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1474—1540)字伯禹,一作伯雨,号雨舟,又号紫髯仙伯、白铁道人。桐乡(今属浙江)人。出身豪富,弱冠补郡学生,乡试屡踬,乃捐资为横州通判,后以母老乞归。自奉俭薄,性喜宾客,又喜收藏图籍古玩,为人称道。曾作《碧梧馆传奇》三种,仅《连环记》一种存世,吕天成《曲品》赞其“词多佳句,事亦可喜”。另有《白铁山人诗集》、《和花蕊夫人宫词》、《君子堂日询手镜》等。

连环记

第二十五出 梳妆

王济

(旦专房上)红英带雨湿胭脂,袅娜凭栏映日辉。小鸟怕惊香阁梦,多情不向琐窗啼。奴家是董府中一个专房是也[1] 。太师夜来纳了一个新宠,午时尚未起身。不免分付这些女使,安排早膳,侍奉巾栉[2] 。正是:有福之人人伏侍,无福之人伏侍人。(下)(小生吕布上)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可恨这老贼,不念父子之情,夺我夫妻之爱,不胜焦忿。夜来司徒之言,未可遽信。我如今不免潜入后堂,打听貂蝉动静则个。

【仙吕犯曲醉罗歌】【醉扶归】转过转过雕阑去,花亸花亸露华滋。宿花蝴蝶梦犹迷,惹起人愁思。【皂罗袍】未审玉人留意,为东为西?他把连环为记,念兹在兹。【排歌】教人空叹英雄气。华堂后,翠幕里,相看试探意何如?

(旦上)花间粉蝶迷香梦,楼上铜龙促午筹[3] 。(见介)呀,温侯爷那里来?(小生)虎牢关上回来[4] 。(旦)敢是要见太师么?(小生)太师在何处?(旦)太师还睡著。(小生)嗄,门外挂了午时牌了,为何还不起身?(旦)嗄,你还不知道,太师夜来纳了一个新宠,正好睡哩。(小生)是谁家女子?(旦)是王司徒家貂蝉小姐。他也方才起来。(小生)嗄,如今在那里?(旦)在梳妆楼。(小生)他生得如何?(旦)生得停当,且是好个性儿。你且听我道:

【前腔】娇媚娇媚真无比,柔润柔润解欢娱。只是错配了对头,可惜老藤缠着嫩花枝,早已红香褪。情深力怯,侍儿扶起,脂憔粉悴。鬓云半欹,妆台对镜羞无语。三竿日,花影移,刚刚淡扫远山眉[5] 。

(净内)专房,取补阴丸与我吃。(旦)晓得。太师要补阴丸吃,我要进去了。阴柔制阳健,假药补阴丸。(下)(小生)老贼,老贼!你要吃补阴丸,我有绝命丹在此与你吃!

【南吕过曲懒画眉】只因淹滞虎牢关,失却明珠泪暗弹。好姻缘反做恶姻缘。潜身掩入雕阑畔,探取貂蝉有甚言。(虚下)

【前腔】(小旦、貂蝉上)轻移莲步出闺房,见红日曈曈上琐窗。昨宵云雨会襄王[6] ,娇姿无奈腰肢怯,瘦损庞儿浅淡妆。

【前腔】(小生上)日移花影上纱窗,一阵风来粉黛香。呀,那人在窗下试新妆。分明是一枝红杏在墙头上,惹得游蜂特地忙。

【前腔】(小旦)锦云拂镜整残妆,只见鬓乱钗横分开双凤凰,香消色褪减容光。呀,是谁窗外行踪响?(小生)小将吕布在此。(小旦)阿呀,天嗄!不觉满面羞惭难躲藏。

(净内)貂蝉,梳洗完了,随我前厅吃早膳。(小旦应介)(小生躲下)

【二犯朝天子】(净董卓上)殢雨尤云一梦回[7] ,日转瑶阶去,始起来。漫携仙子下阳台[8] 。觑香腮,犹思枕上情怀。貂蝉。(小旦)太师。(净坐)(笑介)好风流快哉!好风流快哉!

