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昂夫
【作者小传】
(1273?—1350后)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曾执弟子礼于宋遗民刘辰翁门下。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晚年辞官隐居杭州皋亭山一带。善篆书,有诗名。与萨都剌有唱和。散曲现存小令六十五首、套数三套。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志在庙廊,以济世为己任与心在山林,以隐逸为高致,是人格“互补”的两个侧面,所谓“出儒入道”,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指此。但从根本上说,“兼济”则是其主导方面,“独善”则是“兼济”不成后痛苦的自慰和解脱。对不少等而下之的文人来说,“兼济”又成了追官逐利的借口,“归隐”则又成“终南捷径”或故作风雅的表面文章。本曲之意,即在讽刺这种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象。
“功名万里”,用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此处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万里”,巧谐万里忙碌之意。“忙如燕”,语出北宋张耒诗:“语莺知果熟,忙燕聚新泥。”此处象喻醉心功名者碌碌之状。《诗经·燕燕》曰:“燕燕于飞,差参其羽”,燕燕之忙,古人多予褒意,此处一反其意,尤见精警而自出机杼。“斯文一脉微如线”,承上而直发感慨。“斯文”,语出《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所谓斯文,指文王以来的礼乐制度,文化道统。后以“斯文”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微如线”,指斯文已荡然殆尽,为官作宦者只顾一己私利,彼此竞逐,有多少人还会想到国家百姓,有多少人还会想到互相礼让呢?那么,此时元王朝礼崩乐坏,官场腐败,尔虞我诈,自不言而尽在句中了。下两句进一步说明官场竞逐之人,乐此不疲,终一生而不歇。“光阴寸隙”,用《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人生易老,时光如电,就在这忙碌如燕的南北奔走中,已是青春消尽,两鬓如霜了。“尽道”二句,直用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语:“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当官作宦者,人人标榜身在魏阙,越是恋栈者,越是把归隐尽日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倘若真正地做了隐士,世上人也就不知其名,不知其事,嚷得大家都知道,可见这“隐”,十有八九是假话。“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之意。结句“至今寂寞彭泽县”为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彭泽县,指陶渊明。渊明为彭泽令,挂冠归隐,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田园的少数高士之一。陶令躬耕田亩,乐于山林,但却从未自夸隐士,后人尽管对其赞不绝口,但也未见几人能真正追随其后。其间原因虽然各各不一,但千古一人,渊明也难免寂寞了。“寂寞”二字,下得极巧,与开篇“忙如燕”遥相呼应,两者对比,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者的真面目。
“归隐”是元散曲中最常见的主题,身在宦途,而竞标高蹈本是元文人流行的时调,下层文人志屈不伸,以归隐作愤世自嗟之辞本是出于无奈,而一批官居要津者也故赋清雅,大唱归隐之调,以示其不俗,本曲便一把扯去其遮羞布,在元人散曲中可谓别具一调。薛昂夫散曲本以豪健著称,论者列为豪放一格,本曲虽语不恣肆,然不作回环蕴藉,而是直抒其意,畅达无阻;且曲意又不一泻于字面,而是耐人回味,不失顿挫曲折,是为豪放中又兼含蓄了。
(岳珍)
〔正宫〕塞鸿秋·凌歊台怀古
薛昂夫
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青山太白坟如故。
凌歊台,在安徽当涂县西黄山之巅,南朝宋高祖刘裕曾筑离宫于此。当涂东南有青山,李白坟就在青山西北;西北四十里有望夫山,和它隔江相对的,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元文宗天历至顺(1328—1332)年间,作者担任太平路总管,治所即在当涂。登上凌歊台,东望青山,北眺乌江,古今胜迹,一收眼底。昔日繁华,已成丘墟,登临之际,作者不禁悼古伤今,感慨富贵浮名转瞬即逝,产生人生无常的深切悲哀。其时又正值战乱不休,元王朝已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曲中的末世之感,可说是时代的折光。
首二句,感慨富贵荣华之不可常在。人间富贵莫过于帝王,凌歊台作为刘裕离宫,也曾一度繁华。当其盛时,三千粉黛,轻歌曼舞,笙乐动地,香风入云。然曾几何时,江山易主,舞榭歌台,成了一代王朝兴亡的见证。
