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寿
【戏曲家小传】
(1835—1891)字鹤俦,号蓬海、朋海。长沙(今属湖南)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充湖南郴州府教席,游幕云南、贵州。后官詹事府主簿,授湖北盐运使衔,又为候补知府、护贡使。工诗文,自称生平所造以戏曲为最,诗次之,古赋、骈文又次之,其余不足观。擅长戏曲理论批评,著有《词余丛话》。其戏曲创作体格步趋蒋士铨,而更讲究排场设置与宾白技巧。所作以传奇《再来人》、《桂枝香》二种最得佳评,另有杂剧《姽婳封》、《桃花源》与传奇《理灵坡》、《麻滩驿》,加前两种,合称《坦园六种曲》,今存。另有《坦园文录》、《诗录》、《词录》及《坦园日记》等。
再来人
第十三出 奇逢
杨恩寿
(丑扮家童,提灯引小生便衣上)
【南吕引子称人心】繁华如梦,喜筵开锦屏鸾凤[1] ,寿筵开翠馆丝桐[2] 。闹纷纷,心骨痛。因此呵,自把笼开了,白鹇偷纵[3] 。下官季毓英,典试福州,论文锁院[4] ,虽说所取之士,俱是真才,苦的半月闱中,不遑昕夕[5] 。放榜之后,即行入赘完姻,贰室馆甥,非常热闹,只因使旋复命,程限綦严,不敢久延。过了三朝[6] ,移家舟次。今乃九月十五,正是生辰,恰值二十年头,俗称整寿。岳父以次,下至门生,无不制锦称觞,登舟作贺,下官只推卧病,伏在船舱。来往纷纷,自朝至暮。今夜月明如昼,照透篷窗。新夫人不在船中,回家叙别去了,下官偶动清兴,上岸闲行。散步而来,不觉到了郊外。呀,这个小小巷儿,好生熟习。(想介)怎么不记得是何时来过的?(丑)老爷拜客,总在热闹地方,这等偏僻巷儿,几时到过?(小生)山川云树,宛若重游,便是屈折湾环,处处记得清楚。我今夜拚着多走数里,倒要看过分明。(丑)老爷回船去罢,烛也快完了。(小生)不妨。何须要烛影摇红,好良宵自有那月轮相送。(同下)(场上设神主[7] ,书故夫陈公仲英神主)
(老旦破衣扶杖哭上)夫哪!
【过曲香遍满】凄凉万种,照神牌,寒灯一穗红。老身钟氏,先夫陈仲英,亡故了二十个年头,今日是他忌辰,本应日间设个祭祀,因无钱米,只得罢休。儿子陈忠仁,向人借贷,去了一日,尚未回来。媳妇带着孙儿,回母家去了,只有老身,一人在家。便想向神主磕个头儿,也不能彀。好不伤心也!(哭介)哀哀的手拍灵床长号恸,并不曾设下伊蒲供[8] 。浇将浊酒钟,便是这白打灰飞纸变铜,也没有一文钱将鬼哄。(伏几哭坐介)
【朝天懒】(小生上)惝恍迷离疑梦中,踪迹分明在,碧藓中。(指介)这树儿也还在么。垂杨几树夜摇风,转过了屋西东。这屋儿好像是自己的,待我闯将进去。荒阶印月无情白,(老旦哭介)(小生)呀,野哭当花有泪红。(作入屋介)
喂,老人家,何哭之哀也?(老旦惊起介)君子何来?有劳顾问。(小生)刚才步月,适闻哭声,入耳伤心,寻声至此。(老旦)先夫陈仲英,侯官老儒。今日是他忌辰,儿孙均不在家,日间不曾设祭,现已夜深,想觅杯酒为奠亦不能得。伤心一哭,有溷清闻,实深惶愧。(小生)悲从中来,情不能止,便夜哭何妨哪。(老旦)既劳枉顾,就请小坐片时。(取破椅上)(小生)有劳了。(作打照面)(小生想介)这老人家好生面善,仿佛自己家眷一般。好奇怪也。
【二犯梧桐树】人从隔世逢,爱自前生种。虽然是白发龙钟,犹记得风飐鸦鬟动。是了,去年假满入都,曾得一梦,梦里他还叫我做……(住口介)(背介)恍惚以夫妻相称,今夜呵,分明老泪弹灯下,早难道勾引离魂入梦中?(老旦哭介)(小生)情切切放声悲痛,便是改了旧花容,这声音俺尚懂。老人家不必过悲,请问尊夫,是几时亡故的?(老旦)成化五年九月十五日亥时去世,于今整整二十年了。(小生呆介)是成化五年九月十五日亥时去世么?(老旦)不错,正是成化五年九月十五日亥时呀。(小生惊介)怎么他的忌辰、我的生日都是成化五年九月十五日亥时呀!
