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炳文
【戏曲家小传】
(1848—1918)字博卿,号楝园,别署祈黄楼主、悲秋散人、绮情生、好球子等。瑞安(今属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贡生,宣统元年(1909)曾授余姚教谕兼训导,旋辞职,平生以教馆、游幕为业。曾入江西余江县衙为幕宾,又任教于瑞安县中学、浙江省第十中学,亦曾应冒广生之聘至瓯隐园中授课。民国初参与修纂《瑞安县志》,任总采访。好欧美新法,家富藏书,学识博杂。为南社社员。系近代杰出的戏剧作家,创作始于甲午战争,意在唤醒民众,使发愤图强。其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表现形式之多样,晚清几乎无人比肩。共作有传奇、杂剧及时调新剧共三十六种,其中传世者二十一种,有《悬岙猿》、《警黄钟》、《秋海棠》、《后南柯》、《电球游》等。又作有《散曲》一卷。其他著述有《花信楼文稿》、《诗稿》、《词稿》等,多不全。今人辑有《洪炳文集》。
警黄钟
第七出 闺侠
洪炳文
(武旦短衣窄袖负剑作回旋势上)(跳舞一回)(中立介)参横斗转月光寒[1] ,独坐闺中把剑看。应有壮怀消不得,夜深飞梦斩楼兰[2] 。(坐介)奴家竺氏,表字凌霄,黄封国人也。少读儒书,长耽道味。幼遇异人,授以剑术。飞行绝迹,慕红线之奇才[3] ;驭气排空,师隐娘之绝技[4] 。属因中原多故,朝政日非,隐身花房,杜门不出,日以品花炼蜜为事。蠖屈多时[5] ,蛰藏愈密[6] 。昨日闻人说,胡封国掠取东山花粮,遣公使来吾国议和。当时东宫太子,率领谢、苏二女士伏阙上书,极言和议靠不住。奈主上惑于蜜部大臣及提督之甘言,依议签字。不料胡封国暗地与元封国密谋,分据东山、西山等处,各分地划界,密立和约。将该处居民逼令他徙。警报至吾国,主上召该大臣及提督,那大臣声言愿往迎敌,径投他国去了。提督无奈,领兵前往,上阵未战,兵溃而逃,该督亦为他活擒而去。咳!时事如此,好不气煞人也!
【越调小桃红】汉家东北起烟尘,昨已得卢龙信也[7] 。乌、黑二臣径投他国,无颜还朝,生降竟作李将军[8] 。多是虏骑纷纷,二国连兵,彼此相应,恰便似学连衡,师仪秦[9] ,演常山长蛇阵地[10] 。恨奴家尚是钗裙[11] ,(指剑介)愿持我太阿锋[12] ,去枭此负恩人。
今日特遣人请谢、苏二女士来此计议,未知肯来否?看来吾国之中,除二女士及东宫外,无人留心国事。二女士上年曾在酒楼与奴家纵谈时局,极为热肠,故此相请,敢就来也。(小旦、贴华服,老旦侍婢上)(报介)(武旦出迎介)(入相见分坐介)(小旦、贴)敢问姐姐持柬相邀,有何贵事?(武旦)非为别事,只因胡封国败盟背约,该大臣迎敌投降,本提督生擒而去。大事如此,不可收拾,如何是好?
【下山虎】开门揖盗,召此胡氛。御敌筹长策,竟无一人!依样胡芦,满城齑粉。那二臣呵,既负生灵又负君。我如今一晌儿来探信,一晌儿来叩门。国事如何办?忠奸莫分,真个热血淋漓白地喷。
(小旦、贴惊介)哎哟,不好了!前日小妹同东宫奏对之时,明说该大臣反相已露,今日果然降敌,这还了得!大姐素具侠肠,又有剑术,此时难道坐视不成?(武旦)吾练习此剑呵,
【五韵美】霜镡铦电光喷[13] ,匣中宝气收护谨。闪长空每见七星滚。几回耐忍,无力报朝廷缺恨。蓄新忿,对故人,怎能够把贼子头颅,一刀斩尽?
