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1527?—1603?)字深甫,号瑞南,晚号湖上桃花渔,别署千墨主。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家为破落贵族,因其父经商而致富。曾入国子监,屡试不售后,乃捐资待选鸿胪寺。两年后奔父丧归里,遂隐居西子湖畔,不复求仕。所学驳杂,精于图书及古玩的收藏与鉴赏,因自幼体弱尤其讲究摄生。精音律,工度曲,开宴则以唱曲为乐。与戏曲家梁辰鱼、汪道昆等为友。所作传奇有《玉簪记》、《节孝记》二种,俱存,尤以《玉簪记》流传为广。《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十六首,套数十六套。另有诗词集《雅尚斋诗草》、《芳芷栖词》及养生方面的论著《遵生八笺》等。

玉簪记

第十六出 寄弄

高濂

【懒画眉】(生上)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1] 。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

小生看此溶溶夜月,悄悄闲庭,背井离乡,孤衾独枕,好生烦闷,只得在此闲玩片时。不免到白云楼下,散步一番,多少是好。(下)

【前腔】(旦上)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2] ,人在蓬莱第几宫。

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曾整此冰弦。今夜月明风静,水殿凉生。不免弹《潇湘水云》一曲,少寄幽情,有何不可。(作弹科)(生上听琴科)

【前腔】步虚声度许飞琼[3] ,乍听还疑别院风,凄凄楚楚那声中。谁家夜月琴三弄?细数离情曲未终。

此是陈姑弹琴,不免到他堂中细听一番。

【前腔】(旦)朱弦声杳恨溶溶,长叹空随几阵风。(生)仙姑弹得好琴。(旦惊科)仙郎何处入帘栊,早是人惊恐。(生)小生得罪了。(旦)莫不是为听云水声寒一曲中?

(生)小生孤枕无眠,步月闲吟。忽听花下琴声嘹呖,清响绝伦,不觉步入到此。(旦)小道亦见月明如洗,夜色新凉,故尔操弄丝桐,少寄岑寂。欲乘此兴,请教一曲如何?(生)小生略知一二。弄斧班门,休笑休笑。(生作弹吟曰)雉朝雊兮清霜,惨孤飞兮无双。念寡阴兮少阳,怨鳏居兮彷徨。(旦)此曲乃《雉朝飞》也。君方盛年,何故弹此无妻之曲?(生)小生实未曾有妻。(旦)也不干我事。(生)敢请仙姑,面教一曲如何?(旦)既听佳音,已清俗耳。何必初学,又乱芳声。(生)休得太谦。(旦)污耳,污耳。(作弹吟曰)烟淡淡兮轻云,香霭霭兮桂阴。喜长宵兮孤冷,抱玉兔兮自温。(生)此《广寒游》也,正是仙姑所弹。争奈终朝孤冷,难消遣些儿。(旦)相公,你听我道:

【朝元歌】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枕上听。柏子坐中焚,梅花帐绝尘。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

【前腔】(生)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闲,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

(旦怒科)先生出言太狂,屡屡讥讪,莫非春心飘荡,尘念顿起?我就对你姑娘说来,看你如何分解!(作背立科)(生)小生信口相嘲,言出颠倒,伏乞海涵。(作跪)(旦扶起科)(生)巫峡恨云深[4] ,桃源羞自寻[5] 。你是个慈悲方寸,望恕却少年心性,少年心性。小生就此告辞。肯把心肠铁石坚,(旦作背语科)岂无春意恋尘凡。(生)今朝两下轻离别,一夜相思枕上看。(生作下科)(旦)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生回科)借一灯行如何?(旦急关门科)(生)陈姑十分有情,不免躲在此间,听他里面说些甚么,便知分晓。(旦)潘郎,潘郎!

【前腔】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儿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另。

夜深人静,不免抱琴进去安宿则个。此情空满怀,未许人知道。明月照孤帏,泪落知多少。(下)(生)小生在此听了半晌,虽是不甚明白,

【前腔】我想他一声两声,句句含愁恨。我看他人情道情,多是尘凡性。妙常,你一曲琴声,凄清风韵,怎教你断送青春?那更玉软香温,情儿意儿那些儿不动人。他独自理瑶琴,我独立苍苔冷。分明是西厢行径。(作揖科)老天老天!早成就少年秦晋,少年秦晋[6] 。

闲庭看明月,有话和谁说?

榴花解相思,瓣瓣飞红血。

〔注〕 [1]宋玉赋西风: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作《九辩》,抒发悲秋的情怀。[2]金猊:塑有狮子形象的铜香炉。[3]步虚:道士唱经礼赞。唐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步虚吟真声。”许飞琼:传说中的仙女。[4]巫峡:用宋玉《高唐赋序》所言楚王梦巫山神女与之欢合的典故。[5]桃源:按惯例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将原文中的世外避秦之地附会为仙境。[6]秦晋:指美好婚姻。春秋时秦国与晋国世代结为婚姻,称秦晋之好,故云。

《玉簪记》是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高濂所作的一部传奇,全名《三会贞文庵玉簪记》,成于隆庆四年(1570),共三十四出。

十六世纪末叶,正是南戏系统昆山腔、弋阳腔诸声腔蓬勃发展时期。《玉簪记》写出后,成为四百年演出不断、流传广远的优秀爱情喜剧,今昆剧尚能演《茶叙》、《琴挑》、《问病》、《偷诗》、《秋江》诸出。

