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

  下载全书

【作者小传】

字君美,杭州(今属浙江)人。与钟嗣成等友善。曾与范居中、黄天泽、沈拱合作杂剧《鹔鹴裘》,已佚。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王世贞《艺苑卮言》、清初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均认为南戏《拜月亭》为施惠所作。另据经增补的传抄本《传奇汇考标目》,尚有杂剧《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二种,今均不存。散曲仅存套数一套。

〔南吕〕一枝花·咏剑

施惠

离匣牛斗① 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② ,香檀杷虎口双吞玉,沙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

〔梁州〕金错落盘花扣挂,碧玲珑镂玉妆束,美名儿今古人争慕。弹鱼空馆,断蟒长途;逢贤把赠,遇寇即除。比莫邪③ 端的全殊,纵干将未必能如。曾遭遇诤朝谗烈士朱云,能回避叹苍穹雄夫项羽,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价孤④ ,世无。数十年是俺家藏物,吓人魂,射人目。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

〔尾声〕笑提常向尊前舞,醉解多从醒后赎,则为俺未遂封侯把它久担误。有一日修文用武,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

〔注 〕①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相传晋朝初年,斗宿和牛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的缘故。后果然在豫章丰城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后常用“牛斗之气”来写剑。事见《晋书·张华传》。②规模:形状。③莫邪:与后面的“干将”都是古代名剑。④价孤:价值高得少有。

这是一篇由三支曲子组成的套数,篇幅不算长,却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淋漓酣畅,堪称咏物佳作。

从结构上来看,全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支曲组成,分别渲染了剑的外在形象和身世来历的不凡。既着力刻画了它华美的外表,奕奕的神采,又铺叙了它离奇曲折的经历,从而使一把神异不凡的宝剑凸现在读者面前,紧扣了咏物的主题。第二部分,即〔尾声〕,只有短短几句,但在全首的结构上却是一个转折,由写剑到写剑的主人——“俺”。剑主人对携剑游江湖、解剑买一醉的生活,感到后悔,希望能凭借宝剑之力,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在这种描写对象转移的同时,作品的抒情成分在增加,咏物成分自然相应地减少了。但是,激发起剑主人的立功愿望的,正是为了不辜负这一神剑:“则为俺未遂封侯把它久担误”,从这一点来看,这〔尾声〕仍是前两曲对剑的吟咏赞叹的继续,没有离题。相反,把前两曲在咏剑过程中自然流露的赞美之情,珍惜之态,提到了爱国的高度,达到了咏物与抒情的统一。因此,〔尾声〕不仅完成了外物内感交融的完整结构,而且展示了主题内涵的深度,使此曲不再是一首单纯的咏物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深沉强烈的感情和慷慨豪迈的气概,曲折地显示出作者久郁心中的远大抱负。施惠作为等级最下的“南人”(他是杭州人),在元朝外族统治下表达这样的愿望,可能另有深意,可惜施惠散曲仅存此套,其生平材料流传极少,无法更多地了解他的思想面貌,对于此曲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总之,〔尾声〕不是泛泛之文,而是全曲的“眼”,是中心,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以上的结构分析中,不难发现这首套数层次分明,吟咏过程次序井然。在这里不妨拿它与另一首咏剑名作相比较,即李贺的《春坊正字剑子歌》。李贺此诗也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剑的外表、剑的来历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但在次序上则是穿插交杂而出,打乱了描写层次。第一二句写剑的来历不凡:“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接着四句写剑的形象:“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老蒺藜刺,䴙鹈淬花白鹇尾。”写了剑的闪闪光芒和沉沉质地,写了剑鞘的花纹和剑涂了膏脂后的光彩。接下来两句,借剑的明珠暗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写到此,作者回过头来又写了剑外表的华丽神威以及不凡的经历:“挼①丝团金悬䍡 ②,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写了丝编剑络的华彩,写了剑的光芒可把蓝田美玉切断;又说佩提此剑,能使白帝惊怕,鬼母哭泣。这种层次感的有无,反映出两位作者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感受,也与曲的特点有关。曲是一种歌唱文学,加上套数的篇幅较长,人们就对听觉感受要求较高,而层次分明正是听来顺耳、便于记忆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听众就会感到不知所云。而唐宋以后的诗大都已脱离了歌唱,成为一种案头文学,人们可以反复揣摩,渐尽其妙,李贺的这种跳跃式的结构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独创的艺术风格。