【刘泼帽】儒童菩萨生天痛,便转轮岁月相同[9] 。带累了阎罗两地忙迎送。他去路,我来踪,算骑箕岳降[10] ,何曾有片刻光阴空!
【浣溪纱】(老旦)认仪容,浑不懂,看郎君风流矜重。(小生)生有自来,死有所归,难道我前生就是这老儒么?前因不昧,触境伤心,好凄断也。(泪介)(老旦)君子为何掉泪?与先夫呵,莫不是参苓曾入良医笼,桃李亲披绛帐风?(小生)我与尊夫并非师弟。(老旦)添悲痛,难道是为的邻笛山阳弄[11] ?(小生)也非朋友。(老旦)既无师友渊源,可不是怜我穷老么?(小生)不独此也,这个屋子,原是旧游之地,故尔伤怀。(老旦)先夫住在此屋,五十余年,从没见过君子。(小生)若不肯信,东边房内,有座破绳床,还有小书橱呀。(老旦惊介)一些也不错,若非紫燕红丝,怎能彀认熟帘栊?
(小生)尊夫他的著作,曾经交你,此刻可还收藏好么?(老旦)他临终之时,定要一火而焚,不留一字。老身再三苦劝,他便分咐:做个匣儿,埋在坟堆之侧。因此呵,
【秋夜月】零落碧苔封,付与埋文冢。(小生)还有不曾埋的,另有一包,难道尽遗失了吗?(老旦惊介)包儿却有一个,先夫坚嘱不许开的呀。纵然是生前文章无用,他缄封密裹多珍重。(小生)你且取来,待我观看。(老旦)使得。(取包与小生)(作指示介)这是他绝命诗自讽,付与你慧心人自懂。
(小生读介)拙守穷庐七十春,重来不复老儒身。烦君尽展生平志,还向遗编悟夙因。钝秀才封。再来人拆。——呀,原来如此批记,待我拆来。(且拆且唱介)
【东瓯令】行行字,密密封,爪迹依稀雪印鸿[12] 。文章名贵云翔凤。(出书介)原来是个本儿,待我看来。(翻书大惊介)哎呀,我的游庠食饩、发解会试[13] ,以及廷试策、馆选论[14] ,一切应试得意之作,皆在本儿内面,从初迄末,一字不殊。好教我浑如醉浑如梦。纵或灵犀一点偶然通[15] ,又何至无语不雷同。
(老旦)君子见了此书,为何如此惊讶?(小生)下官非他,乃本科主考季毓英,即尊夫所谓再来人也。(老旦)先夫临终,原有再来之说,老身颇不深信,他便道:
【浣溪乐】【浣溪纱】衾相同,牢与共,教老身在他左臂之上,写了文福二字。抵临别赠言珍重。君子既道是再来人,可有此征么?(小生)怎么没有!(揎袖指示老旦)(看介)文福二字,笔画宛然。(哭介)果然老相公再来也!我这里三生啮臂牵蚕蛹[11] 6,你那里两字钤题护守宫[17] 。【普天乐】到今日一帆风送,果然是文章福命,偿了冬烘。(大哭介)
(小生)尊夫读书七十年,老而不遇,我虽隔世借著文章,才得科第。若不大兴前生之门,生既负心,死且失信。你不须悲啼,我必当从丰图报,方才使天下老儒,闻之一齐吐气也。(老旦福介)多谢君子。(小生取书再看介)前因后果,到眼分明,想起穷愁潦倒之时,犹令人肝肠寸断也。(泪介)
【完纱刘月莲】【浣溪纱】眼儿红,心儿痛,乐丰年亏的是隔年培壅。这文章经我手写过,便看来匣中宝剑神先动,若在他手中呵,奈听到灶下琴材耳尽聋[18] 。(翻看介)【刘泼帽】这一篇泮池早岁芹香拥[11] 9,这一篇木樨禅独证蟾宫[20] ,这一篇万言射策江都董[21] , 【秋夜月】这一篇仙风吹向蓬山送。羞煞我词林供奉,凭蓝本将人哄。【金莲子】平步上登科第,可知笔墨两无功。
这个本儿,下官带了回去。你赶急找著儿孙回来,我自有一番周恤也。(老旦)多谢了。
【春太平】【宜春令】生和死,判穷通,老身今年八十岁了,耐得饥寒不死侬。则羡你披来一领宫袍,暖了前生冻。算性情隔世犹同,谢富贵两家与共。【醉太平】老相公呀,你恁般冤屈,恁般悲愤,到今日也消融。
(小生)夜已深了,老年人早些安歇罢,下官去也。
【尾声】到明朝荒坟宰树封,语任幽明哄。(老旦)则亏了生孟光等着死梁鸿。(丑提灯暗上)(随小生分下)
