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祗遹
【作者小传】
(1227—1293)字绍开,一作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曾任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因忤权贵,出为太原路治中,提举铁治。后历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等职。有《紫山先生大全集》。与当时艺人如朱帘秀等有交往,并互赠散曲小令。《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一首。
〔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阳春曲〕又名〔喜春来〕、〔惜芳春〕,以这个曲牌写春景真是名副其实,相得益彰。胡祗遹用这个曲牌写了三首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然而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曰“春晴”。首二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写的杏花只有一枝,并不强调花的多;这里的杏花不仅有“几枝”,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一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还不仅是繁茂而已。请看盍西村的一首〔小桃红〕写的杏花:“杏花开候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这里也用“红雪”形容杏花,但这杏花却不是堆满枝头,而是被雨打风吹、临空飞舞了,这杏花是令人败兴的。反之,这首曲写的杏花,正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青山在屋后,但并不在屋的近处。如果屋正在山脚下,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几座山的,而且也绝不是“点”,只好说是“一片青山”。正因为较远,所以是“数点”。又由于在屋后,远远看去,像屋上竖的一架屏风。又:既然较远,如果是濛濛细雨天气,是看不清这“数点”,也看不出“青”色来的。所以这里写了“明”,也就是写了晴。两句均不着一“晴”字、一“日”字,而处处写出了“晴”。综合起来,两句构成一幅画面。画的主体不是杏花,也不是青山,而是一座房院。杏花堆在房前院墙墙头,青山是屋的背景。但两句却又无一句及于屋之本身。一方面,本曲重点写晴,只能通过自然景色才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有了房前屋后之美,这房屋环境之优美,房内主人心情之自得自足也自然写出来了。这便是“不写之写”。写景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写人,故下句承上暗写晴一转,明点出“晴明”二字。不仅点出,而且以反问句提起:“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从前引盍西村曲也可以看出,春雨是如何令人败兴的。所以这问句就流露了作者满意的心情。在结构上这句起了过渡的作用。“三月景,宜醉不宜醒”,看似发议论,说这样的天气,适宜喝得醉醺醺,实则是抒情,是在赞美这阳春三月的令人陶醉,在醉眼蒙眬中,这景色将会更美,流露了作者在这大好春光中的悠然和满足的心情。
第二首可名之曰“春睡”。曲中明写“春睡觉来迟”,是晓莺将他唤起的。的确,“春眠不觉晓”,符合自然规律。但仔细琢磨此曲,却与上曲着意写晴不同,并非要突出睡意。前两句“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是名句,大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诈妮子调风月》中就用了这两个句子:“你又不是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清李调元又曾将之与马致远“红尘不向门前惹”等名句并列,谓“皆人所不能道也”(李误以此曲为马致远作)。其难得之处何在呢?这里恐怕是不能理解为“花残了,蜂蜜也酝酿成了;雨来了,燕泥却调和好了”的。因为这样,作者就不是在咏赞残花、细雨了。恰恰相反,作者正是在咏赞它们。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而这样的残花仍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真是非常感激这细雨呢。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是诗人在赞美雨的适时。所以这两句为“人所不能道”者,其一是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的生意;其二是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一句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蜂、燕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绿”字,对“春”作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来了。为什么醒来呢?