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
【戏曲家小传】
(1421—1495)字仲深,号琼台,又号琼山,别署赤玉峰道人。谥文庄。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官编修、侍讲、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系理学名儒,有关著作有《朱子学的》、《大学衍义补》、《家礼仪节》等。参加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史籍的编写。早年有笔记《钟情丽集》,道男女私期密约事。而所作传奇《五伦全备忠孝记》、《投笔记》、《罗囊记》、《举鼎记》四种,竭力主张以戏剧卫道,推行纲常教化,尤以《五伦全备忠孝记》为典型。尚著有《丘文庄集》、《琼台集》等。
五伦全备忠孝记
第二十三出 割肝救姑
丘濬
【高阳台】(旦)夫在龙荒[1] ,身在虎口,恨无两翅堪飞。亲在高堂,倚门终日伤悲。(贴)伤悲已成痼疾,神无效药也难医。(净合)痛伤心,苦有谁知?恨有谁知?
(占[2] )姆姆万福[3] 。(旦)婶婶万福[4] 。婆婆自从儿夫为胡人所虏,着一口气逆成痼疾。祈神求医,那一件不佐了,病势日甚,怎生是好?(占)姆姆又遇这等荒年,家中盘费皆用尽了。(旦)也管不得,只要救得婆婆病好,便是奴身卖了也罢。(净)娘子有老公,没人要,卖媚春也。(旦)昔孔圣人有病,弟子祷于神祇;又庾黔娄父病[5] ,每夜祷告北斗,后身果获奇效。俺两个媳妇每夜焚香祷告,天可怜见,救得婆婆病好,也是一点好心。(贴)正合奴意,丫头摆香案过来。(净)好没来由,天公是你老子?他要你酒肉吃,要你钱用,你家婆婆病去央及他。(占)这丫头多嘴。(净)我不多嘴,老人家死了罢,与你妯娌好去寻个官人。(旦)你这丫头好打。(净)不要打,香案在此。
【二郎神】(旦)虔诚启,启告天知地知。这一柱香啊,只为我婆婆病势危,记得夫主,临行再三嘱记。妾既应承,怎敢违,妾情愿将身替死。(合)天垂鉴,减媳妇年生,添婆婆寿纪。
【前腔】(占)虔诚启,启告天神地祇,这一柱香啊,要借香烟达意。我婆婆哭子伤心,伤心成疾,妙药神医不可医。无处诉,愿天救济。(合前)
(净)二位娘子都告天救奶奶,我不会祷祝,只俗说罢:烧香告典天公公,保佑婆婆耳莫聋。等得官人回来日,那时随你打丁东。(贴)“丁东”是么话说来?(净)打鼓送丧。(旦)丫头,老夫人这等张志,婶婶你先回伏侍婆婆,等我后头来。(贴)姆姆早来,恐婆婆唤你。才说庭院闲祈祷,又恐尊堂有唤呼。(旦跪)妾的婆婆万氏,丧子成病,医药无效。古来相传以人补人,庶几可救。妾情愿剖开肚皮,取出肝片,奉典婆婆,伏愿老天默取老人言,将割肝的人,先将刀祝得动,方可下手。等我祝看。丫头取一碗水来。
【集贤宾】宝刀儿听我祝告你,你知也不知?我今日里要借你行孝义,用锋芒剖开肚皮。手探腹内,取出肝儿一味。和成剂,要把婆婆救济。媚春,你看刀动不曾?(净)不曾。
【前腔】(旦)看来是奴诚未至,未能感神祇,未能得神明垂庇。媚春,你看刀动不曾?(净)不曾。(旦)拜多时全无灵应,再三祝愿,愿神天感奴诚意。暗中使,使刀儿连连跳起。(净)我手刀儿跳起。
【前腔】(旦)谢神天鉴我真实意,暗中动刀儿,仿佛有人来主使。刀死物岂能动起,想婆病吃这肝,一定定痊无事。感神庇,就里欢忻无比。
【黄莺儿】拂拭宝刀儿,取将来手内持。刀儿今日借你行孝义,把刀尖剖皮用探里,割将一片碎肝儿要碾末为汤剂。(合)望神祇,怜人诚意,暗中保庇救灾危。
(净)我看一看。(旦)你不要看。
【前腔】细看这肝儿,他生隔肚皮。自家脏肺何曾识,为心里孝思。用肝儿作剂,心肝相合行仁义。(合前)
(贴)夜静人皆睡,更深独自眠。姆姆你还在此,我正要来做些勾当,姆姆还在。(旦)你要做什么?(贴)不瞒姆姆说,我见老人说病弱来医药无效,须是用人补人。我思量起来,娘病已亟,须用割些身上肉与娘吃,看如何。(旦)婶婶如何不早说。(占)这等事不好说,说了用也无效。(旦)婶婶不必佐,我已割肝了。(占)这等,奴家割股肉罢。(拜介)
【集贤宾】婆婆病势危已急,百药不能医,纵有百身难替。闻人说人的肉补人最美。对天祷告,割块肉来为剂。托神庇,早使婆婆康吉。
【黄莺儿】手执宝刀儿,掀裙儿将肉披,连皮带肉为汤剂。心诚为母慈,肉疼都不知,由来肉痛归心里。(合)托神祇,鉴人诚意,暗中保庇救灾危。
(旦)谢得婶婶如此用心。(净)你那两个心狠似刽子手,老奶奶疼你一个是老奶奶的心肝,一个是老奶奶肉。媚春看人家媳妇谁似娘子孝顺,割自己肉养爹娘。忤逆的且有割他肉来喂狗。
【尾声】(旦)我肝送入娘肝肺,(贴)我的肉送入肚里。共看取,人肉补人早晚平安矣。
【小算子】(夫[6] )人病在身体,我病在心里,纵你有灵丹也怎医。只待时来死。
(旦、占)婆婆万福,娘病好些?
