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宾

  下载全书

【作者小传】

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并称其为“邓玉宾同知”。《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四首,套数四套。

〔正宫〕叨叨令·道情

邓玉宾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散曲中有很多“道情”词,其内容大抵是劝人看破红尘,求仙学道。但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在劝诫的同时包含着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在艺术表达上也有特色,这样的作品就有着较高的价值。本篇的情况正是如此。

诗人先从人生的苦难说起。“皮囊”犹言“皮袋”,是指人的肉体、躯壳。这本来是佛教语,但道教有时也借用。刘克庄《寓言》诗云:“赤肉团终当败坏,臭皮袋死尚贪痴。”这里的“臭皮袋”,也就是“空皮囊”。“皮囊”而言其“空”,是因为里面不装东西,只包裹着一重又一重的气。道教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元气”是人的根本,人要保持元气,就要去私寡欲,清静无为,否则昏气、矜气、躁气等种种耗气(消损之气)便会乘虚而入。而耗气充斥,便会斫丧元气,于人的精神和肉体都是不利的。“干骷髅”化用《庄子·至乐》的典故:庄子看见路旁有一个空骷髅,便问它是因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死,还是因行为不善,怕给父母妻子丢丑而死?是死于冻馁之患,还是死于寿数已终?当夜,骷髅托梦给庄子,说庄子所举诸条,皆是“生人之累”、“人间之劳”,这些人生的忧患只有一死才能解脱。认为人生充满苦难,并以“干骷髅”喻之,在元散曲中时有所见。而黄公望写干骷髅“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醉中天〕),与邓玉宾此句意思便是相同的。这种生不如死的看法当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未尝不是对那个令人绝望的不合理社会的一种曲折的抗议。

既然人生以恬静自然为贵,那些蝇营狗苟,对一己、一家私利汲汲以求的俗人就显得十分可笑了。下面一句中,“拖刀计”本是古代战斗中的一种计谋,这里“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是指做父母的,为了儿女的利益,煞费苦心,使尽机谋,这在作者看来,是根本不值得的。元人俗语有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或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但实际上真正看穿的又有几人?“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则既为儿孙,又为自己,为了积攒家私,不惜费尽担山之力,明知这样做有被大山压成齑粉的危险,但还是不到黄河不死心。有些人之所以如此执迷不悟,照当时一种观点看来,无非是两个东西在作怪:一者为“气”,即争强好胜,斗豪竞奢,这是一种耗气;一者为“财”,即贪欲,占有欲,欲壑难填。元人散曲中经常描绘“酒”“色”“财”“气”四者的危害,本篇抨击的对象是“气”和“财”,尤其是“财”。作者认为,为了满足私欲,费尽心机,使尽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既害人,又害己。可叹世人都想长生不老,但只有摒弃贪欲,清除耗气,保持内心的恬静淡泊,才是真正的长生之道,这一层道理,又有谁人能够知晓呢?为此作者叠用两句“你省得也么哥”,反复加以强调,这对于那些财迷心窍、聚敛成性的人来说,不啻是一声当头棒喝,而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这首小令语言本色,头四句每句一个比喻,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十分贴切形象。虽然题为“道情”,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主要是一幅生动的世俗图画。

(赵山林)

邓玉宾

〔正宫〕叨叨令·道情

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道情”是散曲的一种体式。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体式》说:“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又说:“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所以写作这类曲文,都着重追求冲淡清高、鄙薄名利,或归真返朴、修心养性的情志。元曲作家们常用这种体式,来抒发自己的心绪。邓玉宾的这篇作品也是这样。

“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起句是写生活环境的特征。在那白云缭绕、峰峦叠翠的深山里,潺潺的溪水顺着山脚流去,选择这个傍山依水、远离朝市的地方,建造几间茅草屋。住在如此优美宁静的山里,只见花开花落、草枯草荣,在不知不觉中冬去夏来,寒暑互易,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与纷扰。“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闲暇无事的时候,就同樵夫和渔民等山野之人说说家常谈谈心。疲倦了,就和衣卧倒在葫芦架下,甜美地睡一觉。这两句描写十分传神,把一种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乡野生活情趣表现得很生动,反映出主人公毫无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情趣。“你省的也么哥”两句是说:你知道吧,你能领会这种生活的好处和乐趣吗?“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这是全篇的结语,道出了主人公所以深居青山的真情实意。“风波”主要指政治风浪、宦海波涛;“千丈”形容狂涛巨浪,万分险恶,以喻仕途险恶,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灭顶之灾。邓玉宾的生平目前尚不可考,仅知他曾官“同知”。或许有过这样一段仕宦经历,使他看清了官场中互相倾轧、勾心斗角,虚伪奸诈、诬噬构陷的丑态。因此,他认为宁可蛰居山野,远祸避世,过着清闲自得的日子,也胜似那种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官宦生涯。

这支小令,清新秀丽,流露出超然自在的情味,警悟浊世,涤荡俗情,“如幽谷芳兰”(《太和正音谱》)那样淡雅自然。在音韵上此曲也颇具特色。“也么哥”二句为此调定格,除此外须句句协去声韵,韵脚前的二字又必须用“平平”,不可移易。此曲皆完全合律,而词意又十分自然畅达,仿佛信手拈来,却朗朗上口协律,堪称声文并茂。

(刘永濂)


滕斌尚仲贤

邓玉宾|元曲鉴赏辞典 - 蒋星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