统观施惠此曲全篇,其间充溢着一股英豪之气,咄咄逼人。如起首四句,突兀而起,气势不凡,“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刚辞利句,凛然生威。又如〔梁州〕一曲中,典故汇集,各组排句错综而出,喷涌而来,在在显示出勃勃英气。但是,作者并不是被动地受控于这股“气”,任其毫无遮拦地一泻而尽,而是巧妙地驾驭这股“气”:既写到了宝剑令人胆寒的神威,又用浓丽的笔墨、绚烂的文采,细腻地描绘了宝剑的彩饰;既有寄身江湖的闲逸之趣,又有建功立业的昂扬之慨。强弱有节,高低相谐,一波三折,极有节奏感。气盛而有致,这是本篇的一大特点。

本篇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和铺排。字数不到二百,明典就用了六、七个,暗典更是俯拾即是;而通读全曲,我们还会感受到排比句所造成的浩荡气势、亢奋情绪和浓烈畅快的行文风格。其实,用典和铺排是元曲中最常用的两种艺术手法,而施惠在运用这些手法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种种的用典和铺排,都在极力渲染剑的神异:外表形象的神异,身世来历的神异,却只字不提剑的内在功能有何神异之处,不见那种形容剑刃锋利的一般比喻,如“刃可吹毛”、“削铁如泥”之类(李贺的“神光欲截蓝田玉”,就是正面写锋利,却想象奇特)。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仍可感受到这把剑斩敌之爽利,而不会产生此剑徒有其表的印象。在这里,施惠巧妙地运用了艺术的定向思维的原理。所谓定向思维,是指一个艺术形象经过长期欣赏的积淀,会引起固定的联想,如古代诗歌中“雨滴芭蕉”、“雨中梧桐”等外物形象,往往使人产生“愁”这种固定的感受。施惠此曲中,先写剑的装饰:用玉石镶嵌的檀香剑柄,用鲨鱼皮做的、闪着珠纹光彩的剑鞘,装潢的华贵考究暗示着质地的优异;刀锋亮得如飞泉,并能泠泠作响,则其锋利无比、欲有作为,可以想见;此剑几经易主,主人都是能人、雄主、贤士,那弹剑而歌“食无鱼”、暂被孟尝君冷遇的冯谖,那拔剑斩蛇(白帝之子所化)于途的汉高祖刘邦,那挂剑于徐君之墓、崇尚信义的春秋时吴国季札……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此剑当然是名不虚传、神奇异常了。施惠还用其他历史名人来陪衬此剑,有朱云,他是汉成帝时人,上书直谏,请剑以斩安昌侯张禹,堪称刚烈之士;有项羽,这位西楚霸王最后在垓下四面楚歌中以剑自刎,成为失败的英雄;有专诸,他为春秋时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僚,以帮助公子光自立为王,自己却当场被吴王僚左右所杀。此剑只追从朱云,而于项羽、专诸却是“能回避”、“怕追陪”,有所不取,更反衬出此剑(实际上是剑主人)的襟抱之高,识见之卓,而其名贵锋利,也是不言而喻的了。这是不写之写,是一种极经济的艺术手段。

(王水照)

〔注 〕①挼(ruó若阳):揉搓。②䍡(lù鹿) (sù速):下垂貌。


范居中孛罗御史

施惠|元曲鉴赏辞典 - 蒋星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