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学士
【作者小传】
名氏生平不详。《全元散曲·续补遗》录存其套数二套,均从罗振玉旧藏钞本《阳春白雪》中辑得。
〔仙吕〕点绛唇
王大学士
丰稔年华,酒旗斜插,茅檐下。小桥流水人一家,一带山如画。
〔混江龙〕桔槔闲挂,呼童汲水旋烹茶。柔桑荏苒,古柏槎牙。雾锁草桥三四横,烟笼茅舍数十家。岗盘曲,畎兜答,莺迁乔木丘冢。一个鸥鹭水面,雁落平沙。喧檐宿雀,啼树栖鸦。柴扉吠犬,鼓吹鸣蛙。侬家鹦鹉洲,不入麒麟画。百姓每讴歌鼓腹,一弄儿笑语喧哗。
〔油葫芦〕刚见一百个儿童刁刁厥厥的耍,更那堪景物佳。一个将[尧民歌]乱唱的令儿差,一个是颩扑冬冬擂鼓无高下,一个支周知挣羌管吹难收煞。一个水盆里击着料瓜,一个拖床上拍着布瓦。一个一张锨舞得了千斤乍,一个学舞斗虾䗫。
〔天下乐〕一个道一阵黄风一阵沙,一个天生丑势煞,一个无店三碌轴上闲坐衙。一个将斤斗翻,一个将背抛打,一个响扑儿学咯牙。
〔那吒令〕一个向瓜田里坐树乱扯,一个向枣树上胡颩乱打,一个向古墓上翻砖弄瓦。一个扯着衣衫,一个揪住棍把,一个播土扬沙。
〔鹊踏枝〕一个眼麻花,一个手支沙,一个浅水涡里摸鳖捞虾,一个见麒麟打煞,一个舞着唱着匾担禾叉。
〔寄生草〕一个擎着山鹧,一个架着老鸦。一个向柳阴中笑把人头画,一个向桑园里学揭龟儿卦,一个向墙匡里引的芒郎骂。一个跳灰驴大闹麦场头,一个踏竹马偃卧在葫芦架。
〔金盏儿〕一个叫丫丫,一个笑呷呷。一个棘斜混倒上树千般耍,一个山声野调学唱搅筝琶。一个斗巨子抢了嘴问,一个竖直立的磕了门牙。一个无人处寻豆角,一个背地里咽生瓜。
〔村里迓古〕一个放顽撒泼,一个唱歌厮骂。一个村村棒棒牛撒橛乔画,一个狗打肝腌臢相欠欠答答。一个弹的捹,一个舞的虾。一个唱的哑,一个水底浑如纳瓜。
〔元和令〕一个舞乔捉蛇呆木答,一个舞尿里蛆的法刀把,一个跳百索攧背儿仰剌叉。一个一个儿窝的眼又瞎,一个将纸鸦儿放起盼的人眼睛花,一个递撇牛的没乱杀。
〔上马娇〕一个村,一个又沙,一个丑嘴脸特胡沙。一个将花桑树纽捏搬调话,一个打和的差,一个不剌着簸箕拨琵琶。
〔胜葫芦〕一个恐惊林外野人家,一个道休厮闹,一个道嗟牙。一个赛牛王香纸方烧罢。一个将磁瓯瓦钵,一个不门清光滑辣,一个没鼻子喃浑 。
〔后庭花〕一个掬蝙蝠踏破瓦,一个竖牵牛扯了尾拔。一个摸鹁鸽掀翻盖,一个打斑鸠的击碎 。一个岸边打滑擦,一个头尖眼大。一个莎岗上扑马扎,一个游泥蚌蛤䗫。一个柳堤边钓水扎,一个沙湍上烧黄鳝,一个膊项上瘿疙疸。一个唇缺丑势煞,一个磨𥋲的特剌查。一个做生活的不颗恰,一个觅虱子头上掐。一个编蒲笠特抹答,一个鞭牛叱咤。
〔青歌儿〕一个牛斤,一个谎诈。一个光答答又无头发,一个蒙松雨里种芝麻。一个兜答,一个奸滑。一个交加,一个皱查。这一坐乔民闹交加,定害的爷娘骂。
〔尾〕一个潜立在晚风前,一个暗约在斜阳下。一个见厮抵拽着棒打,一个恋汀洲蓼岸芦花。一个映着蒹葭,一个收拾罢钓鱼艖,一个笑指疏篱噪晚鸦,一个绿蓑斜挂,一个倒骑牛背入烟霞。
王大学士这位元代散曲作家,以前不为人所知。一九八〇年春,辽宁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残本明抄《阳春白雪》。其中有王大学士的两套〔点绛唇〕套曲,一套由七支曲子组成,一套由十五支曲子组成,写的都是农村儿童的嬉戏情态,堪称散曲中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佳作。这里选的是后一首。