(小旦、贴)好好!待妹妹领姐姐去见东宫,为之保奏。如此大才,岂堪短用。如蒙拔擢,何患大事不成呢。快走快走。(同下)(正旦同宫监上)(坐介)(探马上报介)(跪介)今日探得蜜部大臣偷生降敌,黑提督兵溃被擒,请圣上快快召大臣商议防御要事便了。探马去也。(起)(急策马下)(正旦惊介)呀!这两个贼子卖国偷生,甘心降敌,不肯练兵,临阵被虏,辱国殃民,一至于此,可恨可恨!(顾宫监介)速召东宫来此计议。(内监应下)(领旦宫装上)(报介)(旦叩见介)臣东宫琼英见驾。(正旦)免礼,旁坐罢。(旦)近日探报敌情底细如何?(正旦太息介)不消说起,气煞人也。那蜜部大臣呵,
【五般宜】当日个倡和戎自招寇氛[11] 4,今日里托对敌竟投贼军。有什么面目作逋臣?今日军情,千紧万紧无如此紧,那二臣呵,辜恩溺职,令人难忍。把吾国受厚禄的官儿,好名声扫地尽。那提督呵,
【山麻秸】厚犒饷,虚糜尽。十万兵弁,训练无人。三军,临兵阵,一个个逗遛不进。只剩下那厮系将铁索,穿来囚服,乞作降臣。
(旦)臣本日正要入宫,奏明此事。昔日奏对之时,早知二臣阴有反心,岂能为国家办事。果然负恩辱国,坐误戎机,真正可恨!(正旦)今日传集大臣,许久未至。事已至此,计将安出?(旦)听奏:
【前调】满朝官,卑污甚。虏马临江,御敌无人。钗裙,如三臣者,一个个热肠有分。查有谢探花使瑶芳、苏蜜官长蕴香及竺女士凌霄,真正是一条侠骨,一腔热血,一腹经纶。
(正旦)快为吾宣召前来。(旦)那谢、苏二臣旧登仕版,主上加恩,令其出山,决无不肯。独竺女士是近方外的人[15] ,不愿仕进,虽厚禄高官,他总不要。幸他素具侠肠,仗二臣之力,劝之出山,或可俯就。(正旦)那竺女士有何本事?(旦)他——
【黑麻令】做一个奇人侠人,每思量离尘出尘。他的剑术好似风轮火轮,他生平权奇任侠不怕千军万军。(正旦)他的本事你可试过么?(旦)一定是千真万真,不像是他身我身。总会那腾云降云,血淋淋手剑奔驰,愿杀却奸臣佞臣。
(正旦)如此甚好。吾儿出与二臣去请竺女士帮同办理便了。(旦)请母王出旨一道,封他官职,令其统兵同往。臣亦愿亲征,所有军中事宜,随时商酌,方为妥善。(正旦)言之有理,先行还宫,随后有旨。(同二监下)(旦随下)(外冠带苍髯上)俺乃吏部尚书黄通理是也。今日愿见圣上,保奏谢、苏二臣,才兼文武,可任专阃之职[16] 。(生冠带执笏上)俺乃刑部尚书封体坚是也。今日愿见圣上,奏参蜜部大臣乌里瓜通番降敌,罪不容诛;提督黑心干营务废弛,失机被擒。请将二臣家属严行监禁定罪。请了,前面便是午门,不免径入。(叩见介)(奏介)(内)准奏。(外、生)谢万万岁!(起下)(小旦、贴、武旦三人上)(分坐介)(小旦)昨闻东宫太子保奏吾姐妹三人,出山为国家办事,未知主上意下如何?倘或圣旨下时,(对武旦介)姐姐不可推却。(武旦)愚妹略知剑术,未习戎略。两军相对,用不着小术。随同在营观战则可,若封官受职,断乎不便。(小旦、贴)姐姐道术高强,此时不为国家出力,更有何用?(武旦)堂堂黄封大国,岂有对垒之时而行聂、荆之事[17] ,如公法何!(小旦、贴)此事不能,愿思其次。(武旦)道家规矩,只有代天行化,若既已称兵,便不许再行暗计。(小旦、贴)国事如此,还顾什么术家。愚妹二人此时未受朝廷之命,早以国事为心,姐姐如再三推辞,妹等只有行过大礼罢。(跪介)(武旦惊扶介)呀!姐姐何必如此,愚妹遵命就是了。(小旦、贴)好,明日你我三人同见东宫,情愿投营效力,岂不甚美。(武旦)有理。
【江神子】(小旦)我只道和戎召寇氛,(贴)我只道御侮无人,(小旦)我只道出师失却将军。(武旦)谁知道东宫保奏荷恩纶,(众合)待明日睹天颜日近。
(外扮圣旨官上)圣旨下,跪听宣读。(小旦、贴、武旦同跪介)制曰:照得胡封、元封二国,密谋领兵,分占东、西两山,背约失和,兵端已启。朝廷特命东宫出师亲征,封为大元帅。东宫专折保奏前探花使谢瑶芳、前蜜官长苏蕴香,才兼文武,忠荩勤能。又保女士竺凌霄,深通剑术,奇才异能。廷臣会推[18] ,均无异议。其封谢、苏二臣为副元帅,竺女士为参谋。克敌有功,再行升用。钦哉。谢恩。(小旦、贴、武旦)谢万万岁!(起送圣旨官下介)
【尾声】(小旦)须眉巾帼端详认,(贴)须记取东宫情分,(武旦合)如今正是作一个侠烈男儿女士身。(同下)