(小生上)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净见小生介)(净)回避了。(看小旦下)(净)吕布,你回来了么?(小生)呣,回来了。(净)你几时去的?(小生)是十三去的。(净)十三去的?(小生)呣。(净)待我轮一轮,十三、十四、十五。那十五日,该你值禁。因你不在,我差李肃替了你了。(小生)咳,禁中岂宜替宿?(净)不是嗄。因你不在,差李肃替了你,也不妨嗄。(小生)咳,他那里晓得我的行事嗄?(净)嗄、嗄、嗄,我好意叫李肃替了你,怎么倒来挺撞我,谁干坏了你的事?就是干坏了你的事,自己就弥缝了[9] 。做老子的,是你使性得的么?呣,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走来,就是他干……(住口介)咳,话不投机半句多。(小旦上)太师。(净搂小旦下)(小生欲将戟刺净)(小旦摇手介)(下)(小生)老贼,老贼!

【前腔】你说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肆意胡为事,奈若何。帘间隐约露姮娥,转秋波。甚时再得便相过,把心儿试他,把心儿试他。

一段姻缘不得成,可怜美女侍奸臣。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10] 。(下)

〔注〕 [1]专房:名义上是婢女,实际上是小妾的女子。[2]巾栉(zhì):盥洗所用手巾与梳子,亦代指盥洗。[3]铜龙:古代计时器漏壶的龙形吐水口,多为铜制。[4]虎牢关:即虎牢城。故址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西。虎牢为古邑名,春秋时属郑,后归晋,有城筑于大伾山上,形势险要,历代为军事重镇。[5]远山眉:相传汉卓文君脸如芙蓉,眉如远山,后世遂称女子姣好之眉为“远山眉”。[6]云雨: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云雨”、“阳台”指代男女性爱。按:宋玉赋序文中之“先王”当为楚怀王,赋正文中之楚王则为楚襄王,后世常混为一谈。[7]、[8]:见注[6]。[9]弥缝:掩饰到不留痕迹。[10]萧郎:泛指情郎。

《连环记》的作者是明代的王济。其戏曲作品有《碧梧馆传奇》三种,今仅有《连环记》传世。

王济的南戏(在昆山腔流行之前的早期传奇)作品《连环记》约作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据《顾曲杂言》)。今仅存三种抄本,即《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清代演出本和竹林、乙丑本,都是舞台演出本,显然经后人改动过。其中竹林本年代较早。

《连环记》共三十出,描写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用连环计除灭权奸董卓的故事。其本事见《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和元佚名《连环记》杂剧、《三国志平话》、罗贯中《三国演义》。吕天成《曲品》称誉道:“《连环》,词多佳句,事亦可喜。”

今昆剧尚能演《起布》、《问探》、《试闺》、《拜月》、《议剑》、《献剑》、《三战》、《回军》、《送冠》、《小宴》、《大宴》、《梳妆》、《掷戟》等出。京剧、汉剧、湘剧、川剧等皆有《连环记》,剧名则改为《全本貂蝉》、《凤仪亭》或《吕布与貂蝉》。可见《连环记》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明代传奇名作。

《连环记》的主要情节为:东汉末年,奸臣董卓专权,把皇帝从洛阳劫持到长安。百官随从去长安时,相国司徒王允收拾图书秘典,以免散失,他明修国史,暗中思计翦灭董卓。并州刺史丁建阳会合诸侯起兵征讨董卓,兵临城下,他的义子吕布惯使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无人敢于抵敌。中郎将李肃与吕布是同乡,他向董卓献计:吕布勇而无谋,贪而无义,可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他拱手来降。于是董卓派他携带厚礼去见吕布。李肃先赠吕布赤兔马,再吹捧他一番,又代董卓奉上玉带、金珠,劝说他投向董卓。吕布果然见利忘义,杀了丁建阳,带兵投奔董卓。董卓封他为温侯,并认他为义子。

王允指使曹操带宝剑去刺杀董卓,曹操正要动手,吕布牵马而来,曹操只好假装献剑,仓皇出逃,回到故里,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关羽、张飞也归附曹操。董卓命吕布前去交战,在虎牢关,刘、关、张大败吕布,张飞用丈八蛇矛还将吕布的紫金冠挑落。吕布却向董卓虚报战绩,董卓问他平日喜带的紫金冠为何不见,将他抢白一顿。

