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
【作者小传】
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约生于南宋末年,元顺帝初年犹在世。工乐府,善音律。他总结当时北曲创作和歌唱的规律,著有《中原音韵》,于泰定元年(1324)成书,是北音韵书的创始。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三十一首,套数三套。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此曲乃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兴写景之作。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开篇伊始,起势不凡: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白绸带子),秋山苍翠,青如蓝靛(深蓝染料)。“江”与“山”地名对,“万里”“数点”数量对,“白”与“青”颜色对,“练”与“淀”名物对,这种工对,前代曲论家称为“合璧对”(朱权《太和正音谱》)。
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观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唯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唯因陡峭,故飞如闪电。这两句仍是“合璧对”,而与一二句句法全同,故四句又合为“连璧对”。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雄伟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江、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绘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逝,初月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这对“合璧对”与前四句又合成为“联珠对”。但境界却异:那缥缈的云雾,柔和的月光,不仅给以上壮丽的画面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意态美,令人在心旷神怡中又多了一层凄迷感;而且捕捉了景物瞬息变化的运动美,又微妙地增强了时间的流动感。与前四句相比,笔势则由急渐缓,由刚转柔,起伏跌宕。
结句写北塞鸿雁南来,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使人联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遐思逸想无穷。
此曲起首大笔如椽,有所谓“笔未到而气已吞”(《艺概》)之势,可谓“凤头”美丽;中间远近参差,静动交错,明暗相间,极尽铺排变化,可谓“猪肚”浩荡;结尾题外传神,优游不竭,可谓“豹尾”响亮。且七句中六句对偶,结句奇句亦与首四句遥相对衬,使全篇装点饱满,造成排奡驰骤之势。六个比喻皆明白无隐,则又满纸生气而又酣畅淋漓。
“正宫唱惆怅雄壮”(芝庵《唱论》),而〔塞鸿秋〕除第五句外,又都句句押韵,且押去声。韵位密集则音调激越,加上去声高亢劲峭,更显奔腾驰骤,音调铿锵。而笔势纵横,意象壮阔,感情蓬勃豪放,则词情与声情配合恰到好处,堪称声文并茂。作者在《中原音韵》中强调作曲“逢双必对”、“造语必俊,用字必熟”,“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试以这首小令验之以法,的确是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些理论主张的。
(熊笃)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摧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客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离人强。
“秋夜客怀”,秋夜中的游客之怀,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题目,很多唐诗宋词都有过这一类的吟唱,像杜甫的《秋兴八首》、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也都可以说写的是“秋夜客怀”。用散曲小令写此常题,就得有点新意,体现出“曲”的特点。周德清是深知曲之三昧的,在此曲中,他扣住题目,紧紧围绕着“秋夜”与“客怀”落笔。先写景,后抒情,由景及情,做到情景交融,形成悠美动人的艺术境界。写秋夜,摄取的对象很多,月、桂、风、霜、雁、砧等等都写到了,但只作点染,并不铺展开来,虽繁多,却不拥挤,既能把秋夜的景象表现得充实,又能显示出一种疏朗的风致。这正体现了“词密曲疏”的散曲特点。“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又是经锤炼后的曲子语言格调。不妨与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名句作些比较:“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当是描写桂花的最为出色的诗句,在醇美凝炼之中,写出了香气的清淡悠远,而且巧妙地包融了月宫桂树的神话传说,这是诗的写法;本曲虽化用其意,但在醇醨中又不失质朴自然,特别是其生动灵活,“趁着风飘荡”的动态描写正是它的精彩所在。接下来,由“飘荡”转向了另一种动态——“砧声摧动一天霜”。砧声,即捣衣声。此处暗化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诗意。而“摧动”二字,尤为灵动。它化无灵之砧声为有灵之物;同时,又与题旨“客怀”相叩。“摧动”者,诗人所感也,而“一天霜”,既是写景,又是“客怀”凄寒心境的写照。接“砧声”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过雁声嘹亮”,在寒空中显得分外清晰、令人心惊。这样写来,作者笔下的景象就显得很有特色。嘹亮的雁声“叫起离情”,沉重的砧杵“敲残客况”,情与景是相互交融的。“梦家山身异乡”一句,是对“客怀”的集中表述。思乡情切,只能求之于梦寐,即或果然得梦,也不过是理想之寄托、希望之幻化而已,又何况不眠无从成梦、成梦未必还乡呢!所谓“梦家山”,本来就是不现实的想法,而“身异乡”却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处境。作者这样表述心境,也是一种点到为止的写法,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让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用自己的经验、感受把它充实起来。“夜凉,枕凉”,连用“凉”字,即遥扣“秋夜”之题,并表现其心情的凄凉和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不许离人强”,结句尤妙。强,去声,犟义。其含义则是“不许离人不断肠”也。作者想强压思绪,但最终却不得不思。全曲的种种情景意境便俱在其中,令人回味不已。
