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仲贤
【作者小传】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今存《气英布》、《三夺槊》、《柳毅传书》三种;《归去来兮》、《王魁负桂英》和《越娘背灯》三种仅存残曲。一说《单鞭夺槊》也为他所作。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四折
尚仲贤
〔黄钟·醉花阴〕俺则见楚汉争锋竞寰土,那楚霸王甘心伏输?此一阵不寻俗,这汉英布武勇谁如?据慷慨堪称许,善韬略晓兵书,没半霎儿早熬翻了楚项羽!
〔喜迁莺〕骨剌剌旗门开处,那楚重瞳在阵面上高呼:“无徒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匹夫两下里厮耻辱,那一个道待你非轻,这一个道负你何辜?
〔出队子〕俺这里先锋前部,会分支,能对付, ① ,响飕飕。阵上发个金镞,火火火;齐臻臻军前列着军卒,呀呀呀。俺则见垓心里骤战驹——
〔刮地风〕鼕鼕鼕,不待的三声凯战鼓,忽剌剌两面旗舒。扑腾腾二马相交处,则听的闹垓垓喊震天隅。俺则见一来一去不见赢输,两匹马、两员将有如星注。那一个使火尖枪,正是他楚项羽,忽的呵早刺着胸脯。
〔四门子〕俺英布正是他的英雄处,见枪来早轻轻的放过去,两员将各自寻门路。整彪躯轮巨毒,虚里着实,实里着虚,厮过瞒各自依法度。虚里着实,实里着虚,则听的连天喊举!
〔古水仙子〕纷纷纷,溅土雨,霭霭霭,黑气黄云遮了太虚。刷刷刷,马荡动征尘;隐隐隐,人蟠在杀雾;吁吁吁,马和人都气促;吉当当,枪和斧笼罩着身躯;扢挣挣,斧迎枪几番烟焰举;可擦擦,枪迎斧万道霞光出;厮琅琅,断铠甲落兜鍪② ——
〔尾声〕嗔忿忿,将一匹跨下征 紧缠住。杀的那楚项羽促律律向北忙逋。兀的不生掿损明晃晃这柄簸箕般金蘸斧!
〔注 〕① (chuáng床):象声词,不加节制的喝叫。②兜鍪:古代武士的头盔,又称“鞮鍪”。
古人所作剧曲,每有战争描写;有的甚至用一只曲子或几只曲子,就把金戈铁马的气势或一两员战将的独特风貌,极为生动地概括出来,不仅能给人“听听”、“看看”,且使人“想想”,别具情趣,堪称大观。尚仲贤所作杂剧《气英布》中几支曲子即是一例。
这部杂剧描写的是英布降汉,刘邦濯足接见,以挫其傲气;后重用之,英布释前怨与楚军交战,大败项羽的故事。英布的事迹,《史记》和《汉书》的《黥布传》均有记载。大致与杂剧相同。而这几支曲子即通过探子之口,以其战场上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来表现两强相遇、惊心动魄的厮杀场面,形成一种独到而充满活力的艺术风格。
〔醉花阴〕用笔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先铺展开去,即先点出楚汉相争的形势,再突出“此一阵”,然后报告战果,洗练地勾出了二将战斗的轮廓。第一句“楚汉争锋竞寰土,那楚霸王甘心伏输?”先言项羽的英雄气概,那种骠悍之气溢于言表,真是一员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将。这是正中求变、欲抑先扬的笔法。接着,剧作家推出声势愈足的一句:“此一阵不寻俗,这汉英布武勇谁如?”与上句形成对照,彼此呼应,用“谁如”来表达出英布实是强中之强手。至如“据慷慨”、“善韬略”,则是意脉相承地进一步刻画出英布作战的谋略与豪情。一个不甘心服输,一个武勇过人,这是富有戏剧性的战斗,自能激起观赏者的兴趣和悬念。
“没半霎儿早熬翻了楚项羽”,这一句胜人处全在于陡转。明明是两强相遇,怎么却又说成“半霎儿”就获胜了呢?剧作家用这种大起大落的笔法,对战斗予以概写总述,使人有“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之感。这套曲子的开端,可谓艺术迷宫的一扇大门。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明刊本《元曲选》
〔喜迁莺〕则沿着观赏者的期待,把两强相遇的情景真切地再现出来。营门哗喇喇地大开,驰出两员大将,虎视眈眈,高声詈骂,这是一触即发的厮杀之势。传说项羽眼睛有四个瞳孔,故此处用“重瞳”勾出这一形象特征。至于项羽骂英布“无徒杀人”(杀人的无赖之徒),则是和第一折杀楚方使臣的情节相呼应。因英布本是项羽旧部,如今反目,所以下面一个才说“待你非轻”,一个说“负你何辜”(负你有什么罪)。剧曲的艺术功用不同于散曲,它不是着重表现一时一事的思想感情,而是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和人物关系,此语可显出组接之妙。古来描写骂的场景颇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指桑骂槐,有泼妇骂街,有打情骂俏等等。但这两员叱咤风云的大将军,骂得并不曲里拐弯,却也似刀来枪往,直截了当,这就有一种不同于文人雅士的泼辣美。