王允用明珠数颗嵌一金冠,派人送去。他料定吕布会上门感谢,与义女貂蝉定计,在设宴招待吕布时,自己中途借故离开,让貂蝉一人陪酒。吕布见貂蝉美貌,又能舞善歌,要娶她为妻,并赠凤头簪为聘,貂蝉回赠他玉连环。两人当场海誓山盟,互拜为礼。王允此时进来撞见,他假意责怪吕布,然后慷慨允婚,并商定后日十五团圆之夜,亲送貂蝉前去成亲。

第二天,王允又宴请董卓,让貂蝉与众女献上歌舞。董卓被她的美貌所倾倒,独要貂蝉奉酒,神魂飘荡,当即提出要纳貂蝉为妾,王允答应明日中秋,即送至府上。

王允将貂蝉先许吕布再许董卓,让他们两人争风吃醋,自相残杀,利用吕布的力量成功地翦灭了董卓,为国家除了大害。

《连环记》的女主角是号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今传所谓古代四大美人,依次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杨贵妃)。其中三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只有貂蝉是虚构人物。

四大美人都是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悲剧人物。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随唐玄宗逃出长安,避难西南,途中又因忠奸政治斗争的牵连,成为牺牲品,死于非命。西施、王昭君和貂蝉则都因政治兼军事原因被君王或主人作为礼品奉献给对方。西施和王昭君被奉献给吴王夫差和匈奴单于,她们的命运虽然悲惨,但所配之人还是两个富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最窝囊的是貂蝉了,占有她的是老迈腐朽的董卓(?—192),残暴专横,人格卑下,可以说一无是处。

剧中的貂蝉本是王允家中的一个歌舞妓,地位卑下,因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和技艺出众,被王允收为义女。貂蝉本以为王允抬举她是因为王允本人喜欢她,她也敬重王允是忧国忧民的朝廷重臣和忠臣,心中也颇愿意追随王允,了却一生。第十三出《赐环》描写王允听貂蝉歌唱新上的妙曲后,赏她玉连环。戏中此时两人各唱一曲:“【集贤宾】(生)这无暇白璧真罕有,冰肌润泽温柔。宛转连环双扣钮,这圈套谁能分剖。也是姻缘辐辏,真个是阴阳交媾。(合)你去东西就,圆活处两通情窦。【前腔】(小旦)连环细玩难释手,教人背地含羞。此话分明求配偶,奴家若与老爷成就了此事呵,乐琴瑟便抛箕帚。(生)貂蝉,你沉吟差谬,留此物,他日自有应验,久以后自知机彀。(合前)”

王允赠她玉连环,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暗寓将她作为“肉弹”使用的连环计而已。貂蝉则自作多情地错以为王允看上了她。作为舞榭歌女,貂蝉深知自己只是老爷们的玩物,她本不指望以“义女”的身份,让王允给她嫁一个年轻有才华和地位的丈夫,所以她会误会王允的赠环之意。而像她这样的女子嫁一个忠诚正派的官吏,尽管他的年龄已可当她的父亲,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可怜她没有想到的是,王允送她此环,其用意依旧是让她去当玩物,而且是给年龄可以做她祖父、人又俗不可耐的董卓这样的老贼去当玩物。但貂蝉深明大义,毅然应允给董卓老贼当小妾,起到挑拨董卓与吕布的作用,然后利用吕布的武力,为国除害。处在封建社会,貂蝉作为少女,一无所有,只有最珍贵的青春和贞操才是属于自己的。而为了国家的利益,貂蝉正是以自己的青春和贞操做代价,来为国除害,可见貂蝉是作了最大的牺牲的。对此,古今有良知的读者观众都满怀同情和敬意,来欣赏此剧。