〔注〕 [1]鸾凤:喻成婚的男女。[2]丝桐:指琴。[3]白鹇(xián):又名银雉,一种可畜养观赏的鸟。雄鸟两翼羽毛白色,鸟冠与下腹等部位蓝黑色,非常美丽,古时常作为贡品。[4]锁院:指科举考场。科举考试时,考生入考场后即锁上大门,禁内外出入,以防作弊,故称。[5]昕(xīn)夕:晨昏,早晚。昕,太阳将要升起时。[6]三朝:指婚后第三日,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7]神主:此指家中供着的已故亲人的牌位。[8]伊蒲供:素食供品。[9]“儒童”二句:儒童菩萨,指管士子的神灵。明清时凡应试录取为生员的士子,皆称童生,别称儒童,不论年龄。转轮,即轮回,亦指转世。[10]骑箕:典出《庄子·大宗师》:“夫道,……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箕,箕星。尾,尾星。后亦以“骑箕”代指去世。岳降(jiànɡ):典出《诗经·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后世因以“岳降”代指诞生。[11]邻笛山阳:晋向秀过山阳,经友人嵇康、吕安旧庐,“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遂作《思旧赋》。事见《思旧赋序》。[12]“爪迹”句: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13]游庠:指作为生员在县学或府学读书。食饩(qì),明清廪生享受的廪膳补贴。发解:指明清时科举考试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会试:明清时科举考试分几级进行,会试是乡试的上一级,在京师礼部举行,亦称礼闱、春闱。每三年一次,由中式为举人的士子参加,考中者称贡士,再参加同年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策论,中者即为进士。[14]廷试:即殿试。参见注[13]。馆选:明清二、三甲进士多先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期满考试,按其成绩授新职,此即“馆选”。[15]灵犀一点: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旧说谓犀牛角中有白纹直通两头,感应灵敏,故云,后多以之喻两心相通。[16]三生:分属过去、现在、将来的前生、今生、来生。啮臂:咬手臂出血,以示诚信。[17]守宫:壁虎的一种。古有将壁虎以朱砂喂之,捣烂制为宫砂,点处女臂以验其守贞之说。[18]灶下琴材:《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19]泮(pàn)池:古时学宫前的水池,形如半月。此代指泮宫,即学宫。[20]独证蟾宫:犹言蟾宫折桂,指考中进士。[21]江都董:指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他曾官江都相,世称董江都。武帝时,他上《天人三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言为帝所纳。