如果说相骂无好言,那么即使战场相骂也不会数言即止。除了骂那几句外,二将还骂了什么呢?剧作家并未细描细写,只用“这匹夫两下里厮耻辱”一语带过。“这”,此处为复数指示代词,犹言“这俩”;“厮”系相互之意。一语带过,是不是失之酣畅淋漓呢?然而从这一实一虚的描摹中,却更丰富有味了,更见老笔纷披,空灵变幻之妙。“厮耻辱”固然是虚写,却有层层递进、火上加油之势,它表现了英雄气短的秉性,另外则是为即将展开的战斗积蓄了艺术力量。
〔出队子〕对战场气氛的描写,不仅在于由个体转入群体,从“近景”渐及“全景”,布局雍容堂皇,格调本色拙朴,而且在整体蕴含着一种溢于表里的进取精神。这支曲子,用语质朴简洁,只写了战场上的士卒、武器和战马,表面上看来又都是古代战场上的寻常景物。但这三样景物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则是生气贯注,直落坦荡,且无雕琢刻削之嫌。它的生气看似在形,实际上则是剧作家从典型环境中贯注了神韵的结果。这时的先锋部队尽管按兵未动,队形整饬,却是隐伏着杀机的;接踵而来的便是“会分支,能对付”,兵刃相见,拼个你死我活。这战前的一刹那,剧作家实际上是把观赏者看到的和没看到的同时调动起来了,令人感到怵目惊心,毛骨悚然。“会”和“能”是具有导向意义的词语。
如果说,这支曲子写整个军容是静中有动,而写兵器、战马和士卒,则是绘声绘色,随意泼墨而不觉肿涨。尤其是剧作家那种艺术敏感,把箭头的光芒、战马的躁动和士卒的吆喝,交织成一个色彩、音响、跳动的画面,与那大片“齐臻臻”的阵容构成强烈对比,在雄拔峻刻之外,更突出了战场上一触即发之势。其中几个叠声词犹为传神,着实点出了激荡起伏的战斗气氛。
〔刮地风〕〔四门子〕和〔古水仙子〕是这套曲子的主体部分,就其跃马横刀的气势与惊心动魄的厮杀而言,实堪称一绝。
〔刮地风〕择取的镜头是初战之际,而人物的精神状态并不借助语言对话,全凭情节展开过程中热辣辣的行动显现出来。尤其是战马追逐的场面,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主。战鼓三声未绝,两匹战马已扬蹄跃起直奔对方,仿佛使人看到那溅起的泥土,听到那“踢踢踏踏”急骤的蹄声。“扑腾腾”也极传神,正因为求战心急,马跑得快,“相交处”二将猛然勒住缰绳,才引出马蹄发出错乱的声响。然而,在二马相交前却是只有鼓声、旗飘,并没有描写战马飞奔,从客观效果来看为什么却能给人构成这种印象呢?原因在于前一支曲子中剧作家已铺排下个“骤”字,再就是以刚才这一阵声响反衬出奔驰的速度,而把奔驰的过程省略了。这是移就之法。如果战马缓缓而行,相交时自然不会发出“扑腾腾”的声响。马的速度当然也反衬出二将的凶猛,因坐骑正是由战将驱策的。
描写战斗,在于集中表现力度、智慧和气势,而不是血淋淋的场面。作家创作情致与审美观照大多源发于此,但章法各异。这支曲子用“两匹马、两员将有如星注”,虽非首创,然而因顺势而下,也极尽雄健飞动之致。这时,战场上就油然地呈现出另一种壮丽景象:一对流星在迷漫着风沙的地平线上滚动,闪射着令人耀眼的光辉,忽疾忽徐,若远若近,蔚为奇观。二将的武艺和骁勇,在这里由于运用“星注”来设喻,使观赏者产生了想象和领悟,而曲子的雄健韵味就格外浓重了。末句写项羽一枪刺下,英布生死未卜,悬念横生,文势活泼多姿,这手法与剧曲特点也十分相宜。
“见枪来早轻轻的放过去”,是〔四门子〕中描写英布化险为夷的一笔。“早”点出了英布在强敌面前临危不乱,胸有成竹;“轻轻”则突出他的武艺超群,具有四刃拨千斤的功力。剧作家连用了这两个修饰词语,站在英布一边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表示怀疑,表示嘲笑:你何必使出这么大气力呢?你还有什么能耐今天不妨都端出来吧!描写战斗,在区区篇幅中如此浩荡而细腻,既是追魂之笔,又是神肖之笔。以下是英布轮巨毒(大斧)转入反攻,渐渐地把战斗推向白热化地步。这里尽管是仍写二人交战,“各自依法度”,用笔混而为一,但从全曲来看偏正关系是明显的。
由于前两支曲子已蓄足了力量,〔古水仙子〕则如山洪爆发,一泻千里,令人有雷霆万钧不可而止的感觉。这支曲子运用浪漫想象和高度夸张的手法,把战争场面渲染得威武雄壮,有声有色,善识者见之莫不毛发淅洒,寒暑皆忘。你看,战马扬蹄溅起的泥土,如雨水一样在倾泄;空气中灰尘弥漫,天空显得黯淡无光了;那火尖枪刺在战斧上,叮叮噹噹,迸发出令人目眩的寒光……
这种能影响人的感情和理智的大气磅礴形式,这种景物纷繁交织使战争凸现出的立体美,能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奇、昂奋和愉悦力量,怎不耐人回味?