其故事梗概如下:南宋初年,金兀术入侵江南。少女陈娇莲和母亲在战乱中失散。娇莲逃到金陵女贞观无奈做了道姑,改名妙常。几年后青年书生潘必正科考时生病落第,因女贞观观主潘法成是他姑母,故到观中借住攻读。陈妙常年轻貌美,热情大方而持身端正,严守清规。但潘必正的出现使她受到冲击,二人意气相投,倾心相爱。观主有所察觉,担心影响道观清誉,于是强迫必正立即去临安赶考。必正在姑母监视下乘船离去。妙常不顾观规,私自赶到江上挥泪送别。最后潘必正科举得中,二人终于团圆。

《玉簪记》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在封建道德和宗教清规双重桎梏约束下敢于冲决网罗、追求爱情幸福的青年女性陈妙常形象;也刻画了一个忠于爱情,做了官也不“贵易妻”的青年书生潘必正形象。作者擅长运用喜剧手法推进剧情,文学语言清新流畅,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新意。但明代传奇剧本情节大都平铺直叙,拖沓冗长,难以全本演出,只能选剧中最精彩的若干出作为折子戏上演。《玉簪记》中被搬演最多的有《寄弄》(后来传演时称为《琴挑》)、《叱谢》、《词姤》(合称为《偷诗》)、《促试》(称为《逼侄赴科》)、《追别》(称为《秋江》)等出,都是描述陈、潘爱情的重点关目。

《寄弄》(《琴挑》)是《玉簪记》第十六出。这以前各出大致介绍了陈妙常和潘必正进入女贞观的历程,插入了过路知府张于湖借宿女贞观,同陈妙常弈棋手谈,并以词挑逗被拒,以及附近富家纨绔子弟王公子托人说媒等情节。表现了妙常藐视富贵、追求真情的性格。妙常入观多年,已有接待客人的身份。潘必正由姑母介绍同陈妙常相见,妙常对他印象很好,“看你眸含星电,气吞霜剑”,相信他虽然落第,但必定“有日云泓雾卷,龙蟠虎变”(第十二出《下第》)。而必正对妙常同样“偶见仙姑修容,光彩艳丽夺人,此心羁绊,不忍轻去”。相识之后,妙常就煮茗焚香,请必正“清话片时”。她的主动行为表示了她对必正的好感。当然这是初次谈心,二人都还比较含蓄(第十四出《幽情心》)。

到了第十六出,是夏末秋初的一个月明云淡的夜晚。妙常的身影在必正心中萦回难消,他烦闷得孤枕无眠,散步到妙常所居的白云楼下,恰好妙常在堂中弹弄琴曲,以寄幽情。二人相见,都很高兴。必正称赞妙常“弹得好琴”,“琴声嘹呖,清响绝伦”;妙常当然得意,知道必正是行家,就势“欲乘此兴,请教一曲”。——中国古代士人认为弹琴听琴最能显示人的情操素养,妙常显然是想由此更多地理解必正的心胸。必正觉得这是表现才华的机会,立即弹吟了一曲《雉朝飞》,其中有“念寡阴兮少阳,怨鳏居兮彷徨”的句子,妙常年轻好奇,脱口就问:“君方盛年,何故弹此无妻之曲?”必正赶忙表白“小生实未曾有妻。”妙常发现自己冒失了,立即躲闪:“也不干我事。”这多少有些欲盖弥彰,是一个生动有趣又很重要的细节。

这几句对话激起必正心中波澜,要求妙常再弹一曲。妙常弹吟了一首《广寒游》。必正一面内行地夸奖说这正应是道姑所弹之曲,一面又忍不住试探说,你曲中吟唱“终朝孤冷”,岂不是难以消遣吗?妙常听出他话中味道,觉得应该收敛一下,于是唱了一支【朝元歌】:“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枕上听。柏子坐中焚,梅花帐绝尘。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她唱得一派正襟危坐的样子,必正注意她的诉说,却觉得她说得越多越显得是在故作矜持,自己越发同情她、爱慕她,就也唱了一支【朝元歌】来点破她:“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闲,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话说得如此直露,妙常脸上搁不住了,佯怒打断必正的唱,说“先生出言太狂,屡屡讥讪,莫非春心飘荡,尘念顿起”,她说我要向你姑母去举发你。必正并非轻薄小生,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赶忙接着道歉唱:“巫峡恨云深,桃源羞自寻。你是个慈悲方寸,望恕却少年心性,少年心性。”他摸不准妙常的内心真情,怕她真受到伤害,自己也落个无趣,只得怏怏地道:“小生就此告辞。”自言自语地奇怪妙常怎么如此地“肯把心肠铁石坚”;不料想妙常也在自言自语地怪自己“岂无春意恋尘凡”。她见必正满脸困惑,尴尬告辞,懊恼自己言不由衷,为了缓和气氛,又关心又客气地转圜说:“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必正何等聪明,立刻明白妙常的情意,心里松弛了,马上转回身来,笑着说,那么借我一盏灯行不行?妙常没想到必正竟如此调皮,感到他看出了自己的心情,赶紧把门关上,又觉得必正调皮得可爱,暗自好笑。她想想必正,想想自己,转而又觉伤感,轻轻喊了声“潘郎,潘郎”,一个人敞开心扉,独唱了第三支【朝元歌】以抒胸怀:“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儿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另。”她抱琴进去安宿,心中矛盾,悲苦地自吟:“此情空满怀,未许人知道。明月照孤帏,泪落知多少。”

