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昱
【作者小传】
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喜狎游,作有不少散曲作品,在歌妓间传唱。晚年锐志读书,尤工于七言诗。现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中吕〕上小楼·隐居
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这首小令写隐居,先明确指出归隐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有如荆棘遍地丛生,使人寸步难行。“荆棘满途”实际上是历代不得志诗人所反复歌咏的“行路难”的另一种形象的说法,白居易《伤唐衢诗》中就有“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的诗句,当然任昱这里还是融入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既然官场如此丑恶黑暗,那么诗人就决心归隐,“蓬莱闲住”。这里的“蓬莱”可以有多种含义:一、指绍兴龙山下的蓬莱阁。这是当时一处风景名胜。由宋入元的词人周密就曾写过〔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的名作。任昱是这一带的人,他在蓬莱阁附近隐居,是可能的。二、指蓬莱仙山一样清幽的风景佳丽之所。任昱本人的〔一枝花〕《题东湖》套就称绍兴东湖为“壮观蓬莱地”,〔普天乐〕《花园改道院》也说:“得清闲便是蓬莱。”三、指蓬蒿草莱,隐者所处。由“蓬莱”一词过渡,便很自然地转入了下面三句:“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这三位历史人物隐居的事迹都是很著名的。作者选取了与这三位古人关系最密切的事物,来展现他们的品格风貌。诸葛亮躬耕南阳的那座茅庐,早已尽人皆知。陶渊明诗文中常提到松菊,如《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等。松菊成了诗人高洁胸怀的最好象征。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羹、鲈鱼之美,弃官而归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的。这三句亦虚亦实,既可视为虚写前贤之往事,亦可看作实写作者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趣。那简雅的草庐茅舍,美味的莼羹鲈鱼,亭亭如盖的青松,傲霜盛开的黄菊,身之所处,口之所食,目之所接,在在使诗人感觉亲切而惬意。而这些朴素简净的外在生活场景又恰恰与诗人清朗澄明的内心世界互相辉映。诗人既不随俗从流,亦不妄生功名利禄的非分之想,因而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高的风度。一任花开花落,春去春来,诗人总是淡泊而恬静地过着自己的隐居生活。
这首小令整个说来格调比较悠闲,与作者抒写的隐居情怀是适应的。“诸葛茅庐”一组鼎足对,亦人亦景,亦古亦今,铺叙充分,意境优美。“任年年落花飞絮”,一结余韵悠长。但从“荆棘”与“蓬莱”,“顺俗”“妄图”与“清高风度”的鲜明对比来看,诗人胸中仍然不时回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
(赵山林)
〔中吕〕红绣鞋·湖上
任昱
新亭馆相迎相送,古云山宜淡宜浓。画船归去有渔篷。随人松岭月,醒酒柳桥风。索新诗红袖拥。
“湖上”,具体何指呢?一开始,作者便巧妙地通过引典让人领悟:“古云山宜淡宜浓”。读者自然会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外,作者还有另外两支题名“湖上”的小令,一云“望西湖绿水如云”(〔折桂令〕),一云“携友过西泠”(〔寨儿令〕)。两相参照,可知所谓“湖上”乃指杭州西湖。
题为“湖上”,作者却不慌不忙从湖岸写起。“新亭馆相迎相送”,作者首先写了岸上亭馆主客迎送,相互寒暄的热闹场面。这本是西湖极为平常的景象,一般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而作者闲坐舟中,心神愉悦,不免为西湖司空见惯的人情风俗所吸引,故读来很有情致。再者,如果仅是“相送”,不免染上些黯然销魂的别愁,令人不快;却因还有“相迎”(所谓“乐莫乐兮新相知”),又给画面添了几分快意。这“相迎相送”,与下文“宜淡宜浓”照应,正是,西湖之上,雨也好,晴也好;送也好,迎也好……景物之乐,恰流露出作者心情之乐。“画船归去有渔篷”,作者将笔触落到湖上。西湖水面既有大户人家的彩船画舫,也有山野渔夫的舢板篷舟。“画船”诚能给湖上生色,但即使“画船归去”,还“有渔篷”呢,西湖并不因而减色。这是第三次写出作者心情的快乐。紧接二句是“随人松岭月,醒酒柳桥风”。前句得之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后句得之于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化用十分自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如此迷人的西湖夜色。谁能不为这良宵美景而性情摇荡,心醉神迷?难怪作者诗兴大发,于是便有了以下的“索新诗红袖拥”。句中用了“索”、“拥”两个动词,都很妥帖。在湖上不仅有风月作伴,还有红袖美人簇拥一旁。她们皆为作者诗名倾倒,争相索句。正是名士风流,写来何其得意!游湖之乐当极于此了,于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全曲作者通过自己眼光所及,由远及近,由湖畔到湖面再到舟中,写尽西湖风光与游湖盛况,而作者浪迹江湖、流连风月、偎红倚翠的风流俊爽之情,亦一一从中溢出。