这种描写不但“酌奇而不坠实”,也为〔尾声〕作了极好的铺陈。和前几支曲子相比,〔古水仙子〕叠字句尤多。剧作家用“刷刷刷”、“吁吁吁”、“吉当当”、“扢挣挣”这类象声词的重叠,具有节奏感;音色或响亮,或急促,反复出现,配置灵活,是适于表现兵刃相见的气势,又是借助自然音响和色彩,宣泄出二将埋头厮杀中壮烈的内心世界。艺术手段的确高明。
明代戏曲家王骥德说:“尾声以结束一篇之曲,须是愈著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曲律》)这里的〔尾声〕就其动荡开合、意味隽永而言,已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嗔忿忿,将一匹跨下征 紧缠住”,既表现了英布乘胜追击的英姿,又承接了“断铠甲落兜鍪”,神态逼真,富有动感。打胜了还嗔忿忿,悻悻然,看这种神情怎不教人发出会心一笑?再看那边,“楚项羽促律律向北忙逋”,这两下该有数里之遥吧,相互映照,沙场之境无限,也正是战将豪情之难言。虽是无言之言,英气森然,宛然可见。
末句“兀的不生掿损明晃晃这柄簸箕般金蘸斧”,颇值玩味。斧子大如簸箕,前面不见一字描绘,至此才加以补叙,才越使人感到英布的神力,能战胜楚霸王确是非同寻常。说白白地损伤了(“生掿损”)大斧,口吻惋惜、冷隽,实饱含着无比赞颂的热情和丰富的潜台词,是俊语,又是趣语和妙语。全曲以此作结,有力有迹,足可一唱三叹。
(周培松)
洞庭湖柳毅传书·第二折
尚仲贤
〔越调·斗鹌鹑〕他两个天北天南,海西海东,云闭云开,水淹水冲,烟罩烟飞,火烧火烘!卒律律电影重,古突突雾气浓。起几个骨碌碌的轰雷,更一阵扑簌簌的怪风。
〔紫花儿序〕险惊杀了负薪的樵子,慌杀了采药的仙童,唬杀了撒网的渔翁。全不见红莲映日,翠盖迎风,遮笼都是那鬼卒神兵四下攻。则俺这两只脚争些儿踏空,可擦擦坠落红尘,兀的不跌破了我青铜。〔小桃红〕那小龙大开水殿饮金钟,厮琅琅几部笙歌送,不觉的天边黑云重。昏邓邓敢包笼,忽剌剌半空霹雳声惊动,古都都揭了瓦陇,吸哩哩提了斗栱,滴溜溜早翻过水晶宫。
〔紫花儿序〕忽的呵阴云伏地,淹的呵洪水滔天,腾的呵烈火飞空。泾河龙逃归碧落,钱塘龙赶上苍穹。两条龙的威风,怕不喊杀了鳖大夫、龟将军、鼍相公。这其间各赌神通,早翻过那海岛十洲,只待要拔倒了华岳三峰!
〔鬼三台〕两条龙身躯纵,震的那乾坤动。恶哏哏健勇,赤焰焰满天红,一撞一冲,则教你心如铁石地怕恐,便有那铜山铁壁都没用。钱塘龙逆水忙截,泾河龙淤泥便𠠖……
《柳毅传书》是一个瑰丽优美的神话故事:洞庭龙君之女嫁与泾河龙君之子,备受欺凌,罚为牧羊。秀才柳毅落第返里,道畔相遇,受龙女之托传书给她的父亲。洞庭君有弟钱塘火龙,性情刚暴,闻讯大怒,率领水族与泾河小龙交战,吞吃了小龙。之后经过一番波折,柳毅与龙女结为夫妇。故事寄寓了善良战胜邪恶、得救不忘情义的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
这几支曲子是电母向洞庭君叙述钱塘火龙与小龙大战场面时所唱。近人吴梅评此剧为“状难状之境”。因这里展现的,是谁也没见过的二龙相斗奇景,机夺造化,情趣迥异,并被后人誉为极有艺术特色的“龙斗赋”。
境界阔大、曲词丰赡、构想奇丽而富于变化,是这几支曲子所独具的美学价值。
〔斗鹌鹑〕和〔紫花儿序〕描写的是二龙激战的总体印象。龙的形貌有“九似”之说,即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画龙辑议》)。另有传说记载:“龙生于水,披五色而游。欲小则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管子》)
这两支曲子写龙斗,开始就点染出一种神秘、恐怖、奇幻和威力无比的氛围,令人从情绪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天北天南”、“云闭云开”,先极言战斗空间之壮阔,同时也勾勒出了二龙飞舞流动、吞云吐雾的磅礴气势。“卒律律电影重,古突突雾气浓”,展现的则是一派电光闪闪,云雾茫茫险恶凄厉的景象。这里剧作家交织变幻出的是一副天空、地面、海上、水下的立体战争图画,光怪陆离,恢宏阔大,惊耳怵目,气势绝非寻常战斗可比。
《文心雕龙》说,“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夸饰》篇)。描写古人幻想中龙这种神奇动物,无本可源,无迹可求,自然有其难度;更重要的还须顺势而出,自然成趣。〔斗鹌鹑〕写云、水、烟、火、电、雾、雷、风,而不具体描绘二龙朱须激发、爪牙伏利之状,把战斗包藏于自然气氛中,这就抓住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特点,相当高明。这里把龙的形态“隐”去,但对二龙相斗所波及的空间和激发出的声响、烟火、洪水,则是异乎寻常之“显”,便构成了深邃的意境和吸引人的艺术魅力。这支曲子不过五十七字,用语极为奔放而又精到,连续使用富有夸张色彩的开、闭、淹、冲、罩、飞、烧、烘、起、轰等动词和重叠拟声词,愈发显出二龙战斗奔涌跌宕之势与狂怒的情绪。后两句,由四言转入六言、八言,对仗工稳,音节铿锵,体现了声文之美;同时又以文字之多寡,形成板式之疏密,使歌唱得其高下闪赚之神,这虽然有宫谱的规范,但若非手眼兼到的作者,也是难办的。
洞庭湖柳毅传书——明刊本《顾曲斋元人杂剧选》