妙常独唱时,必正没有走远,躲在花阴偷听,又听不清楚。心里却明白了妙常的真情实感,不由得又激动地独唱了第四支【朝元歌】:“我想她一声两声,句句含愁恨。我看她人情道情,多是尘凡性。你一曲琴声,凄清风韵,怎教你断送青春?那更玉软香温,情儿意儿那些儿不动人。他独自理瑶琴,我独立苍苔冷。分明是西厢行径。”他激动得连连向月亮作揖叫“老天老天!早成就少年秦晋,少年秦晋。”——两个热情青年已经心心相印,却还不敢公然说破。这一出《寄弄》就在“不知命运如何”的悬念中结束。

《寄弄》(《琴挑》)是《玉簪记》中至关重要又极富情趣的一出,更是中国戏曲文学中写青年男女爱情格调清雅俊美的一场好戏。作者把陈妙常和潘必正从初识时的良好印象,经过茶叙、弹琴而成知音,成为知音却又不能坦露真情,相互试探又彼此绕圈子,写得反复跌宕,层次分明,充满缠绵的情意,更写出两人各自在规定情境中的性格特征。还可看到,陈、潘之间不是没有爱情基础的浮浅的一见倾心,而是两个都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自自然然的相互吸引。这就引导了读者观众更真诚地愿为他们祝福,期望他们大胆突破樊篱,有情人终成眷属。

《玉簪记》的故事出自《古今女史》,民间流传较广。元代关汉卿已佚作品中有《萱草堂玉簪记》之名,是否即写陈、潘故事已无考。明代有旦本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作者佚名),写在高濂《玉簪记》之前,剧中人物、情节与高作接近,但较粗糙。高濂用前人有关作品为素材,发掘了这个故事中有价值的内核,重新构思,推陈出新写出了新的《玉簪记》。尽管其中仍有若干陈旧思想,结构也较松散,还是成为传世杰作。比他稍后的评论家吕天成、祁彪佳出于封建观念,对此剧评价都不很高,但也不能不承认他“词多清俊”,“唾玉生香”。当代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收入此剧,认为它“蕴涵着争取个性解放的新义”。当代学者徐朔方也肯定它“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美妙的戏剧冲突”,可称为“名作”。

(刘厚生)

玉簪记

第十八出 叱谢

高濂

【卜算子】(旦上)朝来闻鸟啼,啼处惊人睡。展转不成眠,反侧啼红泪。

春来秋去几经过,不似今秋愁奈何。心事暗流银烛泪,恨随飘泊叶声多。妙常苦守清规,已经多载。无奈尘心未尽,俗念顿生。对景添愁,强制不定,可恨人也!

【桂枝香】奴似风掀黄叶,云遮残月。猛可的如醉如痴,独自个谁温谁热。把床儿打叠,把床儿打叠。方才梦枕儿上蝶,又惊回窗儿外铁。好难说,愁如雁字天边阵,泪似鹃花枝上血。

【前腔】云堂松舍,清灯长夜。听钟儿敲断黄昏,拥被儿卧看明月。心中自思,心中自思,猛可的身如火热,直恁的睡不宁贴。好难说,咽不下心头火,转添些长叹嗟。

笔墨在此,不免将心事描写一词,聊寄幽情,消遣则个。(词曰)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争奈凡心转盛。(净王尼姑上)

【不是路】(净)径绕长蛇,要见的人儿何处也。把帘遮,落花满地空台榭,未许红尘略近些。开门,开门!(旦)是谁的吠犬迎来花外客,(作藏词科)我把冷眼儿窗外偷看者。(净)休躲撇,为因闲暇来松舍。(旦)向前迎接,向前迎接。

今日远辱到此,有何话说?(净)久失相亲,特来听讲。(旦)你平日不好经典,如何要听讲?(净)我近日比前不同。前日月下,我亲见观音菩萨说道:你平日念佛,功德将满,只少得一百多声,祥云就来接你上天去。(旦)你何不做一会儿功夫,念完了,上天去。(净)人头上有些私债,未曾讨得;养下些猪羊鸡犬,未曾卖得;有几个相识和尚,舍他不得。因此故意不念完了。(旦)你休得取笑,有何话说?(净)溧阳县中,有个王公子。人物标致,泼天富贵。他慕你仪容,欲求婚配。未知你意下如何?(旦)阿弥陀佛!我与你是出家人,怎么说这等落地狱的话?(净)夫妻之情,谁人不爱。受享荣华富贵,强似在此清贫苦奈。(旦)休得多言,听我道:

【长拍】(旦)门外游蜂,门外游蜂,花间浪蝶,隔芳尘帘箔长遮。云寒月冷,这是自甘孤洁。(净)你好硬心肠。(旦)心硬如铁,又何劳嚷嚷,强来饶舌。清闲分同松柏老,岂肯做凡花墙外折。(净)他家十分豪富。(旦)从教富贵更豪奢,怎如我清贫守道,自有决烈。