《梳妆》一出描写貂蝉被迫给董卓作妾,度过“新婚”之夜之后的次日情景。怎么来描写貂蝉此夜刻骨铭心的痛苦而又必须强颜欢笑的复杂辛酸的感受的呢?作者高明地通过吕布痛感“义父”横刀夺爱,不胜焦愤,潜入后堂打听貂蝉的动静这个细节巧妙地入戏。他满怀妒忌和愤恨,一面想到貂蝉她曾对自己情意绵绵,“把连环为记,念兹在兹。”但眼睁睁看着美人、情人落入歹人之手,自己竟束手无策,只能“教人空叹英雄气。华堂后,翠幕里,相看试探意何如”。另一方面,他亲耳听到侍娘对他说,貂蝉昨夜“娇媚娇媚真无比,柔润柔润解欢娱。只是错配了对头,可惜老藤缠着嫩花枝,早已红香褪。情深力怯,侍儿扶起,脂憔粉悴。鬓云半欹,妆台对镜羞无语。三竿日,花影移,刚刚淡扫远山眉”。用诗的华美语言,含蓄却又有力地揭示了貂蝉一夜饱受老贼蹂躏的惨状,尤其是“老藤缠着嫩花枝”一语,极其确切而传神,不仅吕布听了要妒火冲天,多情的读者观众也不免义愤填膺。

更妙的是,侍娘的这番话刚说完(此曲刚唱完),董卓正好在里面呼唤她:“取补阴丸与我吃。”“补阴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用中药做的“伟哥”,那侍娘当着吕布的面也不避嫌疑地调侃说:“阴柔制阳健,假药补阴丸。”堂堂太师为了对付豆蔻少女,要吃补阴丸,犹如秦始皇要吃长生不老药一般,天下哪有这种仙丹?只是吃了一大堆假药而已。所以她一面对董卓毕恭毕敬地答应着去伺候,一面对吕布拆穿真相说:“假药补阴丸。”此语在剧场中必会引起哄堂大笑,而更会引起观众捧腹大笑的是吕布紧接着补了一句:“老贼!老贼!你要补阴丸吃,我有绝命丹在此与你吃!”

王允的计谋立即生效了。接着吕布哀叹自己与貂蝉的“好姻缘反做恶姻缘”,一个“恶”字,吐出吕布满腔恶气,读者观众都知道下面有好戏可看了。

这出戏本身就是悲剧和闹剧紧密结合的一场好戏。吕布失爱,貂蝉失身,两人都痛苦万分,观众也同情他们,更痛恨权奸的生活骄逸腐朽。这本是一场悲剧,但这么一个严肃的主题,作者却能举重若轻地将戏写得热闹好笑,讽刺性强,显示了作者善于构思曲折情节,强化戏剧冲突,和挖掘喜剧因素、提炼讽刺内涵的高明手段。曲辞颇为优美,口语生动活泼,也甚见功力。这些艺术因素互相生发,增强了全剧的魅力。

(周锡山)

连环记

第二十六出 掷戟

王济

【仙吕引子探春令】(小旦貂蝉上)一颦一笑总关情,暗自伤神。

这两日太师身子劳倦,不时高卧。适喜他又睡了,且往后园一步,少展闷怀,多少是好。此间已是凤仪亭,待奴家口占一词:嗟哉凤仪亭,四绕梧桐树。凤凰不见来,乌鸦日成队。(小生内嗽介)(小旦)呀,来的好似温侯。我且躲在一边,待他来时,将言语打动他便了。(小生吕布上)偶来凤仪亭,闷把阑干倚。欲采芙蓉花,可怜隔秋水。那边好似貂蝉模样,不免躲过一边,听他说些什么。

【双调过曲锁南枝】(小旦)妾命薄,泪暗流,无媒径路羞错走。勉强侍衾裯,见人还自丑。叹沉溺,谁援救?我欲见温侯,温侯嗄,怎能够?