〔注〕 [1]参横斗转:参,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斗,星宿名,指北斗星。参星横斜,北斗转向,表示天将明。[2]楼兰:古西域国名,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罗布泊西。汉时傅介子受命斩其国王归,立功封侯,后因以为杀敌立功的典故。[3]红线:传说中的唐代女侠,为潞州节度使薛嵩的婢女,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欲犯边时,曾自请为薛解忧,潜入田营盗取金盒而归,田大惧,退兵而去。见唐袁郊《甘泽谣》。[4]隐娘:即聂隐娘,传说中的唐代女侠,身怀绝顶武功,身轻如风,能飞掠。精剑术,使剑刺禽兽无不中,刺人于都市,人莫能见。见唐裴铏《传奇》。[5]蠖(huò)屈:比喻人不得志时屈居下位或隐退。蠖,尺蠖,一种生长于树上的虫类,爬行时一屈一伸。[6]蛰藏:比喻如动物冬眠,隐藏不出。[7]卢龙:古塞名,指卢龙塞道,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汉时属右北平郡,地势险要,为古代北方军事重镇。李广曾为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为“飞将军”。[8]李将军:指汉将李陵,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战败投降,后病死匈奴。[9]“恰便”二句: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奉事秦国,称为“连横”。仪秦,指战国时纵横家张仪、苏秦。张仪,战国时魏国贵族后代,曾任秦相,执政时采用连横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苏秦,战国时东周人,曾任齐相,约五国合纵攻秦,后被车裂而死。[10]常山长蛇阵:古时一种阵法。其阵势如常山之蛇能首尾互相救应,故云。[11]钗裙:犹言女子。[12]太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此泛指锋利的宝剑。[13]镡(xín):古代兵器,似剑而小。铦(xiān):锐利。[14]和戎:此指与别国媾和修好。[15]方外:世外。[16]专阃(kǔn):指将帅统兵在外。阃,郭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17]聂荆:指战国时著名的刺客聂政、荆轲。聂政为韩大臣严遂刺杀韩相侠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政,未遂。[18]会推:共同推荐选任。
《闺侠》选自作者所作传奇《警黄钟》。全剧十出,此为第七出。
《警黄钟》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至三十一年五月《新小说》第九号至十七号。剧中叙黄封国内政不修,外交失策,国势衰弱,军备空虚。胡封国领兵元帅辛螫乘机侵袭黄封国,占领东山,元封国统兵将军孟毒也举兵入侵,夺取西山。后胡封国又将元封国逐出,独占西山,大肆掠取花粮。黄封国蜜部大臣乌里瓜迫于胡封国的凶焰,苟安议和,东宫太子琼英率领前探花使谢瑶芳、前蜜官长苏蕴香二女士伏阙上书,极力反对。女主高密受奸臣蔽惑,依准和议,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胡封国毁盟背约,勾结元封国,瓜分黄封国土。国家危亡之际,黄封国蜜部大臣乌里瓜偷生投敌,提督黑心干兵溃被擒。太子琼英奏请女主,启用谢瑶芳、苏蕴香、竺凌霄三女士,统兵亲征,团结御侮,终以计谋大胜敌国,收复国土,奏捷还朝。
《闺侠》一出,描写国难当头之时闺中三女子竺凌霄、谢瑶芳、苏蕴香挺身而出,为国请缨的侠烈精神。这出戏,以“闺阁计议”、“东宫奏荐”、“受封出山”三个片段,着力呈现了闺中女侠竺凌霄的爱国情怀和英雄形象。
“闺阁计议”一节,展现竺凌霄的忠义侠肠和奇才绝技。一开场她便以“短衣窄袖”的装束和“负剑”“回旋”“跳舞”的矫健之姿亮相,一位武艺高绝、英气逼人的奇女子呼之欲出。接着,又以热血赤胆、冲天凌云的独白坦露内心郁愤,呈示了一位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悲歌慷慨的情怀。她武功非凡,能“飞行绝迹”,“驭气排空”。她“慕红线”,“师隐娘”,“具侠肠”,有“消不得”的“壮怀”,有“斩楼兰”的豪情,有“闺中把剑看”的悲慨。她“留心国事”,为国事的“不可收拾”而“气煞”,为朝廷的“忠奸莫分”而忧愤。她痛恨奸佞“开门揖盗”招致“胡氛”,抱憾朝廷“御敌筹长策,竟无一人”,只怨自己是“钗裙”,“无力报朝廷”。她邀来同样“极为热肠”,曾把酒“纵谈时局”的闺中密友谢瑶芳、苏蕴香,共商“怎能够把贼子头颅,一刀斩尽”的大计。二人提议“去见东宫”,求为“保奏”“拔擢”,图谋报效国家。这一番“闺阁计议”,议国事,商大计,斥奸佞,抒豪情,浓墨重彩地凸现了竺凌霄这位忧国忧民、有胆有识的女中豪杰的形象。
