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庆
【作者小传】
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所作杂剧今知有《教女兵》、《七德舞》、《满庭芳》等八种,现均不存。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多写景之作。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这是描写诗人秋天漫游江边所见景物的一首小令。全篇句句写景,没有一句抒情。但从诗人对景物赋予的不同形态、色彩和情调中,我们仍能窥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消息。景物随着作者的漫行而移步换形,诗人的情感也在起伏荡漾。
“稻粱肥,蒹葭秀”,诗人起笔展现了一片丰收景象。田地里稻子和高粱结着累累硕果,肥大沉甸。江干湖漘,苍苍蒹葭,伸长着秀颀的身姿,楚楚动人。在这片田野里,秋色不是萧瑟惨淡的。一个“肥”字,一个“秀”字,使我们窥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黄添篱落,绿淡汀洲”。农家院落里、篱笆上,黄澄澄的收获物堆积起来,而河上汀洲,芳草已渐枯萎惨淡,大地显出了“黄添绿淡”的变化。作者巧妙地利用黄、绿两种色调的对比,加上一个“添”字、一个“淡”字,把季节更替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在这一段行程中,作者虽喜忧参半,基本上还是赏心悦目的。随着行进的脚步,作者纵目远眺,眼中出现了别一番景致:“木叶空,山容瘦。”昔日青翠郁茂的林木,而今树叶正在秋风中凋残,山的形容就像一位美女的身段,由丰满变得瘦削了。“空”“瘦”两个字,使我们明显地觉出惋惜悲凉的气氛。以下展现的是一片浩荡雄阔的画面:“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秋风乍起,沙上鸥鹭翔集江面,上下翻飞。它们熟知季候的每一细小变化,因而知道潮汛将临而变得不安宁起来。再向远处瞭望,一片烟雾笼罩江面,浩渺迷蒙,已是一派深秋气象。此时我们觉得诗人的心潮似乎时而随着沙鸥上下在翻腾,时而又与浩渺烟波一起凝聚而沉着。作者的笔在这里也似乎在对着画纸尽情挥洒。一“翻”一“沉”,两字和诗人的感情相应和;一个“知”字,诗人的心,似乎和鸟儿的心灵沟通了。最后三句对正像鼎足一样,给人以平静稳定感。作者的运笔,似乎也收住了泼墨之势,而改成细笔勾勒点染:“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似也没有抒情的成分,但是“落日”“雁声”“危楼”是频频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带着感伤色彩的意象。“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温庭筠〔梦江南〕);“怅望倚危楼,寒日无言西下。”(张昇〔满江红〕)举不胜举。所以这里作者实在是给读者创造了一个颇有感伤气息的境界,读者可以从中联想到怀乡的游子,失意的文人,报国无望的志士和萦念远人的思妇。“半竿”“一声”“几处”这点点滴滴的小景也与诗人情感趋向细腻深邃相吻合。
(姚品文)
〔中吕〕普天乐·秋江忆别
赵善庆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璧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宋词、元曲中体制短小的作品,都叫做小令。前人以为小令如诗中之五、七言绝句,律诗则如词中之长调。但曲中的小令,与诗词大有区别。因为诗词贵沉郁深婉,曲则贵诙谐浅俗。可是我们看了这首小令《秋江忆别》,几乎与词差不多。何者?以其风格清丽婉美,稍近乎雅也。
这首曲子的雅,首先表现在写情的角度上。它写离别,既不从正面写,也不从现时写,而是在回忆中进行追叙。整篇的构思,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忆”字。别时的场景,别时的人物,别时的情绪,都在记忆的屏幕上,逐次展现。全曲有感情的深度,有曲折的韵致,读之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不尽的回味。