和第一支曲子不同,第二支〔紫花儿序〕曲子用的是假借的表现方法。经过前面的直接铺写后,再借樵子、仙童、渔翁目睹二龙相斗产生的反响,忽张忽翕,参差错综,其焦距仍是扣在“龙斗”上面。连用唬、慌、险三个字,来修饰“杀”字,逼肖地勾出了人物目瞪口张之状。不同的人在不同地方,见了这种厮杀慌成这副样子,观者与读者若见了又将如何?剧作家对“龙斗”未作正面描写,而是借人物感受来叙事和烘托主题,不仅让人用耳朵、眼睛,更多的是用心灵去发现美和领悟美。尤为妙绝的是,这里连高立云端、神力不凡的电母,不知是云层被二龙相斗搅乱了,还是因为这世纪末日来临的天昏地暗景象唬杀了,竟险些(“争些儿”)摔到了地埃尘。在叙事中磊磊跌宕又插入闲情,更给人高峰突起、耳目一新之感。这几支曲子都是以电母为视角,而她在神话传说中升腾自如,通过她来报告二龙超越人寰的战况,符合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否则,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了。
下面三支曲子,先以倒叙之法宕开一笔,再进一步描写二龙相斗之奇景。〔小桃红〕写泾河小龙和火龙飞出龙宫,到决战场地的转换。
“大开水殿饮金钟,厮琅琅几部笙歌送,不觉的天边黑云重”,说的是在繁密而急骤的出征音乐中,小龙吸水如同拿着金杯饮酒一样,吸着吸着,连天的颜色都变了,满目尽是那峥嵘凄厉的黑云。这里用饮酒来比喻龙吸水,就把不足凭信的神话化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但剧作家又不到此为止,且以瞑瞑的气象加以烘托,愈见其苍莽雄宕之气。然而,火龙飞入水晶宫的一刹那,又使这气势大增:它御风挟雷突然杀上门来了!“昏邓邓敢包笼”,是说在海底的昏暗光线中,大概(“敢”)火龙什么都可以冲破和笼罩(“包笼”)的。你看,水晶宫顶上一陇陇瓦片掀飞了,支撑屋顶坚固无比的斗栱也带起了,它们蜿蜒升降、一前一后矫健地出水而去。这几句气派雄畅,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有力地展现了这场恶战之前神秘、恐怖的气氛。
〔紫花儿序〕是写二龙出水后,你追我赶,开始厮斗。古代画家认为“画龙尤难”:“盖一主于变化出没,必流于戏墨,于画法甚亏。若拘于画法,则又乏变化之意。”(《画鉴》)写龙斗其理相通。这里所言“洪水滔天”,指小龙;“烈火飞空”,指钱塘龙。一条龙逃上天空(“碧落”),另一条紧追不舍直刺苍穹,有变化,又体现了若奋风云、鳞甲藏烟的战斗气势。接着,剧作家用笔再化开去,写鳖大夫、龟将军、鼍相公等水族呐喊争杀的场面,由空中渐及海洋,才愈使人觉得这个战场是没有尽头的。“早翻过那海岛十洲,只待要拔倒了华岳三峰”,这两句看似信笔而下,却是雄快有力。海岛十洲是古代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十个岛屿。华岳即西岳华山。仙人居住的岛屿相距何等遥远,华岳三峰何等坚固,而在二龙追逐战斗中转眼即过,摇摇欲坠,这速度和力量岂不惊人?由于这些地方不拘泥于二龙相斗的主体描写,而通过精巧奔放的曲词、景物去让人品赏和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这种壮阔之美,并获得愉悦和满足。这可谓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最后一支曲子,概括了二龙激战后的景象。除首尾两句,剧作家仍多取侧笔。“凡写事境宜近,写意境宜远。近则亲切不泛,远则想味不尽。”(《昭昧詹言》)龙可以“小如蚕蠋”,大战起来当然显露出硕大无朋的真相,所以会搅动得天旋地转,山河失色。这里写蓝天被染成一片赤焰,铜山铁壁则如一抔泥土,着重的便是“远”字,使人透过这怪异、迷蒙、凄厉的景象,恍然如置身于另一个洪荒时代,领略着二龙战斗以至整个造化的无穷威力。“赤焰焰满天红”虽有写二龙相斗之意,但主要写钱塘火龙的优势。有了这一句衬托,下面描写战斗胜负的收句才不致于有突兀、跳脱之感。这支曲子始于云空,结于烂泥之中,可见其章法虚实变幻、精巧蕴藉的匠心,既体现出战斗急转直下之势,又寓有劝善惩恶的寄托。对照小龙出征时的神气,再看它往烂泥中顶、钻(“𠠖”)的样子,可发一笑。
《柳毅传书》这一折主要以唱来表现战斗,而不是以表演正面展示的。正如郑振铎所说,“元剧的写战争往往以探子的报告了之。纯粹以‘武打’为骨干的戏像《白水滩》等等在元、明杂剧里是绝对没有的。”(《中国剧场的变迁是怎样的?》)一方面可见我国戏曲发轫阶段,受着宋金时代流行的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一人主唱”形式,则能较为集中、淋漓地叙事和抒情,特别是能把迅速变换的时间空间充分地展现出来,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极大地突出创作主体精神。如二龙相斗,改用戏曲舞台上的“龙形”扮演腾飞、出征、厮杀等,气势与情趣将大不相同。
(周培松)
洞庭湖柳毅传书·第三折
尚仲贤
〔商调·集贤宾〕则俺那寄书来的秀才错立了身,怎能勾平步上青云。则为他长安市不登虎榜,救的我泾河岸脱离羊群。他本望至公楼独占鳌头,今日向洞庭湖跳过了龙门。则我这重叠叠的眷姻可也堪自哂,若不成就燕尔新婚,我则待收拾些珍宝物,报答您大恩人。
〔金菊香〕则我这凌波袜小上阶痕,手提着沥水湘裙与你入殿门,在这浑金椅前(做见二亲科,唱)参了二亲。那一场电走雷奔,(做见钱塘君科,唱)驾风云的叔父你可也索是劳神。
〔后庭花〕俺满口儿要结姻,他舒心儿不勘婚。信口儿无回话,刬的偷睛儿横觑人。我这里两眉颦,他则待暗传芳信;对面的辞了亲,就儿里相逗引。俺叔父敢则嗔,那其间怎的忍,吼一声风力紧,吐半天烟雾昏,轻喝处摄了你魂,但抹着可更分了你身。你见他狠不狠,他从来恩不恩。
