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谢逸
(1068—1113)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屡举进士不第。博学工文辞。诗文见赏于黄庭坚。与从弟谢薖并称“二谢”。曾作蝴蝶诗三百余首,人称“谢蝴蝶”。有《溪堂集》、《溪堂词》。
送董元达
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1]
塞垣苦寒风气恶,[2] 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3] 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4] 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5]
〔注〕 [1] 金城关:金城,地名,故城在今甘肃皋兰西南。宋时为边关。[2] 塞垣:关塞。这里指西北边防地带。[3] 延和殿:宋代宫殿名。《宋史·地理志》:“崇政殿后有景福殿,其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按:神宗时,龙图阁直学士李柬之致仕,帝特召之对延和殿。[4] 谤书盈箧:《战国策·秦策》:“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5] 破屋数间:语本韩愈《寄卢仝》诗:“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这首七言古诗是送别之作,古人在送别赠行的诗中,往往寓有勖勉之意,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达,是一位慷慨负气、傲骨铮铮的志士,作者在激励他的同时,希望将来有重见之期,并预期彼此都能不改变自己的风操。
开头四句是诗的第一段。前两句指出董生虽然爱好读书,敦品力学,但不屑作一般儒生的寒酸、龌龊相,以科举起家,汲汲于追求功名富贵。而有志军戎,因而早岁就跃马西行,在金城关一带边防要地,参加军旅生活,以图立功绝域。次两句是说,董生虽然久在边疆,但当时西边的夏国,已与宋朝议和有年,所以未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而边塞苦寒,风霜凄紧,董生在归来之后,已经须眉斑白,面带皱纹了。这一段表明董生胸怀韬略,志气非同一般,而未遇时机,壮图未遂。“先皇召见延和殿”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段。写董生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当儿,议论慷慨,曾使君王为之开颜(天,指天子),但终以年老,虽然谤书盈箧,他也不复置辩。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暂且不问世事。这一段表明董生在回到京都以后,虽蒙召见,然而并未获得重用。
末段四句点明送行之意。前两句是说,董生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未知扁舟此去,何时才能归还。这两句深寓惜别之意。后两句的意思是:将来有幸,在大梁城里定能相见(大梁即汴京)。而玉川子的破屋数间,那时也定然存在。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号,作者借以自比。玉川子卢仝一生没有得志,作者也累试不第。除科举之外,作者也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进身,但他并不低声下气去干求别人的推荐,宁愿以布衣终老,所以在这里也以此勉励友人,表明将来相见,自己还是那几间破屋主人,友人也还是那么一个高傲自负之士。
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雪涕之语,显得彼此都很有志节,不失自重的贫士身份。
(马祖熙)
寄隐居士
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1] 卜居但得林塘幽。[2]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3] 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4] 只有庞公不入州。[5]
〔注〕 [1] 先生:别本作“处士”。骨相:《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微时,有相者谓之曰:‘君燕颔虎颈,是封侯骨相。'”又同传:“超少有大志,尝为官佣书,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2] 卜居:古人选择住所,必先占卜吉凶,故称为“卜居”。[3] 青眼:比喻对人重视。《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鄙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来见,对以青眼。[4] 襄阳耆旧:晋习凿齿有《襄阳耆旧传》,录高士多人。[5] 庞公:即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尝入城市。
这首诗题为《寄隐居士》,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逸士的敬佩心情,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甘心隐居林下的心志。“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诗篇一开头即表明先生风操甚高,不慕荣利。先生自以为本无封侯的骨相,所以无志于封侯,也不羡慕封侯。先生以高隐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但求于林塘幽静处结个茅庵,即已满足,不艳羡住在朱楼翠馆,自婴尘网。
第二联:“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写先生藏书之富和读书之勤。“几千卷”,极言藏书之多,且皆为珍贵的玉唾书。玉唾,即玉书。据《拾遗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后世因称玉书为精贵之书。“三十秋”,极言时间之长。孔子晚年,喜读《易经》,曾经留下韦编三绝的故事。“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筋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后世因以“韦编”代表书籍。先生手校经籍达三十年之久,可见治学的辛勤。
诗的第五六两句:“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表明先生在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和先生气味不同。以先生之高格,在这些人当中,谁也没有为先生所垂青,也不配先生给以青眼。先生高卧茅庵之中,甘与鸥鹭为盟、与田父野老为友,现今已经头发白了。“高卧”:旧喻隐居之士,高枕安闲而卧,不预世事。如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自谓是羲皇上人;谢安曾高卧东山,天下想望其风采;都是例子。这两句着重说明先生尽管知交很多,但知音极少。所以甘愿高卧山林,任他头白。
结尾两句:“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操。如果拿襄阳耆旧来相比,那么先生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德行,可以和汉末的庞德公比美。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的准备,先生却独如庞公,清操自励,始终不入州门。先生的风格高尚,于此昭然可见。
全诗表意朴素,旨在歌颂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作者自己也终身未入仕途,可见其托意之所在。此诗全篇用拗体,颇为劲健,为黄庭坚所赞赏。
(马祖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