【短拍】(净)鬓亸轻云,鬓亸轻云,眉弯新月,更可人海棠双颊。休把性儿撇,看鸳鸯帐暖,那春生凤凰衾热。他指望连枝比翼,那知急煎煎镜破簪折。

【尾声】(旦)从今断绝休来说,你上覆那王公子呵,不须用这般锹掘,月殿花枝你休想去折。

(下)(净)他送也不送我,就进去了。敢是怪我也。

云雾锁天台[1] ,媒红空自来。

心难常皎洁,有日惹尘埃。

第十九出

词姤

【清平乐】(旦上)西风别院,黄菊都开遍。鸂鶒不知人意懒,对对飞来池畔。

云淡水痕收,人傍凄凉立暮秋。虫吟无断头,心事泪中流。懒把黄花插满头,见人还自羞。自与潘郎见后,不觉心神恍惚,情思飘荡。对此困人天气,好生伤感也。

【绣带儿】难提起,把十二个时辰付惨凄。沉沉病染相思。恨无眠残月窗西,更难听孤雁嘹呖。堆积,几番长叹空自悲。怕春去,留不住少年颜色。

奴家身体困倦,不免稳睡半晌则个。(睡介)

【宜春令】(生上)云房静,竹径斜,小生病起无聊,好生烦闷。不免往白云楼下,闲步一回,多少是好。欲求仙恨着天台路迷。问津何处,傍青松掩着花千树。悄地行来,乃是陈姑卧房。正值他独睡在此。(作翻书介)这是他看诵的经典,里面为何有字一幅,却是陈姑诗稿。词云: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争奈凡心转盛。细观此词,陈姑芳心尽露。敢是天就我的姻缘,把此词作个公案。伴残经香渺金猊,题红句情含绿绮。心知,此词入手呵,天付姻缘,送来佳会。

待我揭起帐戏他,看他如何回我。陈姑,陈姑。(旦作惊起介)

【降黄龙】惊疑,闪得我魄散魂飞。倦体轻盈,倩谁扶起?(生)小生在此相扶。(作抱旦)(旦怒介)你是书生班辈,好个书生班辈,错认仙姑,比作神女。(生)差不多儿。文君幸见相如,两下情同鱼水。(旦)休题,文君佳趣[2] 。这其间相如料难是你。

(生)多分是小生无疑。(旦)潘郎好生无礼,我对你姑娘说来。

(生)说我何事?(旦)秀才们偷香窃玉,意乱心迷 。

【醉太平】(生)非痴,我青灯愁绪,听黄昏钟磬,夜半寒鸡。孤衾独抱,未曾睡先愁不寐。相思,静中一念有谁知?欲火炎遍身难制。把凡心自咽,只少个萧郎同并[3] ,彩凤同骑。

【浣溪沙】(旦)你脸儿涎,情儿媚。话跷蹊,心自猜疑。(生)不必猜疑。(旦寻词介)(生)小生拾得在此。(旦)好好还我词来。若不还我,把你做贼论。(生)偷书不为贼。(旦)这场冤债诉凭谁,当初出口应难悔。罢罢,一点灵犀托付伊。(背介)几番羞解罗襦。(生拜介)

【滴溜子】合拜跪,此情有谁堪比。谩追思,此德何年报取,谁承望今宵牛女。银河咫尺间,巧一似穿针会,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

【鲍老催】(旦)输情输意,鸳鸯已入牢笼计,恩情怕逐杨花起。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谜。相看又恐相抛弃,等闲忘却情容易,也不管人憔悴。

(生)妙常,你道小生忘了此情,(跪介)老天在上,必正若忘了妙常今日之情,天诛地灭!

【猫儿坠】皇天在上,照证两心知,誓海盟山永不移。(旦)从今孽债染缁衣,欢娱,看双双一似凤求鸾配。

【尾声】天长地久君须记,此日里恩情不暂离。从此后情词莫再题。今夜灯前见,还疑梦里来。(下)

(丑上)我东人在此吟风弄月,夜去明来,终久吃他刮上了。

【清江引】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4] ,了却相思债。他怎知有个人在窗儿外?

不免躲在此间,看他两个说些甚么。

【皂角儿】(生、旦同上)两情浓同下蓝桥,战兢兢欢娱较少。成就了凤友鸾交,休忘却天长地老。我则为你病恹恹只自耽,瘦怯怯难自保。为着今朝,相偎相抱,力怯体娇。你休把私情漏泄,两下里供状难招。

【前腔】(旦)奴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顾不得莺雏燕娇,你恣意儿鸾颠凤倒。须记得或是忙或是闲,或是迟或是早。夜夜朝朝,何曾知道,这些关窍。春风一度,教我魄散魂消。

【尾声】从今淡把蛾眉扫,妆一个内家腔调[5] ,把往日相思一担儿拋。

(丑上)不好了,不好了。观主知道,去叫地方拿你们两个送官,怎么是好?(旦)如何是好?(丑)不妨,我哄你个儿,适才我替你遮瞒过了。我只要捉个头儿。(生)我在此,你休得这等胡说!(丑)既然相公在此,你只叫我一声。(旦)教我叫你甚么?(丑)随你。(旦)进安哥!(丑)不好。除下哥字,添上相公二字。(旦)难道是进安相公?(丑)正是,正是。(旦作难介)(丑)我就叫将起来。(旦)也罢,我便叫他一声,进安相公!(丑笑介)出庵奶奶!(生)怎么叫做出庵奶奶?(丑)没有我进安相公,奶奶安能出庵!(生叱下)