次二句,作者移目西望,从望夫山想到乌江渡。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南征北战,所向无敌,击灭秦国,威震天下,而最终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八千子弟亦如鸟兽散。赫赫英名,盖世功业,转瞬化为乌有。
末三句,哀浮名之无实。富贵既已如彼,功业又复如此,则荣名又如何?浮想至此,作者的视野,不禁移向了东南的青山。名扬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就埋葬在这里。想到这位潇洒不羁的诗仙,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杜甫对他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眼前,绿树依然,暮云如故,而文采风流,于今安在?一抔黄土,掩埋千古浮名,人生无常,令人浩叹。
一般的怀古之作,大都有感于一个具体的历史陈迹而发。本篇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局限于一地一人一事,而是泛咏当涂境内的三大古迹。但作者以自己的视野为线索钩连转接,意脉明显。作品通过所选择的三个历史人物,分别表现了富贵、功业、浮名之不可恃,都紧扣盛衰之感,中心突出。形散而神凝。就具体写作手法而言,作者以对比贯穿全篇。同是凌歊台,三千歌舞与家国败亡对比;同是乌江渡,以八千子弟当初之叱咤风云与最终之思家溃散对比;同是春树暮云,飘然不群的诗仙与青山孤坟对比。从而形成强烈的今昔盛衰之感。而作者虚无寂寞的人生感慨,也就此染上了一层历史的永恒的悲哀,耐人咀嚼,发人深思。
(岳珍)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
作者写有咏史〔朝天子〕二十首,这一首写汉高祖刘邦。刘邦,沛县人,反秦举义时被推为沛公。建立汉朝后曾回到故乡和父老欢宴,席间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曲前三句意思是说:沛公,写出了《大风歌》,他也知道文章的作用。刘邦开始时并不重视诗书,后来懂得了马上得天下不能在马上治之的道理,就重用谋略及文学之士,文治武力并用而“威加海内”。“大风”用在这里除表明“也得文章用”外,还包含了整个《大风歌》的内容,即他的“威加海内”,正是“猛士”们为他浴血奋战换来的;他在即位之初也希望要进一步收罗“猛士”为他“守四方”。可是,当他巩固了政权之后,却又忘恩负义,猜忌、诛杀“猛士”功臣了。故下一句笔锋一转:“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指的是诛韩信事。韩信佐刘邦平定天下后,刘邦疑其谋反,就伪称去游云梦(古代大湖,在今湖北东南),想乘机袭击。可是韩信却主动来请罪,被缚后他叹息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两句说:猛士在刘邦面前都是服服帖帖的,即如擒韩信,也用不着用“游云梦”这声东击西的计谋。所以下面写道:“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彀中,此指圈套、掌握。典出《唐摭言·述进士》,说唐太宗见一批录取的进士,就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几句意谓:控制这些英雄,可以任意摆布,没有人可以逃脱他的掌握。事实正是这样,那些异姓诸侯王如彭越、英布都落得韩信那样的下场。这里单点出韩信,因他功最高,足智多谋,就这样的人也轻易被捉拿,其他就不用说了。
以上通过几层叙写,刻画了刘邦这个翦灭群雄、奄有四海的汉天子无比的神威,真是不可一世。可是,下面几句却出人意料:“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后宫,指吕后。外宗,外戚,指吕后的亲属吕产、吕禄等人。炎刘,指刘氏政权。刘氏自称因火德而兴,故称。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并大封诸吕为王,阴谋杀害刘氏诸王和功臣,要不是陈平、周勃等,刘氏政权就被颠覆了。这几句颇为煞风景,这个“威加海内”、善玩权术的皇帝,依仗吕后之力,大肆诛杀功臣,却没想到就是这个吕后,几乎把刘氏政权篡夺断送了。这是对刘邦的辛辣嘲讽,也是对古来许多帝王的鞭挞。历史上发生过多少起“后党”、外戚专权乱政的事件,许多帝王明于外而暗于内,可以平外敌而不能去“家贼”,究其根源,这是专制社会“家天下”的必然结果。扩而广之,一些所谓有雄才大略的独裁者,也少有不被“近习”、群小所困的。薛昂夫当然不懂这些道理,但揭出了某种程度上的历史共相,还是难能可贵的。诗词曲中好的咏史作品,应当于历史现象有新的发现、于读者有新的启示。此首小令在结构上运用欲抑故扬之笔,前面将汉高祖的威势抬得很高,后面一落千丈,淡淡几句,至为冷峻。
(汤华泉)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伍员,报亲,多了鞭君忿。可怜悬首在东门,不见包胥恨。半夜潮声,千年孤愤,钱塘万马奔。骇人,怒魂,何似吹箫韵?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其父原为楚大臣,被楚平王杀害,子胥出奔吴国,辅助吴王阖闾,出兵攻破楚国郢都,掘平王墓鞭尸,以报杀父之仇。后又辅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劝夫差拒绝越国的求和。夫差听信谗言,逼伍子胥自杀。子胥向来被作为千古英烈加以赞扬,但这支曲子对伍子胥的悲剧于同情之中,却有微词,认为刚烈的忠臣,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不如全身远害、安享清贫生活为好。