〔柳叶儿〕秀才也敢教你有家难奔,是是是熬不出寡宿孤辰。谁着你自揽下四海三江闷,你端的心儿顺,意儿真,秀才也便休愁暮雨朝云。
〔浪里来煞〕这薄礼呵请先生休见阻,送行者宁无赆。则为你假乖张不就我这门亲,害的来两下里憔悴损。我则索向龙宫纳闷,怎禁他水村山馆自黄昏。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称为元代神话剧中的双璧。谈到文辞之美,人们往往称赏《张》剧;谈到关目之妙,则往往提及《柳》剧。《柳》剧的语言,也颇有可观,其佳处即在第三折。
第三折写洞庭君感柳毅恩德,为龙女三娘求婚,遭柳毅拒绝,于是水殿排宴为柳毅送别。龙女三娘该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是第三折曲文的描写内容。
龙女对柳毅的感情,与《张生煮海》中琼莲之于张羽以及其他爱情戏中男女主人公关系的不同之处有三:一、柳毅是落第举子,三娘并不是爱慕他出众的才华和人品的旖旎风流,企望获得人生的荣华,做夫人县君。二、他们不是一见倾心,而是经过了考验。三娘在危难之中遇到柳毅,托以命运攸关的大事,柳毅不负所托,挽救了她的命运。三、经过了比较。在饱受“躁暴不仁”、“霹雳火”般无情郎君的折磨迫害之后,对柳毅仗义勇为、热情助人的品格就会有更深的感受。当初柳毅答应寄书之时曾说:“你异日归于洞庭,是必休避我也。”三娘答应说:“岂但不避,大恩人便是我亲戚一般。”现在,果真在洞庭相遇了,三娘认为柳毅可以托付终身,有一种恩爱兼有的感情。在三娘看来,这是一桩美满姻缘。然而柳毅拒绝了婚姻。婚事不成恩义在,所以在〔集贤宾〕里主要是抒发她对柳毅的感恩之情。开口便是“则俺那寄书来的秀才……”著一“俺”字,把她对柳毅爱慕、亲切的内心感情,信口流出,构成本折三娘感情的基调。下面用铺展的手法,把“他”与“我”、他的“理想”与“今日”现实进行对比,述说了柳毅的寄书救拔之恩,最后收拢:“若不成就燕尔新婚,我则待收拾些珍宝物,报答您大恩人。”这是她强抑愁情感恩图报的方式。紧接着〔金菊香〕一曲叙述三娘上阶入殿,参拜父叔准备拜谢柳毅的过程。此时的三娘,一改牧羊时风鬟雾鬓的憔瘦容颜,变得美丽动人。柳毅一见,不仅后悔不该拒绝婚事,而且又向三娘“暗传芳信”,这就使三娘的感情复杂了。〔后庭花〕一曲先是怨柳毅当初不该拒婚。但毕竟柳毅是有感情的,所以才“偷睛儿横觑人”、“暗传芳信”、“就儿里相逗引”,一则以喜;转念一想,柳毅的翻覆被性情火爆的叔叔钱塘君知道了,又当如何?“俺叔父敢则嗔,那其间怎的忍,吼一声风力紧,吐半天烟雾昏,轻喝处摄了你魂,但抹着可更分了你身。你见他狠不狠,他从来恩不恩。”一则以惧。本来是可以如愿以偿的婚姻,为什么会横生枝节?还不都是你柳毅拒婚的结果!于是〔柳叶儿〕曲开始转惧为怨:“秀才也敢教你有家难奔,是是是熬不出寡宿孤辰。谁着你自揽下四海三江闷!”这惧不是对自身的担忧,而是出于对柳毅安危的关切。怨是怨其未能早谐连理,爱深怨才深。在惧与怨的背后,蕴涵着对柳毅的爱,所以〔柳叶儿〕曲的最后,又变成对柳毅的安慰了:“你端的心儿顺,意儿真,秀才也便休愁暮雨朝云。”眼前明明是云敛巫山,怎么说“休愁暮雨朝云”?这是作者制造的悬念,为第四折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线。最后一曲〔浪里来煞〕是整折感情的收煞。“这薄礼呵请先生休见阻,送行者宁无赆”,照应首曲〔集贤宾〕中“我则待收拾些珍宝物,报答您大恩人”。“则为你假乖张不就我这门亲,害的来两下里憔悴损”,照应〔柳叶儿〕〔后庭花〕数曲,亦怨亦爱数语包笼。“我则索”以下数句,又对未来孤苦相思的愁闷生活作出预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曲作为本折的收束,是很出色的。
本折中,龙女三娘出场之后,剧情没有大的转折,但剧作家却于整中求变,使戏剧跌宕起伏。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物感情的变化上。所抒发的主要是对柳毅的感情,但〔金菊香〕一曲插入对钱塘君的感戴之情;对柳毅的感情,或悲或喜,或怨或惧,或深情安慰,或黯然魂销,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造成感情气氛的波澜叠起。本折曲词以抒情为主,间或插进一些叙述,如第二支曲子〔金菊香〕,也收到使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但是戏的感情主旋律是和谐统一的。周德清《中原音韵》说:“商调凄怆怨慕”,用商调曲反复吟唱,使曲文相托,声情并茂,大有荡气回肠的感染力量。
这种感情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是真情、实情,是处于特定情境之下人的正常的、合理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伪情、虚情。主人公的身份是龙女,其感情却是普通人的感情,人物的行动和生活环境所体现出来的,又是龙的特点,把人与龙的特点巧妙结合,创造出似人间又非人间的水晶龙宫环境,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剧作家把一些常见的有关典故化虚为实,组成工整的对偶句式,造成人与神、他(柳毅)与我(龙女)的鲜明对照,增强戏剧效果。“则为他长安市不登虎榜,救的我泾河岸脱离羊群。他本望至公楼独占鳌头,今日向洞庭湖跳过了龙门。”