对客观景物作精心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也是这首曲子化俗为雅的一种手段。此刻,曲子中的主人翁来到江边,时当秋季,天色近晚,只见秋水苍苍,天空杳邈,落日衔山,行行大雁向南方飞去。这里用字不多,非常凝练地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水画。清人刘熙载说:“词如诗,曲如赋;赋可补诗之不足者也。”(《艺概·词曲概》)词如诗者,因其多用比兴;曲如赋者,因其多用赋体。这首曲子用的就是赋体,它把当时的景色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一一勾画出来,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然而这种赋体,并不限于直陈其事,而是把当时的景物作了精心的选择与提炼。“晚天长”,写广阔的天幕作为总的背景;“秋水苍”,写人物所在之处的近景;“山腰”二句则点染了色彩鲜明的中景,特别是“雁背斜阳”一句,非常富有诗意,此句语本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试想,大雁在低空飞翔,由于阳光的折射,翅上闪烁着熠熠霞光。这景色有多美,这笔致又多么细,这情韵又多么雅!作者以词语入曲,仅仅省略几字,便显得自然而又贴切,使原本俚俗的曲子,一变而为雅调,不能不使人叹服其艺术手法的高明。
“忆别”是本曲的重点,前面的景色描写,主要在于铺垫,为人物的“忆别”布置一个合理的抒情环境。旧地重临,昨梦前尘,宛然在目,主人公不禁引起满腔的悲怆。他仿佛看到昔日的恋人,在此江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而在上船之前,饯别之际,他满满地斟上一杯苦酒,频频劝他的恋人饮下。恋人则轻启朱唇,唱了一首别曲,表现了难分难舍的情意。按“璧月词”,语本《陈书·张贵妃传》中之〔玉树后庭花〕曲:“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月圆如璧,乃是团圆的象征。偏偏在那离别的时刻,唱着这团圆的曲子,对他们这对行将分手的恋人来说,无异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离人当此,情何以堪!免不了两行热泪,潸然流下,湿透衣衫。在回忆中出现的这些镜头,是极其感人的,它和秦少游〔江城子〕词中所写的“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当年曾为系归舟”;以及姜白石〔杏花天影〕词中所写的“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情境颇相似,手法也相近,都是触景生情,由今思昔。然而此曲却具体得多,因而也自有其独特的感人力量。由于所写的情境和所用的手法,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词,因而也加强了这首曲子的雅气。
煞尾三句,用了排比的手法,妙在字面上都是用美丽的禽鸟,而且都是鸟类中的匹偶。“钗分凤凰”,是说凤凰钗被擘成两股;“杯斟鹦鹉”,是说状如鹦鹉的酒杯,李白曾有《襄阳歌》云:“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元人睢景臣〔一枝花〕《题情》也有类似的句子:“被冷鸳鸯锦,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也许由于是残曲,故只见错金组绣,形如装饰品,而缺乏血肉与灵魂。此曲则用以写人,写人之感情,因此通过这些物象,我们似乎感觉到人物脉搏的跳动。生活中一对情人被活活拆开,已足伤怀;自然界中(或实物中)的匹鸟也被分成两半,更是渲染了一股浓重的气氛,令人凄楚难忍。古人认为作曲“语意既忌占实,又忌落空;既怕罣漏,又怕夹杂,此为大要。”(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其意亦如填词:“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张炎《词源》卷下)词曲都属于歌唱的艺术,故而在作法上是相通的。这首曲子,前面写朱唇唱曲,泪湿罗裳,比较“占实”;而煞尾三句则跌入“落空”,于是虚实相生,极空灵骚雅之致,给人以思致杳渺、优游不竭、曲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若付之雪儿,定有余音绕梁的妙趣。
(徐培均)
〔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燕子是非常惹人喜爱的小鸟。它颜色鲜明,体形灵巧,叫声似儿语呢喃,娇恰动听。尤其爱飞入屋梁筑巢,依依可人。且以时来去,与人们对时令的敏感、对离合的悲欢容易发生联系,所以燕子早就成为诗人笔下的爱物。早在《诗经》中就有了“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等描写。自从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著名的怀古诗之后,燕子又成为感叹兴亡的象征物。刘作脍炙人口,后人趋之步之者不少。但名作在前,不要说超越,写出自己的特色也非易事。这首小令在寓意上与刘作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感慨盛衰兴亡,在表现方面,也有意蹈袭刘句,使我们读着便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的感觉。