“东宫奏荐”一节,表现竺凌霄的权奇任侠和超人剑术。黄封国女主高密闻知乌、黑二卖国贼子“辱国殃民”,一个“卖国偷生,甘心降敌”,一个“不肯练兵,临阵被虏”,直呼“可恨可恨”,急忙召来东宫太子琼英,询问“事已致此,计将安出”。琼英将“满朝官,卑污甚。虏马临江,御敌无人”,与“钗裙,如三臣者,一个个热肠有分”对照,凸显谢瑶芳、苏蕴香、竺凌霄三女士的“一条侠骨,一腔热血,一腹经纶”;更极口称誉竺凌霄是“奇人奇侠”,剑术“好似风轮火轮”,“权奇任侠不怕千军万军”,“总会那腾云降云,血淋淋手剑奔驰,愿杀却奸臣佞臣”,但又虑及她“近方外”,“不愿仕进”,因而力请母王“出旨”,封以“官职”,令其出山。女主与太子的话语,将乱臣贼子的卑污与巾帼豪杰的英迈作了鲜明对照,从侧面显示出三女子尤其是竺凌霄的侠烈和刚毅。
“受封出山”一节,表现竺凌霄的深明大义和慷慨赴国。闻知东宫保奏三人“出山为国家办事”,谢瑶芳、苏蕴香二人力劝竺凌霄圣旨下时“不可推却”,竺凌霄以“未习戎略”,不便“封官受职”,又以“道家规矩”,主张“称兵”“对垒”时,“便不许再行暗计”,谢绝出山。但二密友晓之以“此时不为国家出力,更有何用”,“国家如此,还顾什么术家”,劝勉她“以国事为心”。二人反复强调“国家”,又跪地“行过大礼”,这就由不得她不“遵命”,“情愿投营效力”,领旨受封,表示“如今正是作一个侠烈男儿女士身”,当随东宫出征。在权衡一己之私与一国之公时,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体现了女中英杰竺凌霄难能可贵的爱国情志和精神人格。
这出《闺侠》,倾力塑造竺凌霄为代表的闺阁侠烈的英雄形象,高度赞扬女子的杰出才能,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有其积极思想意义。而全剧寓言闺阁,抨击男儿不如女的社会现实,亦寄托礼失求诸野的义蕴,感慨遥深。
此剧篇后《总束》云:“举世滔滔我独醒,黄封耻作小朝廷。蜂群借作人群看,午夜钟声仔细听。”“蜂蚁由来团体坚,《南柯记》后此余篇。若教警醒黄民梦,待谱新声入管弦。”深刻揭橥此剧的寓意所在。其《自序》又云:“他日者,梨园子弟弦管登场,使观者恍然于黄种之受制白种,殆如黄蜂之受困胡蜂,而急思有以挽回之、振作之,则忠君爱国之念,油然而生。彼蜂群尚如此,而况人群?女子尚如此,而况男子?”可见作者是用黄封谐音黄蜂,胡封谐音胡蜂,又用黄蜂影射黄种人,胡蜂影射白种人,来形象地寄托他的爱国忧时之心的。而“彼蜂群尚如此,而况人群”,则提示用蜜蜂的“团体坚”,比况人类的自强以御侮,团结以卫国。“女子尚如此,而况男子”,则点出剧中黄封国以女主临朝,并将英雄人物都塑造成女子,是因为感慨世间须眉不如巾帼,又切合蜂群中以雌蜂为主,采花酿蜜皆为雌蜂的自然现象。其主旨则在激励黄种人“油然而生”“忠君爱国之念”,“挽回”“黄种之受制白种”的厄运,“振作”黄帝之裔黄种中国人的精神。全剧系感怀而作,假借蜜蜂团结御敌的寓言故事讽喻时政,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野心,指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宣传抵御外侮、爱国图存的进步思想。回溯清末中国遭受列强瓜分的历史,不难联想,剧中的黄封国的女主高密即慈禧太后,东宫太子琼英则是“幽居深宫,未亲国政”的光绪皇帝,而元封国和胡封国自分别影射当时占有辽东半岛的日本和侵占新疆的俄国。由于作者巧于构思,设喻颖异,剧中人物和情事无不关合蜂类:如女主临朝、女子参政出征,与蜂类活动以雌为主契合;“隐身花房”、“品花炼蜜为事”、“掠夺花粮”诸事俱为蜂类特有;“蜜部大臣”、“探花使”、“蜜官长”等官名又是司蜂国之职。亦蜂亦人,蜂、人莫辨,读来兴味盎然。