虎榜,即龙虎榜,是说举进士时天下名士同登一榜,被喻为“龙虎榜”(见《新唐书·欧阳詹传》),后因用以称进士榜。虎字是虚,羊字是实,虚实对照。至公楼指科举时代试院的大堂;科举时代迎殿试榜时,状元立殿前中阶石上,石上刻有龙及巨鳌,故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跳龙门,本是借《三秦记》中关于鱼跳过龙门可以成龙的传说,比喻科举登第,这里把这一人们熟悉的典故化虚为实,写出龙宫景象,见出新意,“凌波袜”,典出曹植《洛神赋》,写洛水女神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后来人们也用它形容女子步态的美好。这里也把它落实了:“则我这凌波袜小上阶痕,手提着沥水湘裙与你入殿门”,“凌波小袜”与“沥水湘裙”相应,不仅写出三娘水中行走的轻盈仪态,而且显现出龙宫晶莹透澈的特有景色。写双龙相斗是“电走雷奔”;写钱塘龙来去是“驾云雾”,盛怒则是吐烟雾、吼生风;相赠尽是金珠财宝……正因为写的是正常人的感情,所以能为人理解,使人受感动;又因为写了特殊的环境、异类的作为,又使人感到新奇,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则为他……救的我……”“俺满口儿要结姻,他舒心儿不勘婚……我这里两眉颦,他则待暗看传芳信”,“他”与“我”并提对举,不仅看出三娘对柳毅的一片深情,也可看出人神之间的矛盾,抒情之中也推动着戏剧冲突的发展。
情是真情,抒情用的语言也本色天然,不假雕饰。瑰丽精工是一种美,用看似寻常的语言,准确地抒发出人物的肺腑之情,是一种由华返朴的天然美,没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是不能达到的。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尚仲贤之词如山花献笑”,它不是人工培植、精心修剪过的家花盆景,而是不失造化之美的天然风韵。
更值得一提的是,剧曲不是案头文学,它以适合舞台演出为美。请看〔后庭花〕一曲,在“他”“我”对照之中,把在科白中没有写到的柳毅的偷睛觑人、暗传芳信、就里逗引等种种动作补充得气足神完。舞台上虽只有龙女在唱,却有柳毅的动作表情相配合烘托,满台是戏,真能令观者应接不暇。
此剧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影响很大。近人梅兰芳演出京剧《龙女牧羊》即系根据此剧改编。越剧等剧种也都改编演出了此剧。又清代李渔将此剧与另一元杂剧《张生煮海》合并改编为传奇《蜃中楼》。
(张燕瑾)
陶渊明归去来兮·第四折
尚仲贤
〔正宫·倘秀才〕面对着青山故友,眼不见白衣送酒,我则怕明日黄花蝶也愁。好教我情绪懒,意难酬,无言低首。
〔灵寿杖〕西风落叶山容瘦,呀呀的雁过南楼,霜满汀洲,水痕渐收。山泼黛层层崄① ,水泛碧粼粼皱。记的是清明三月三,不觉又重阳九月九。
〔注 〕①崄(xiǎn险):同“险”,险要高峻的样子。
陶渊明是晋代大诗人。以他为题材的元明戏曲大都联系到他辞官退隐的生活,表现他在《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名篇中所显示出来的不事权贵、向往田园的精神境界。元代有不少散曲歌咏陶渊明的归隐事迹,但元代杂剧专门写陶渊明的却并不多见,今知只有尚仲贤的这个剧目。流传至今的这两首曲子见于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清初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则收了〔倘秀才〕一曲。《正音谱》中注明是“尚仲贤《归去来兮》第四折”。天一阁本《录鬼簿》题名作:“王太守白衣送酒,陶渊明归去来兮。”由此可以推测,本剧剧情大约依据《晋书》本传内容敷演。第四折当是写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感情经历。这两首残曲抒发了他在重阳节的一种感慨情怀。
〔倘秀才〕曲写剧中主人陶渊明面对着青山如故,对比人事已非,不免感慨系之,愁绪顿生。他的脑中又浮现一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那一年重阳节,他在菊丛中闲坐,正苦于无酒时,适逢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小吏送酒来,正足以令他欣然一醉。但这种美好的情景已经逝而不返了。苏轼曾有词句云:“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今日正是重九时节,剧中的陶渊明大概又在宅边菊丛中闲步,见此景生此情,发出了“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慨叹,也就十分自然,并无借用痕迹。“无言低首”,一个“停顿”动作,以静胜动,以少胜多,既表现了“情绪懒,意难酬”这种无奈的伤感,更寄寓了一种意味无限的韵致。也许这“无言”之中,正深蕴了一句“潜台词”,即东坡词中的另一句话:“万事到头都是梦。”