但是它并不令人觉得雷同、陈旧,读来给人以“千秋观里逢新燕”(宋陆游《春游》)的新鲜感。这成就便很难得。我以为这首曲的新鲜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突出了燕子的形象。在刘诗中燕子与野草、夕阳等是作为乌衣巷边许多景物之一被写到的,当然是重点,但仍不是唯一歌咏的对象;其次,在手法上主要是记叙燕子的行踪,描绘的成分不浓。而这首曲以“燕子”为题,它就成了全曲的中心形象,曲中用了大半篇幅刻画燕子。首二句写燕子的来去。燕子是候鸟,春来秋去,与乡村社日并无直接关系。但燕子却有“社燕”的“封号”,人们说它是“春社来,秋社去”。春社按习俗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燕子来去大致在此前后,却并非准在这一天。但人们的印象并非无缘无故。因为社日是农民祈祷丰年,感谢神祇的日子,盛大而又欢乐。带着喜悦的心情,人们也就赋予燕子社来社去的品格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现成语信手拈来尚不足为奇,而下一句“年年来去搬寒热”,却是非常新鲜奇特的想象。燕子趋热避寒被说成是在搬运寒热。这想象并非无据,它与热俱来,与寒俱去嘛!着一“搬”字,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然而作者的命意却并非在于歌咏燕子,而在于说明:在这年复一年的搬运之中,时光流逝了,朝代更替了;盛的衰了,衰的盛了,而燕子却依然如故。它们“语喃喃,忙劫劫”,他们窃窃私语些什么,在春风中飞来飞去做什么呢?原来是在找寻它们曾经筑过巢的王谢家的画堂。这一“寻”字比仅用“飞”字,蕴意就丰富多了。它包含它们曾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意思,也包含飞来飞去寻找的过程,以及王谢之家已经不存在了等多重蕴意。“巷陌乌衣夕照斜”只将“乌衣巷口夕阳斜”句略略改动,作为前面描写的燕子的背景,在结构上也与刘诗先描写背景有所不同,使燕子的形象更为突出了。
其二是散曲的风格特点与诗也不同。《乌衣巷》诗虽然自然流畅,仍然是较为含蓄的。诗中并没有出现“兴”“亡”等字样,而感慨就寄寓在野草、夕阳等意象和它们构成的境界中。对燕子,用“飞入”隐去了“寻”的过程。而散曲对燕子形象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为有力。这种作法在元散曲中并非仅见,还有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潼关怀古〕)。张句直接发议论,意思更显明尖锐,这首小令仍就燕子生发,说燕子春去秋来,见了许多兴亡更替,也尽由它们去评说,这就避免了作者自己的感慨议论,而具有了委婉的风致。与张养浩散曲相比各有特点,而与刘禹锡诗相比,仍然是散曲的风味。
(姚品文)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散曲名家张养浩用〔山坡羊〕写过九首《怀古》,以《潼关》一首,最为著名;赵善庆的这首《长安怀古》可谓与之同曲而同工。骊山在长安附近的临潼县东南;渭水环绕着长安。这一山一水,用“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这历代古都形势之险峻、景色之壮丽,全都烘托而出。此种手法与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词起句“准左名都,竹西佳处”,极为相似;皆以重拙之笔开篇,而与后面的残破之景、黍离之悲形成强烈的反跌。“山河百二还如旧”,“山河”泛指古代秦国险要之地(外有黄河,内有华山)。“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意谓秦国地处险要,二万人足以当诸侯百万人。今天呢?长安形势,只有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了。“还如旧”三字,顿挫有力,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之情,尽在其中。后面的“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所有”,一气而下,倾吐出作者由今思昔而产生的慨叹、感伤和悲愤。往日秦汉隋唐繁华似锦的都城,今朝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冷落凄凉。“狐兔悲,草木秋”是作者当时所见的景象,这同长安一带具山河之险的优越形势,形成强烈的对照,山河依旧,而“秦宫隋苑”、“唐阙汉陵”——历史上以长安为都的王朝和它们的君主,如秦皇、汉武、隋文、唐宗,曾几何时,赫赫扬扬,如今不是烟消云散,什么也没了吗?!