作者自云:“《警黄钟》者何?警黄种之钟也,黄种何警乎尔?以白种强而黄种弱也。黄种何以弱?以吾四百兆人,如燕雀之处堂,醯鸡之舞瓮,不自知其弱,遂终不能强。吁,可怜已!怜之,故设法以警之。”又云:“词曲者,诗之余,其佳者能激发人心,动人以忠爱之念。”(《警黄钟》自序)作者愿以此剧为“警钟”,警醒“日醉生梦死于名缰利锁之中而不自知”的黄种人,“激发人心,动人以忠爱之念”,正道出了其创作《警黄钟》传奇的警世宗旨和良苦用心。
此剧着力表现巾帼侠烈,故全剧旦角尤多,为区别起见,作者借用了花部戏曲演出中“正旦”、“武旦”等旦角名目。“盖舍传奇而从梨园名目,以便于派角色也”(卷首《例言》)。这在传奇创作中也是一种创新。但纵观全剧,情节较为单薄,戏剧性也不强,艺术上欠缺动人的魅力,因而只能是一部供案头阅览之作,虽慷慨激昂,终难付梨园管弦,粉墨登场。
(吉明周)
悬岙猿
第三出 岛别
洪炳文
(小生巾服上,丑青衣随上)望帝春心托杜鹃[1] ,萍踪倏忽到南天。不将热血酬知己,枉向人间作少年。(坐介)小生罗伦,字子木,溧阳人氏。上年张阁部煌言师出长江,曾上书通谒,颇蒙嘉许,欲留小生入幕。那时有老父在堂,未能从命。适郑氏成功开藩海上,强小生奉父与参军事,小生不欲在其幕府,因奉父北行,来投阁部。不料猝遇北兵,相斗堕水,遇救得生,而老父已为敌兵掠去。当时北向一恸,呕血倾盆,几濒于死。及得遇阁部,命小生立功,即为复仇,此计甚是。及鲁王薨逝[2] ,无主可奉,无家可归,乃散军归田。兵士大率改装他去,阁部亦匿迹不出,惟小生及其仆人杨冠玉探寻到此。(顾丑介)你可晓得主人果否在此岛,抑或他往?(丑)闻主人临行时说,此处有一茅庵清净,欲于此披剃,未免即在此地呢。(小生惊介)呀!阁部呵,你如何——
【仙吕北点绛唇】蜃海汪洋,蟂虮凝望情悲壮。末路收场,竟作头陀样[3] ?
(丑)吾主人不是遁入空门,皈依外教,因时不可为,隐身方外,心坎中那里一日忘却中原呵!
【南剑器令】人世感沧桑,抚时局倍增凄怆。令三军并归田里,叫做是悬崖骏马收缰。(同行介)(到介)
(小生)这里一座茅庵甚是清雅,想你主人有在内么?(内猿鸣介)(众惊介)(沙弥上介)(小生递帖介)报老阁部说,有江南溧阳罗参军,已在庵外,禀请进见。(沙惊介)我这里并无阁部。(丑)你晓得阁部是何名色?(沙想介)有了,想是盛器物的架子,及挑泥土的篰子。(丑笑介)不是,不是,却不是东西,是大官的名头。(沙)大柑出在东瓯,这里一发没有。(小生)阁部是做官的人。(沙)这是做柑饼的人,本处没得。(丑笑介)更不是,这做官乃是朝廷的官,不是东瓯的柑。(沙)鲁王崩后,那里还有朝廷,还有官呢?(小生)鲁王虽崩,那旧日的官儿还是有的。(沙)吾这里只有一个和尚,不诵经,不吃素的,是官不是官,是阁部不是阁部,吾请他出来,凭你自认。(小生喜介)好了。(沙下)(领生上)(小生相见抱哭介)(丑哭介)老爷,你好好坐在这里,小人寻得好苦呢!(生)自别以来,你两人走在那里呢?我此番呵,
【北混江龙】天空海旷,蓦高飞比作鹤翱翔。记昔时提兵海上,到如今息影禅堂。试看我袈裟百衲水田衣,可怜你麻鞋布袜旧书囊。哀王孙泣路隅,不相见疑似参商。只剩有天涯回首空延望,虽则是皈依释氏,却不曾瞻礼空王[4] 。(沙掌灯上)
(小生)原来阁部在此已有一月,今日天气已晚,明日细谈罢。(同下)(四杂摇船上)俺乃张阁部之旧将,阁部命我至宁波籴米,配足之后,即便开行。(挂帆介)(摇船下介)(副净僧装上)某乃张阁部之旧校,奉主帅之命,假意削发为僧,使居普陀,伺阁部动静。(遥望介)呀,好了!那悬岙有船来了。(躲在场角介)(杂摇船上)(副净向杂介)来船到悬岙呢?(杂)正是。(副净)出家人欲赴悬岙,愿赐方便,求得附船。(杂沉吟介)(副净)吾乃出家之人,附船何妨!(杂)既是出家之人,许你附载。(副净上船介)(摇船介)(副净出刀介)唗!你等要命,快去快去!(杂惊介)不好了,这一定是歹人无疑!(副净乱杀介)(杂赴水介)(一杂)和尚究竟何事杀人?(副净)吾明告你,吾非和尚,乃是浙江提台差我去取张阁部的。(一杂)阁部畜有双猿,日在木杪瞭望,舟在十里之外,猿便高叫,得以准备,不必费心干此勾当。(副净)原来如此,吾当从山背而入,领手下四名,改扮僧装,乘夜到寺便了。(摇船下)(副净领四杂内穿号衣外披僧衣僧帽作暗中摸索上介)(叩门介)(内应介)你是何人?(杂)昨夜航海遭风的僧人,要在此借宿一宵,明日便去的。(内)你的船只何在?(杂)船只已坏。(末上)(开门迎入介)呀,原来四人,何以多是北音?(杂)多是北直人,现在苏州寒山寺,放海到普陀遭风的。(末)列位僧众,如何夤夜到来?(副净)不干你事!