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奥巴马总统的演说和宣传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9月9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医疗改革演说,阐述其政策计划。这是擅长演说的奥巴马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作品,但它的宣传效果却并不算理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人对政治人物的演说抱有强烈的兴趣,但在观点上是否受演说的影响,则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演说者吸引民众的不仅是说什么,而且是怎么说。随着广播时代的“听演说”已经变化为电视时代的“看演说”,今天人们似乎又找回了古代演说的那种当场聆听的感觉。演说完全不同于干巴巴的作报告,演说所作的不是指示,而是修辞艺术表演。
演说的修辞表演不仅仅是能说会道,它还是一个与伦理有关的公共行为,包括“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离开或背弃了这样的伦理价值、言论技巧就会成为一种虚伪的修辞,一种为达目的可以无所不为的手段,一种不正当的诡辩或巧言。
演说是一种特别与讨论和解决公共问题有关的表达方式。它是理性说服,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手段。不管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他都应该用语言说服别人,而不是用压服或甚至武力去影响别人,演说因此也就成为每个公共政治人物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不仅是为了能有效地影响他人,而且也是为了承诺,即使在发生争端和分歧的时候,也不会推卸用语言说服别人的责任。只有用话语来维持和维护的社会人际关系,才能使非暴力的民主社会秩序长治久安。
演说不仅需要方法和技艺,它还离不开演说者的可信度。可信度是说服力的一种保证,是包含在话语本身之内,而不是外在于话语的。人们听到一句话,往往会问,或者会想一想,是谁说的?话语的可信度基于人们对说话者的人品、德性、是否正直、诚实、对他人是否有善意等等的了解。说话者的不良行为和不实言行纪录都会影响到他所说之话的可信度。个人如此,体制性的宣传也是如此。除了可信度,话语还有另外两个取信的因素,一个是逻辑说理,另一个是动人以情。
奥巴马的医改演说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起到了一些宣传效果。民众支持率从40%提高到52%。这是一个很有道义感召力的演说,例如,奥巴马说,医疗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个道德问题。他还说,美国是一个以平等和人道价值奠立的国家,医疗改革关乎美国的社会正义和美国人为之骄傲的“国家品格"(nationalcharacter)。这时候,全体在场的听众都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向他鼓掌致意。
但是,在美国,由于公民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传统和能力,任何演说都不可能只靠动情效果和单方面的说理逻辑来取得十足的宣传效果。像医疗改革这样复杂的政策问题,必然牵涉到许多不同社会集团和集体的不同利益,个体公民和他们在立法机构中的政治代表们则会根据他们对个人和集体利益的认识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他们的判断有的与演说者所作的并不一致,他们会公开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会进行自己的宣传。
在民主社会中,任何宣传形式,包括演说,都必须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它必须允许并认真听取他人不同看法的宣传表达,必须考虑到对立立场。第二,它必须是有约束的,必须是理性的,而不是情绪的工具,因此,它必须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必须是真实的,它只能,说真话。目前,对奥巴马医疗改革的不同意见,并不在是否要改革,而在如何改革的具体细节。
在奥巴马说到具体的政策细节计划时,可以明显看到会场上不同听众的意见分歧,有的鼓掌,有的不鼓掌。当他驳斥谣言,强调非法移民不会因改革而被纳入保障范围时,共和党众议员威尔逊(JoeWilson)甚至大声叫喊:“你撒谎!”威尔逊应当让奥巴马把话说完,他发表意见的方式是不民主的。为此他已经向奥巴马道歉。这是因为在民主政治中,谁都没有在民主规则之外行事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