【前腔】(小生)青青柳,娇又柔,一枝已折他人手。把往事付东流,良缘叹非偶。簪可惜,双凤头。这玉连环,空在手。

(小旦)温侯嗄,你好负心也!(小生)是你爹爹失信,送与太师,如何倒说我负心?(小旦)天嗄,中秋夜,是我爹爹送奴与温侯成亲,不知你那里去了,乃见狂且[1] 。(小生)狂且是谁?(小旦)就是太师。(小生)太师便怎么?(小旦)他起不仁之心,将奴邀入府中淫污,恨不得一死。今日得见温侯,死也瞑目矣。(小生)嗄,王司徒之言[2] ,与小姐无二。小姐,你意怎么?(小旦)有死而已,愿从温侯。(小生)咳,罢,只恨我关上来迟了。

【南吕过曲红衲袄】只指望上秦楼吹凤箫[3] ,却缘何抱琵琶弹别调。香褪了含宿雨梨花貌,带宽了舞东风杨柳腰。不能够画春山眉黛巧[4] ,羞见你转秋波颜色娇。早知道相见难为情思也,何似当初不见高。

【前腔】(小旦)你只图虎牢关功业高,顿忘了凤头簪恩爱好。同心带被他急攘攘扯断了,玉连环屹峥峥想已捶碎了。(小生)你好生伏侍太师去罢。(小旦)若不与温侯同偕到老,就死在池中恨怎消!(作跳)(小生抱住介)(小生)我今生不得你为妻,非世之英雄也。(小旦)温侯请上,受奴一拜。(小生)小将亦有一拜。(小旦)你若念夫妻情意也,把我尸骸覆草茅。

(净内)貂蝉。(小旦急下)(净董卓上看介)不要跑,慢慢走。(见小生介)嗄,你、你、你是吕布?(小生)是吕布。(净)你不在虎牢关理正事,反在凤仪亭上戏吾爱姬,是何道理?反了!反了!(小生)反了?王司徒已将貂蝉许我为妻,被你占夺为妾,反说我戏你的爱姬!(净)嗄,我把你这畜生!(小生)老贼!(净)呀呸!

【中吕过曲扑灯蛾】你潜身凤仪亭,潜身凤仪亭,将我爱姬来调引。巧弄如簧舌,礼义全不思忖也,做出这般行径。畜生,我与你什么相称?(小生)不过是父子罢了。(净)阿呀,可又来!你既称父子昧彝伦[5] ,顿教人心中发愤,把方天戟掷下了残生。(掷戟)(小生避介)

【前腔】(小生)你锦屏多玉人,锦屏多玉人,珠翠相辉映。琐琐裙钗女,何必欺心谋占也!(净)嗄,倒说我谋占!(笑介)(小生)老贼,休得要笑中藏刃,使我百年夫妇割恩情。(净)顿教人心中发愤,把方天戟掷下了残生。(净又掷戟)(小生夺戟)(净跌介)

(外李儒急上)不要动手!(小生下)(净打外介)李儒,拿刀来!拿刀来!(外)主公,我是李儒。(净)就是李儒,拿刀来!(外)阿呀,不要打,我是李儒嗄。(净看介)罢了,罢了!反了,反了!(外)主公为何这等大怒?(净)就是那吕……(外)主公,吕什么?(净)就是那吕布。(外)那吕布怎么触犯主公,这等大怒?(净)他不在虎牢关上理正事,反在凤仪亭上戏我的爱姬,是何道理!(外)原来如此。主公请息怒,有一言告禀。天下诸侯不敢犯者,非惧太师之威,乃惧吕布之勇。主公富贵已极,何惜一女子。既吕布所爱,何不赐之?彼必倾心从事。(净)唗,放你娘的屁!你的老婆,肯让与人么?(外)这个使不得。(净)快唤李肃过来!(外)嗄,晓得。李肃,主公唤。(下)(末李肃上)来了。劝君行正道,莫使念头差。主公有何分付?(净踢打介)(末)阿哟,阿哟!主公为何如此大怒?(净)你荐得好人嗄!(末)没有荐什么人嗄。(净)那吕布可是你荐的?(末)那吕布荐得不差。(净)他不在虎牢关上干正事,反在凤仪亭上戏我的爱姬,是何道理?(末)既有此事,何不杀之?(净)著,著,著!我的儿,你可顶盔贯甲,去问王允这老儿,说貂蝉送与我,就说送与我,说送与吕布,就说送与吕布。一个人送得来不明不白,使我父子在家吃醋拈酸,是何道理?讲得是,罢了;讲得不是,抓头回话。(末)是。领著太师命,去问王司徒。(下)