正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云“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其中有作者吊古伤今,为历史人物慨叹的情绪;亦含有对历代统治者花费浩大的人力物力,兴建了豪奢的宫苑阙陵,但在改朝换代中往往化为灰烬而表现出的愤懑。作者写这两句时,秦隋并提,斥之为“徒遗臭”,谴责的成分较重,这大概是因为秦始皇、隋炀帝是著名的穷奢极侈的暴君,而秦、隋两朝又短暂早亡之故。对汉唐就要客气些,只说“何处有”。当然,在抒发今昔兴亡之感的同时,也夹杂着作者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徒唤奈何的人生观。最后两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作者从怀古的沉思中复又回到眼前的景中来,经过一番遐想,再看那“横岫”的骊山,似乎也在怀古而生恨发愁;“环秀”的渭水,好像也因怀古而汩汩叹息。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然而,“古”只能供“怀”不能再回生,水也罢,山也罢,就如同人只能发怀古之幽思一样,也只能“空自愁”,“空自流”!这首小令以山水起,又以山水结,起是写实景;结是景生情,由景而情,前后呼应,在结构上严谨而巧妙,格调上也深沉而苍凉。
(唐永德)
〔越调〕凭阑人·春日怀古
赵善庆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铜雀台、金谷园是东汉末至西晋时两大名胜,由于它们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联在一起,历朝列代,不知有多少诗人曾以它们作为怀古伤今的题目。到元朝赵善庆的时代,已历千载有余,时光消磨,战祸摧残,它们早已倾圮坍毁,遗迹也几乎荡然,但仍为人们吟咏感伤不已。有感于此,赵善庆写了这首小令。
铜雀台在古邺城,即今河北临漳县,是魏武帝曹操所建。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210),冬,作铜爵(即雀)台。”曹操自汉灵帝光和末年讨黄巾起家,二十余年间,诛董卓,破袁绍,征乌桓,伐张绣、刘表、刘备等,取得巨大成功,正处于英雄霸业的顶峰时期。铜雀台可说是他为自己功业树立的纪念碑。《三国志·陈思王传》载:“时邺铜雀台新成,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可见曹操当时意气之飞扬。曹丕、曹植各有《登台赋》,丕句有:“飞阁窟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植句有:“建高殿之嵯峨,浮双阙乎太清”,铜雀台之壮观也足以显示曹操雄视中国的气象。然而不过十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笃,弥留之际,命伎人“对铜雀台八尺繐帐,向帐作伎;时时登铜雀台,望吾墓田”(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遗命中揭示的矛盾是充满辛酸的,这就成为千年来咏铜雀台诗歌的基调。“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梁江淹《铜爵妓》);“凄凉铜雀晚,摇落墓田通”(陈张正见《铜雀妓》);“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唐沈佺期《铜雀台》诗);“黄沙日傍荒台落,绿树人穿废苑行”(宋刘子翚《过邺中》)。宋之后台已无存,只有台瓦作砚流传人间,咏铜雀砚的诗歌也充满哀音。如元李序:“铜雀台倾见荒土,月黑妖狐上台舞。千年瓴甋堕人间,瑟瑟台花暗秋雨。”
金谷园是西晋首富石崇的别墅。石崇曾经与得到当皇帝的外甥司马炎支持的王恺争奢斗豪。他在洛阳西北金谷涧中建此别庐,冠绝一时。自序云:“余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木草药之属。”园中还置大批歌妓,其中有用三斛珍珠买来的美女绿珠。他日引宾客,歌舞终宵,极尽奢侈享乐之能事。然而乐极哀来。赵王嬖人孙秀索绿珠不得,陷死石崇,绿珠亦坠楼以殉。历代咏叹金谷园及绿珠事的诗歌也很多。北周庾信有《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李白诗:“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元宋无:“年来金谷园中燕,衔取香泥葬落花。”至清代曹雪芹还通过《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口叹出:“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以上所举,只不过贝海拾珠,亦足见“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信不谬矣!