〔灵寿杖〕曲词内容经二折而成为三层。首四句是第一层,写眼前秋景。眼前是西风落叶、霜满汀洲、山容已瘦、水痕渐收的萧萧秋色。突然耳边传来“呀呀”两声雁鸣,令人陡然为之一惊。这北雁南飞,横天而过,又为萧萧秋色平添了几分凄凉。这里有两处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西风落叶山容瘦”由宋代陆游《秋思》诗句“风林脱叶山容瘦”中化来;“雁过南楼,霜满汀洲”由唐代杜荀鹤《题新雁》诗句“暮天新雁起汀洲”中化来。陆、杜的诗都是写暮秋景物的,其“秋思”之情与本剧中此时的特定情境正天然吻合。接着,“山泼黛层层崄,水泛碧粼粼皱”一个对句,是为第二层,写出了一番春意盎然的山水景色。山而“泼”黛,水而“泛”碧,多么生动迷人,不仅色彩斑斓,而且生机勃勃。此对句以色彩浓郁的青山绿水,与上面所咏的山容瘦、水痕收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剧中主人公对春天的回忆,对美好的故土的眷念。但回忆中的美好风光毕竟只是心中的瞬间幻影,很快又回到了暮秋的现实。这就是本曲的第三层,一个淡淡的对句:“记的是清明三月三,不觉又重阳九月九。”上句交待回忆中所见山水风光的时间;下句点明眼下的时令。于淡泊中隐隐透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叹息,和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失落的遗憾意绪。
从这两首曲子中可以看出,《归去来兮》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杂剧。可惜我们已无法见到全剧风貌。这两首曲子之所以留传至今,是因为在元明时演唱不绝,因而被广为记录的缘故。这些曲子意蕴深致,富有魅力,而且音韵浏亮,琅琅美听,自然易于诵唱。〔灵寿杖〕更是传唱于一时的名曲。至清中期李调元作《雨村曲话》时还倍加赞赏:“尚仲贤《归去来兮》:‘西风落叶山容瘦,呀呀的雁过南楼’,俊语也。”
(叶长海)
海神庙王魁负桂英
尚仲贤
〔双调·新水令〕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祇,咱人便行一步也有个当方土地。想着那应举去了的折桂郎,那厮做了个拐恩情的打家贼。咱别话儿休题,王魁才可招取俺那海神庙说来的誓。
〔夜行船〕我望着正面儿尊神忙拜起,哎,吁!长吁了两次三回。办着我一点虔心,阁着两行情泪,哎,耶耶也,则这埚儿是是俺那送行的田地。
〔沉醉东风〕则他那人间语天闻若雷,但行处祸福相随。国家明明的放着王法,耶耶!你须暗暗的施着神鬼。各要个寸心不昧,兀的般弃旧怜新将盟誓违,惯得他碜可可的辜恩负德。〔庆东原〕清耿耿将明香来爇,骨碌碌将杯筊① 掷,则见尽今生到老无抛弃;却不道夫唱妇随,夫荣妇贵,俺可是末夫妻来也那② 福齐。耶耶,怎教别人更戴了我金冠,也披我这霞帔。
〔乔牌儿〕我图个甚的,怎承望有今日!成时节自不合道成的容易,今日个待悔来怎的悔。
〔折桂令〕元来这乞儿每饱病难医,我知道这厮负德辜恩,枉了我举案齐眉。那其间忍冷耽饥,穷滴滴少衣无食,大古里怎生般家豪富贵,刬地那厌娼人门户低微。他如今在宰相家里,别娶了娇妻,锦帐罗帏,步步儿相随,永不相离。我一捻儿年纪,耽阁了我身奇。我叫一声王魁,王魁嗏,你营勾了我当甚末便宜。
〔胡十八〕则为你便忒正直,着你做神祇。这的是他负了俺,须不是俺虚脾。这殿阶前空立一统③ 正直碑!我付了这壁,我告诉与那壁,你为甚将我不应对?元来是这一堂儿都是个塑来的泥。
〔注 〕①杯茭:又称珓杯,旧时迷信求卜吉凶所用的器物。②也那:衬词,无义。③一统:犹言一块。
故事情节据宋张邦畿《侍儿小名录拾遗》引《摭遗》等书所载,叙述妓女桂英资助书生王魁,“君但为学,四时所须我为办之。”过了一年,王魁赴考,二人往海神庙盟曰:“吾与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后王魁得中状元,弃桂英另娶崔氏,授徐州签判。桂英遣人持书往,王魁负誓渝盟,叱书不受,将下书人赶了出来。桂英闻后愤极,“魁负我如此,当以死报。”遂挥刀自刎。死后化为厉鬼活捉王魁,责其负义,曰:“得君之命即止,不知其他。”王魁数日后忽病竟死,终于使冤仇得报。
据宋末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的考证,王魁字俊民,宋代人,仁宗嘉祐年间中过状元。故事至迟在南宋时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明叶子奇《草木子》云:“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尚存残曲十八支,可能系《海神庙王魁负桂英》的祖本,因在关汉卿《诈妮子》第三折〔绵搭絮〕、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煞尾〕以及徐琰〔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海神庙》套曲,均已引到它们,而尚仲贤的《海神庙王魁负桂英》不会较关作等为早。现今皮黄仍保留有《活捉王魁》的剧目。田汉又作《情探》二十七场。
该剧仅存残折,共十四支,见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写桂英自杀前向海神像控诉王魁负心的情节。从〔尾声〕“觅个自尽”来看,似为第三折。