【金梧桐】(夫)我病无好时。(贴)娘病轻些?(夫)我病无轻日。(贴)有些汤药娘吃。(夫)谢你好心肠,辜负你劳心志。(旦)娘勉强吃一口。(夫)非是我不爱食,只是病不能吃。媳妇,亏你两人朝夕里,我死下黄泉也不忘你。
(旦、贴跪介)娘吃了这汤,管取病好。(夫)媳妇我不济了,有出气没入气。(旦)娘不吃,两个媳妇死也不起来。(夫)媳妇,你孝顺心我知了,莫说是汤,便是你心肝的肉我也吃不得了。(净)正是二位娘子的心肝肉。(夫)自己孩儿不曾得力,今日伏事我的,却是别人养的,我没奈何强吞一口。媳妇,吞了这汤,觉得心中宽快些。想起来昨夜梦你公公与我说,上帝感你两个媳妇孝心。奈何我阳寿已尽,孝顺媳妇世间罕有,我也没什么报答你,只愿你生儿讨媳妇来,也孝顺你,我去了。(旦)娘,你去,不留一句话便去?(夫)媳妇你看我亦囫囵回去,我死亦不枉了。你每为媳妇的,似我也好待一一诉与你听。
【七贤过关】我年却十七,便早归伍氏。只得七年夫,你那公公死。自是用心守己,自是用心教子。家私儿用得,用得净净的。内外里公私事,那一件不关心意?我常是晏眠早起,趱食催衣,只为他两个儿要得成人继祖基。幸得他两个儿都成器,一举成名天下知。都肯尽心职事,为娘争气。我今朝撒手归休去,觉得我心中无所愧。
(旦)娘都没一句话留与你儿?(夫)你说与伍伦全?交他尽心报国,莫要想娘。(贴)还有甚话留与小儿?(夫)叫伍伦备赤心报国,我去时节,幽冥殊途,休念母亲了,莫负我。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你看这里有男子?出去等我去了,这里是那里?(旦)是娘卧房。(夫)你移我到正厅上,等我去。(旦、占扶下介)
人生自古皆有死,于今我死胜如生。
〔注〕 [1]龙荒:漠北。典出《汉书·叙传下》:“龙荒幕朔,莫不来庭。”龙,指匈奴祭天之地龙城。荒,指荒服。[2]占:占,戏曲脚色名,贴旦的“贴”字的省写。此出中有时又写作“贴”。本剧旦角饰长媳伍伦全之妻淑清,贴饰次媳伍伦备之妻淑秀。[3]姆姆:弟妻对兄妻的称呼。[4]婶婶:此为兄妻对弟妻的称呼。[5]庾黔娄:南朝梁人,字子贞,新野人。《梁书·孝行传·庾黔娄传》:“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齐永元初,除孱陵令,到县未旬,易(其父庾易)在家遘疾,黔娄忽然心惊,举身流汗,即日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庐于冢侧。’”[6]夫:戏曲脚色名,饰老年妇女。
中国的传统文学,从诗歌到小说戏曲,原本都产生于民间,以吟咏性情、泄导人心为其任,但后来为统治者所染指,便往往成了封建教化的传声筒。这部《伍伦全备忠孝记》,便是登峰造极的一例。
本书选的是这部戏剧的第二十三出,《割肝救姑》的题目,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割股奉亲等情节,而作者也并不讳言它的杜撰性,因为在他看来,剧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乃是它的宣传目的、教化作用。“虽是一场假托之言,实万世纲常之理”(《五伦全备记·副末开场》)这最明白不过的开场白,决定了这部戏剧的情节,不干风花雪月、不涉离情闺怨,赤裸裸的一个“理”字,便是全剧的主干。
在儒家看来,孝为人伦之始,是维系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的精神纽带,要巩固封建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先要从稳定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入手,从宣扬孝道,达到长幼有序、婆媳和睦的训导目的。在作者看来,婆媳关系,自古以来是家庭不和睦的因素,因此,重振家庭纲常,也要从媳妇克尽孝道,敬奉姑嫜入手。“孝顺媳妇世间罕有”,作者的创作针对性是很鲜明的。当然,作者志存远大,他要敷演的是万世纲常之理,并不是家庭伦理的细节,因此,作者煞费苦心地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
寡妇范氏抚养三子:长子伍伦全为元配夫人所生,次子伍伦备为己出,另有养子安克和为其夫同僚遗孤。安克和误杀醉汉,范氏让自己亲子伍伦备去偿命,感动官府遭赦免。伍伦全身陷敌营,伍伦备、安克和为救兄赴敌,愿以身相替。范氏在家惊忧成疾,一病不起,伍伦全、伍伦备之妻在家侍奉婆婆,不惜割肝割股做成汤药竭力救治。