【赚】(小旦上)掩袂悲啼,旧恨新愁眉锁翠。阿呀,太师嗄。(净)看你泪珠垂,似梨花一枝轻带雨,貂蝉,为何的,低头倒入在人怀里?(小旦)太师爷嗄。(净)唔,全不顾礼义纲常是与非。(小旦)太师爷嗄,妾将谓温侯乃太师之子,甚相敬重。谁想今日乘太师高卧,持戟入后堂戏妾。妾逃于凤仪亭,他又赶来;妾欲投水,他又抱住。正在生死之际,幸得太师救了性命。(净)阿哟,阿哟!性狂且,敢探虎穴寻鸳侣,使人惊愧。(小旦)不须惊愧。

(净)你那老子好没分晓,如何又把你许了吕布?把你送与我就送与我,送与吕布就送与吕布,如何送的不明不白?(小旦)我爹爹只教奴家伏侍太师,并不曾许吕布。(哭介)

【仙吕过曲长拍】(净)呣,拂拭啼痕,拂拭啼痕,重施脂粉,新郎再嫁休辞。改弦再续,怜新弃旧,把恩爱付与天涯。(小旦)此话不须提,我终身愿托,誓无他意。此心今日惟有死,妾岂肯暂相离。一马一鞍立志,愿鸟同比翼,树效连枝。

(净)罢,罢,罢!你伏侍吕布去罢!(小旦跪介)太师爷嗄。(净)起来,后不为例嗄。(小旦起介)(净)早是你立志坚贞,不然被他淫媾了,可不玷辱了我。(小旦)但恐此地不宜久居,必受吕布之害。(净)也说得有理,我和你往郿坞中去罢[6] 。(小且)郿坞中可居得否?(净)那郿坞中有三十年粮储,门外有数十万军兵。事成之后,汝为贵妃,慎勿忧虑。

【短拍】郿坞繁华,郿坞繁华,妆成金屋[7] ,贮玉人翠绕珠围。花木总芳菲,长春景,另是一壶天地[8] 。(众军暗上)(净)左右与我排驾往郿坞中去。(众应介)仪从随行前去,看搴帷欢笑漫同车。

【尾声】百花裳,香旖旎,游蜂偏近好花枝,空逐东风上下飞。(下)

〔注〕 [1]狂且(jū):行为轻狂的男人。典出《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2]王司徒:定下连环记欲除董卓的司徒王允。[3]秦楼:指传说中秦穆公为其女弄玉、其婿萧史所造的凤楼。弄玉好音乐,嫁与善吹箫的萧史,居凤楼,一日夫妇吹箫引凤,乘之仙去。[4]春山:形容女子姣好的眉样。传汉卓文君脸如芙蓉,眉似远山。[5]彝伦:人伦。[6]郿(méi)坞: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董卓所筑之坞,高厚七丈,与长安城埒,号“万岁坞”。董卓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终老。”卓败,坞亦毁,故址在今陕西眉县东北。[7]金屋:汉武帝刘彻幼时,其姑母长公主嫖抱着他问:“儿欲得妇不?”他说:“欲得妇。”长公主指己女阿娇问:“阿娇好不?”他笑道:“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见旧题汉班固《汉武帝故事》。[8]一壶天地:《云笈七签》引《云台治中录》:“施存,鲁人,夫子弟子,学大丹之道,……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

此出紧接上出,进一步将戏剧冲突激化,在全剧三十出戏中,作为第二十六出的《掷戟》已进入全戏的高潮。

本出的语言也颇为生动优美,如貂蝉来到凤仪亭时感叹:“嗟哉凤仪亭,四绕梧桐树。凤凰不见来,乌鸦日成队。”梧桐虽茂,可是凤仪亭上却不见凤凰,满眼尽是乌鸦,以景色妙比自己的恶浊处境,短短四句二十字,将貂蝉的恶劣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如吕布来到凤仪亭时的上场曲【锁南枝】:“青青柳,娇又柔,一枝已折他人手。把往事付东流,良缘叹非偶。簪可惜,双凤头。这玉连环,空在手。”通篇全用比兴,而将主人公的情爱、恼恨、惋惜、无奈,种种心理感受编织在内,又能曲折而充分地传达出来,让读者、观众充分领略其复杂的心情。