〔凭栏人〕正格不要求两两相对,但这只小令是两句七言合璧对,两句五言流水对,属对甚工。短短四句,概括性很强,具有很大容量。前两句用典很典型。铜雀台中的曹操是英雄,金谷园中的石崇是豪富。过去的人们汲汲追求的无非名与利二事,这里都用今昔对比给予否定。用词也很准确。如“空”“荒”二字,不只是对现状的描写,也是对历史过程的表述。“转头”表示快,“断肠”表现悲,都精炼而富于形象性。
(姚品文)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湘阴(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濒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秋天,作者行经湘阴道上:山岫(峰)兰翠,沙洲(水边沙地)草绿,橘柚青黄,蒹葭(芦苇)苍苍。美丽宜人的景色,使行路的作者自然地生发出喜悦舒畅之情,写下了这首小令。秋天,万物开始凋零,一般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但是,赵善庆笔下的秋景,却仍然是生气勃勃,色彩绚丽,很少有金秋的肃杀之气。开头两句“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山对面”是指作者“面对山”,只见峰峦起伏,满眼尽是兰翠,一个“堆”字,把那郁郁葱葱的浓重色彩渲染出来了;一个“染”字,亦形象地描写出大片沙洲尽为茂密的绿草所笼罩。“齐腰”,不仅透出草之深高,而且与上句“对面”相应,把作者的主观感受放了进去,自然也就把他的情绪悄悄地透露了出来。这开头两句所写景色极佳,但还没有点出秋天的特征,三四两句则秋意俱出:“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金秋成熟的橘柚,果实累累,青黄驳杂,圆润鲜艳,傲然于秋风之中,成了秋色的象征。李白歌颂秋景,写过“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诗句;苏轼更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之句。所不同者,李、苏的笔下都是深秋,而这首小令描写的则是初秋或仲秋,用一个“青”字来形容“橘柚”极当。湘江岸边,新雨之后的芦苇,丛丛花开(“秀”在这里指草木开花),更是充满清新爽朗的秋意。细玩“傲霜”、“濯雨”,能感觉出这两句不仅贴切地写出了南方秋日的特定景色;而且还流露出作者流连于此境中的喜悦心情。如果说,前两句写的是较高而广的远景,那么这后两句就是较逼前的近景,而“隔沧波隐隐江楼”则是由近及远,远近皆收。作者伫立江边,纵目远眺,越过浩渺的江面,观赏隐隐约约矗立在对岸的高楼,既点出了江,又使原来的境界更加开阔;同时,作者凝神遐想的神态似乎出现在我们面前。忽然,“几叶儿传黄败柳”,落入作者的眼帘,噢!毕竟是秋天了,万物开始凋零了,虽然是“几叶儿”,然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啊!浩渺万顷的潇湘(还应连上洞庭湖吧),在这“几叶儿传黄败柳”的点染下,秋意秋色分外浓郁了。“点破”一词尤妙,使人产生一种既突然而又顺乎自然之感,仿佛诗人看了前面许多旺盛景物,还没有意识到草木摇落的秋天已经到来,只是看到几叶败柳之后才恍然大悟一样,这瞬间的发现,为这首小令增添了悠远的抒情味。
这首小令把在一般诗人笔下悲凉的秋景,写得高远开阔,生气勃勃,色彩浓丽,调子明朗,令人赏心悦目;只是在最后才透露出一点悲秋的感受,而使全曲波澜顿生。这,也可以说正是它的特色吧。
(唐永德)
〔双调〕折桂令·西湖
赵善庆
问六桥何处堪夸?十里晴湖,二月韶华。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杯泛流霞,板撒红牙。紫陌游人,画舫娇娃。
杭州西湖在宋宁宗时已有“十景”之说,到了元代,又有“钱塘十景”,并称“西湖双十景”。“六桥烟柳”即是其中一景。从这一景的题名来看,大概六桥一带柳树颇多,到了春天,柳丝吐翠,远远看去,绿烟笼罩,春意盎然。这首小令写西湖景象,以“问六桥”起句,举一景而点出西湖;并且用向六桥问的方式,提出“何处堪夸”,对后面描述的西湖景色已流露出赞叹之意。另外,这样写比开篇就直说要委婉些,多一层情趣,更易吸引人。“何处”在这儿不仅指“何地”,亦有“何时”的意思在内。所以,接下来“十里晴湖,二月韶华”,先概略地总述一笔,春光明媚的二月,十里西湖,天空晴朗,波光潋滟。这里,作者强调了“晴湖”,特别点出“二月韶华”,实即暗示出这是最美地方的最好时光,怎不“堪夸”?