如果说这部戏的其他几出,是宣扬忠、义、节、烈的话,那么这出戏的重点就在于渲染一个“孝”字,而且在非常敏感的婆媳关系上展开。在家庭的危急关头,婆婆重病,丈夫身陷敌营,两位媳妇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家庭的重任,她们急婆婆所急,想婆婆所想,又焚香祷告,愿以自身的肝脏、股肉为其婆婆治病。而她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神明,眼前的刀子连连跳起,她们操刀自戕,剖肝割股,煎成汤药,成全了她们的孝心,而婆婆虽然终不免一死,但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在这个异想天开的血淋淋的情节中,作者表现出他对理想孝道的极度赞美。
这出戏在艺术上是让人不敢恭维的,即便在明代,也遭到专业人士的非议。文坛领袖王世贞认为“《五伦全备》是文庄元老大儒之作,不免腐烂。”(《曲藻》)它的冬烘气、陈腐气一直为同时代人所不满。然而,它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其舞台的折光,我们可以窥见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以及明传奇本身的流变轨迹。
程、朱理学至元末明初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对于文化思想的牢笼,亦为前代所无。封建统治者直接干预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倡导多演“义夫节妇,孝子顺孙”的戏,并在《大明律》中规定不准在舞台上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先圣先贤的形象。这在以往各朝代是没有的,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当时社会文化领域的全方位占领。
封建统治者对戏剧教化作用的重视,本身也反映了戏剧地位的提高。戏剧本来搬演于勾栏瓦舍,艺人遭人歧视。剧作家为儒林所轻,所作常被骂作“淫词艳曲”,制曲被认为只是文人露才扬己遣兴娱情的小技。封建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原本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到了明代,统治者意识到艺术的功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于是对于它采取一种肯定与鼓励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达官贵人、硕学鸿儒也义无反顾地从事传奇创作。本戏的作者即是明代的大儒,曾任内阁辅臣,这样的人也写作传奇,正说明戏剧已不再是壮夫不为的末技小道,而是传统礼教的有效载体,受到封建士大夫的重视。
这出戏也开了以“理”入曲的先河,宋人喜欢以理入诗,有时不免味同嚼蜡。明人之以戏曲载道,丘濬可谓首开其端。本戏的第三出中的【金字经】曲,全用《论语》的句子写成。戏中的妯娌二人虽有科白、有舞台形象,但充其量是《二十四孝图》式的翻版(相传元郭守正辑《二十四孝》一书,可能对其有影响)。其中也有超乎现实的情节,如她们精诚所至,感动神明,至使刀头跳起,成全孝心。但这与《窦娥冤》中的窦娥蒙冤而发的三桩誓愿相比,则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窦娥遭冤杀后,六月飞霜,血溅白练,楚州大旱三年,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髓,是窦娥不屈精神的胜利。本戏中妯娌祝刀的细节,旨在说明天人感应。她们念念有词之后,虽果然事从人愿,但情节实在有些牵强可笑。所谓孝妇形象不过是儒家理念的化身。而她们各自的丈夫伍伦全、伍伦备,合起来就是“五伦全备”,作者杜撰此剧的用心,是毫不“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赤裸裸地宣扬儒家的伦常思想,这是明代前期理学兴盛、文化专制背景下的产物,是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段背离艺术法则的弯路,随着明代后期王学左派的兴起,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的崇尚性情之真的传奇一扫理学之浓雾,才迎来了一个姹紫嫣红的戏剧发展的新局面。
(祝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