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美国的万圣节
每年10月31日的万圣节差不多也是在美国秋季时钟倒拨一小时的时候。万圣节前一天晚上,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有的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有的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ortreat.”(“不请吃就捣乱”)。许多人家都会在门口放置“杰克灯”欢迎上门的孩子,“杰克灯”是掏空的南瓜,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点燃一支蜡烛。在黑夜里,人们从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杰克灯”那带来欢乐温暖、憨态可掏的笑脸。
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习俗。在凯尔特语中,万圣节叫Samhain,意指“夏末”,是一年中光亮的半年被黑暗的半年代替的时候。凯尔特人居住在地球很北方的地方,他们的新年开始于10月31日夜幕降临之时,这是一个阴阳两界间隔不明的时刻,各种鬼知、精灵可以自由穿越其间。
一切“界限”——黑白、善恶、真假、忠奸——都是一种秩序。界限不明的时候,也就是秩序动摇的时刻。凯尔特人的Samhain,原本是一个防止精灵在昼夜不明之际趁机骚扰的节日。人们请别人为自己亲人的亡灵祷告,并回报以礼物。这种赠礼后来演变为今天的赠送糖果。
19世纪中叶,大批爱尔兰移民来到美国,他们带来的万圣节习俗开始并不是一个小孩的节日。起先,万圣节晚上搞怪的是大男孩和男青年,赠礼实际上是请求他们不要恶作剧的贿赂。在“礼物”和“贿赂”之间有一个暧昧不明的道德地带。当感激的礼物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付出时,礼物变成了贿赂。经济道德秩序是通过在礼物与贿赂之间设界来确立的。
从194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人口越来越都市化,青年人搞怪成为一种社会治安隐患,万圣节朝着幼龄化的方向发展。孩子们穿上化装服饰,手提“杰克灯”,挨家索要糖果,虽然叫唤的仍是“不请吃就捣乱”,但已经不再真的搞恶作剧。许多陪伴小孩的大人也都化装打扮,生活中一下子出现了平日不见的景象。就像昼夜不再分明一样,怪异和正常的行为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优雅和恶俗的趣味区分变得模棱两可。这种暂时的、有节度的失序就是人们所说的“节日”。对于生活在沉重的权威理性秩序下的人们,节日的越轨让他们感到松快和解脱。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但万圣节却似乎是一个亲鬼神而近之的日子。一般人都接受人死为鬼的信念,但却有怕鬼和不怕鬼的区别。怕鬼的大多是因为怕人的缘故。鬼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的延伸,基本的相处原则都是诚敬、尊重、互不伤害。人活在世上,因受到伤害而不能信任别人,时时害怕别人对他“搞鬼”,自然也就会格外怕鬼。鬼世界和人间世界没有多大区别,鬼世界是人间世界的另一边,至少在万圣节是这样。人们若能穿越这两个世界,庆生的快乐应当大过怕死的恐惧。
万圣节是一个大众的文化庆典。大众文化前所未有地将“死”安全化了,因此帮助免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有人统计过,美国的电视剧中一半有医院、警察局、灾祸现场的背景,死亡的发生变成了一件日常的事情。有人说,美国人因此对死亡变得麻.木不仁,但美国人对万圣节的热忱似乎更接近对死亡的原始敬畏。这种敬畏让人关注死亡挞界的神秘秩序,因而在人间世界中更当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万圣节不是一个“祭鬼”的日子,而是一个对活人释出善意和信任的日子。
万圣节还是一个社会性的馈赠节日。人们在节日里会更希望与他人往来,馈赠礼物,分享食物和节日的快乐。在很多社会中,这种节日交往都只是在亲朋好友、熟人同事之间进行。万圣节不同,这是一个向陌生人敞开欢迎之臂的节日。万圣节传承的是一种最古老的馈赠——向陌生人馈赠食物。这种古老的礼物形式建立在人际的信任关系上面。食物给人滋养,但有害的食物却带给人伤害,我们只有在对陌生人信任时,才会接受他给予的食物。可以想象,在一个人际信任匮乏的社会,是不可能有万圣节这样的节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