“伍员,报亲,多了鞭君忿。”报杀亲之仇是正义的,一怒之下对君王进行鞭尸就有些过分了。史载,子胥掘出平王尸,鞭了三百下才解恨,他的老朋友申包胥认为他这样做违背天道,于是跑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搬来救兵,打退了吴国军队。“可怜悬首在东门,不见包胥恨。”可叹子胥后来在吴国被杀,老朋友也不来替他报仇。此与前言“多了”相贯。伍子胥自杀时告诉他身边的人:“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越果灭吴。传说子胥死后化为钱塘江潮神。“半夜潮声,千年孤愤,钱塘万马奔。”这是子胥在显灵,以那潮声在抒发忠不见察的悲愤、国破身亡的悲愤,这形象多么壮伟。“半夜潮声”脱化于唐李廓《忆钱塘》“十万军声半夜潮”,但李诗未及子胥事。宋潘阆〔酒泉子〕词写到这情景:“长忆吴山,山上森森伍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但没有这三句简括有力、有声有色。下面作者笔锋一转:“骇人,怒魂,何似吹箫韵?”认为子胥遗恨如此惊天动地,未必如悠扬的箫声更有情韵。伍员吹箫:典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子胥逃出楚国,无以糊口,便鼓腹吹篪(竹乐器,本文一作箫),乞食于吴市。此三句言外的意思是:何必那样耿直执着,而落得个冤鬼的下场,还不如逍遥自在,即使穷困,总可活着以终天年。作者这样的看法跟此曲开始表现的思想还是相应的,恶君、忠君(忠于国事)都不能太过分了。自然这种看法是有些消极的。不过,联系作者的时代,他这种高蹈远祸的意识,当是对当时现实政治失望的表现。消极的话是有言外之意的。
(汤华泉)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蹉,琢磨,何似偷敲破。
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为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支曲子却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据《韩非子·和氏》和刘向《新序·杂事五》载:春秋楚人卞和在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发现了一块玉石(即璞),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拿去进献,武王还认为他是用石头来进行诈骗,又砍掉了他的右足。到了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知道了,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之璧。曲子开头就说:“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卞和获宝,只该坐在荆山上,他受罪是自找的,谁叫他一次再次地献。“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幸亏有两只脚,两次不遇抵了罪,这第三次要是再不被理解怎么办呢?言外之意,恐怕有杀身之祸了。“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王欲以十五城骗取赵王的和氏璧。后被秦王刻为玉印,号传国玺,为权力的象征,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行货”,意为贿赂,巴结国王想得点好处。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你毁坏自己的身体去行贿,结果造成后世争战不休。对他的献璞,作者进行了责难。“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切蹉,琢磨”,都是治玉的工艺,这里指文王派人“理玉”事。这几句说,与其让文王去切呀,去磨呀,还不如偷偷将它敲破。这里的意思可能有两层:干嘛献给楚王去鉴别是不是玉,自己可以敲破看看嘛,这是一。其二,与其献给国王让他们争来战去,不如砸碎它,天下或许要少一些麻烦。