为我请本年来的和尚出来便是。(末下)(领生掌灯同上)(生惊介)你如何如此打扮,亦到这里?(副净)不瞒阁部说,昨晚附船到此,忝在旧部,私以情告。现在北帅久仰大名,待公已久,公至帅幕,决不加害。(生怒介)我若怕死,决不敢履险如夷;我若求荣,更不甘隐身在此。(小生、丑同上介)呀,今夜已深,将官来此有何公干?(副净)主帅相请阁部前去议事。(生)亡国大夫,已为不祥之人,议甚么事?(小生)晓得了。主帅知阁部在此,不明不白,是以相请,正欲成他的名。(副净)正是。将来开国元勋,非阁部是谁?(小生)胡说!阁部流离转徙,蒙难艰贞,是文山后一人,将来要仿柴市的故事[5] ,乃是千载流芳的。开国元勋,让尔辈为之!(副净怒拔刀欲杀介)(小生格住介)(四杂脱僧衣帽露出号衣)(绑小生、丑介)(副净)唗!好话不听,尚要讥我,快快带下船去!(小生笑介)好!我巴不得去!文山就义只一人,现在阁部有了随员了!(末慌跪生介)求阁部暂依,免致佛门遭祸。(生点头介)是了。(转介)你要我去不妨,依我三事便是。(副净打恭介)不敢造次得罪阁部,请问哪三件?(生)头一件,你手下兵士不许擅伤寺中人物,此事与彼无干。第二件,我在此已有月余,一切资粮,均累僧众,今当远去,理当设席话别,以酬地主之情。第三件,罗参军及杨仆二人在途,不许你兵士们凌辱,如有此情,到你主帅面前告诉。(副净)是,是,是。(向小生、丑松绑介)得罪,得罪。(生)你们退去一箭之地,待吾与僧众一别。(副净、四杂远站两旁介)(末叩头介)多谢阁部吩咐,保全佛地,徒弟正拟为阁部饯行,何必自备。(生)岂敢。(众僧摆酒席推生首座)(小生陪坐介)(丑立后介)(生)今日理应我为主人,岂有反客为主?(众僧)闻阁部远行,理应奉饯。(生、小生)不敢。(行酒定席介)
【南桂枝香】(生)骊歌同唱[6] ,螺杯分饷,年华感蓬鬓萧疏,时局比江潮消长。念南朝凄怆,念南朝凄怆。昔日仰瞻仙仗,此地近依方丈,酌离觞。迩来岁月奔如驶,此去关山路正长。(众又奉酒介)
【北油葫芦】(生)不能够乞戴黄冠返故乡,望江山心怅惘,只好借蒲团面壁溷流光。休笑我儒冠换了袈裟样,旧须眉原无恙。闭双眸无我无人相,盼金门谁代祝舵楼露香?问弹琴饯别恨少个汪元量[7] ,觉当筵情景更凄凉。(众又奉酒介)
【南八声甘州】(生)我苦念旧君王,曾旅行英霍,道出枞杨[8] 。间关历碌,梦魂逐雁南翔。既到此间,只有朝来静对金轮相,夜起微闻宝鼎香,思量到别离凄断人肠。
老夫也应奉敬师父一杯。(末)贫僧向奉戒律,不茹荤酒。(沙弥奉茶介)(生斟茶与末介)(末)多谢,想阁部呵,
【北天下乐】我和你身在南天梦帝乡,九曲回肠,回肠怎许长?犹想着往事更凄惶。昔天水江山自雁翔,更谁晓夜雨昭陵玉匣凉[9] 。算只有柴市文山正气扬,恨不尽谢延平如意西台上[10] 。
(副净)天已明了,请早些完席下船去。(生起)(众同起介)(生)呀,那猿儿哪里去?(僧向内叫介)(双猿上打滚介)(生)猿呀,你主人今日呀,
【南醉扶归】刀环他日难重唱,《伊》《凉》一曲泪千行[11] ,你且认瞿塘是故乡。休思量,滩头戏嬉枝头望。故山风月任徜徉,只怕你主人不日归黄壤。(猿垂泪攀生衣介)(哀鸣介)(杂、净搭扶手)(生下船介)(众另下船)(绕场行介)(猿欲上船副净止介)(猿哀鸣介)(船行介)(猿哀叫跳下水介)(生惊介)(众作蒿捞猿介)(猿死捞获上船介)
(生、小生各惊介)(生)呀,不好了!这双猿是——
【北寄生草】能解听经慧,非同抱木狂。便一朝殉主在沧江上,代主人地下先供帐。快快叫人,将二猿瘗之山麓,封作一冢,交代僧众,不可忘却。(丑应)有。(末上)(惊介)果有此事,埋碣一节,老僧任之,阁部诸位,切切放心。(负猿上岸介)(生)袁公合向青山葬,这孤坟三尺傍禅堂,待我游魂化鹤来探望[12] 。(生、小生在船掩泪与僧众作别介)(副净等摇船绕场下)
(末目送下)(转介)哎哟,天哪!若不是张爷肯去,几乎弄出事来。你看他——
【尾声】柔情肫挚刚肠壮,那正气能争日月光,今日方晓得他是烈烈轰轰阁部堂。
(合掌介)南无阿弥陀佛!(下)
