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山

  下载全书

【作者小传】

生平事迹不详。《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四首,套数一套。

〔双调〕寿阳·春厌纷

李爱山

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乱纷纷世事不欲听,倒大来耳根清净。

京邑,这里指京城。凤城,亦指京城。据说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箫声引来凤凰降于京城,因称丹凤城,后来便以凤城泛指京城。这首曲子的开头,破空而来,又连用两个三字句,并以两个动词领起同一个对象,这种喷涌叠起,急促难收的笔势,便将主人公那种愤极而去,义无反顾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出离京城之后往何处去?去干什么呢?答案立即顶上——“山林中隐名埋姓”。既不瞻前顾后,也无彷徨迟疑,如此干脆利落,则深思已久,熟虑于心,自不待言。这前三句一泻而下,动作连贯,意向明确,情绪亦溢满字里行间。但终究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那就是究竟为什么要如此坚决离京归隐呢?原来是为了“乱纷纷世事不欲听,倒大来耳根清净”。倒大来,元曲中常见的语词,极大的意思。这两句一写“厌”,一写“求”,一反一正,相辅相成,“不听”方可“清净”,“清净”只有“不听”。话虽不多,可谓尽意尽言,直截了当,毫不含糊。这与诗中之“怨而不怒”,词中之含而不露,是大异其趣的,而这正是曲的风味吧。

这首曲子采取层层倒剥的结构,先写人物的“动向”,后写“动因”,亦即先果后因的笔法。先果,动态强烈,引人注目,又能留下悬念,发人思索;后因,谜底揭开,意向鲜明,正反相衬,深化了主题。这样篇幅虽短,而无一眼见底之弊,却又有一气呵成,愈进愈深之妙,其思致之缜密精巧,是我们读这首曲子应该看到的。

此曲题为“厌纷”,“纷”,自然是文中所说的“乱纷纷”的“世事”。“乱纷纷”形象而概括,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人们是完全可以意会的,就是今天只要翻一翻元曲也是不难明白的,诸如“人吃人,钞买钞……贼做官,官做贼”(无名氏〔醉太平〕);“贼做官,官做贼”;“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无名氏〔朝天子〕),不都是那个黑暗现实中的“纷纷世事”吗!因此,类似这种“厌纷”的作品,在元曲中为数颇多,它们唱出了人们心中的不满与愤慨。但在这一类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寻求“有花有酒”,“钻入安乐窝,闲快活”的生活情趣,因而就不免染上了一些消极的色彩(当然这中间也可能有所谓“颓唐的反话”)。这首曲子毕竟是别具一格,虽亦属于弱者的抗争,但无醉生梦死,醇酒美人的情调,比较起来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吧!

(赵其钧)


唐毅夫朱庭玉

李爱山|元曲鉴赏辞典 - 蒋星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