在这支曲子里,卞和成了揶揄、指责的对象。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自讨苦吃,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从来人们都是把献璞当作献才,仿佛觉得这个才理应贡献给主上,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作者却根本否定这个做法,璞不必献,还不如把它敲破;才,献给帝王,反而会给自己种下祸胎。作者以热讽冷嘲的话语,表现了对封建帝王是非不分、贤愚不识、滥用刑罚、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这样的思想产生于元代、产生于薛昂夫,不是没有原因的。元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很低,元初很长时间废止了科举,使得知识分子想向皇朝“卖艺”也不可得,于是许多人被逼到山林、市井之中。即使少数人将“文武艺”“货与帝王”,但在党争倾轧、夺取皇权的旋涡中,也往往遭到杀身之祸。所以元曲中出现了不少这类批评忠臣、否定忠君观念的作品,原是不足为怪的。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丙吉,宰执,燮理阴阳气。有司不问尔相推,人命关天地。牛喘非时,何须留意?原来养得肥。早知,好吃,杀了供堂食。
丙吉,汉宣帝时丞相。有一次他外出,路上有人打群架,死伤横道,他过之不问。而前面有条牛被人赶得喘气吐舌头,他却停下认真地问这问那。他手下人感到奇怪,他说:打死人的事地方官管管就行了,我这个宰相是不能在路上问这个小事的;至于牛在春天喘气吐舌头,则或许是天气不正常,或许是灾难发生的征兆,宰相的责任是调和阴阳,我当然要管了。事见《汉书·丙吉传》。
这支〔朝天子〕写的就是这件事。一开头就揭出丙吉在那里标榜什么“燮理(即调和)阴阳”的大话、空话,下面是作者的质问、嘲讽。“有司不问尔相推,人命关天地。”有司,主管某种事务的机构或官员。此二句意谓:你身为宰相,见人打架致死,却不闻不问,反而借口推托,要知道人命关天呀!“牛喘非时,何须留意?原来养得肥。”牛喘气是常事,与季节时令无必然联系,春天劳累了,也会喘气的。这码子小事何必还要留心过问?啊!原来是牛养得太肥了,以至引起宰相吃牛肉的食欲了吧!“早知,好吃,杀了供堂食。”您要早知这头牛“好吃”,就该杀了它,以便您和同僚在政事堂里美美地会上一餐(堂食,宰相在政事堂供食)。这支曲子就是这样用冷嘲热讽、滑稽俏皮的口吻,把丙吉大大挖苦了一番,显得幽默有趣。最后的“供堂食”也隐约指出,宰相们其实是一伙尸位素餐的家伙。他们只知甘美肥鲜,而对百姓的生命却视同蝼蚁。曲子的开头先摆出那句大话也挺有意思,仿佛叫一个江湖骗子先道貌岸然地自报家门,然后再层层扒下他的伪装。
宰相燮理阴阳云云并不是丙吉的发明,而是儒家经典《尚书·周官》里的话。这书向来是许多朝代设官分职的依据,丙吉的做法在《汉书》本传里也是受到赞许的。很明显作者这样写,其意是在讽刺官僚制度的荒谬,寓庄于谐的手法加强了这种讽刺效果。
(汤华泉)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老莱,戏采,七十年将迈。堂前取水作婴孩,犹欲双亲爱。东倒西歪,佯啼颠拜,虽然称孝哉!上阶,下阶,跌杀休相赖!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云:“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采衣。尝取浆(水)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这就是“老莱娱亲”故事的较早出处。这个故事曾受到过许多人的称赞,元朝郭居敬将它编入《二十四孝》,以后又将它绘成图画。与郭居敬同时代的薛昂夫并未加入恭维者的行列,而是将它大大嘲弄了一番。
曲子开篇就说一个年已七十的人,还穿着花衣在二亲面前戏舞。“戏采”与“七十”的对照,就显出喜剧性的滑稽。下面又写他学作婴儿,到“堂前取水”。“作婴孩”的情节省了,就是“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那回事。“犹欲双亲爱”,还想博取双亲的疼爱,这真叫人哭笑不得。“东倒西歪,佯啼颠拜,虽然称孝哉!”走路都走不稳了,还假装啼哭磕头,这样的恶作剧,简直叫人作呕——即使如此(“虽然”),还被说成是孝呢!这里尖锐地指出了这“孝”的虚伪、不近人情。“上阶,下阶,跌杀休相赖!”上阶、下阶,指老莱颤颤巍巍、跑上跑下学婴儿之态。杀:通煞,形容极甚之辞。赖,赖皮、顽皮,此处意谓痴癫撒泼。末句的意思是:不要再疯疯癫癫,看不跌死你!曲子将叙事、描写、评论结合起来,特别突出对丑态的描写,使这个所谓“佳话”一下子黯然失色了。
“孝”是人伦之一,未可全然否定,但要近乎人情。而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大多是不近人情的东西,“老莱娱亲”就便大肆揄扬。而六百年前的薛昂夫用形象的笔法对此进行了讽刺,不能不说他的观念、识见在当时是很开通高明的了。
(汤华泉)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董卓,巨饕① ,为恶天须报。一脐然出万民膏,谁把逃亡照?谋位藏金,贪心无道,谁知没下梢。好教,火烧,难买棺材料。
〔注 〕①饕(狋ā狅涛):即饕餮(狋犻è帖),古代传说中一种很贪残的兽类。
董卓是汉献帝时著名的权奸,先是杀少帝、何太后,后又挟献帝迁都,自为太师。他十分贪残,杀害了许多大臣和平民百姓;又筑郿坞,收藏了无数金银财宝,号为“万岁坞”。他恶贯满盈,被王允、吕布杀死,陈尸于街。由于体肥多脂,夜晚守尸的士兵在他的脐中点灯,据说光明达旦,以至数日。