《湖上》的风格雅致近于词。作者的笔调细腻而又凝练,虽选取了很多意象却又详略有致。一二句和四五句对偶工巧,而且将前人诗词名句信手拈来,稍加点化,顿成妙趣。
(秦岭梅)
〔双调〕沉醉东风·信笔
任昱
有待江山信美,无情岁月相催。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依旧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画里。
这是一首怨悱曲,嗟老叹世,语淡情浓。开头两句用杜甫《后游》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句意。“有待”者,有所期待也,指江山仿佛多情,待人欣赏。“信美”,真正美。美好江山多情,然岁月无情,催人老矣。二句对仗极工,领出全篇,已见诗人悲凉之情。以下三句,申足“无情岁月”之意。“东里”“西邻”,互文见义,讲的是同左邻右舍的往还,听他们谈古论今。可见诗人实在无所事事。“听渔樵讲些兴废”,元散曲中常见之句,其意多为兴废皆空,不过徒供渔樵谈资而已。而此曲中则颇含光阴迅疾,时不我待之意,故申出结尾二句。“依旧”句,改用马致远〔金字经〕中“困杀中原一布衣”的成句,表现自己无可奈何却又于心不甘的苦恼。眼看韶光流走,年华老大,辗转一生,到头来依然是一个布衣。想念及此,作者内心且悲且愤,故说“更休想麒麟画里”。麒麟阁在汉代未央宫中,宣帝时,曾画功臣霍光等十一人之像于其上,以示表彰。从结句看,任昱并不是不想建树功业,青史留名,只是条件有所限制,不能如愿罢了。任昱与曹明善、张可久同时,青年时写过些小曲,流布于歌妓中间,晚年才锐意读书。这支曲子当作于这一时期。作者于老暮之秋,感慨去日苦多,功业未就,眼看要潦倒终身了,情调消沉。作为汉族知识分子,他当然明白,要想凭文章经纶谋取功名富贵,完全不可能。元代明文规定:“试蒙生之法宜从宽,色目生稍加密,汉人则全。”(《元史·选举志》)既然如此,胡仔所谓“有用之材,一寓于声歌之末,以抒其抑郁感慨之怀”(《真珠船》),也就刚好跟任昱的情形吻合了。他的悲剧也就是时代的悲剧。
(林昭德 蒲健夫)
〔双调〕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
任昱
毳袍① 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注 〕①毳(cuì脆)袍:毛绒袍子。毳,鸟兽的细毛。
吉诚甫是来自西域的一位少数民族词曲家,生活在元代晚期,生平事迹不详。他游历过很多地方,大约也到过杭州,因此当时杭州曲家任昱、钟嗣成各写了一首〔折桂令〕对他表示颂扬,另外还有一首〔折桂令〕也是对他的赞辞,可惜作者姓名已不可考。三首〔折桂令〕词意相近,可能就是一次友好聚会上的唱和之作。
任昱此曲,一开始便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吉诚甫的风貌。这位来自西域的远方客人,穿着宽敞的毛绒袍子,他曾经游遍中原山川,如今又风尘仆仆,光临此地。“锦句诗余”三句,写吉诚甫的情趣:白天日丽风轻,彩云微度,你和朋友流连花径,乐而忘返;夜晚天宇澄静,璧月扬辉,你和友人吟咏啸歌,开怀畅饮。花前月下,到处都流传着你华美清丽的词曲篇章(此处“诗余”泛指词曲)。由此可以看出,吉诚甫也是一位放情山水、不慕名利的人物,所以与任昱、钟嗣成等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今乐府知音状元”二句,盛赞吉诚甫的艺术造诣。“今乐府”即元代盛行的曲,吉诚甫不但是“知音”,而且被推许为“状元”,可见他对音律是十分擅长的。钟嗣成〔折桂令〕说吉诚甫“律按玑衡,声应和铃,乐奏英茎”,也是同样的意思。“古词林”泛指古代词章,吉诚甫对古代词章博闻饱记,可见他对古代文学浸润之深,而这也正是他创作精美词曲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最后三句再以赞语作结。“三峡飞泉”出自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比拟吉诚甫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清词丽句层出不穷。“万籁号天”则是形容吉诚甫的词章清新流畅,富于自然情趣,堪称天籁。对于吉诚甫其人其才其作,作者过去早有所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愈加敬佩不已。这最后三句不仅对全篇赞辞作了意味深长的收束,而作者一种相见恨晚的感情,也就隐然寄寓其中了。
元代曲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而这种繁荣的局面正是各民族作者共同开创的。对于当时国内各民族文人的友好交往,这首小令保留了一份真实的艺术记录;对于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这首小令也提供了一份生动的例证。这无疑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赵山林)
〔双调〕清江引·题情
任昱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高官鼎内鱼,小吏罝① 中兔。争似闭门闲看书!