是“窗外晓莺啼”惊醒的。但这里没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对莺儿的埋怨,而是对莺声的欣悦。总之,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觉,也是写了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二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以“红雨”写落英缤纷之桃花出于李贺诗“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阴已是深春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一时以花酒赏春的比平时格外多起来,正是因为春已无多,同时,恐怕也有为春饯别之意吧。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三首曲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阳春曲〕很短小,每句用韵,前三句全为七字,连写三首,很难写出变化。但我们看这三首,除了内容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前三句并不写成鼎足对,而是一二句对,第三句独立成句。第三句在三首中显出灵活和多样化。第一首用问句,在意思上主要承上两句。第二首用叙述句,意思主要启下。第三首也是陈述,在意思上更具独立性。最后两句句法也各不相同。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采。
(姚品文)
〔双调〕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
胡祗遹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朱帘秀是元大德年间著名青楼艺人,“杂剧称当今独步”。有多少名公才士曾经吟咏过她,已无法说清了。因为许多诗词特别是散曲作品流失了。但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散曲中,居然还存有关汉卿、卢挚、胡祗遹等多首赠朱帘秀的曲作及冯海粟的词〔鹧鸪天〕,都对她赞誉备至,足见当时的文人对这位一代名优何等倾倒。
咏赞朱帘秀的作品各有千秋。朱帘秀本姓朱,由于她的艺名改“朱”作“珠”,便给一些咏赞者提供了巧妙构思的材料,即以咏珠帘双关其人,颇称妙绝,胡祗遹这首小令也是如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歌儿珠帘秀,姓朱氏,姿容姝丽,杂剧当今独步。胡紫山宣慰(胡祗遹号紫山,曾为宣慰副使)极钟爱之,尝拟〔沉醉东风〕小曲以赠云云。冯海粟先生亦有〔鹧鸪天〕云云。皆咏珠帘以寓意也,由是声誉宜彰。”说明这些作品曾传诵一时,对这位演员声名的传播有着很大影响。由于两首作品手法相似,我们不妨把那首〔鹧鸪天〕引在这里:“凭倚东风远映楼,流莺窥面燕低头。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据《青楼集》:“盖朱背微偻,冯故以帘钩寓意。”这是以朱外形的白璧微瑕作谐谑语。我们不必对两作全面比较、品评,高下自见。
这首〔沉醉东风〕明是一首咏物之作,咏的是一挂珠帘,然而它的语意句句双关,含蕴着对这位艺人品格的赞美。
首二句说的是珠帘的质地。它是用彩色丝线绒线将竹丝和明珠编织而成,自然是十分华丽精美的。然而诗句所表现的不止于此。它叙述这些物质的来源时,赋予了美丽的想象。竹是“江边翠竹”,使我们联想到汩汩江水边摇曳着的凤尾森森;“海上明珠”使我们联想到滚滚海涛中闪耀着光辉的奇珍异宝。于是眼前便不再是一挂普通的珠帘,它熠熠然泛出了夺目的异彩。这正是那位色艺双全的艺术家形象的写照。
次三句写珠帘的用途:“都隔断落红尘土”。帘子本是为遮蔽尘土为清洁而设,再加上“月淡时”“风清处”的时刻和环境,就使得珠帘似乎笼罩在清雅素淡的氛围中,纤尘不染、高雅脱俗。这更是那位艺术家品格风貌恰当的比拟。
然而珠帘毕竟是实用之物,它时时、日日,从早到晚垂挂在门前、窗前,对着庭院、楼台、大地、长空,它不总是那么平静的,不总是不受惊扰的,它也有丰富的阅历。“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作者巧妙地将王勃这两句包含了艺人名字的诗句用在此处,含蕴非常丰富。朝飞之云,暮卷之雨,日日垂挂着的珠帘览尽了这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同时或则微风细雨,或则狂风暴雨还会侵袭到它的身上,但是它是镇定的、安详的;它任凭外力将它舒卷,仍然像一片闲云那样自在从容。“卷舒”是风吹帘动的形象,“挂”的也是珠帘,这里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咏物而双关于人,再用拟人手法就弄巧成拙了。句句字字贴切于物而又无不与所寓人事关合方是上乘。请看,这哪里只是在写门帘?这不正是这位女艺术家面对风云变幻的生活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写照吗?然而,又不牵强生硬,“不即不离,不缚不脱”(《圆觉经》),如是咏物,方为上乘。
咏物以寓人,并非鲜见,但花、月一类事物以其自然生机容易引发文学家的想象,可以在双关方面做出不尽的文章。但门帘只不过一家常物事,并无许多诗意和浪漫色彩。而作者却将它关乎一位美人、艺人,从外表到风神关合得如此恰切自然,令人叫绝。
(姚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