这支散曲就是快意于董卓的可耻下场,认为这是他贪残作恶应得的报应。这里对董卓的劣迹主要是抓住一个“贪”,称他为“巨饕”是再合适不过了。“谋位藏金”是正写他生前的贪,燃(曲文中“然”通“燃”)脐为灯是反写他生前的贪。这里又特别突出他的燃脐:“一脐然出万民膏,谁把逃亡照?”“万民膏”,可见他的肥是鲸吞了多少平民的膏脂、以多少平民破产亡家为代价的。“逃亡照”,这里化用了唐人聂夷中《咏田家》诗意,那首诗下四句道:“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像董卓这样的巨饕,如果不烧他,他是一滴膏油也不愿流出的,哪会化作“光明烛”去映照逃亡的老百姓?一切贪婪的人都是吝啬的,这里不但揭出了董卓,同时又揭出了许多居高位者不顾人民死活、贪得无厌的本质。当然这句也表达了对董卓之死的快意,被燃脐,这毕竟还是前所未闻的惩罚方式。不仅如此,曲子的最后写道:“好教,火烧,难买棺材料。”据史载,董卓的尸体被焚成灰烬,士卒将灰扬之道路。这样还须买什么棺材料呢!贪婪的人最后竟然被烧得个一干二净,真是死无葬身之地。这就是董卓的“下梢”(结果)。作者这里用“幸灾乐祸”的口吻对董卓的死进一步加以挖苦、讽刺。这支曲子是较有人民性的,作者不仅是对董卓、实际上也是对当时贪婪、残暴的权臣(例如阿合马之流)、对一切残害人民的人表示了严厉的斥责和愤慨。
苏轼也曾写有一首题为《郿坞》的诗,诗云:“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讽刺也很辛辣。此曲之作当得苏诗启发。但曲语显得十分直白、通俗,作者的感情也显得很是发露,诗、曲体性雅俗、婉直之别,亦于此可见。
(汤华泉)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欲铸钟期,黄金无价。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音乐家,志向高洁,他弹的曲子总是志在高山,意在流水,只有钟子期理解这些曲子的声情。子期一死,没了知音,他就再也不弹琴了。
这首小令先写他高雅的情趣、淡泊的生涯。“韵雅”,兼含琴声和谐与情志高雅二义。蔡邕《弹琴赋》云:“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自与松风话”,言仿佛用他的琴声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松树高洁,松间清静,松风韵雅。“与松风话”,即与超尘拔俗的松风为知音,把松风拟人化了。另外,这松风也是对琴声的描摹,宋徽宗名画《听琴图》画的就是琴师在松下弹琴,画上题诗道:“吟徵调商灶下桐,指间疑有入松风。”“灶下桐”指琴,入松风就是指琴曲了。“自与松风话”着一“自”字,表现了他的自得其乐、悠然自得的情态。“高山流水淡生涯”,高山流水的意象也多是展现淡泊、恬静的心态,所谓“仁者乐山”、“水流心不竞”云云。伯牙的生活是清淡的,弹出的曲情也是恬淡的,所以说他“心与琴俱化”,心思与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写到这里,都还没有提到钟子期,其实句句都使人联想到钟子期,伯牙的心思,伯牙的曲调,只有他能理解。“曲高和寡”,越高雅,知音越难得,也就越可贵,这就为下面写到子期死伯牙的悲哀作了充分的铺垫。这样的写法最得行文隐显之妙。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这里用了个典故:春秋越国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功成身退,泛舟于五湖。勾践非常想念他,就用黄金铸了一尊范蠡像,放在座旁。这两句是说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思念他,想铸他的像,可是哪来的黄金呢!当然,这里并不真的说伯牙想铸金像,只是说子期死不复生,伯牙思而不得。《韩诗外传》说:“钟子期死,伯牙擗(摔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知音人没有了(这里的“寡”作没有讲)。“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这是伯牙的决绝之词:随它去吧,把它扔到炉灶(爨,炉灶)下,去煮仙鹤吧。烧琴煮鹤是古代高人雅士认为大煞风景的事,用在这里表明,伯牙不仅“终身不复鼓琴”,而且感到生活的意兴没有了,万念俱灰了。这里的短句子正好加强了决绝的语气。
这首小令歌颂了伯牙高雅的情趣及他与子期真挚的生死不渝的友谊。作者二十首〔朝天子〕咏史组曲,其题旨绝大多数是讽刺或批评,只这一首明确地给以赞颂,这表明他的情趣及处境有与伯牙相类的地方。这篇作品是有寄托的,表现了作者对恬淡生涯的向往,其中不乏世无知音的慨叹。
(汤华泉)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孟母,丧夫,教子迁离墓。再迁市井厌屠沽,迁傍芹宫住。如此三迁,房钱无数,方成一大儒。问猪,引取,好辩长于喻。
孟母,孟轲(孟子)的母亲。孟轲早年丧父,是在母亲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据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轲的住舍原在墓旁,孟轲就学着做些殡葬的游戏。孟母见此,就将房舍迁往集市旁。可是,孟轲又学着做买卖的游戏。孟母于是将家搬到学宫附近,于是孟轲就模仿起礼仪活动来。“孟母三迁”一向被传为美谈,成了“母教”的典型。这支曲子前半部就是写这件事。“屠沽”,杀猪卖酒。“芹宫”,即学宫。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如此三迁,房钱无数,方成一大儒。”搬三次家,要多少钱盖房子啊,这个代价可不小啊。另外,在前面的叙述里,作者将“丧夫”与“迁离墓”连在一起,似乎是说这样做有悖孝道。