《再来人》是杨恩寿所撰《坦园传奇六种》之一。题材出自清初沙张白《再来诗谶记》(见《虞初新志》卷九),另外叶氏《闽事记》及张氏《感应篇广注》也有记述。此剧据原故事加以铺张,并虚拟了人物姓名。所谓“再来人”,是古代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每个人都有前生、今生、来生三代,前世转生为今世某人,即称为再来人。此剧写福建侯官人陈仲英毕生致力于举业,却屡考不中,多年来以坐馆教书为生,穷困不堪。他于明朝成化五年(1469)九月十五日去世,死前嘱咐老伴钟氏把自己的文稿封存珍藏,又让在自己的臂上写“文福”二字。转轮王殿前掌禄籍判官知陈仲英平生行善好学,判他转生为溧阳人季承纶之子;又因陈仲英生前爱水仙花并作有一篇《水仙花赋》,就让水仙花史转生为楚人王畹翰之女,与他配为夫妻。就在陈仲英去世的那一天那一时辰,季承纶得一子,取名毓英,幼时聪明过人,被称为神童,十五岁赴乡试中解元,二十岁即中进士,初为翰林编修,后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王畹翰是季承纶的朋友,此时官为福建巡抚,其女名叫玉涤,与季毓英同生辰,由父亲做主与季毓英已订婚约。九月十五日季毓英生日这天,亲友及新科举人们都来祝贺,季毓英却托病躲在船上,夜晚趁着月色上岸散步,走到陈仲英生前所居之处,发现这里的环境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似的,又遇见陈仲英的老妻钟氏,明白了自己就是陈仲英的“再来人”。《奇逢》一出就是写季毓英偶然散步到陈家与陈妻钟氏相遇的一场戏,是此剧的重点场次,离奇巧合,令人惊叹,也引人对人世的穷通否泰进行深刻的思考。
本出开场第一支曲子【称人心】是季毓英所唱。他少年登第,年方二十就任福建乡试主考官,可谓春风得意,但是,此时他对官场的客套应酬已开始感到厌烦了。“繁华如梦”四字发人深省,只有身处繁华场中而又能保持清醒头脑和独立人格者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慨叹。以下几句述说寿筵景况,尽管排场热闹,在季毓英眼中却只是感到“闹纷纷”,使他“心骨痛”,因此他要抽身退出来,独自一人带着书僮到外边走一走。这片刻的自由,使他有鸟儿出笼之感。接下去的一段道白,进一步明确地交待出他对于寿筵的内心感受,以及他上岸之后一路上看到的景物,那僻巷,那荒野,那山川云树,他觉得好像亲身经历过似的。当书僮说灯笼里的蜡烛已快要燃尽,让他返回,他却说即使没有蜡烛也要借着月色再往前走。这段曲词是季毓英的内心剖白,也由此引出下文,引出他和陈仲英的老妻相见的一段机缘。
这时,在陈仲英的旧茅屋中,钟氏正在安排酒水并焚纸祭奠亡夫。她唱【香遍满】一曲,表达她的怀念与哀痛之情。钟氏在丈夫死后生计艰难,加上年老体衰,日子甚是悲苦,她只有向亡夫哭诉来表达她的悲哀。季毓英散步来到这里,一路上被熟悉的景物引到茅屋跟前。他唱【朝天懒】一曲,自述他此时的感觉好像在梦中一样,眼前的石径苔藓,垂杨旧屋,依稀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荒阶印月无情白,野哭当花有泪红”二句甚为精练警辟,表述季毓英来到旧居跟前并听到哭声时的感受非常贴切。而且,此二句文采华美,出自季毓英这样的年轻进士之口,又非常切合人物身份。当季毓英和钟氏相见并询问她哭祭的情由的时候,他唱【二犯梧桐树】一曲,抒发他的内心感受。他虽然和钟氏没有见过面,但初次接触,即有似曾相识之感。他看到钟氏的白发枯颜与龙钟老态,想起他去年曾经做过的一个梦,那次梦中他曾见过她,而且她对他夫妻相称。因此,当他现在听到钟氏的哭声时,这哭声中隐含着的悲哀和思念之情他能够体察和理解。季毓英向钟氏询问得知,陈老先生是成化五年九月十五日亥时去世的,而这一天的这一时辰正是自己的生辰,这一奇妙的巧合让他吃惊。他唱【刘泼帽】一曲,自陈他的惊奇的心情和他对于这一巧合的思考。一死一生,岁月和时辰如此一样,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季毓英是个有学问的聪明人,他不能不思索自己和这死去的老儒究竟是什么关系。
