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惟寅

  下载全书

【作者小传】

阿拉伯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奉寄小山先辈》小令一首。

〔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

大食惟寅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大凡酬赠奉寄,佳制颇不易得。充填肤廓游词,固落下乘;若露媚俗之态,更是大忌。这支小令的作者,以词林后学的身份,奉寄曲界名宿张可久(字小山),且又旨在称颂其绝世才华,表达钦敬仰慕之情,那么,论赞能否切当合度,便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尺。

作者分四层措笔:“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系总体品藻。既言小山才气之超迈,又言其风神之拔俗。“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两句,乃是推崇其坛坫领袖的地位。“独占鳌头”,意即状元及第,此喻张小山是曲中状元。继而转换角度,“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三句,高度评价了小山的作品风貌和艺术效果。最后“声传南国,名播中州”八字,对偶互文,则是对其知名度的称誉。张可久是元代后期曲坛极负盛名的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当时已有《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三种散曲集行世,声名远播,传入禁中。清朱彝尊《日下旧闻》中有元武宗曾令宫女唱小山〔一半儿〕《秋日宫词》的记载。小山仕途失意,一生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以山水自娱。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三首,套数九曲,写自然风光者最具特色,刻绘精巧细致,善于融化诗境、词境入曲,寓萧散风神于清丽雅洁之中。由此可见,这支小令虽比类赞誉或有失伦之处,但总体品评还是公允中肯的。作者的艺术眼光未受“奉寄”体例的过分制约。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张可久负名当世,元人早有论列,据阮元序刻《天一阁书目·词曲类》云,贯云石、刘时中、冯子振等均为小山散曲集写过序跋,惜已湮没无闻。唯冯子振〔红绣鞋〕《题张小山〈苏堤渔唱〉》、高栻〔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两支小令,是今见之最早材料,但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描摹、赞赏小山的散曲风格。这支小令的作者年辈或稍后于冯、高,但品鉴更加全面,反映了小山及其散曲在元人心目中的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资料价值。其二,这支小令中的赞语多关合李白。或系李白自道,或为他人对李白的评价。如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又其《草书歌行》云:“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等。以“神鬼愁”、“龙蛇走”等称小山之作,或未必中其肯綮。但作者将小山比类李白且目为曲中仙才之意显而易见。这一看法,对后代评小山者多所启迪。如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张小山之词(散曲)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材,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李开先说得更为直截了当,称小山散曲“可谓词中仙才矣,李太白为诗仙,非其同类耶?”(《张小山小令序》)至于写法,由于“奉寄”之作直面对象,与题集者有别,赞颂之语不宜一味正说。“词林谁出先生右?”作者本意即“词林无出先生右”,现改换句式,且与下句设为问答,既不减分量,又显得较为婉曲。

作者大食惟寅,生平不详。古称阿拉伯为“大食”,或许系阿拉伯人,惟寅是他的名字。若是,这支小令则提供了文化交往的一个史例,也反映了作者颇为深厚的汉文化素养。

(高建中)


高安道亢文苑

大食惟寅|元曲鉴赏辞典 - 蒋星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