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顺
【作者小传】
生平事迹不详。所作散曲现存套数四套。
〔中吕〕粉蝶儿·海马闲骑
孙叔顺
海马闲骑,则为瘦人参请他医治。背药包的刘寄奴跟随,一脚的陌门东,来到这干阁内,飞帘簌地。能医其乡妇沉疾。因此上,共宾郎结成欢会。
〔醉春风〕说远志、诉莲心、靠肌酥、偎玉体、食膏粱,五味卧重裀,阳起是你,你。受用他笑吐丁香、软柔钟乳,到有些五灵之气。
〔迎仙客〕行过芍药圃、菊花篱,沉香亭色情何太急!停立在曲槛边,从容在芳径里,待黄昏不想当归,尚有百部徘徊意。
〔红绣鞋〕半夏遐蛇床上同睡,芫花边似燕子双飞。则道洞房风月少人知,不想被红娘先蹴破,使君子受凌迟,便有他白头公难救你。
〔耍孩儿〕木贼般合解到当官跪,刀笔吏焉能放你。便将白纸取招伏,选剥了裩布无衣。荜澄茄拷打得青皮肿,玄胡索拴缚得狗脊低。你便穿山甲应何济,议论得罪名管仲,毕拨得文案无疑。
〔三煞〕他做官司的剖决明,告私情的能指实,监囚在里人心碎。一个旱莲腮空滴白凡泪,一个漏芦腿难禁苦杖笞。吊疼痛,添憔悴。问甚么干连你父子?可惜教带累了乌梅。
〔二煞〕意浓甜有苦参,事多凶大戟,今日个身遭缧绁,犹道是心甘遂。清廉家却有这糊突事,时罗姐难为官宜妻,浪荡子合当废。破故纸揩不了腥臭,寒水石洗不尽身肌。
〔一煞〕向雨余凉夜中,对天南星月底,说合成织女牵牛会。指望常山远水恩情久,不想这剪草除根巾帻低,那一个画不成青黛蛾眉。
〔尾〕骂你个辱先灵的蒋太医,我看你怎回乡归故里!蔓荆子,续断了通奸罪,则被那散杏子的康瘤儿笑杀你!
本篇见于《阳春白雪》,作者孙叔顺,生平失载。在宋金时代的通俗曲文中,早有嵌集药名这一类的作品,这篇套曲也是嵌集药名以资谐笑的作品之一。任讷《散曲概论》卷二所列“俳体二十五种”中,就有“集药名体”一种,并引明无名氏《折桂令》为例。这篇套数也是嵌集药名的俳体之一,时代较早。
嵌集药名,都是借药名谐音,以资嘲谑,往往不能从字面来理解,加上所谐之音,要按《中原音韵》来读,与唐宋音韵不全相同,又夹杂一些方言俗语,不免增加阅读上的困难,但因题材是嘲笑一个医生与病人通奸,药品和治病有关,嵌集药名就更加切合题材,可以使读者像猜谜一样产生阅读兴趣。
作品是一篇小型的叙事诗,主要情节是“蒋太医”与病妇通奸受刑的过程。“太医”原泛指皇家医生,宋元以后亦为一般医生之敬称,曲中之“太医”应是一种讽刺性称呼。第一支曲子〔粉蝶儿〕,写蒋太医骑着马,带着背药箱的奴仆,到东门外为一个乡间妇女治病,进入了闺阁之后,放下门帘,成了幽会。其中海马、人参、刘寄奴为药名。“陌门东”谐“麦门东”、“干阁”谐“干葛”、“簌地”谐“熟地”、“乡妇”谐“香附”、“宾郎”谐“槟榔”,也是谐音的药名。第二支曲子〔醉春风〕,写太医和病妇情投意合,共诉衷情,偎抱、亲吻,造成了幽会的事实。此曲中的远志、莲心、五味、丁香、钟乳,也为药名。谐音的药名有:“酥偎”谐“蕤葳”、“膏粱”谐“高良(姜)”、“阳起是”谐“阳起石”、“五灵之”谐“五灵脂”。第三支曲子〔迎仙客〕,写二人同到花园散步,经过栽芍药和菊花的园圃,至沉香亭边站立,直到黄昏,留恋不去,表明二人情意很浓。曲文中的芍药、菊花、沉香、当归、百部,都是药名。而“停立”谐“葶苈”、“从容”谐“苁蓉”,则是谐音的药名。第四支曲子〔红绣鞋〕,写二人色胆太大,干脆回到闺阁,上床同眠,自以为洞房深密,无人知晓。不料被婢女红娘发现,告知家人,把太医打了一顿,无人劝解。曲文中的半夏、蛇床、芫花、红娘子、使君子、白头公(翁),是药名。另有一个谐音药名,即“房风”谐“防风”。第五支曲子〔耍孩儿〕,写男女二人被押解到衙门中去,刀笔吏叫他们写了通奸的招状,剥了衣服,捆了起来受刑。此曲药名有木贼、荜澄茄、青皮、玄胡索、狗脊、穿山甲、管仲、毕拨,以及谐名药名“笔吏”(薜荔)、“白纸”(白芷)、裩布(昆布)。第六支曲子〔三煞〕,写法官问清案情,证据确凿,二人无法逃脱惩罚,女的空自哭泣,男的被打得两腿肿痛,还牵连了双方家庭和媒人。这一曲药名有:决明、旱莲、漏芦、干连、乌梅,谐音的药名有“指实”(枳实)、“里人”(李仁)、“白凡”(白矾)、“苦杖”(虎杖)、“吊疼”(钓藤,实名钩藤,医生常误读误写)、“添憔”(天荞)、“父子”(附子)。第七支曲子〔二煞〕,指出通奸这事情干不得,往往先甜后苦,吉少凶多,男方身遭缧绁,女方败了家声被休。此曲药名有:苦参、大戟、甘遂、破故纸、寒水石。另外“缧绁”谐“雷矢”、“糊突”谐“胡颓”、“时罗”谐“莳萝”、“浪荡”谐“莨菪”,都是谐音的药名。第八支曲子〔一煞〕,进一步嘲笑二人虽然在雨后新凉的夜晚,学了牛郎织女,指望地久天长,却落得来一个抬不起头,一个愁眉难画。曲文中的天南星、牵牛、常山、青黛为药名,还有谐音的药名:“雨余凉”(禹余粮)、“剪草”(茜草)、“巾帻”(荆芥)。第九支曲子〔尾〕声,把主要责任归罪于蒋太医,嘲笑他犯罪后,无面目返回故乡,空惹得卖杏子的康瘤儿把他“笑杀”。康瘤儿,当是卖杏小贩的绰号,类似《水浒传》中帮武大捉奸的“唐牛儿”之流的小人物。这一曲中蔓荆子、续断、杏子是药名;“先灵”谐“仙灵(脾)”、“回乡”谐“茴香”,是谐音药名。
这一散套将一场通奸案的过程,写得次序分明,根据元代的刑法,与有夫之妇通奸,“杖八十七”,女方“去衣受刑”,永远不许作官宦人家妻妾。作品是按法律条文写的,与现实生活相符。元人散曲多写自由恋爱并加以歌颂,但仍反对与有夫之妇通奸。本篇属于幽默、嘲谑一类作品,富有诙谐趣味,元人套数中常见这类风格。例如杜仁杰的《庄家不识勾阑》、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关汉卿的《不伏老》,都是以诙谐趣味见长的作品。本篇风格与上述三篇近似,内容着重对刑事犯罪分子进行嘲笑,不失为可读的、有趣的作品。
(刘知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