同来的樵夫。(小生)原来你还此候我么?望断你双眸,闷无聊闲拖逗。怎么上山去得如此良久?(小生)我原说趁此夕阳,担柴下来,与你再会,并不多时。将樵薪负,下碧邱。与你漫遨游,再穷究。
(生)咳,樵夫,自你别后,我恍然一梦,却生死穷通了不得。(小生)原来你做了甚么梦么?请道其详。(各坐地介)(生)樵夫去后,见一老僧,与他闲谈半晌,真个是言言觉路,句句慈航。以后教我站在竹叶儿上,忽尔老僧悠然不见。
【前腔】只见这墙为海,竹作舟,到龙宫海藏恣意游。(小生)怎么就到龙宫里去?(生)那龙王因我放他三太子,邀我入宫。把琥珀泛金瓯,将奇珍赠渔叟。那时寻归棹,入仕流。这繁华,世罕有。(小生)做了官了。(生)那时我门下有一人,名唤孙秀。托他觅一美人,名唤绿珠。真个姿容绝世,娇艳惊人。我将珠三斛,把姻事求。好名园贮之,期白首。
(小生)你好得意呵!(生)还有得意的呢。
【前腔】膺簪绂[1] ,拥节斿[2] ,功名三十封列侯。出将统貔貅,入相金阶走。那时有一王恺,与我斗富,他却斗我不过。我便扬扬得意,他却怀恨在心,就想劫我绿珠,籍我家产。为夸生富,结死仇。到下场头,亏我走得溜。
(小生叹介)好了,渔人幻梦已破了。师父有请。
【前腔】(外)人天路,何处求,山河大地万火牛。(小生)师父,渔人幻梦已醒了。(外)来得好快。我在法堂入定,才是一刹那间,你却终身结果了。早是下场头,件件都消受。(小生)舟中一去,好不快心。(外)你痴想人间富贵,如今可勾你了。(生)富贵忒嫌过头了些。只是下场头乞丐也不如,犬马也不若,忒怕人些。(外)我原说功名富贵不是好迷恋的,如今见画壁因由,可以唤醒世人痴梦。千钟禄,万户侯。难免你下梢时,多僝僽[3] 。
你如今利名还肯断否?(生)只为一时痴想,直弄到死别生离,餐刀饮血,尽诸恶趣,还说甚么利名!(外)你待怎么?(生)愿随师父。(小生)好也。渔人得渡了。我这担山柴,做不得劫火烧空之用,竟挑到香积厨中去也。(下)(外)随我到法堂中来。(行介)
【掉角儿序】铁蒲团猛省因由,碧琉璃早寻根究。坠轮回万劫悬殊,到清凉三空[4] 不谬。扫罡风,除孽火,望雷音[5] ,崇甘露[6] ,遥闻狮吼。(生合)灵山现眸,慈航现舟。早准备醍醐灌顶,热消凉透。(下)
〔注〕 [1]膺簪绂:指接受官职。膺,受。簪,达官贵人连冠于发的饰物。绂(fù),系印的丝带。[2]节斿(liú):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斿,古代旌旗的下垂饰物。[3]僝僽(chán zhòu):烦恼。[4]三空: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皆空。[5]雷音:如来五种声之一。《维摩诘所说经》上:“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6]甘露:阿弥陀佛别号甘露王,弥陀化身说法,降甘露之雨。
元人范康有杂剧《竹叶舟》,系根据唐代薛昭蕴《幻影集》和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陈季卿悟道故事敷衍而成,演为吕洞宾以竹叶作舟度陈季卿入道故事。毕魏的传奇《竹叶舟》与范剧意旨相同,故事相异。剧写沃州山道林支大禅师在法堂建高墙一座,上画汹涌的波涛。渔夫石崇和樵夫王质同观,心慕富贵。禅师乃取竹叶化舟,石崇乘舟得遇龙王,获取珍宝,并得到了功名富贵,后遭杀身之祸,乘舟逃命,船翻惊醒,高墙、竹叶如故。于是醒悟而随禅师出家。这出《归舟》即写石崇乘舟逃命及惊醒而悟的故事。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众生因有贪欲而“造业”,而“造业”又决定了未来的果报。通过修持,可以灭尽贪欲,得到解脱。而修持的方式各派不尽相同,或学习、静思,或称号念佛,或禅定明性,有渐悟,有顿悟。佛教反贪欲的思想根源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个人私欲的膨胀。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的人们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只能借助于宗教。但这种反贪欲的思想无疑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批判意义。石崇是东晋时的名人,建有金谷园,富可敌国,生活极为奢华,后孙秀索其侍姬绿珠不成,借事杀之。《竹叶舟》一剧把石崇真实的一生设于幻梦,让其贪欲化为泡影。这折《归舟》,让石崇梦醒之后历数梦中经历,实际上是对全剧的概括。石崇乘舟到了龙宫海底,不仅得到了奇珍异宝,而且做了高官,“膺簪绂,拥节斿,功名三十封列侯。出将统貔貅,入相金阶走”。他还用珍珠三斛,求得了美女绿珠。真可谓财富、功名、美色俱全。但却因与王恺斗富,“他却怀恨在心,就想劫我绿珠,籍我家产”,最后落得一切尽失,并遭杀身之祸,石崇的梦中经历正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它反映了统治阶级无尽的贪欲,生活上纸醉金迷,荒淫糜烂,政治上勾心斗角,追逐权力。而石崇的可悲下场则表现了作者对上述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功名富贵的蔑视。石崇最后醒悟出家又表现了找不到正确的人生出路的虚无思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深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但当遭受挫折之际,又往往以鄙视功名富贵、转向佛道的出世来寻求精神慰藉,儒、释、道也就这样得到了奇妙的转化和结合。佛道的出世思想有其消极虚无的一面,但也有对丑恶现实的厌弃否定意义。《竹叶舟》传奇固然表现了佛教的出世思想,但对它也应作如是两面观。
这出戏的构思十分巧妙。正如剧名所示,全剧以竹叶舟作为构思的关纽。此剧开头写石崇在画有波涛的高墙前心慕富贵,法师以竹叶化舟,让其历尽荣辱变幻。这出《归舟》则写石崇遭祸逃命,仍乘舟行于波涛之中,浪打船翻,撞在墙上,“呀,这一座高墙,乃是支法师将竹叶作舟,指引我的去路,我今依先原在此间。咳,不道这墙中有许多世界。且住!我方才乘棹的小舟,那里去了?(看地介)呀,原来是一片竹叶儿。好奇怪也!”这种描写不但前后照应,而且以波涛象征凶险的人生,以竹叶舟象征佛教对世人的度脱,也十分生动恰切。佛教认为人生是苦,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故称“慈航”。此出中的高墙画作波涛、竹叶小舟穿行涛中、翻船撞墙最后醒悟,也体现了佛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思想。
这出戏的唱词通俗自然,疏宕灵活,接近口语,不像有些剧本的唱词过于典雅藻丽,有词化倾向。一支曲子不是一唱到底,而是曲中插入大量宾白,曲白转换交接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清代传奇宾白增多的特点。这既可以弥补传奇唱词典雅难懂的不足,又可以丰富表现力,调节舞台气氛。苏州派作家多是民间下层文人,主要为戏班写作,熟悉戏曲演出,所以他们的剧本能联系舞台实际,适合演出。毕魏作为苏州派的一员,其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许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