〔注〕 [1]天台路迷: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永平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居半年,归来后子孙已历七世。[2]文君:即汉卓文君,为蜀中富商卓王孙之女。新寡家居,遇司马相如,相如以琴挑之,两人遂私奔,在临邛卖酒。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3]萧郎:指情郎。传说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喜音乐,与善吹箫的萧史相恋,两人后来骑凤成仙。[4]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言楚王梦中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告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5]内家:指宫廷、皇家。

《玉簪记》第十八出《叱谢》和第十九出《词姤》在原著中是两出,写的主要是一件事:陈妙常爱上潘必正,不敢表白,只好自己写词抒怀,被潘必正发现,两人终于坦露了内心爱情,盟誓结合。因此后来昆剧和许多地方戏曲演《玉簪记》的折子时,都将此两出并为一折,称之为《偷诗》。本文也将两出合并赏析。如果说《寄弄》(《琴挑》)是《玉簪记》第一次高潮,那么这两出可说是更进一层的第二次高潮。这是这本传奇关键性的情节:两人明确了爱情关系,自然流露出形迹,才被观主发现,引起以后一连串波折。

在《寄弄》一出中,陈妙常同潘必正通过弹琴,相互都体会到对方的感情;接下来第十七出《旅邸相思》,必正因相思得病,妙常随观主去探视,不便多言,更增烦恼。到了第十八出《叱谢》,妙常在自己房中思前想后,“展转不成眠,反侧啼红泪”,心中更是烦躁。她苦恼地独白说:“(我)妙常苦守清规,已经多载。无奈尘心未尽,俗念顿生。对景添愁,强制不定,可恨人也!”

戏剧情节进展到此,情势已是两个青年人都已知道并且接受了相互的爱心,当中只隔一层窗户纸,不知如何捅破。他们之间没有《西厢记》中的红娘,也不能像《牡丹亭》中杜丽娘那样死而复生。作者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绝妙的情节:写诗。他让妙常一人独唱了两支【桂枝香】抒发内心的苦闷。在第二支中唱道:“云堂松舍,清灯长夜。听钟儿敲断黄昏,拥被儿卧看明月。心中自思,心中自思,猛可的身如火热,直恁的睡不宁贴。好难说,咽不下心头火,转添些长叹嗟。”之后,控制不住自己,顺手拿起案头笔墨,立即“将心事描写一词,聊寄幽情”。词是一首《西江月》:“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争奈凡心转盛。”词很直露,毫不含蓄,但也正是妙常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她是写给自己看的,用不着如何曲折隐晦。

没想到忽然有人敲门,妙常连忙把刚写的词随便夹到桌上的经卷中去。进来的是王尼姑,她说溧阳县有个王公子,“人物标致,泼天富贵。他慕你仪容,欲求婚配。未知你意下如何”?原来是做媒的。妙常如何看得起这等纨绔子弟,感到受了侮辱。她连唱【长拍】、【短拍】和【尾声】三支曲子,斥责王尼姑:“从教富贵更豪奢,怎如我清贫守道”,“从今断绝休来说,不须用这般锹掘。月殿花枝你休想去折。”说完拂袖而去,给了王尼姑一个硬钉子碰。

作者插进这一细节显然是用以富贵压人的王公子同潘必正做对比,揭示出妙常清高的爱情观和对必正的深情,只是另一方面却使由妙常写诗而展开的戏中断了。因之不少剧种在演出时都删去王尼姑这一段或移至别处,而把妙常写词直接引到被必正发现,成一整体。从原著说,则是进入第十九出《词姤》。

妙常写了《西江月》,原想把心情吐露出来,稍解愁闷,谁知“强将津唾咽凡心,争奈凡心转盛”。再加上王尼姑说亲的刺激,她更加思念必正。无人在旁,她自言自语:“自与潘郎见后,不觉心神恍惚,情思飘荡。对此困人天气,好生伤感人也。”激动许久,不觉沉沉睡去,却忘了关上房门。

潘必正病体痊愈,有心往妙常所住白云楼下闲步。门没有关,他信步进去了,发现妙常睡着,无法说话,便到她的书案旁去翻书,却不知“里面为何有字一幅,却是陈姑诗稿”,惺惺相惜,诗稿当然要看。捧读之下,大喜过望,窗户纸终于捅破了。知道这是妙常“芳心尽露,敢是天就我的姻缘”。必正胆子大了起来,立刻把妙常叫醒,并且伸手要去抱她起来。妙常没想到必正敢动手动脚,嘴里还得意地说我们俩就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她生气地说“潘郎好生无礼,我对你姑娘说来”,说你“秀才们偷香窃玉,意乱心迷”。但是这次必正不怕了。他从从容容洋洋得意地唱了一支【醉太平】:“非痴,我青灯愁绪,听黄昏钟磬,夜半寒鸡。孤衾独抱,未曾睡先愁不寐。相思,静中一念有谁知?欲火炎遍身难制。把凡心自咽,只少个萧郎同并,彩凤同骑。”