元以前的古典诗歌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描写儿童情态的作品或作品片断。西晋诗人左思的《娇女诗》是较早的一首。此外诗中如杜甫《北征》写两个小女:“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李商隐《骄儿诗》写自己宠爱的小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截得青筼筜(竹),骑走恣唐突。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词中如辛弃疾〔清平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或幽默,或清新,描摹儿童情态都能栩栩如生。但与前人这些名作相比,王大学士的这套套曲仍然毫不逊色,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特色之一是画面开阔,形象丰富。套曲除开头的〔点绛唇〕、〔混江龙〕二支写的是儿童活动的背景以外,余下的十三支都是描摹儿童戏耍的情态,所写的恰好是一百个儿童,而且都是男孩。读者阅读这套套曲,仿佛是在展玩一幅儿童嬉戏图的长卷,觉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民间年画中有《十子夺鹊争梅》、《榴开百子》等作品。这套套曲可以称为以语言描绘出来的《百子图》。在一篇作品中同时出现一百个儿童的具体形象,这在诗词中尚无先例。而如此洋洋大观的铺陈描述,在赋中倒是时有所见。前人说“词如诗,曲如赋”(刘熙载《艺概》),这一特点在这套套曲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这套套曲出现的儿童形象众多,所以他们摹仿的对象也是极为广泛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套曲不仅是一幅情趣盎然的百子游戏图,而且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农村风俗画。其中所反映的乡村民俗是多方面的:“寻豆角”,“编蒲笠”,“鞭牛”,“种芝麻”,这是农事;“揭龟儿卦”,“赛牛王香纸方烧罢”,这是占卜祭赛,旧日乡村有牛王会,纪念牛王大帝,即西汉宣帝时教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渤海太守龚遂;“将尧民歌乱唱”,“学舞斗虾䗫”,“学唱搅筝琶”,“舞乔捉蛇”,这是歌舞,北曲中有尧民歌、斗虾䗫、乔捉蛇、搅筝琶等曲牌,又院本“冲撞引首”中也有乔捉蛇。此外〔天下乐〕一曲中“一个道一阵黄风一阵沙”,可能就是“冲撞引首”中之“黄风荡荡”;“跳百索攧背儿”,这是杂技中的绳技;“咽生瓜”,“烧黄鳝”,“不门清光滑辣”,这是饮食,“清光滑辣”,是指酒的色味俱佳。所有这些,都使读者在阅读这套套曲的时候仿佛有一股浓郁的元代乡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特色之二是纯用白描,声态并作。要把一百个儿童的具体形象编织在一幅画面中,使其不致像断线之珠一样散漫无归,必须拎出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使其有一条线索贯串始终。这一共同特点便是〔油葫芦〕开始第一句:“刚见一百个儿童刁刁厥厥的耍。”“刚见”,犹言“只见”。“刁刁厥厥”,意为刁泼强悍,这里是活泼顽皮之意。“耍”,而且是“刁刁厥厥的耍”,充满活力。天不怕地不怕,正是这一百个儿童的共同特点,也是贯串全篇的一条线索。
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得到表现。作者笔下的这一百个儿童,都爱“耍”,都“刁刁厥厥”,但“耍”的方式彼此不同,“刁刁厥厥”的表现形式也各各有异。作者运用娴熟的白描手法,对于每一个儿童,只用一句话,就勾勒出他的神情,摄取下他的动作,不论是声的描摹,还是态的描绘,都能简洁传神,惟妙惟肖。如〔油葫芦〕中的“一个将〔尧民歌〕乱唱的令儿差,一个是颩扑冬冬擂鼓无高下,一个支周知挣羌管吹难收煞。一个水盆里击着料瓜,一个拖床上拍着布瓦。一个一张 舞得了千斤乍,一个学舞斗虾䗫”,写一群顽童在一起又歌又舞,他们咧起嘴巴乱唱,把鼓儿擂得震天价响,羌管吹得尖利刺耳,还随手抓起手边的东西当作乐器乱敲一气。