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作者小传】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在世。撰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所作杂剧今知有《风云会》、《连环谏》、《蜚虎子》三种,现仅存《风云会》一种。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二折
罗贯中
〔南吕·一枝花〕漫漫杀气飞,滚滚征尘罩,恹恹红日惨,隐隐阵云高。军布满荒郊,我命将凭三略,行兵按六韬。右白虎左按青龙,后玄武前依朱雀。
〔梁州第七〕护中军七层剑戟,守先锋万队枪刀,五方旗四面相围绕。朱旛皂盖,黄钺白旄;箭攒雕羽,弓挂龙弰。滴溜溜号带齐飘,威凛凛挂甲披袍,扑咚咚鼓擂春雷,雄纠纠人披绣袄。不剌剌马顿绒绦,咆哮,战讨。马和人飞上红尘道,金镫稳,玉鞭袅,催动龙驹把辔摇,转过山腰。
〔牧羊关〕见几点寒星现,一钩新月皎,看看的兵至陈桥。教前队休行,催后军赶着,屯车仗离官道,就馆驿度今宵。疾忙教各部下关粮米,对名儿支料草。
〔贺新郎〕诸军众将一周遭,小心的下寨安营,在意的提铃喝号。七禁令五十四斩从公道,丁宁休犯法违条。卷旌旗,停斧钺,卧鞭炼,竖枪刀。悄悄的各依队伍休喧闹,解鞍松战马,卸甲脱征袍。
〔隔尾〕五更筹更听金鸡报,一部从休辞永夜劳。画角齐吹玉梅调。人休贪睡着,马须要喂饱。我且半倚帏屏盼天晓。
罗贯中《风云会》杂剧,共有四折一楔子。第一折写石守信引荐赵匡胤任官职,第二折写陈桥(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陈桥镇)兵变,通称《受禅》;第三折写赵匡胤雪夜访赵普议事,通称《访普》;第四折写赵军战胜诸王。通过这四个主要片段,集中而概括地展现了赵匡胤从“受禅”为帝到统一天下的过程。第二折有两个套曲,自〔南吕·一枝花〕至〔隔尾〕五曲为前套,写赵军出征、行军、宿营的情景;自〔哭皇天〕至〔尾〕六曲为后套,写陈桥兵变的情景。这里只选前套。
一开头,〔南吕·一枝花〕,渲染出赵军出征的氛围。弥漫的杀气,滚滚的尘土,昏暗的红日,隐隐的阵云。这里氛围的描绘,预先为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兵北伐,造成了浩大的声势。诚所谓未见其兵,先现其势,千军万马,呼之欲出。但这只是“虚写”,赵军毕竟尚未正式出现。
紧接着,〔梁州第七〕,广阔地展现出赵军的盛大军容。滴溜溜号带齐飘,扑咚咚鼓声如雷。刀枪耀日,弓挂龙弰,旌旗四绕,战马咆哮。队队将士,挂甲披袍,雄赳赳,威凛凛。“马和人飞上红尘道”,“转过山腰”。瞧,兵器五花八门,人物栩栩如生,场面壮阔,气势雄伟,充满了战斗活力,呈现了日间行军的壮景。可是,〔牧羊关〕别是一番情景。“几点寒星现,一钩新月皎”,夜色蒙蒙,一片寂静。赵军正借着月光,悄悄前进,没有号音,没有鼓声,后队赶前队,军车紧紧跟随。这里也没有出现旌旗枪刀,因为它们都隐没在月色笼罩之中了,既真实写了生活,又避免了行文重复。显然,寂静的夜景,又烘托了赵军夜间行军肃穆紧张、纪律严明的气象。看来,〔梁州第七〕和〔牧羊关〕两曲,都是“实写”行军场面,写得很具体,很简洁,很活跃。
〔贺新郎〕对赵军宿营的情景,一一着笔白描。写兵器,卷旌旗,停斧钺,卧鞭炼,竖枪刀;写人马,解鞍松缰,卸甲脱袍;写巡逻,岗哨接替,提铃喝号。这场面,松弛、静谧,而又戒备森严。因为,“悄悄的各依队伍休喧闹”,“小心的下寨安营”,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隔尾〕归结到写全军主帅分外操劳。雄鸡频啼,画角声亢,主帅谆谆叮嘱部下“休辞永夜劳”,“人休贪睡着,马须要喂饱”。而他自己,以身作则,“半倚帏屏盼天晓”,密切关注着军情变化。试把〔梁州第七〕〔牧羊关〕和〔贺新郎〕〔隔尾〕比较,不难看出,前两曲主要写行军的“动态”,动中有静,而后两曲主要写宿营的“静态”,却又不是死水一般。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明刊本《顾曲斋元人杂剧选》
正由于这套曲文从生活出发,有虚写,也有实写;有写动态,也有写静态,交错安排,前后相连,层次井然,所以,赵军出征的场景,从行军到宿营,不断变化,多样统一,完整地组成了一卷千军万马出征图,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军纪和军威,突出地表现了主帅赵匡胤的才能和威望。这就为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为皇帝,以至赵军战胜诸王而统一天下,都预先做好了铺垫,给人以预示。