总述以后,作者分层次地对西湖美景进行具体描绘。“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连用三个排句,鼎足相对写的是自然景色,以“浓淡”二字形容西湖周遭大大小小的山峰,可谓精当之至:晴日下的山峰呈现出青紫色,远处的色彩浅淡,近处的色彩深浓,放眼看去,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美不胜收。中国画的水墨山水,描摹山峰时,即用浓淡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效果极佳。作者在此用“浓淡”二字,深得水墨山水之妙趣。“高低杨柳”则画出了在春风中摆动的杨枝柳条,参差披拂,绿浪上下。“远近桃花”,“远近”应理解为远远近近,处处皆是桃花,如蒸霞喷火,艳丽动人。这三句写了青山、绿柳、红桃,色彩鲜艳绚丽。“浓淡”、“高低”、“远近”,均为反义组合,看起来美,读来好听。“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由自然景色转为人工风光。西湖附近,依山傍水建有寺庙,山旁水边,矗立着寺庙的高塔;城郭与乡村之间,坐落着红墙绿瓦的深宅大院和竹篱茅舍的农户之家。这些寺塔房舍点缀在水光山色、绿树红花的自然景色之间,为西湖景致更增添了几分雅趣。最后四句“杯泛流霞,板撒红牙。紫陌游人,画舫娇娃”,由描写寺塔人家又进一层刻画游湖之人和湖上繁华热闹的情景:大道上游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湖面上五彩缤纷的游船随波荡漾,娇艳的歌女们随着红色檀板的节拍唱着动听的歌曲,游客们边听边品味着杯中的美酒。
这首描写西湖的小令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静到动,层层推进,最后构成一幅层次清晰,布局匀称的画面,幽雅的静景和湖上的活动亦很协调。另外,除首句设问总领之外,其余通篇对仗皆十分工稳,色彩浓艳,音调明朗。整首曲子洋溢着一股春日勃兴的气氛。
(唐永德)
〔双调〕折桂令·湖山堂
赵善庆
八窗开水月交光。诗酒坛台,莺燕排场。歌扇摇风,梨云飘雪,粉黛生香。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花妒幽芳,人换宫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
湖山堂不见于记载。元王举之〔折桂令〕《怀钱塘》小令有“记湖山堂上春行。花港观鱼,柳巷闻莺。一派湖光……”句,因知此堂在杭州西湖上。又从本曲“白头民犹说新堂”句,知堂应建于南宋末年。南宋朝廷偏安江左,建都临安,虽金元先后胁迫,国无宁日,但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还在迷恋湖光山色、红粉佳人,以至建台筑馆,征欢逐乐,最终亡国于元蒙之手。江山易主,湖光依旧,元代多少知识分子未尝不睹物感旧,思念前朝。只是高压之下,难以正面言说而已。由宋入元的著名诗人戴表元曾在杭州写过一首《感旧歌者》诗:“牡丹红头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樽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故国之思,溢于言表。赵善庆这首散曲命意与这首诗实异曲而同调,只是更加隐约其辞而已。
这首曲咏湖山堂,重点在咏堂内歌舞,并由此生发感慨。于堂外湖光山色则基本不着笔墨,只于开头点明一句:“水月交光”,且系从所开之窗户看出,立足于湖山堂便十分清楚。不过虽只四字,概括力却很强。首先点明时间是在夜晚。夜晚景物大部在暗中,只有一片湖水在月光照耀下浮光跃金,这描写不仅突出了西湖夜色的特征,也给以下描写堂内诗酒歌舞描绘了一个灿烂的背景。以下五句便集中对堂内活动的铺排。“诗酒坛台”,说明堂内享乐生活的主人是一些文人。当然,不是官僚,也是贵族。他们吟诗饮酒,观看歌舞排场。“莺燕”代指歌儿舞女们。“歌扇摇风”,可见歌儿之多,歌唱之频。晏几道有“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的名句。“梨云飘雪”写舞女们洁白的舞衣舞袖以至白晳的肌肤,舞蹈时如同“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飞云卷雪般在空中飘撒。