作者的这段曲词写得相当俏皮。词是必正唱的,内容语气却都是妙常的。他一方面把妙常写的《西江月》的感情甚至词句融进去,让妙常听得出来必正已经看了她的词,使她完全被动;另一方面又借此代妙常把内心的爱情苦闷再抒发一遍,可以引起她的共鸣。妙常这时很难再矜持了,嘴里还说“好好还我词来。若不还我,把你做贼论”,实际上她说得有气无力,已全线崩溃了。她只得唱:“这场冤债诉凭谁,当初出口应难悔。一点灵犀托付伊。”她软了下来,同必正一同跪倒在地盟誓了。

必正在拿到《西江月》后心中有底,一直主动地调笑妙常,知道她必会同意。但如果照此继续下去,必正就可能成为轻薄子弟,不可爱了。剧作者高明之处是,从必正善良性格出发,在一阵得意忘形之后,他见妙常已然低头表态了,也就严肃认真起来。他并不是只要求一时欢会,而是企求长久的爱情。他诚挚地唱了一支【滴溜子】:“合拜跪,此情有谁堪比。谩追思,此德何年报取,谁承望今宵牛女……”而妙常,虽已大胆冲破樊篱,因获得爱情深感幸福,终究还有些不安,她又喜又怕地唱了一支【鲍老催】:“输情输意,鸳鸯已入牢笼计,恩情怕逐杨花起。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谜。相看又恐相抛弃,等闲忘却情容易,也不管人憔悴。”妙常的顾虑是真实的,而在此时提出,又使已经明确的爱情关系又小小地跌宕一下,必正赶忙再次跪地,真心实意地发誓说:“妙常(我们发现,作者非常细致,他让妙常对必正的称呼由相公、先生到潘郎,又让必正先叫她仙姑、陈姑,到此改叫妙常了),你道小生忘了此情呵,老天在上,必正若忘了妙常今日之情,天诛地灭!”

鸾凤双飞,灵犀相通。戏写到这里,引得读者和观众都为这两个有情人庆幸,愿向他们祝贺。然而妙常和必正知道,读者和观众也知道:他们的爱情还是秘密的,合情而不合法的,要捅破的远不是一层窗户纸,而是礼教和宗教的网罗。这里引起了更大的悬念。

《叱谢》和《词姤》用写诗和偷诗的生动情节揭示出青年道姑的人性需求和爱情渴望,又刻画了两个人对爱情的自主意识和敢于突破清规戒律的勇气,情境隽永清新,人物性格鲜明,在中国戏曲文学中是不多见的佳构。

(刘厚生)

玉簪记

第二十三出 追别

高濂

【水红花】(老旦、生、丑上)天空云淡蓼风寒,透衣单。江声凄惨,晚潮时带夕阳还。泪珠弹,离愁千万。(生背)欲待将言遮掩,怎禁他恶狠狠话儿劖,只得赴江关也啰。(老旦)落木静秋色,残晖浮暮云。(生)不知人别后,多少事关心。

(丑)已到关口,梢水看船。(净梢水上)船在此。(丑)我相公上京赴试,叫你船到临安。赏你一两银子作船钱。(净)就去,就去。(老旦)就此开船,休得转来。我在阅江楼施主人家看你,明日才回。(生)谨依姑娘严命。叶落眼中泪,风催江上船。(老旦)明年春得意,早报锦云笺。(生、丑下)(老旦立高处望)(旦上)

【前腔】霎时间云雨暗巫山[1] ,闷无言。不茶不饭,满目儿何处诉愁烦?隔江关,怕他心淡。顾不得脚儿勤赶。(作惊介)前面楼上,好似我观主模样。又早是我先看见他,若还撞见好羞惭,且躲在人家竹院也啰。(下)

(老旦)侄儿已去远,不免回观去罢。从今割断藕丝长,免系鲲鹏飞不去[2] 。(下)(旦上哭介)潘郎,潘郎!君去也,我来迟。两下相思只自知,心呆意似痴。行不动,瘦腰肢。且将心事托舟师,见他强似寄封书。梢水那里?(净上)听得谁人叫,梢水就来到。到那里去的?(旦)我要买你一只小船,赶着前面会试的相公,寄封家书到临安去。船钱重谢。(小净)风大去不得。(旦)不要推辞,趁早行船赶上,宁可多送你些船钱。(小净)这等,下船下船!(吴歌)风打船头雨欲来,漫天雪浪那行叫我把船开。白云阵阵催黄叶,惟有江上芙蓉独自开。

【红衲袄】(旦)奴好似江上芙蓉独自开,只落得冷凄凄飘泊轻盈态。恨当初与他曾结鸳鸯带,到如今怎生分开鸾凤钗。别时节羞答答,怕人瞧头怎抬。到如今闷昏昏独自个耽着害。爱杀我一对对鸳鸯波上也,羞杀我哭啼啼今宵独自捱。(同下)

(生、净、丑上)(净吴歌)满天风舞叶声干,远浦林疏日影寒。个些江声是南来北往流不尽的相思泪,只为那别时容易见时难。

【前腔】(生)我只为别时容易见时难,你看那碧澄澄断送行人江上晚。昨宵呵醉醺醺欢会知多少,今日里情脉脉离愁有万千。莫不是锦堂欢缘分浅,莫不是蓝桥满时运悭[3] 。伤心怕向篷窗见也,堆积相思两岸山。

【侥侥令】(旦、小净上)忙追赶去人船,见风里正开帆。(小净)会试的潘相公,会试的潘相公!(生)忽听得人呼声声近,住兰桡[4] ,定眼看。是何人?且上前。

(旦)是奴家。(对哭介)