古代父死子要守墓三年,孟母既是母教仪范,又为什么不让儿子守墓呢?这又找出这种行为本身的矛盾。后面,作者又举一事,讽刺孟母教育不得法:“问猪,引取,好辩长于喻。”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孟轲见东边邻居家杀猪,就问:“杀猪干什么?”孟母说:“是给你吃的。”说过她后悔自己说了谎,就真的买来猪肉给孟轲吃了。教孩子以诚实是对的,但自己说了谎话可以纠正讲清楚,不必为此作行动上的弥补,那样,说不定反而会助长孩子的诡辩或机巧。所以作者说“引取,好辩长于喻”:这件事只引导他后来喜欢辩论而又长于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孟轲确实是善于辩论并好用寓言论理的,他自己就说过“好辩”,但是不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自然不一定,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罢了。
作者认为孟母教育儿子花了那么大代价,但得不偿失。孟轲作为“大儒”,本事也不大,只会抬杠子。这支散曲这样非难圣人、贤母,似乎有那么一点离经叛道的味儿。曲子的语言挺幽默,剪裁也颇得当。
(汤华泉)
〔中吕〕山坡羊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薛昂夫,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其祖移居江西隆兴(今南昌)。昂夫于皇庆元年(1312)任江西行省令史,后入京为官,迁太平路(治所在今广西崇左)总管,还曾在湖南任职,元统(1333—1335)间为衢州路(治所在今浙江衢县)总管①。东西南北,为官二十多年。这首曲子,当是他晚年未退休前作。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这是写他一生宦游风尘奔波之累。长安,指大都(今北京市),此言“西去”,沿用汉唐习惯说法。这里只说东西,不说南北,是省略写法,都包含在下句的“天涯”之中,总之是说足迹从中原燕京遍及大江南北。“为功名走遍天涯路”,既写出了宦游天涯之累,又隐含功名难就之怨。“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舟车”指南来北往的水陆旅途,“琴书”指书斋生活。陶潜《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昂夫自小受教于由宋入元的大学问家刘辰翁,其家文风甚浓,专有亭“以贮琴书”(见吴当《学言稿》卷二《琴鹤双清亭诗序》),早年他的诗文就受到文坛耆宿赵孟頫的高度赞扬。本来他无意功名,可是步入宦途就身不由己了,厌而难避,喜而不得,年华老大也不能引退。“瓜田”,用汉初邵平(本秦东陵侯)在长安东门种瓜的典故以喻弃官归隐,而自己两鬓斑白却仍难功成身退。故有下句感慨:“心待足时名便足。”这是自责:为了那个“名”,搞得一生扰扰攘攘,说到底还是心贪,若能如陶渊明那样知足,也就能“乐乎天命”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这里的高低是指官位的高低、有无。古往今来有多少才人志士终生不遇或沉沦下僚,写出了多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作品,那是“低处苦”;也有不少人身居高位而去国离乡、忧谗畏讥,那是“高处苦”。这里,作者以简洁明了的排偶,概括了处于不同境地的士人颇为近似的内心:高、低形式不同,但受制于“名缰利锁”,都心怀苦忧而不安宁。当然作者是从“高处”来体验的,他深谙个中滋味。
这首小令道出了一个浮沉于宦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虽然身居高位,还有许多特权,但他的精神是不自由的。苏东坡当年就慨叹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其间的感受是一致的。曲词语句平实,但浸润了很深的生活体验,“心待足”下差不多可以看成格言、谚语了。
(汤华泉)
〔注 〕①参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罗忼烈《两小山斋论文集》中有关考论。
〔双调〕殿前欢·夏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这是薛昂夫晚年退居杭州西湖时作,原有四首,分咏西湖春、夏、秋、冬景致及作者游赏的乐趣。此写夏日。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起笔便是夏日风光:柳枝披拂,碧水万顷,月影沉璧。西湖苏堤、白堤上的杨柳一向是最引人注目的。玻璃,形容湖面的明净、平滑。冰壶,比喻皎洁的月亮,这是晚归的时分,升起的月轮倒映在湖中。比喻为玻璃、冰壶,还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真叫人身心俱适。“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在婉啭的黄莺声中,游艇上的游人一片欢歌笑语,青年男女互相呼唤嬉戏。流莺的啼鸣常用来比喻歌女歌喉的宛转、动听,这里是实写,与笙歌相伴,益发动人了。西湖夏日风光如此美好,已令人赏心悦目;更有鸟语歌声、士女相呼,真使人神迷心醉。画只能表现出静态的有限的空间和色彩,而不能表现这五音繁会的声音,真是有彩笔也画不出来啊!