〔注〕 [1]望帝:即古蜀帝杜宇,传让位于相而隐,死后其魂化为杜鹃鸟,悲鸣不已。此为唐李商隐《锦瑟》诗成句,喻自己内心悲痛。[2]鲁王:明太祖九世孙,名以海。南明福王政府覆灭后,张国维等迎鲁王于绍兴,称鲁监国。后被清兵所克,逃亡海上,至金门依郑成功。不久,死于海中。[3]头陀:梵语,亦作杜多。后俗用作称行脚乞食之僧人。[4]“虽则是”二句:释氏,指佛祖释迦牟尼。空王,诸佛之通称。《圆觉经》:“佛为万法之王,又曰空王。”[5]“是文山”二句:文山,南宋末文天祥的号。柴市,地名,在北京教忠坊西北隅,为南宋丞相文天祥就义殉国处,明初在此建文丞相祠。[6]骊歌:《大戴礼记》载有逸诗《骊驹》篇,客欲去,歌之,后遂称告别之歌为骊歌。[7]汪元量:号水云,南宋末年供奉内廷的琴师。元兵灭宋,随三宫被虏北上,亲身体验亡国之痛,写了组诗《湖州歌》等许多沉痛纪实的诗篇。[8]“曾旅行”二句:英霍、枞杨,当是四地名。疑指英州(今广东英德)、霍山(今广东龙川境北)、枞阳(今属安徽)、杨林渡(今安徽和县东)[9]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九嵕山。玉匣:亦作玉柙,《后汉书·梁竦传》李贤注:“王侯葬,腰以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为之。匣字或作柙也。”[10]谢延平:指宋末爱国文人谢翱。宋末文天祥兴兵勤王,开府延平(今福建南平)时,谢翱率乡兵数百人投之。后闻天祥死,悲不自禁,登严子陵西台(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设神主祭奠,痛哭号泣,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作《西台恸哭记》。[11]《伊》《凉》:即《伊州》、《凉州》二曲,唐时的乐曲。据传其调皆悲凉。[12]化鹤:晋干宝《搜神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仙成道后化鹤归来,曾有“城郭如故人民非”之叹。后“化鹤”一般用于婉称人死,犹言仙逝。
《悬岙猿》是洪炳文根据沈梅史《胜国传略》中所载南明张煌言(苍水)抗清殉国史迹创作的传奇,共五出,依次是《岛栖》、《诫猿》、《岛别》、《归神》、《展墓》。其故事梗概是: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抗清兵败,时值鲁王去世,南明无主,煌言只得在南田悬岙岛散军归田,自己落发隐身于古刹之中,冀望有日重图恢复。身边畜有双猿,颇解人意,每日在树杪瞭望,为之警戒。后为已投降清军的某旧校窥得动静,率兵丁改扮僧众寻入,以武力强行带走煌言。双猿垂泪哀鸣,被阻上船后,跳水殉主。煌言被带到杭州清军大营后,不为清将多方劝降所动,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死后被玉帝封为悬岙之神,众义士为之礼葬于西湖旁南屏山麓,受后人凭吊礼赞。全剧关目紧凑,排场妥帖并有创意,曲词宾白悲壮苍凉,流畅优雅,被当时评论家陈茗香、凤林誉为乃明徐渭《四声猿》之嗣响,堪与“《四声(猿)》称妙绝”。
《岛别》是《悬岙猿》的第三出,是全剧的剧眼。从本出的内容看,可分为四层。一开场,旧部参军罗伦偕旧仆杨冠玉上岛来寻张煌言阁部,几经周折,终于相见。相互间惊喜交集,煌言一曲【北混江龙】唱道:“记昔时提兵海上,到如今息影禅堂……只剩有天涯回首空延望,虽则是皈依释氏,却不曾瞻礼空王。”初步向二人交代了别后的行踪,坦露了自己的心声。因天色已晚,相约明日细谈。这一层是本出故事的开端。接着写煌言旧部某校已投清军,奉浙江提台之命,扮为僧人居普陀,阴探阁部下落。一日终于发现并混上阁部派往宁波籴米的船只,带领手下杀了船上诸人,问知阁部畜有双猿瞭望警戒,便改装僧众混入悬岙寺中,找到了张煌言。于是展开了一场剧烈的冲突。先是旧校利诱劝降:“现在北帅久仰大名,待公已久,公至帅幕,决不加害。”“将来开国元勋,非阁部是谁?”遭煌言严词怒斥和罗参军尽情嘲讽后,旧校恼羞成怒,拔刀胁迫,下令带走。当旧校带来的四个兵丁要捆绑罗伦、杨冠玉之时,老僧慌忙跪求“阁部暂依,免致佛门遭祸”。煌言为了古刹僧众,点头答应,并向旧校提出:“你要我去不妨,依我三事便是。”即不许擅伤寺中人物;须与僧众设席话别,以谢月余来的照应;罗参军、杨仆二人在途,不许凌辱。充分表现了已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张煌言,唯知关心他人的崇高精神。此层是本出故事的发展。