【哭相思】(生、旦)半日里将伊不见,泪珠儿湿染红衫。(旦)事无端,恨无端,平白地风波折锦鸳,羞将泪眼对人前。(生)那其间,到其间,我那姑娘呵,恶话儿将人紧紧阑,狠心直送我到江关。

(旦)早晨叫我们送你上京。听得一声,好不惊死人也。不知何人走漏消息?敢是你的口儿不谨,以致如此?(生)小生肯对着何人说来!平地风波,痛肠难尽。(旦)别时节,众人面前,有话难提,有情难尽。因此上赶来送你。只是我心中千言万语,一时难尽。(生)多谢厚情,感铭肺腑。早晨众姑姑在前,不得一言相别,方抱痛伤。今得见你,如获珍宝。我与你同行一程如何?(旦)甚好。

【小桃红】看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自拆散在霎时间,心儿上,眼儿边,血儿流,把我的香肌减也。恨杀那野水平川,生隔断银河水,断送我春老啼鹃。

【下山虎】(生)黄昏月下,意惹情牵。才照得双鸾镜,又早买别离船。哭得我两岸枫林都做了相思泪斑,打叠凄凉今夜眠。喜见我的多情面,花谢重开月再圆。又怕你难留恋,好一似梦里相逢,教我愁怎言。

【醉归迟】(旦)意儿中无别见,忙来不为贪欢恋。只怕你新旧相看心变,追欢别院,怕不想旧有姻缘。那其间拚个死口含冤,到癸灵庙诉出灯前[5] ,和你双双罚愿。(生)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想着你乍别时,山前水前。我怎敢转眼负盟言,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只愁你形单影单,只愁你衾寒枕寒。哭得我哽咽喉干,一似秋风断猿。

(旦)奴别君家,自当离却空门,洗心待君,君家休得忘了。奴有碧玉鸾簪一枝,原是奴家簪冠之物,送君为加冠之兆,伏乞笑纳,聊表别情。(生)多谢多谢。我有白玉鸳鸯扇坠一枚,原是我家君所赐。今日将来赠君,期为双鸳之兆。

【忆多娇】两意坚,月正圆,执手叮咛苦挂牵。我与你同上临安如何?(旦)我岂不欲,恐人嚷开是非,反害后边大事。欲共你同行难上难。早寄鸾笺[6] ,早寄鸾笺,免得我心肠挂牵。

也罢,就此拜别。

【哭相思】(同)夕阳古道催行晚,听江声泪染心寒。要知郎眼赤,只在望中看。(生拜别介,下)(旦)重伫望,更盘桓,千愁万恨别离间。只教我青灯夜冷香消鸭,暮雨西风泣断猿。(下)

〔注〕 [1]“霎时间”二句:谓男女之间的爱情遇到了困难。云雨,借指男欢女爱,典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2]鲲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蓝桥:唐裴铏《传奇》载唐书生裴航过蓝桥驿,得与仙女云英成婚,亦超为上仙。后世因以“蓝桥”代指男女结缘之地。[4]兰桡(ráo):小舟的美称。兰,木兰,一种香木,可造舟船。桡,桨。[5]癸灵庙:即鬼神庙。癸,借为鬼。[6]鸾笺:一种印有鸾纹的彩色笺纸。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蜀人造十色笺,……逐幅于方版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

《玉簪记》是一本抒情喜剧,无须多少离奇的情节。在《词姤》陈妙常同潘必正秘密定情结合后,最大的悬念是他们如何突破礼教和宗教的桎梏而使得情爱合法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剧作者思想的局限下,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还俗和科举做官解决。剧作者在这里也落入这个俗套。但他的高明之处却在于在俗套之中特意加进《追别》一出,着意渲染陈、潘的美好爱情,具体展示他们所受的环境压力,深化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期望。这是一出极富抒情意味、优美脱俗的动人诗剧。

《词姤》之后,妙常与必正如胶似漆,不断相会,神不守舍,终于受到观主的怀疑:“两下青春佳丽,意气相投。每每月下星前,事事东遮西掩。看他鼠窃,使我狐疑。”她担心“事露人知,败坏山门”。于是把侄儿叫来,逼他立刻去临安赴考。必正大吃一惊,要求再拖几天,老姑母不允,他想去向众道姑告别,借此告诉妙常,还是不行。而且老姑母要亲自送他上船,令他同妙常一句话也说不上。这是第二十二出《促试》的情节。这是一个重大转折,有了这一出的逼试,才引出了下一出的《追别》。

观主押着必正和他的小书僮进安来到江边,雇了船,要他“就此开船,休得转来”。必正“欲待将言遮掩,怎禁他恶狠狠话儿劖,只得赴江关”,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离岸而去。

但妙常是勇敢的。她决不愿意已到手的幸福再被人打破。她什么也不顾,一个人追到江边,躲开了观主,哭喊着“潘郎,潘郎!君去也,我来迟。两下相思只自知,心呆意似痴。”她也雇了一条船,说是要“赶着前面会试的相公,寄封家书到临安去。船钱重谢”。

这里的剧情进展更显示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的特点:观主和必正一段,场景是江岸,船是虚拟的;等妙常上了另一只虚拟的船开出后,场景就是流动的江上了。