就在季毓英打量钟氏、暗中思考的时候,钟氏也在打量眼前这位年轻而英俊的官人。她唱【浣溪纱】一曲,前两句表述她对于季毓英的直接印象,“风流矜重”四字是赞许之词,也含有怜爱之意。她看到季毓英因伤感而掉泪时,用唱词表达她的询问,猜测季毓英是自己死去的丈夫的弟子还是朋友。季毓英回答说都不是,而是看到眼前这屋子里的景象好像是旧游之地,因此不免伤感。他的回答引起了钟氏的怀疑,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他到过这间屋子。这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季毓英竟然能够知道这屋子里有小绳床和小书橱。钟氏更加奇怪了,她心想,如果不是像她这样的厮守终生的结发妻子,是不可能对这屋子里的情况了解得如此详细的。而且,季毓英还进一步提出问题,问她的丈夫临终之时把所写著作交她收存而如今是否还在。她马上唱【秋夜月】一曲予以回答,说她已经把那些文稿装在一个匣中埋在坟墓旁边了,另外的一包也严密封好保存在家里。季毓英让她取出来看时,就读到了陈仲英临终时写的那首诗:“拙守穷庐七十春,重来不复老儒身。烦君尽展生平志,还向遗编悟夙因。”诗后并有“钝秀才封。再来人拆”字样,这分明标示出死去的老儒和眼前这位年轻官员的特殊关系。
季毓英看到这些文稿和诗篇,他更加惊奇了,他边看边唱【东瓯令】一曲,自谓他好像体会到了陈老先生当初保存这些文稿时的心态。继续翻看文稿,他又发现了自己中秀才、中解元以及会试、殿试的文章都在这里,竟然一字不差。这时,他明白了,自己就是已死去的这位老儒的“再来人”。钟氏听他说出这层关系,既感到惊讶,又好像突然醒悟。她回想老伴临终之时曾有“再来”之说,当时她还不以为然,如今听到季毓英一语点明,她便唱【浣溪乐】联套曲,对季毓英的话寻求证据。前半段【浣溪纱】一曲,追述当时老伴的嘱咐,并说当时老伴还让她在臂上写了“文福”二字。当钟氏验看季毓英的左臂果然有此二字之后,原来的疑惑得到了证实,相信眼前的这位官人正是自己死去的老伴的“再来人”。后半段【普天乐】一曲,表达出钟氏对于季毓英就是陈仲英再来人一事的确认,于是,钟氏忍不住开启了感情的闸门,放声大哭起来。她是为自己丈夫过去的不幸命运而哀痛,也是为自己现在孤凄的生活而哀痛,同时也是为眼前与季毓英突然的奇逢而激动。季毓英为她的情绪所感染,他向钟氏表示,自己承认同陈仲英的这种前生后世的关系,并要对钟氏予以报答。他唱【浣纱刘月莲】套曲,是对前面钟氏所唱【浣溪乐】套曲的回应,因此也采取联套的形式,即由【浣溪纱】、【刘泼帽】、【秋夜月】、【金莲子】四支曲子串联而成。曲词先是叙说他看见那些文稿的时候,想到它们都是自己的前世人陈仲英的手笔,而陈仲英已长眠于地下,看不到他今日的成功,因而不免伤感。接着,他看到自己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的文章都在这里,原来也都是自己凭着前世人的文章而获取了功名,并不是自己这一世的真本事,又不免感到惭愧。这时,他向钟氏表示,要把这些文稿带回去收藏,其用意虽未明言,但两人都能意会。季毓英既然认同了自己同陈仲英的前世今生关系,也必然认同他和钟氏的特殊关系并承担照顾钟氏及其子孙的责任。