这套曲文,按照曲牌格式,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句法。“漫漫杀气飞,滚滚征尘罩,恹恹红日惨,隐隐阵云高”,一串叠字排句,写赵军出征,很有气势。“卷旌旗,停斧钺,卧鞭炼,竖枪刀”,四个短促的排句,把迅速而又分别放置兵器的动作,写得很有节奏感。“右白虎左按青龙,后玄武前依朱雀”,这是一般对句,指点出列阵时所按的东、西、南、北方位。“护中军七层剑戟,守先锋万队枪刀,五方旗四面围绕”,这是鼎足对,交代了先锋、中军、大队的密切组合。这些多种曲句的参差运用,还形成音律上的抑扬顿挫,铿锵动听。当然,这是符合戏曲艺术的要求的。
这套曲,用的是〔南吕宫〕。按照燕南芝庵《论曲》的解说,〔南吕〕“感叹悲伤”。其实,这套曲的基调,并非如此,而是近于昂扬雄壮。所以,对燕南芝庵的解说,不可视为绝对化。按照元杂剧体制,每个套曲,开头一二支曲子和末尾一支曲子,比较固定,而中间曲子,则比较灵活,根据剧情需要,可多可少,但在旋律上,必须互相衔接,一气贯串。本套曲,由〔一枝花〕〔梁州第一〕〔牧羊关〕〔贺新郎〕〔隔尾〕组成。而《蝴蝶梦》第二折,在〔一枝花〕〔梁州第一〕后,只用〔贺新郎〕,接〔隔尾〕。《谢天香》第二折,在〔一枝花〕〔梁州第一〕后,直接〔隔尾〕。所谓〔隔尾〕,同于〔尾〕,所不同的,〔尾〕常用于结束全套的地方,〔隔尾〕则常用于一折套曲的中间,即剧情有着明显变化的转折之处,既把前后两个套曲“隔”开,而又起着枢纽作用。本折套曲的〔隔尾〕,就是收束前套写赵军的行军、宿营,而转入后套写陈桥兵变。从《太和正音谱》,可以知道,〔隔尾〕只见于〔南吕宫〕的套曲中。
(徐扶明)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三折
罗贯中
〔正宫·端正好〕光射水晶宫,冷透鲛绡帐,夜深沉、睡不稳龙床,离金门、私出天街上,正瑞雪空中降。
〔滚绣球〕似纷纷蝶翅飞,如漫漫柳絮狂。剪冰花旋风儿飘荡,践琼瑶脚步儿匆忙。用白襕两袖遮,将乌纱小帽荡。猛回头把凤楼凝望,全不见碧琉璃瓦鹙鸳央。一霎儿九重宫阙如银砌,半合儿万里乾坤似玉妆,粉填满封疆。
这段曲文对雪景进行了细腻的描述,生动具体,新颖别致。第一支曲子第一句“光射水晶宫”的“光”字系指雪光而言,“水晶宫”三字形容皇宫已被大雪裹得如同水晶造成的宫殿。“冷透鲛绡帐”中的“鲛绡”二字,传说为海中鲛人所织的绡,极为轻柔细软,这儿用以形容宫中锦帐。正因为雪太大,才会使“冷”气直“透”进鲛绡帐来,表明主人公(宋太祖)由床上坐了起来。下两句照映前面那段说白,点明在“夜深沉”的时候主人公心怀军国大事,“睡不稳龙床”,毅然“离金门私出天街上”去找宰相(赵普)商量军国大事。最后一句“正瑞雪空中降”照映开始两句,使“光照水晶宫,冷透鲛绡帐”落到了实处。
第二支曲子从正面描写了雪景。前两句用“纷纷”、“漫漫”形容雪密;用“蝶翅飞”“柳絮狂”形容雪大。下两句用“冰花”在“旋风”中飘荡形容风急;用踩碎脚下的“琼瑶”形容雪厚。五六两句中的“白襕”指当时秀才穿的白衣,是一种用白细布做成上衣下裳相互连着的服装,和今日女装连衣裙近似。“乌纱小帽”也是当时秀才常戴的帽子。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乌纱小帽耀人明,白襕净、角带傲黄鞓”之句,可见这是当时流行的文士服装。杂剧是要在舞台上表演的,“用白襕两袖遮,将乌纱小帽荡”两句,表明主人公在大雪之中行进,因为雪太大,不能不用两袖遮着头走路,不能不随时抖掉堆在帽子上的积雪,这都是为了描写雪大而设置。由于主人公是一个扮成白衣秀士的帝王,他对雪景的感受既有和常人相同的地方,也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下面五句对雪景的刻画就全是帝王眼中之雪景了。他望中所见的是被白雪覆盖了琉璃瓦的“凤楼”和“银砌”般的“宫阙”;特别是“玉妆”的“乾坤”,“粉填”的“封疆”,境界富丽堂皇,表明主人公身为帝王所独具的广阔胸襟和轩昂气宇,个性是十分突出的。其他元人杂剧中有不少描写雪景的片段,由于主人公处境不同,对雪景的体验也不相同。如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杂剧中苏轼在去黄州途中遇到大雪,他的感受是“骚客迁、朝士贬、五云乡杳然不见。可做了雪拥蓝关马不前……哽咽难言”,心情是悲苦的。又如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中的赵元,被人陷害,遭到杀头危险,他对雪景的体验是“雪遮得千树老,风剪得万枝枯”,因而“冻的我战兢兢手脚难停住,那堪天寒日短,旷野消疏,关山寂寞”。《风云会》里主人公对雪景的感受迥异于苏子瞻和赵元,是个性化的充分表现。
这两支曲子,在遣词上颇见功力。一个“射”字用得十分贴切,它暗示了雪光的强烈,把大雪纷飞的场面展现了出来。又如“透”字,它形象地揭示了寒冷的程度;再如把“纷纷”冠之于“蝶翅飞”前,把“漫漫”冠之于“柳絮狂”前来形容雪景,使铺天盖地的大雪景象和明媚春光中蝴蝶乱舞、柳絮纷飞的景象相联系,表明主人公面对雪景的愉快心情,因为他到底是个开国皇帝,不会见大雪而愁苦的。
(刘知渐 鲜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