妙常心急如焚,催着艄公加快,艄公不慌不忙,唱了一曲吴歌——在曲牌联套体的传奇中唱吴歌,相当于现在的戏曲中插入一支江南民歌——“风打船头雨欲来,漫天雪浪那行(吴语‘怎么’)叫我把船开。白云阵阵催黄叶,惟有江上芙蓉独自开。”优美的吴歌触动了妙常凄清烦苦的心境,她觉得自己真像是寂寞的江上芙蓉,于是接着吴歌的末句独唱了一支【红衲袄】:“奴好似江上芙蓉独自开,只落得冷凄凄漂泊轻盈态。恨当初与他曾结鸳鸯带,到如今怎生分开鸾凤钗。别时节羞答答,怕人瞧头怎抬。到如今闷昏昏独自个耽着害。”这时一群鸳鸯飞浮到江上,妙常激动得又哭了起来。“爱杀我一对对鸳鸯波上也,羞杀我哭啼啼今宵独自捱。”小船装载着一颗急切的心追了下去。

妙常下去,必正的船又上来。场景还是在江上,却是转到妙常小船的前面了。那艄公也唱了一曲江上流行的吴歌:“满天风舞叶声干,远浦林疏日影寒。个些江声是南来北往流不尽的相思泪,只为那别时容易见时难。”必正觉得艄公好像懂得他此时心境,也像续麻似地跟着唱了一支【红衲袄】:“我只为别时容易见时难,你看那碧澄澄断送行人江上晚。昨宵呵醉醺醺欢会知多少,今日里情脉脉离愁有万千。莫不是锦堂欢缘分浅,莫不是蓝桥满时运悭。伤心怕向篷窗见也,堆积相思两岸山。”

必正刚刚唱完,后面的船追上来了。妙常跳到必正船上,两人相对痛哭。必正解释了是老姑母“恶话儿将人紧紧阑,狠心直送我到江关”。妙常也诉说了自己在“众人面前,有话难提,有情难尽。因此上赶来送你。只是我心中千言万语,一时难尽”。两人互诉衷情。既喜重见,更悲别离。在一支两人共唱的【醉归迟】中,妙常终于又吐露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担心——历史上始乱终弃的故事太多了:“意儿中无别见,忙来不为贪欢恋。只怕你新旧相看心变,追欢别院,怕不想旧有姻缘。那其间拚个死口含冤,到癸灵庙诉出灯前,和你双双罚愿。”必正完全体会妙常的忧心,但他是真诚的,他对自己有信心。他紧接着唱:“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想着你乍别时,山前水前。我怎敢转眼负盟言,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只愁你形单影单,只愁你衾寒枕寒。哭得我哽咽喉干,一似秋风断猿。”妙常放心了。她取下一支玉簪送给必正,必正也回赠一枚鸳鸯扇坠,互为聘物。彼此都相信他们是“两意坚,月正圆”。必正忽发奇想,说:“我与你同上临安如何?”妙常这时比较冷静,说:“恐人嚷开是非,反害后边大事。”他们只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洒泪而别。

从《寄弄》(《琴挑》)到《叱谢》、《词姤》(《偷诗》)再到《追别》(《秋江》),写陈、潘爱情一浪高一浪,一层深一层。这三折戏,在传统戏曲中都极富新意,极有光彩,不落俗套。《追别》可能让读者想起《西厢记》中莺莺与张生的长亭送别,然而莺莺并非道姑,她与张生的爱情那时已是半合法全公开,而妙常还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两个人的身份、性格也有很大不同。《追别》选取江南秋日水上船中作为场景,两岸远山疏林,风吹叶落,整个环境随着陈、潘两人会短离长、前途未卜、互诉衷肠的心情流动前行,充满诗情画意,极为优美。虽然曲词语言一般说不如《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样精警动人,也还是相当优美而且情景交融,准确地表现出两人的性格和情感。特别像前面所引的两个艄公唱两首吴歌带出陈、潘两人唱两支【红衲袄】,既是艺术上有力的重复,又是两人心境的鲜明对比,极少用典,晓畅易懂,是十分动人的创造。

《玉簪记》是一本上乘喜剧,而《追别》主要情调却很伤感。这从编剧理论上说是允许的,有时更是必要的。因为喜剧并不能从头笑到底。喜剧要求圆满,但结局的圆满会有曲折的过程,而伤感场景往往能反衬出得来不易的圆满。《追别》是很好的例证。

古代传奇作者大都很注意文辞,而忽视戏剧结构,以致散漫冗长,后世只能选择重要关目作为折子演出。而他们又大都不善于对舞台动作和细节加以丰富和描绘,难以使案头之曲成为场上之曲。这给许多能够兼做导演的演员以发挥想象、充实润饰原剧的余地。《玉簪记》第二十二出《促试》在原著中是一出很简单的过场戏,而在后来川剧的演出中丰富扩展成为《逼侄赴科》,比原著精彩得多。《追别》在昆剧演出中保留全部曲牌唱词,却在两个艄公身上加了不少有趣的讨价还价细节,使得配角也有戏可演,也加强了伤感场景中的喜剧因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川剧折子戏《秋江》更是只摘取妙常追舟一段,并把艄公改为老艄翁,妙常越急老艄翁越同她逗笑,铺衍成为歌舞性很强的一出小喜剧,流行全国。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戏曲演变发展的很多痕迹。

(刘厚生)


孙柚王錂

高濂|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