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学术剽窃和电子警察
有评论说,华南理工大学有上千名研究生由学校组织,集体举行“学术道德宣誓”,杜绝学术剽窃。评论还提到,有一种叫作Tur-riitin(以下简称“T服务”)的“电子侦察软件”,可以分析学生论文的诚实与否,对此相当期待。我任教的大学使用这个软件已经有两年多时间。我回国时与同行谈起,有不少人对用它来抑制学术造假也非常期待。这种期待反映了当今中国学术造假之病的严重,但也可能因为求医心切,病急乱投医,找错了治病的医生。
“T服务”是个双关语,第一个意思是“交作业”,第二个意思是“检举”或“自首”。前者是教师的事,后者是警察的事。混淆了这二者的功能,可能会不恰当地改变人们对“教育”的整个观念。
两年前我们学校在决定试用T服务之前,曾在各系教授会议上进行过讨论,分歧很大。主张使用的一方认为,电子时代学生很容易抄袭,如果不能辨别学术真伪,伪者的成绩反而比真者优秀,会损及社会公正的普遍原则。反对的一方认为,教育的根基是师生的相互信任,道德行为是人的自由选择,教师不能把学生当窃贼来提防,教育者不应当扮演警察的角色。
美国人非常注重个人的隐私权,如果T服务仅仅是为了检举、揭发学生,那么它一诞生就会立刻寿终正寝。T服务笼一种商业软件,它非常巧妙地用教育的功能来包装自己。例如,它有“同伴评议”(修改作文)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匿名评议”、“相互学习”、“了解评分标准”等等。这些都不过是传统教学的新瓶旧酒。丁服务最具吸引力的确实是它的“侦察”功能。
不过这种侦察功能却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是伦理问题。在美国,每个学生的作文是他的私人所有,教师无权私自将任何学生的作文背着他偷偷拿去检测。交进T服务的作文都是由学生自己输入的。教师必须事先告诉学生T服务是一种什么样的软件,为什么学校要求学生通过T服务来“交作业”。教师如果自己不相信T服务的那层“教育功能”伪装,就很难开口劝说学生用T服务来交作业。
而且,如果“诚实”是社会基本而普遍的道德原则,我们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才遵守这一原则。社会中许多其他形式的文本产品,如报告、总结、汇报,是否也都应该拿到T服务里去过一过呢?这类程式化的写作充满了套话和陈词滥调,一定会被T服务显示出很高的“抄袭程度”。若如此,社会是不是要给这些“作者”像教师给抄袭学生不及格那样,给予相应的处分呢?
T服务的实际使用问题也不少。我这学期的古希腊思想课,学生有一个报告是写《奥德赛》的。13名学生把作文传入T服务,其中与其他文本“内容”重复率最高的是36%,最低的是6%。这些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在点开“内容”的标志后,就能知道重复的究竟是什么。被标出36%的这篇作文,显示出有5%与“2008年5月16日圣心大学的一篇学生作文重复”,而重复内容是一段长达5行的《奥德赛》原文引文。有3%与萨维尔大学预备班一位学生2007年10月7日的作文中“回到Ithaca家乡”一句重复。另有3%与2003年互联网上某文的重复,又是一段《奥德赛》原文引文。一共有20多条诸如此类的出处,被五颜六色地标示出来,只是看起来热闹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
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让学生用T服务交作业已经两年了。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学生特别诚实,还是特别狡猾,至今没有发现一个是可以坐实“抄袭”的。T服务非但没有帮助我抓到过学术窃贼,反而败坏了我对学生的信任。否则,我就不会怀疑自己的学生是否“特别狡猾”了。
也许有的学生确实因为知道有电子警察在监视他们而变得格外狡猾。这更说明T服务就如同一个秘密警察制度,它的运作原则是监控,预设前提是监控对象的狡猾多变,先已经把除自己之外的他人全都视为潜在的敌对势力。警察并不能让贼消失,只是把笨贼变成巧贼,视民如贼的警察统治是政治的失败。同样,依靠电子警察来维护学术诚实,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