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不要紧锁孩子的心门
常德教育信息网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怎样教孩子防范危险》的文章,说的是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训练和教育,让孩子学会应对“危险”的防卫技能。在文章介绍的七点基本常识中,有四条与陌生人相关。它们分别是“对陌生人保持必要的瞀觉”、“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接陌生电话要当心”。又据媒体报道,重庆某中学保卫科制定的《学生安全须知》第五条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很多学生对这个规定感到不可理解。这则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中国教师报》还刊载了专门的讨论。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际关系的陌生化。与前现代的传统熟人关系相比,现代社会的熟人关系处在不断的构建和变化之中D现代人注定要生活在一个不能不信任陌生人,但又不能完全信任陌生人的世界中。孩子们的社会化必定少不了要学习如何与陌生人积极相处、而非单纯消极地避免接触。
与陌生人积极相处包括学习如何与人接触、沟通、交流、妥协、合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还没有接触,先就自以为是地对他人抱有怀疑、戒备,甚至歧视和敌意。人与人第一步接触的信任是一种赠与陌生人的礼物。它和与陌生人交换的商品不同。它的价值不在于换取等值的回报,而在于帮助增进人际关系的互信。即使一下子没能达到这个目的,信任也没有丢失它自身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不把最重要的个人需要托付给陌生人。我.们把身体健康托付给医生,把教育托付给老师,把安危、权利甚至自由托付给各色各样的“人民公仆”。我们必须对他们至少有最低程度的信任,否则也就干脆别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越是不信任他们,就越是觉得只能用金钱去交换他们的服务。这是一种品质很低的公共生活。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和我们一起努力增进全社会的信任程度,而不是叫孩子从小就对陌生人紧锁心门。
父母或老师教育孩子们防范陌生人,不信任陌生人,往往是出于信任容舄上当、容易遭人暗算、受人伤害的个人或集体经验。其实,上熟人的当,遭熟人暗算,受熟人伤害,同样是很可怕的事情。陌生人的伤害毕竟还容易提防,熟人的伤害则会是防不胜防。孩子应当防卫的是伤害,不单纯是陌生人。
人们有了太多的信任反遭算计,好心没有好报的个人和集体经验,使人们变得多疑、冷漠、犬儒,这是不奇怪的。然而,对现实问题的条件反射却并非问题的解决之道。政治丑闻是愤慨的原因,贫富不均是绝望的原因,人身不安全是焦虑的原因,但是,愤慨、绝望和焦虑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信任带来伤害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再对别人信任。在不能信任的对象当中,“陌生人”又成为一切不能信任者的替罪羊。以此为孩子指引入世之路,恐怕是弊大于利。
从小教育孩子,机械地把人区分为“陌生人”和“熟人”,以关闭自己来换取所谓的“安全”,这样狭窄加上偏见,未必就能达到长远保护他们的目的。在人人自危、人人自保、孤独自利的社会中人变成了散沙型的原子个体。面对暴力和非正义烕胁,他们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与陌生人结成共同的抵抗群体。
现代社会中的人,心上都有一扇门,但那不应该是一扇紧锁的门。在紧锁的心门后面,人也许觉得安全,但也变得孤独。孤独的人是无助的,最终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