钟氏对于季毓英的态度充满了感激之情。她唱【春太平】曲作答,这又是和前面的【浣溪乐】、【浣纱刘月莲】体制相似的联套曲,标示着前后内容的连贯性。前半段【宜春令】一曲,钟氏自谓她和陈仲英夫妻一场,却受尽饥寒,没想到在他死去二十年后竟然遇到了他的“再来人”,并且得到再来人的恩惠,这令她喜出望外。后半段【醉太平】一曲,她对陈仲英地下的幽魂予以告慰,说他能得知他的再来人少年登第、青云得志的消息,原来一生中的冤屈与悲愤也应该化解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之时,季毓英和钟氏告别,他离去时唱的【尾声】一曲,是本出的收场,也是他和钟氏这一次奇逢的终结。他想到自己去后,明天这里将依然只是荒草孤坟,死去的老儒陈仲英同自己依然分别处于幽明两个世界中,孤坟边只有他的老妻钟氏陪伴着他。结句“生孟光等着死梁鸿”一语奇警深沉,饱含着苍凉的感伤意味,也流露出人生无奈的叹息之声。
本出标为《奇逢》,精彩之处在于一个“奇”字。陈仲英终生苦读求仕却未能如愿,含恨而殁,季毓英少年得志并主试一方,其人奇;前世人转为再来人,并有密切关联的确凿依据,其事奇;季毓英偶然散步竟得和钟氏相见,好像有鬼使神差一般,其遭遇亦奇。这样的奇逢,在今天看来确实充满了迷信色彩,但在剧中写起来却循序渐进,信而有征,人物相逢的情景、谈话的过程及情感的交流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今人读起来如入山阴道中,一路行来奇峰突兀,美不胜收,若能临场观演,也定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这一出可以窥见《再来人》全剧的文采风格和艺术境界,也能反映出杨恩寿剧作的整体水平和他对戏剧精神的追求。杨恩寿《词余丛话》中说:“凡词曲皆非浪填。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可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若叙事,非宾白不能醒目也。”这一出的曲词和宾白的安排即体现了杨恩寿的这一观点。人物的唱词切合人物身份,心中的隐情及对往事的回忆都用唱词来表达,交代事件发展的过程及人物之间的动作联系则用宾白来表述,彼此配合,相得益彰。同样的文章,陈仲英不能凭之登第,而其转世的再来人季毓英却能凭之年方弱冠即中进士,作者固然认为那是命中注定,但今之读者体会到的,却是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僵死与腐恶。
(王永宽)
桂枝香
第五出 憨侦
杨恩寿
(小旦男装上)[集句]射策天门路[1] ,簪缨踵世科。文章千古事,数问夜如何?侬李桂芳,自遇田君,久称莫逆,诗文动相劝戒,朝夕未曾稍离。昨因会试文章,准可入彀[2] ,一时榜下,花费必多,为此预往通州,搜罗旧债,一臂效些须之力,千秋博豪侠之名。不惮星驰,倏当日暮。今日是四月十一,正是放榜之期,不料禁城已关,只得在屯子里借宿一夜。科名动念,得失萦怀,就是我局外之人,今夜怎能睡得著呀!(内起更介)(小旦)你看这月儿十分清朗,照见写榜之时,我的春航,若是中了,你何不早些把个信来?
【紫苏丸】嫦娥若与人方便,蹑踪儿悄来锁院。姓和名暗地偷传,不枉你蟾宫桂籍称仙眷[3] 。(内打二更介)
(小旦)此时棘闱将撤[4] ,华烛高烧,填榜之人,非常热闹。若春航果然中了,姓名写出,房考传观[5] ,万丈文光,顿成异彩,煞是仙凡界别矣!