第三层是本出故事的高潮,十分令人感动。先写煌言欲设席谢别众僧,而老僧深谢阁部保全佛地,执意设宴为之饯行。席上煌言连唱【南桂枝香】、【北油葫芦】、【南八声甘州】三支曲子,抒发内心百感交集、悲愤凄怆之情:“年华感蓬鬓萧疏,时局比江潮消长。念南朝凄怆,念南朝凄怆。”“望江山心怅惘,只好借蒲团面壁溷流光”。“我苦念旧君王……间关历碌,梦魂逐雁南翔”。酒将罢天已明,旧校催逼下船启程。煌言呼唤双猿上场与之告别,以一曲【南醉扶归】告嘱二猿:“你且认瞿塘是故乡。休思量,滩头戏嬉枝头望。故山风月任徜徉,只怕你主人不日归黄壤。”此时一幕十分动人的情景忽然展现:通灵性的双猿一边垂泪,一边攀阁部之衣,哀鸣不止。当煌言登船时,双猿亦欲随之上船,被旧校制止后,再次哀鸣不止。船开行后,双猿大声哀叫突然跳入水中。煌言大惊失色,心知其“一朝殉主在沧江上,代主人地下先供帐”,一边流泪,一边急急命人“将二猿瘗之山麓,封作一冢,交代僧众,不可忘却”。并唱道:“袁公合向青山葬,这孤坟三尺傍禅堂,待我游魂化鹤来探望。”充分表达了对双猿跳水义殉之举的敬佩和悲痛,以及对它们恋恋不舍的情谊。作者将剧名题为《悬岙猿》,又安排了第二出《诫猿》的敷演,可见对双猿形象的高度看重;对读者、观众而言,面对双猿垂泪、投水殉主的情节,必定大有出乎意料之感,必定深受感动,唏嘘不已。无疑,剧作家精心塑造的双猿形象是全剧的一大亮点,这里的双猿之死是本曲故事的高潮,也是全剧高潮之所在。本出最后一层是尾声,写老僧目送船只离去,感慨万千,唱了一曲【尾声】,对煌言作了由衷的赞扬:“柔情肫挚刚肠壮,那正气能争日月光,今日方晓得他是烈烈轰轰阁部堂。”
洪炳文是近代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家,不仅剧本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精巧,曲词优美,在许多方面对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变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本《悬岙猿》是他当时站在时代思潮前列,宣传反清革命、歌颂民族气节的代表作品之一,并被搬上舞台演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艺术构思方面,也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全剧是颂扬南明抗清英雄张煌言坚守民族气节、慷慨赴义崇高精神的,取材于他抗清兵败隐身悬岙岛至慷慨就义这段事迹,如果直写史实,难免会平铺直叙,比较一般化、概念化,难以收到好的艺术效果。作者抓住有猿为煌言守望这一传闻,精心塑造了双猿的艺术形象,以之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立即为全剧增添了不同寻常的光彩,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细品双猿形象,应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以猿写人。作者描绘双猿节义在心、跳水殉主的动人情节,正是为了突出张煌言坚守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崇高精神。正如凤林在本剧题词中所云:“乐府谱成哀猿词,托兴亦是风人思。”同时,作者在全剧中特意安排了第二出《诫猿》,让煌言面对双猿述怀交流,连唱七支曲子,将内心悲痛凄迷的心情、隐身为僧的无奈、冀望将来重图的期待、对双猿煞有情义的赞扬勉诫、对那些望风降敌狗彘不若之辈的愤恨,一一尽情吐出,成功地揭示了主人公张煌言的心曲,为正面人物的塑造增辉添彩。其二,以猿讽人。塑造义猿的形象,也是为了讽刺鞭挞那些不忠不义、变节求荣的民族败类,让那些“兽心人面”之徒在“人心兽面”的双猿面前原形毕露,无地自容;并教育讽喻那些气节不坚、是非淡漠的人警醒,做个“人面人心”之人。其三,以猿动人。本出中双猿出台,先是聆听煌言述怀勉诫,不断点头、打滚;后是垂泪攀衣、跳水殉主,十分令人感动,令人惊奇,收到了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同时,演员扮演双猿活跃于戏剧舞台,新奇有趣,大大增强了本剧的生动性。这确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新之处。(张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