她们所施的粉黛发出阵阵幽香。这样的场面如何不令赏者心醉神迷!此时作者的心绪却离开了这热闹的歌舞场。他的思绪伸向了时代的纵深:曾几何时,这里不还是南宋贵人们绿杯红袖、轻歌曼舞的楼台吗?可现在歌台犹在,江山已经换主了。而现在还有些南宋遗民,在念念不忘湖山堂当年落成的盛况,这情景正如当年安史乱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一样。只是安史乱后,天下还是李家天下,如今邦国易姓,其痛楚当又有过之无不及了。“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形式上工整的对偶,含着内容上的尖锐对照,从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感叹。这种思考和感叹也许不仅是对旧邦的追念、惋惜,也含有对新朝难免走上老路的某些警策之意。以下又回到眼前:“花妒幽芳”,眼前这些美人连花也要妒忌了,她们可能比当年宋朝的歌妓们还要打扮得美些。不过宫妆式样也不相同了,现在的时髦舞服是蒙古族宫廷风味呢。面对着这一切,人们能只沉浸在眼前欢乐之中,不生出感慨吗?这句话作者没有说出,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言外有意:人们是不会对“兴亡”无动于衷的。“湖山”照应开头,又回到出发点:西湖景色。不过此时作者胸中已不仅是一片水月交辉的美景,而已是心潮澎湃了。
(姚品文)
〔双调〕庆东原·泊罗阳驿
赵善庆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这首小令写秋夜旅邸情思。罗阳不知今在何处,当是远离作者故乡的一个小驿站所在。作者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奔走天涯,不得返回故里,此刻仍在羁旅之中。秋气清冷,长夜难寐,不觉思绪纷然。
“砧声住,蛩韵切”是秋夜景况。北方寒冬将届,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要到河边捣练以备制冬衣。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萧索秋高暮,砧杵鸣四邻。”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诗:“千家砧杵共秋声。”故写砧声即是写秋。蛩,即蟋蟀,更是人所熟悉的秋声。同时两句写声音又都是为了写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这秋夜何等闹热!而此地此时,砧声已住,已是万籁俱寂了。说寂也未真寂,因为蛩鸣之声尚不绝于耳。但正因为寂静,小虫的唧唧声才如此响亮真切。所以写蛩声、写砧声,都是为了写寂静。下一句便直接点出“静寥寥”和“清秋夜”的客观环境。秋夜有许多景物可写。如写皓月,写寒塘,写疏枝,写落木,为什么只写砧声、蛩韵?这句中的“门掩”二字将底蕴和盘托出:原来作者并未至屋外领略秋色,而是人在屋内,把秋的凄清掩在门外了。但秋未被掩住,它通过声音,阵阵传来。只此已令人难以为情,如见秋色,更何以堪?所以“门掩”可谓有意,并非无心。以下三句粘住“秋”字,写出心绪的复杂。秋心者,愁也,“离人心上秋”即谓愁。凤阙是京城、朝廷的代称。这句说明作者此时仍然心系国事,不能舍弃。雁堞,谓城墙雉堞如雁阵状,当指作者为官或常年居住的城池。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典。作者多年在外或为国事,或为功名,劳碌奔走,岁月流逝,事业未成,有家难归,故而产生人生如梦的感觉。似梦非梦,迷离惝恍,这纷繁无尽的思绪可能作者自己也理不清楚,但其中最为沉重的乃是乡思。十年来,不知有过多少对故乡山水的怀想,对亲人的无穷思念,孩提时的憧憬,成长后的奋发……经过多年世间的陶冶磨炼,它们都化为珍贵的记忆,深藏于胸际,而此时却在这小小邮亭(即驿站)里,在一轮秋月的牵动下,一起涌上心头。“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一联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此刻的情景,从而有力地收束了全曲。
(姚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