下面写归途中的趣事。“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因为流连忘返,乐而迷路,这样的趣事当年女词人李清照也经历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有趣的是,曲的作者在这里没有去担心“争(怎)渡,争渡”,而是沉入了美妙的想象:“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是西湖恋我,它有意摆迷魂阵让我流连?还是我恋西湖,因我太爱它了而不愿离开?看来两种情况都有,正如辛弃疾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易山为湖,是再合适不过了。曲的最后通过这样奇妙的移情,把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更为新鲜活脱了。
(汤华泉)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更那堪晚来风又急。
薛昂夫是维吾尔族诗人,汉姓马,故亦称马昂夫。对汉文化濡染极深,当时评者称“其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所作散曲,除散佚的以外,今尚存小令六十五首,套数三曲和一些残句。在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中,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仅次于贯云石。
薛昂夫是元代著名作家萨都剌的同时人,当生活于十四世纪前叶的元代中期。这时,散曲已渐渐与音乐疏远,不一定以弦索伴唱,而成了文人感怀、酬酢的案头抒情作品,同脱离了音乐的词一样,已成为抒情诗的一种体裁;曲风也不像早期散曲的质朴通俗,趋向于典雅柔丽。虽然也是按牌填曲,但形式较词更为自由,不但句中可加衬字,而且冲破单曲的限制,越来越多用“带过”的形式,将同宫调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曲牌连结使用。例如此曲,就用〔楚天遥〕和〔清江引〕两个曲牌合成。
此曲前半咏杨花,后半咏海潮,前后浑成为咏叹人生的无尽愁怀。薛昂夫于前代诗人中最尊崇苏轼,常以苏轼自拟,如在〔殿前欢〕《秋》一曲中,便有“四海诗名播,千秋谁酬和。知他是东坡让我,我让东坡”之句,自负之情可见,而倾心东坡之情亦宣泄无遗。这支曲中翻用苏轼的词句,有如己出,更可看出其心仪苏轼和彼我心情的默契。如〔楚天遥〕部分歇拍的“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便是化用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下阕歇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清江引〕部分起句“回首有情风万里”,化用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的起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都毫无镶嵌拼凑之迹。末句“更那堪晚来风又急”,字面与李清照〔声声慢〕“怎敌他晓来风急”句同一机轴,但却是意象发展至此水到渠成之句,而境界也较李词更为开阔。
此曲前咏杨花,后咏海潮,初看似不甚绾结,然而读来仍觉浑然一体者,全赖下片歇拍前的“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一联,和上片“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一联,都用同一事物的反义成偶,两两对照,唤起联想,于是全曲的意象一脉贯通,扣合无间。这种运用修辞手法达到表现效果的特点,正是文人散曲才有的;如果运用得过于纤巧,真情就会减损,此曲用此手法而了然无痕,乍看几难发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何满子)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屏山,题遍伤春句。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元代后期的散曲,音律愈趋严谨,风格愈趋典雅。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化了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
前段楚天遥曲,五言八句四韵,与词牌生查子同。薛氏此作,抽出来置于宋人小令中,亦几可乱楮叶。八句中六用“春”字,回环往复,把伤春情绪娓娓道来,极有姿致。“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起二句揽括全篇。屈指细数着时日,盼望春天的到来;可是,弹指之间,春天又匆匆归去了。“屈指”、“弹指”,“春来”、“春去”,两相对比,益见感慨之深,中着一“数”字“惊”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盼春惜春之情。“蛛丝”二句,写眼前景物,亦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只见蛛网上粘着两三瓣残花,随风荡漾,仿佛它也如人意,要把美好的春光留住。“留春住”,是作者此际的心情,因而感到客观的境物,亦与自己的心融会为一。落花,象征着即将消逝的春天;摇曳的蛛丝纵使能暂时牵系着它,它总是要坠地成尘的啊!春天,实际上也是无法留住的。唐人皮日休《题屋壁》诗“蛛网上衰花”、陆游《春晚杂兴》诗“蛛丝罥落花”,纯是写景,虽体物入微,终嫌少味,而曲中“蛛丝网落花”二语,似从辛弃疾〔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二句化出,物与我会,境与情融,便饶风韵。“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天晴时似觉春可暂留,因而喜悦;夜雨时便觉春归迅速,更惹伤悲。雨晴不定,愁喜无端,正见作者胸中不可名状的伤春意绪。唯是有在六曲小屏风上,题遍伤春的诗句。至此点出“伤春”的正题。