就在这喧嚣而又热烈的伴奏中,一个男孩把木 拿在手里飞快地舞着,另一个则神气活现地学跳斗虾䗫舞。又如〔寄生草〕:“一个擎着山鹧,一个架着老鸦。一个向柳阴中笑把人头画,一个向桑园中学揭龟儿卦。一个向墙匡里引的芒郎骂。一个跳灰驴大闹麦场头,一个踏竹马偃卧在葫芦架。”两个孩子在玩鸟:一个在柳阴中捉弄那酣睡者,脸上还露出狡黠的笑容;一个在桑园里学着用乌龟壳算卦;一个在麦场上追逐,拼命要跳上灰驴;一个骑着竹马狂奔,在葫芦架旁摔了一跤。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向墙匡里引的芒郎(农夫)骂”,这个儿童到底干了什么,作者并未明写,但“芒郎骂”这个反应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小家伙又在调皮捣蛋了。这样的写法一笔而两面俱到,真是再简洁不过,这也是白描手法特有的神韵。
特色之三是动静交错,相得益彰。这套套曲整个画面给予读者的主要印象是富有动态的美感。但艺术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动与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静,动也无从表现。本篇作者深谙此中三昧,他的笔下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静衬动,相得益彰。具体说来,有这样三个层次:首先,背景的描写是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其中“柔桑荏苒,古柏槎牙。雾锁草桥三四横,烟笼茅舍数十家。岗盘曲畎兜答(田沟弯曲),莺迁乔木丘冢”直至“鸥鹭水面,雁落平沙”,基本上是静态描绘,它对于群童嬉戏的动态画面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次,在十三支写儿童嬉戏的曲子中,绝大部分是以动为主,但也有少数是以静为主的。如〔尾〕:“一个潜立在晚风前,一个暗约在斜阳下。一个见厮抵拽着棒打,一个恋汀洲蓼岸芦花。一个映着蒹葭,一个收拾罢钓鱼艖,一个笑指疏篱噪晚鸦,一个绿蓑斜挂,一个倒骑牛背入烟霞。”此曲基本上是以夕阳晚照为背景的静态剪影,或为幅度较小的动作,与前面十二首形成一种对比。再次,一支曲子中也有动与静的结合。如〔天下乐〕:“一个道一阵黄风一阵沙,一个天生丑势煞,一个无店三碌轴上闲坐衙。一个将斤斗番,一个将背抛打,一个响扑儿学咯牙。”其中“一个天生丑势煞”,写一个儿童是天生的丑模样;“一个无店三碌轴上闲坐衙”,写一个儿童无所事事,闲坐在碾场的石磙上面,这些都属于静态的相貌或状态描绘。动静的穿插和交错,使得全篇的形象描绘有起伏,有波澜,具备一种内在的节奏感,避免了板滞单调,增添了灵动之气。
特色之四是语言泼辣尖新,谐谑风趣。为了表现农村顽童那种伶俐天真、活泼好动的性格,作者选用了大量动态感很强而又极其形象化的词语。如:同是上树,有的是“坐树乱扯”,有的是向枣树上“胡颩乱打”,有的是“棘斜混倒上树千般耍”;同是在水边,有的是“浅水涡里摸鳖捞虾”,有的是“水底浑如纳瓜”(像瓜按到水里,一下子又浮起来),有的是“岸边打滑擦”(滑步),有的是“游泥蚌蛤䗫”,有的是“柳堤边钓水扎”;同是捉鸟捉虫,有的用“掬”,有的用“摸”,有的用“打”,有的用“扑”,一字之别,神态顿异,如画龙点睛,使得形象飞动,个性鲜明。各种俗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其中象声者如“颩扑冬冬”,“支周知挣”,“叫丫丫”,“笑呷呷”等,摹态者如“眼麻花”,“手支沙”,“呆木答”,“没乱杀”,“特胡沙”等,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增添了作品的风趣。
(赵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