〔注 〕①罝(jū居):网。
元散曲中的“题情”,多为题咏男女恋情之作,本篇所抒写的,则是鄙弃仕途、赞美归隐之情。首句“南山豆苗荒数亩”,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及《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句,暗点出厌倦官场而欲隐居归去之意。下文“拂袖先归去”,便直抒胸臆。“拂袖”本来就与归隐有关,宋李曾伯《送周昞仲大卿归江西》诗:“历阶而上公卿易,拂袖以归韦布(皮带布衣,贫贱者所服)然。”此处既用“拂袖”“归去”反复言明,而中间又著一“先”字,一者可见归隐之心的急切;二者可见与那些至今执迷不悟的当局者相比,自己已先一步跳出了是非之地,因而内心感到庆幸。如今作者置身局外,回顾官场,越发觉得宦海浮沉,风波难测,随时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对此作者比喻为:“高官鼎内鱼,小吏罝中兔。”“鼎内鱼”出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这是形容人处境危险而不自知。鱼当然以翔跃于江河湖海者为怡然自得;陶渊明被迫出仕,已自比“池鱼”,屡兴“池鱼思旧渊”(《归园田居》之一)之叹;如今官居高位者,其处境何止仿佛“池鱼”而已,简直仿佛“鼎内鱼”,行将就烹而木然无知,甚或掉尾游戏,自以为得其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罝中兔”出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昔如水上鸥,今如罝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枉顾。”此处是比喻小吏处处仰人鼻息,受人驱使,而自身命运亦在他人掌握之中,安危莫卜,朝不虑夕。这两句属对工整,造意精警,是作者概括古今官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无数事实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可以说是为那些热衷仕途者下了一帖清凉剂。混迹仕途,如此束缚身心,甚至要以生命作赌注,不是太无乐趣、太不值得了吗?所以作者说:“争似闭门闲看书!”此一“闲”字宜著眼。“闲”可以是投闲置散之闲。自己已经脱离官场,从此无所事事,而看书可以消闲遣闷。以“闲”自许,本元散曲中所常见,而其中实寓英雄失路、报国无门之感慨。“闲”亦可以是闲情高致之闲。读书本是归隐闲居之一乐。陶渊明《读山海经》云:“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任昱本人晚年也曾锐志读书,并工七言诗,看来这首小令确实是融汇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感受的。
(赵山林)
〔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任昱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怀古与咏史不同,它往往要同具体的山川形胜相联系,故又称“登临怀古”。此曲为“钱塘怀古”。首先从钱塘的地理环境写起,用的是入手擒题的手法。
“吴山”,指杭州西湖东南、亦指钱塘江北岸一带山脉。“越山”指钱塘江南岸一带群山。因古时分属吴、越而得名。“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开篇二句,作者就向我们展现了山势环抱、江流绵绵的图景,并给这图景涂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山水无情,本无所谓凄凉不凄凉,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里已由山水景物兴起怀古之意,虽然造句空灵,没有任何具体的人事追忆,但联系钱塘之地理位置,仍有脉络可循。这里是吴、越故地,又是南宋建都之所。曾几何时,“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南宋王朝已与时消亡。吴越旧事,更是不堪追寻。一个“总”字,用得颇为概括精当,可见古往今来皆如此。正是:“昔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以下,作者用一工整的对偶句:“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分承首句“山”、“水”,继续将人们屡见不鲜的大江奔流、青山化雨的自然现象人格化,抒写自己的怀古之情。两句也许从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句意化出,但作者将愁与泪分别加进“今古”与“兴亡”,时空与内涵便比秦词深广得多。前言山水如愁眉苦脸,饱含凄凉之意。此进而用“山雨”、“江流”,将此凄凉意化为泪的洪流。在比喻上一脉相承,颇臻墨妙。“今——古”、“兴——亡”四字,概括力极强,将“怀古”题义极有力地抒写出来,使读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展开充分的联想。至此,一个沉吟江畔怀古伤今的作者自我形象也分明凸现了。末句忽然写江上的沙鸥,及其对人的嘲笑。古人认为沙鸥这种鸟最自由自在,甚至是隐士的象征。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又李白诗:“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作者这里化用前人诗词语意,既是以沙鸥的无心,反衬自己的善感;又是借沙鸥之自由,嘲笑自己为尘网羁绊,不得闲适。风趣幽默又感叹良深。从前四句的怀古看,他本是一个看穿世情的人,却又“闲不得”,大约还得为衣食生计奔波吧。
这首小令与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前半部分的作法相似,都以山水来言愁写泪,但美学风格却有庄与谐之别,体现了词与曲的差异。
(秦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