凤仪亭风波之后,王允即谋划和挑动吕布、李肃诛杀董卓,为国除了大害。事后,吕布如愿以偿,娶貂蝉为妻。照理,貂蝉嫁了吕布这个丈夫,尽管吕布可能原已有发妻,以她的出身,她的身份依旧只能是个小妾,但丈夫毕竟是个年轻英俊、武艺超群的将领,可谓是如意郎君了。可是吕布仅有匹夫之勇,又是个见利忘义、毫无识见的小人,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他无所适从,终于被曹操翦灭,貂蝉虽可能已与他生儿育女,最终还是遇害,全家覆没。

吕布诛杀董卓,本是国家大事,但他的动因却纯粹是为了一个女子,为了报董卓横刀夺爱之仇,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美人。王允则利用他的这个心理歼灭乱国奸臣。对此,评论家多给以很高的评价,尤其对貂蝉,更是赞美有加。《三国演义》的李卓吾评本的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总评说:“王司徒是老手,董卓、吕布酒色小人耳。”“余尝谓:‘十八路诸侯到底不如一女子也。’虽然,今人但知畏十八路诸侯,岂知畏女子哉!真是个:至险伏于至顺,至刚伏于至柔也。世上有几人悟此哉!世上有几人悟此哉!”此言极有警世作用。毛宗岗的此回回前总评也说:“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当为之语曰:司徒妙计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又说:“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最恨今人讹传关公斩貂蝉之事,夫貂蝉无可斩之罪,而有可嘉之绩,特为表而出之。”毛批此语也适用于此剧。

但前已言及,貂蝉本非历史上的真人,是艺术虚构的产物。关公虽是小说戏曲中的名人,倒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关公斩貂蝉的传说却并非空穴来风和捕风捉影,竟是事出有因。《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曹公(指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并说:“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关羽预知吕布妻极美,预先多次向曹操要求,结果反而引起曹操对此女的兴趣,曹操捷足先登地将这个美人夺走。于是读书不多或没有文化的读者、观众很自然地将吕布此妻误认为是小说戏曲中的貂蝉了。

《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吕布传》都记载“(董)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勇武有力)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常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情通,恐事发觉,益不自安”。这个傅婢即被小说戏曲改编为貂蝉了,并将掷戟一事与吕布、貂蝉相见联系起来,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巧妙的。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的传统戏曲包括昆剧和京剧,“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若看西方戏,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在中国则能人生而戏剧化。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之深,却深深地存在,这正是中国艺术之精妙处”(《中国京剧之文学意味》,见《中国文学论丛》)。

钱穆先生所说的“人生而戏剧化”,即布莱希特盛赞中国戏曲的所谓的“陌生化效果”。观众看戏时颇受感动,看了戏回家不会激动得睡不着觉。至于忠孝节义本是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当然,自孔子始,优秀的思想家从未赞成过愚忠昏君之类的蠢事),是很能打动中国读者、观众的心弦的,所以钱穆先生特作强调,良有以也。

既然貂蝉是戏曲、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历史上的吕布当然不是为了这位美女而杀董卓。史实是丁原的并州军对董卓及其率领的凉州军威胁很大,董卓设计了两条计策:第一是疑兵之计,白天他命令凉州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半夜则率军潜出;第二天,故伎重演,如是者三,使各方势力错以为凉州军兵力最大,产生畏惧之心。第二是离间之计,对吕布许以重金和高官。吕布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之下,既为自保,又经不起诱惑,才杀丁降董。事后吕布了解到凉州兵的实力的真相,感到上当,必然少了畏惧之心。而吕布受到董卓的戟掷,心里必已埋下了仇恨,兼之与其美婢私通,怕东窗事发,他本是不讲信义的小人,在王允的鼓动下,索性公报私仇,岂不美哉?戏曲、小说写出了吕布的这个心理,深刻地揭示了除奸斗争的复杂性。至于塑造一个美女掺乎期间,增加情节的波澜,效果之好,已不容置疑。

(周锡山)


姚茂良沈采

王济|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