(王双启)
〔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
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本曲为元人小令中咏歌岳飞的名篇。首三句系对岳飞作总括性的评价、介绍。“披文握武”,称赞岳飞文武双全;“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指岳飞有再造赵宋王朝宗庙社稷之功,足以青史留名,永垂不朽。《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在宋金战争中屡败金兀朮,大破金兵于朱仙镇。岳飞的才具及其抗金的功勋广有记载,妇孺皆知,因而作者无需具体地展开描述。接下的两句,以“功成”承接前三句内容,以“却”字作反跌,写岳飞的悲剧性结局:“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仍是概括性的写法,至于秦桧如何妒贤嫉能,岳飞如何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后蒙“莫须有”之罪名被害于风波亭,并不一一说出,都囊括在“妒”、“奸谋”等字之中。“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这两句抒发感愤,指责南宋王朝误杀忠臣,招致严重后果。上句说中原父老盼望宋师北进化为泡影;下句说赵宋王朝丢弃祖宗陵墓南逃铸成定局。这两句定格是七字,作者加用了感情色彩极浓烈的“闪杀人”、“误杀人”等衬字,表达了胸中如波浪翻涌、难以抑勒的悲愤。结尾“钱塘路”三句,以抒情作结,是由强烈悲慨化成的深沉痛惋。“钱塘路”,犹言钱塘一带。岳飞含冤屈死,葬于今杭州西(元时为钱塘县)栖霞岭下,西子湖旁。“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是说青天似都在为岳飞屈死而伤心哭泣,西湖上风雨不断,仿佛是天降愁怨。说风愁雨怨,人的愁怨也就不言自明。从艺术效果来看,以愁风怨雨吹洒西湖作结,色调朦胧而伤感,使愁怨显得更加深广绵邈。
本曲前半以叙事为主,而褒赞洋溢,“却”字的感情色彩,“权臣”、“奸谋”等贬义词的运用,处处可见作者爱憎分明;后半部分则熔议论与抒情于一炉,两部分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
(陈志明)
〔中吕〕阳春曲·赠歌者韩寿香
周德清
半池暖绿鸳鸯睡,满径残红燕子飞,一林老翠杜鹃啼。春事已,何日是归期?
周德清《赠歌者韩寿香》共两首,为小令〔阳春曲〕(又名〔喜春来〕、〔惜芳春〕)的“重头”,这里是第二首。第一首同于大多数元人赠歌姬舞女的散曲,赞美其色艺,调笑其姓名而已,没有什么价值。这一首虽然亦无深意,只不过是抒写作者伤春思归之情,但清丽秀雅,值得一读。
前面的“半池暖绿鸳鸯睡,满径残红燕子飞,一林老翠杜鹃啼”三句鼎足对,装点饱满,工稳富丽,极形象地从多侧面描绘出了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观。这三句的句型结构完全相同,每句所描写的对象又同为植物和禽鸟,但同中有异,富于变化。首先,它是由池塘而路径,由路径而树林,即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官能的感觉不断转移。其次,它的前两句诉诸视觉,后一句却变为主要诉诸听觉,而同样诉诸视觉的前两句,又有差别:前句不仅绿叶是不动的,而且能动的“鸳鸯”也“睡”而不动,这是静态的描写;后句不仅“燕子”在“飞”,而且红花是正在飘落的,乃动态的描写。“绿”,当指池中的浮萍,前人有诗句云:“风约半池萍。”绿是冷色,周德清却于其前着一“暖”字,是他对气候和水温的感受的转嫁,写出了一时的独特的感受。“红”,指红色的春花。其前着一“残”字,有悼惜的意味。“翠”,青绿色,指树叶。其前着一“老”字,则是暮春之树了。“绿”、“红”和“翠”,色彩十分鲜丽,体现了散曲之“宜藻艳不宜枯瘁”(王骥德《曲律》语)。“鸳鸯”、“燕子”和“杜鹃”,都是春夏之交常见的禽鸟,但作者并非只以之点明时令,还别有他意在焉。“鸳鸯”,人们常以之喻夫妇、情侣,如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温庭筠的“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燕子”,有双飞双宿的习性,人们亦常以之喻夫妇、情侣,如罗邺的“愁坐兰闺日过迟,卷帘巢燕羡双飞”(《春闺》)。晏幾道袭用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作者无疑是用“鸳鸯”、“燕子”之成双成对来反衬自己之孤单的。“杜鹃”,亦名子规、杜宇等,其鸣声似“不如归去”,又名“思归鸟”,凄厉的鸣声,能动旅客归思。显然作者是以“杜鹃”之“啼”声来暗示他之归思的。这三句写春末夏初之景可以说是形容尽致了,但又绝非客观地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完了这三句,作者马上以“春事已,何日是归期”两句作结,意尽情切,直朴爽快,而又耐人回味。“春事已”,总上启下。“何日是归期?”盼望迫切归去之情怀,不能归去之苦闷,跃然纸上,而整首小令的意旨也就显豁呈露了。
周德清为纠正当时北曲创作在格律上的混乱而著《中原音韵》一书,并以他极严于音律的创作来贯彻他的主张。这一首〔阳春曲〕,亦不例外。其平仄、押韵之稳且不去说它,而且某些字严辨四声,也极精审。他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定格》中指出,此曲的首句末字当用去声,切不可上声,这里的“睡”字,正是去声;第二句的第三字、第三句的第七字,以阳平为妙,这里的“残”和“啼”,正是阳平;第四句的中间一字作去声,末一字平上皆可,这里的“事已”,正是去上。