【醉罗歌】九天雷雨鱼龙变,万道光华姓氏鲜。生来自恨优伶贱,也应顶谢向朱衣殿。春航从前写字虽工,尚嫌不入时样,我曾向词林诸公,借得殿试大卷,每日饭后,逼他摹写几行。亏他天性聪明,笔资秀丽,写得来如时花美女,独出擅场,将来大廷对策之时,定能问鼎。墨丸揉碎,笔锋舒展。手披黄诏,春生红砚,不负我簪毫拂纸殷殷劝。金作马,玉为鞭,我亲见他作五百名中第一仙。(内打三更介)
(小旦)我想科名得失,最难预定。刘蕡下第[6] ,韩昶登科[7] ,今古才人,同声一哭。春航虽然文章新隽,经策湛深,若遇了瞎眼房官,未必珠沉海底。
【醉归花月渡】金银眯了青盲眼,教人何处代鸣冤?文章自古不操权,刖夫曾泣荆山卞[8] 。心牵,惹旁人一般宵不眠。叹霎时得失升沉判。怕春风辜负三年,看人赴曲江宴[9] 。倘若春航失意,就枉我一片柔情了。同沦落天涯恨,应难免青衫泪溅。若这样文字,尚落孙山[10] ,免不得刘蜕埋文哭向天[11] 。我也不干这生涯了,抛弃却舞扇歌裙旧翠钿。(内打四更)
(小旦剔灯介)你看这灯花结的可爱,想是报春航的喜讯也。
【罗袍歌】卜佳兆芙蓉镜面,慰宵来魂梦,且叠金钱[12] 。若非瑞彩灿金莲,灯花何事开双瓣[13] ?此时抄榜题名录,纷纷叫卖矣,愿春航姓名喧嚷,文章传遍。门闾喜溢,旁人苦羡。只恨我不曾件件当场见。这些走报的人,必然拥挤满屋的呀。飞骏马,报红笺,泥金帖子杏花前。那些知道我的,必说是桂芳桂芳,你的赏识不错呀!有热肠,具只眼,向长安人海把才怜。
千回万转,触绪纷来,怎得天就放明,好去进城看榜。
【前腔】小住谁家庭院,怪恼人天气,夜永如年。(内打五更介)茅檐斜月射寒烟,城头莲漏丁东转。想这些听榜的,也有孜孜意切,家人眼穿。纷纷传说,故人问遍。那知更有我一个,情儿更热心儿乱。明月下,榜台边,神魂彻夜与周旋。(内发擂介)晓钟迟,仙仗远,天鸡啼出日轮圆。
待我唤起车夫,赶进城去,打听他的消息便了。
【尾声】干卿甚事意悬悬,怪不得局中得失心难遣。春航呵,但愿他同咏霓裳会众仙。
〔注〕 [1]射策:汉代考试取士之法。颜师古注《汉书》,以为:“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后泛指考试。[2]入彀(ɡòu):指中进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箭的射程。[3]“不枉”句:谓嫦娥既为月宫之神仙,与号称“蟾宫(即月宫)折桂”的进士自然是“仙眷”。[4]棘闱:进行科举考试的试院。为防范作弊,围墙插满棘条,阻人攀越。[5]房考: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6]刘蕡:唐昌平人,字去华,大和二年(828)策试贤良,“言论激切,士林感动”,考官“叹服嗟悒,以为汉之晁、董,无以过之”,“时登科者二十二人,而中官(宦官)当途,考官不敢留蕡在籍中,物论喧然不平之”。下第即指此。[7]韩昶:唐文豪韩愈之子,唐李绰《尚书故实》记其“性颇闇劣,尝为集贤校理,史传中有说金根车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欤?必金银车。’悉改根字为银字。”但他却顺利地登进士第。[8]刖(yuè)夫:受刖刑被砍去脚的人,指春秋时的卞和。他两次献璞玉给楚王,都被认为是假冒,先后被砍去双足。新王立,他抱璞玉哭于荆山下。新王知之,乃遣人治璞,得美玉,号为和氏璧,珍为国宝。[9]曲江宴:唐新进士在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唐时为都人游春之地。此泛指进士之宴。[10]孙山: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11]刘蜕:唐散文家,桐庐人,一说长沙人。大中四年(850)以荆解中进士,因其所在地区数十年没人考上,他是第一个,时号“破天荒”。唐刘蜕《梓州兜率寺文冢铭》:“文冢者,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也。”[12]叠金钱:指用金钱占卜。[13]“灯花”句:灯花爆出双瓣被古人认为是吉兆。