一开始作者通过〔新水令〕曲把女主人公的悲惨境遇展示在读者面前。“岂不闻”三字即表露了满腹怨恨而哭诉无门的心理,因为桂英是一个受歧视和被凌辱的妓女,使她难以同“发迹变泰”而成新贵的负心者进行面对面的较量,在当时无力伸张正义的社会条件下,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神祇”谓天地之神,《释文》:“天曰神,地曰祇。”相信神灵的力量能使恶人得到惩治,她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愿望到海神庙去的。“想着那应举去了的折桂郎,那厮做了个拐恩情的打家贼。”特意点明王魁“折桂郎”的身份。“折桂”谓登科,一旦科举及第,平步青云,便伤天害理,这正是造成桂英悲剧深刻的社会根源。“拐恩情”,揭示了忘恩负义的禽兽本质,为情节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为日后的复仇张本。“打家贼”这一形象的写照,则将其奸诈、贪欲的丑恶本相暴露得更为充分。
接着〔夜行船〕曲写桂英到了海神庙,她连忙跪拜,吁嗟悲叹。“长吁了两次三回”,这一细节刻画了她的万言难诉、愤激欲绝的情态和心绪。但她没有声泪俱下的哭啼,也没有怨天尤人的呼号,而只是反复地感伤,她深知自己委身王魁是不甘于沦落风尘生活,争取“落籍从良”终身有托,结果却落得个赍恨以终。“办着”,犹言准备着,“虔心”曰“一点”,“情泪”则“阁着”即忍着,说明在命运残酷的打击下,仍强行抑制着内心的悲痛,进行控诉、谴责和抗争。“耶耶”语气词,表示感叹,因为这个处所正是为他送行的地方,睹物伤情,越想摆脱这种情景的缠绕,怎奈摆脱不掉,这自然再次勾起了她对王魁薄幸的愤懑,〔沉醉东风〕曲正是这种怨恨盈怀感情的抒发。
她认为清明无私的天地该分辨是非,国家的王法应主持正义,神灵则当施展法力来惩恶扬善,而严酷的事实是作恶的却因祸得福,“兀的般弃旧怜新将盟誓违,惯得他碜可可的辜恩负德”。“兀的般”,这个,表示惊讶。“惯”,纵容。“碜可可”,意谓实实在在的。这种是非的颠倒,动摇了她对天地、神灵、王法的信念和幻想,迸发了难以抑制的不平之鸣,显示了不甘忍气吞声而敢于抗争的意志,使人物沉着、坚毅的思想性格得到了升华。
〔庆东原〕〔乔牌儿〕〔折桂令〕三曲通过桂英对不幸遭遇和受辱原委的回顾,揭露了王魁件件桩桩的恶行。她曾点燃过清耿耿的明香;掷过骨碌碌的杯茭,透过这一细节,反映她盼望能遇上一个志诚的人,达到“今生到老无抛弃”的意愿,使身有所托。“却不道夫唱妇随,夫荣妇贵。”“却不道”用在成语之前,意即“岂不是有所说”,这种世俗观念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但对从良并不存在过分的奢求,然而就连这么一点可怜的最低要求也无法实现,结果落得个连夫妻的名义都没有,而却使别人“戴了我金冠,也披我这霞帔”。满心委屈,无穷思虑,在这血泪凝成的控诉中,揭露了“结亲权门”“富贵易妻”所造成的悲剧后果,反映了封建社会妓女普遍的不幸命运。痛定思痛,真是“今日个待悔来怎的悔”。
当她认识到王魁的贪婪无厌和背恩弃义的嘴脸,真是悔不该白费了我那似孟光“举案齐眉”的相敬贽情,她深感自己认错了人。往日潦倒时“忍冷耽饥”、“少衣无食”,有如“乞儿”无以为生,说明他的信誓旦旦,不过只是为了摆脱困境的权宜之计,等到科举及第,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会地位陡变,“大古里怎生般家豪富贵”。“大古里”,总之是的意思。“怎生般”,犹言如此就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地“厌娼人门户低微。”为此她要鸣不平,伸冤屈,接着通过强烈的对比,来揭露这种“富易交,贵易妻”的罪恶勾当。一边是宰相择婿,别娶娇妻,“锦帐罗帏”,步步相随;一边却是惨遭掷弃,孤苦伶仃,“我一捻儿年纪,耽阁了我身奇”。“一捻”形容青春年纪,“奇”字助音无义。这无异是对她身心最大的折磨和摧残,含冤受屈的愤恨,一起涌上心头,倾泻而出,“王魁嗏,你营勾了我当甚末便宜。”“营勾”谓诓骗,这正是王魁这个负心汉的无赖恶行的形象写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胡十八〕一曲,从“神祇”入笔,以“神祇”收笔,从时空上补叙了以上曲词是桂英在海神像前所进行的悲愤控诉,同时揭示出特定环境下人物内在的心理冲突,她心中郁结着多少委屈和怨恨,哀哀无告,只得求助于“正直”的神灵,而且是非曲直又是如此实实在在,她坚信自己的无辜,根本没有半点虚情,“你为甚将我不应对?”在这饶有风趣的诘问中,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仰首一望,“元来是一堂儿都是个塑来的泥。”从开始对神灵的幻想到对神灵的否定和蔑视,这一省悟和转变,使桂英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展现,从而使她直面现实,使以后生而复不了仇,死后为鬼也要复仇的意志有了感情的依据,也为情节的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曲词能紧扣人物的性格,通过桂英欲求无援的气、恼、怨、恨,写来始终保持坚毅意志的这一主体。如对神祇的态度,经历了始而相信、依恃,进而怀疑、否定的发展过程,准确掌握了人物的意志在遭到严重阻挠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也增强了悲剧的感人力量。
王魁的负心在当时是有典型意义的,作者除了揭示其卑劣的行径外,还层层剖析他的丑恶灵魂,从而形象地披露了由于阶级地位的变化而造成“婚变”的社会根源,而且采用前后人物关系的对比,落魄时的穷困潦倒,发迹后的得意忘形,对王魁的负心起到了批判讽刺的作用;对桂英的不幸则起到强调渲染的悲剧效果。
(胡雪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