(何均地)
〔双调〕蟾宫曲·别友
周德清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飞去如何?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这首小令又题《夜宴》。是为饯别友人而作。
“宰金头黑脚天鹅”,金头黑脚天鹅是名菜佳肴,宴席上有此,则其丰盛不言而喻。“客有钟期,座有韩娥”,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楚国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钟期听而知之,遂为知音。这里借指精通音乐的行家。又暗指座中诸友都是情好甚笃的知音。韩娥,古代的一位歌唱家。据《列子·汤问》记载:她去齐国,途中缺粮,就以卖唱糊口。她的歌声很美,人走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里借指宴席上侑酒的歌妓。“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三句构成排比,写宴席上宾主优雅倜傥,能吟善唱,又妙解音律,各显身手,彼此相得,气氛非常融洽欢快。这三句中,“吟”、“歌”、“听”三字的首尾重出,是元曲中特有的“犯韵”之句,通俗而又佻达,层层渲染别筵上吟诗咏歌不辞频的独特气氛。随着美妙的旋律,作者举杯向友人微笑着说:“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飞去如何?”白雪,即《阳春白雪》,指高雅的乐曲(典见宋玉《对楚王问》)。这里指友人的曲子。常言道曲高和寡,尽管友人的曲子如《阳春白雪》一般高雅,但作者以为自己近来也有所长进,尚可一和,言下之意,自己堪当友人的知音。“行云”句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其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的意思是:友人的曲子能遏止天上的行云,而我和上一曲,却能让云彩重又飞去,意在说明自己的曲子亦有牵动行云之妙。这句用典翻新出奇,语气幽默俏皮,既推许友人,又自占地步,显得意趣横生,这种自视颇高的“调侃语”,可见文人常常自诩的“狂傲”之气,自信得可爱。同时,“放行云飞去”,又巧谐送别友人之意,语意双关,不着痕迹地将文思转折到抒发因友人将飘然远去而生的寂寞情怀。“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夜已阑,人已醉,宴席将散,人将远行,诗人抬眼望天,只见淡淡银河横隔天际,清冷的孤月伴着满天星星。如此景象,与前文写宴席欢乐之状正成对比,诗人不正面抒写离情别绪,而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借旷寂落寞的月光星空,寄寓自己深长的别意和孤独的情怀。令人寻味不已。
这首小令用典贴切而灵活,“钟期”、“韩娥”,既切合宾主身份,又抒发了知音难得和依依惜别的情思。不但无堆垛之病,且能翻出新意。又,曲中妙用谐合手法,“行云”一例已见前述,另如“点点星多”,星与心谐音,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怀。“行云”是语意双关;“星”则用谐音之法,同是谐合,灵活变化。诗人用来叙事写景,融为一体,浑然无迹。周德清散曲技巧极高,由此可见一斑。至于结尾拓开一步,融情入景,则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
(吴战垒 吴蓓)
〔双调〕折桂令
周德清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才罄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这首小令感叹贫困的生活境遇。“倚蓬窗无语嗟呀”,蓬窗,犹言蓬户、蓬门,谓编蓬草为门窗,形容贫寒之家。倚窗无语,却只是发出一声声的叹息,正写出愁肠百结,无以自解的情态。“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七件儿”,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宋元时称为“开门七件事”。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儿全无”,何以度日?“做甚么人家?”问得悲切,问得激愤。接着,诗人就“七件儿全无”作具体申述。“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柴、米、油贵得吓人,简直如灵芝、甘露、丹砂,迭下三喻,夸张而又贴切。日常普通之物却成为最稀有贵重之品,只有度日维艰的人才会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米珠薪桂”意味着什么。“酱瓮儿才罄撒,盐瓶儿又告消乏”,罄撒、消乏,都是用尽的意思。“才”、“又”二字紧相承接,语气迫促,困窘之状显豁。“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两句用重复句式,加强了艰难迭现的沉重感。“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折柳攀花”,本指青楼买笑,后人常以此指称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生活。现在连肚子也填不饱,还怎么去逍遥放诞呢?
作者即使不富裕,家境恐怕也未必穷到“七件儿全无”的地步。因而不必把这首小令看作作者的自述,而应把它看成是对当时社会景况的一种反映。作者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当时下层士人的生活艰难。元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士人尚且窘迫到“七件儿全无”的地步,则下层人民之困苦则更为深重了。在元人散曲中,以这样的角度,这样切实的问题来反映社会经济之衰败,人民生活之窘困,实是凤毛麟角,颇不多见。
这首小令直白如话,铺排“七件儿全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最后“怎生叫我折柳攀花”,结语奇特,把感情推向浪峰,声声嗟叹,忽地哽住,其悲慨愤懑更显得郁勃而难以平息。
(吴战垒 吴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