《桂枝香》是据晚清陈森所作小说《品花宝鉴》改编的一部传奇,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才子佳人剧,讲述年轻士生田春航与京师名旦李桂芳相好,情意缠绵。当田春航参加会试不中,处于困厄之中时,李桂芳毅然取私房钱万金捐助,激励他发奋苦读,后来田春航终于高中状元,李桂芳被称为状元夫人,于是皆大欢喜。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才子佳人剧,是因为剧中的佳人李桂芳是一位男性优伶,杨恩寿在剧中赞颂优伶李桂芳慧眼识名士,讽刺世间庸人冷眼的同时,也以有似两性间的风流缠绵描写了田春航与李桂芳之间的感情。
《憨侦》一出说的是李桂芳为准备田春航揭榜之后的花费,去通州索债,归来时城门已关,夜宿城外屯子里以焦虑的心情想象着田春航的考试结果。整出戏以城内打更声为时间线索,将李桂芳的感情波澜逐渐推进,越是接近天明,欲知考试结果的愿望也越是强烈,读者或是观众的欣赏心理也随之起伏不平。
当夜色渐浓,更声初起的时候,李桂芳情急之中,希望晴朗的明月照见榜上有田春航的名字,早些捎个信来。怎奈时间无情,走得依然不急不慢。待到二更时分,李桂芳思绪万千,先想着那填榜的地方一定是“华烛高烧”、“非常热闹”,若是“春航果然中了,姓名写出,房考传观,万丈文光,顿成异彩,煞是仙凡界别矣”。想到这里,不禁又回忆起自己“向词林诸公,借得殿试大卷”,每天吃完饭后,就逼着田春航摹写几句,终于让他“写得来如时花美女,独出擅场”。也正因为田春航的科举前途渗透着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心血,所以对于田春航的成败得失更是在意。然而,越是在意,越担心失败,于是,在三更鼓响的时候,对于失败的担心便充斥着李桂芳的心田。
对于失败的担心当然不是对田春航的实力缺乏信心,而是因为科举场上能者落第、庸者题名的事常有发生。“春航虽然文章新隽,经策湛深,若遇了瞎眼房官,未必珠沉海底”,“倘若春航失意,就枉我一片柔情了”。想到这些,李桂芳焦虑难安,眼前浮现出田春航失意的情形:“同沦落天涯恨,应难免青衫泪溅。”“免不得刘蜕埋文哭向天。”要是那样的话,李桂芳也心灰意冷了:“我也不干这生涯了,抛弃却舞扇歌裙旧翠钿。”
前后两层,都是对于田春航考试结果的联想,正反两面,竭尽遐想,剧中主人公提不起放不下的焦虑和不安让人心动。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时,称这种手法为“倩女离魂法”,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称其为“相思飞翔而造诗境”,并说:“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己视人,适见人亦视己;此地想异地之思此地,今日想他日之忆今日。诗文中写这种往复回旋的思绪,时空交织,别饶情味。”李桂芳思绪的回旋往复为读者和观众营造的正是这样的诗一般的境界。
想明月捎信不成,念田春航考试成败而坐卧不宁的时候,忽见彻夜未灭的灯盏里爆出双瓣灯花,李桂芳不禁满怀欢欣:“想是报春航的喜讯也。”迷信总是在无法把握命运变幻时产生,在无法获知田春航发榜的准确消息的情形下,双瓣灯花给了李桂芳吉祥的预兆,当然让他兴奋不已,眼前随之出现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场景:抄春榜题名录的,已经纷纷叫卖,而其中田春航的名字被喧嚷传送,门庭里洋溢着欢庆的气氛,人们艳羡不已。而随着报喜的骏马飞驰而至,面对泥金的喜帖,那些知道事情缘由的,都说李桂芳有热心肠,有识人的慧眼,在茫茫人海中结识田春航,果然“赏识不错”。恍惚间又回到现实,却发现:“小住谁家庭院,怪恼人天气,夜永如年。”
就在这个时候,五更的钟声终于响起,“明月下,榜台边,神魂彻夜与周旋”的李桂芳赶紧“唤起车夫,赶进城去,打听他的消息”去了。
一出戏,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但是由于曲作者高超的排场和宾白技巧,整体上并不让人感到单调,因为剧中人物的思绪已经把观众一起带到抄榜、发榜的地方以及田春航所在之处去感受得意的快乐和失意的苦痛,去体会夜永如年的焦虑不安的心情。
同时,由于作者多年的科场沉浮,对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憨侦》这出戏里,通过李桂芳的叙述,作者把晚清时代科举考试中摹写样卷的风气、怀才不遇的不公、世态炎凉的恶习展示得淋漓尽致,观者甚至也可以把它当作晚清社会的文化史来读。
(戴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