后段清江引曲,基本上是五七言句法,末句加上衬字,便显出元曲的特色。“春若有情应解语”,承上启下。前人咏春诗词,或说“有情”,或说“无情”,其实全从作者一念出之。陈陶《续古》之二十五“春风若有情”,白居易《笑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首》“春风于我独无情”、“无情亦得似春风”,都是移情及物,而本曲却说“春若有情应解语”,继承了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和温庭筠“花若有情还怅望”(《李羽处士故里》)的手法,句中再作转折,用意尤为婉曲。春天若是真的有情,它就应理解我的言语,可是当我要问它何去何从时,却又了无凭据!言外之意是说,春既无情,亦不解人心意,来去匆匆,徒令人伤怀而已。“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语。杜甫寄居长安,李白漫游江浙,原诗两句是写杜甫和李白各自所在的景物。意思是说,杜甫在渭北思念着江东的李白,遥看南天,唯见日暮的云彩;李白也在江东思念着渭北的杜甫,怅望北方,只看到春天的树色。“暮云春树”,已提炼成为离情别恨的成语。本曲直用杜诗,也寄寓着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怀念,“写景而离情自见”。两句点出伤春的根由,深化了主题,并逼出末句——“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那答儿”,哪里、何处。元人俗语。此句化用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意:不知春住何处,也不知人在何方。既是写惜春的情怀,也是写对友人的思念。
本篇前段力写伤春之情,后段始引用前人诗句,略点离愁无尽之意,两者结合得水乳交融,景中有情,神余象外,何止“词句潇洒”(《南曲九宫正始序》)而已!
(陈永正)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楚天遥〕与〔清江引〕,同属北曲十七宫调之一的双调,“双调健捷激袅”(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者采用这一带过曲,抒发伤春惜春的悲切心情,正是恰到好处。
上叠用〔楚天遥〕,写送春情景。“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起唱二句,将送春惜春矛盾枨触之情,和盘托出。有意二字下得讲究,春将归去矣,既无计挽留,则不能不送,有意者,乃是有一份郑重相送之情意也。已是临别之际,却仍想挽留,故又道:“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着,教也,元人口语。作者不禁谓春:教你明年又来,不如不要归去。春何能相答?但见得:“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伤春之愁恨,桃花也懂得,红红白白的花瓣,点点飘落,宛如洒泪。此是桃花之泪耶,抑或即是春之泪耶?惝恍莫可分辨。这一层意境,极为凄美。春,终于归去了。“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既别之后,望尽迢迢楚天,不见春归之路。这一层意境,极富远意。迷惘、失落之中,启示着对于春的无已追求。
下叠用〔清江引〕曲牌,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起唱二句替春设想,翻进一层。“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春若有情,春更悲苦,不知觉间,韶光已逝。春本无情,且已远去,而设想其有情,悬想其应有此情,作者之情深矣。“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此二句,将曲情从沉思中提起,作者重又寻觅春去之方向。但见得,夕阳残照,山外有山,水外有水,千山万水,重重叠叠,见不到春的踪影。“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那答儿,即哪里、什么地方,元人口语。不知什么地方是春的住处!这最后一唱,自肺腑之中,冲口而出,急切透辟,真曲家伤春之绝唱也。
感伤春归,本是词曲习见之意境。词体尚蕴藉含蓄,有余不尽。曲体则尚极情尽致,一滚说尽。若词人写此伤春之情,必于夕阳春水之境收住,以景结情(此类词甚多,如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而作者乃于夕阳春水之后,更冲口唱出“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之句,以一滚说尽作结。全幅曲情,一泻而下。抒发伤春怀抱之沉痛迫切,已极曲家之能事。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录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称其“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正可移评此曲。曲尚极情尽致,并非韵味不厚。如此曲之情景交炼,意境凄美悠远,韵味自厚。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
(邓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