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文杂记 - 吕叔湘
三 一不作,二不休
“一不作,二不休”是旧时常用的一句成语。小时候读旧小说,常常碰着它,总当它“不作不休”即“非作不可”讲,倒也似乎讲得过去,也没有追究为什么要安上个“一”和“二”。后来学着更细心一点读书,才悟出这“一”和“二”是“最好”和“其次”的意思。果然在最近得了一个印证:唐赵元一撰《奉天录》(指海本)卷4云:“朱泚臣张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在当时一定很有名,很快的传了出去。北宋的和尚已经拿它来当成语用,如《法演禅师语录》云“一不做,二不休,不风流处也风流” (《大正藏》47卷652页) 。
这句话里的“作”字原来也不作普通“作为”讲,乃是“作贼”的省说。“作贼”就是造反。朱泚是德宗朝的叛臣,后来兵败穷促,部下将领杀了他去投降,张光晟是其中的一人,而终不免于一死,所以有“第一莫作,第二莫休”之语。要是广义的“作为”,天下尽多可作应作之事,怎么能一概说“第一莫作”呢?用“作”一字作造反讲,南北朝已经通行,如《宋书》卷72《巴陵王休若传》云:“不解刘辅国何意不作?”《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敬则谋反,问僚佐:“卿诸人欲令我作何计?”丁兴怀曰:“官只应作耳。”
同书卷四四《沈文季传》,唐寓之反,武帝闻之曰:“鼠辈但作,看萧公雷汝头。”《隋书》卷65《赵才传》,宇文化及反,才于宴次劝与化及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都是这个意义。宋朝人也用“做”表示造反,如:“狄青,你这回做也。你只是董士廉碍得你,你今日杀了我,这回做也!” (《默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2) 直到南宋初,王俊出首岳飞,状中谓张宪曾对俊说:“我待做,你安排着。待我交你下手做时,你便听我言语。” (《挥麈录·余话》第八一节) 这个“做”字也还是“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