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汪莘
(1155—1227)字叔耕,号方壶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嘉定中应诏上封事,不用。晚年隐居柳塘。与朱熹友善。有《方壶存稿》。
湖上早秋偶兴
汪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这首绝句描写湖上早秋景物,使人耳目一新。把握季节变化之始作描写,说明诗人感觉的敏锐。但他不是抒发悲秋之感,而是讴歌物华之美。
起句“坐卧芙蓉花上头”,照应题中“湖上”二字。芙蓉即荷花。不说坐卧湖上,而说坐卧花上,是为了突出湖的特点:那满湖的荷花,竟使诗人有坐卧花上之感,把产生“偶兴”的环境写得很美。他没有描写那亭亭如盖的荷叶,而强调那盛开未衰的荷花,颇具用心,为下面的描写留下了地步。
面对秋日的荷塘,前代诗人曾经感叹过:“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词)。自然,眼前的荷塘还没有花枯叶残,但秋风一起,这一天还会远吗?问题不在于景物本身,而在于不同的诗人对秋有不同的感受。这首诗的作者在秋风乍起之际,感到的是“青香长绕饮中浮”。“香”由首句的“花”字而来;唯其花多,香才“长绕”。荷花以清香著称。此处不曰“清香”,而著一“青”字,写出了从翠叶绿波间飘出的那种只有荷花才有的清幽香气,好像花香也带有了青青之色,色味相托,传神极了。写花香又衬以酒香,花香“绕”、“浮”在酒香之上,更显出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为花香所陶醉的感受。
第三句笔锋一转,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金风玉露玻璃月”,把秋天的风、露、月萃于一句,逗出下文“富贵”二字。“金风玉露”本是常语,但加上“玻璃”二字,便觉新奇。一句诗写尽了秋天的物华之美。金、玉、玻璃,流光溢彩,但觉满眼金碧,又为下句埋下伏线。
结句“并作诗人富贵秋”,金风玉露、名花美酒,都被一个“并”字括住。前三句新境迭出,放得开;末一句收得拢,直截了当,颇见功力。“秋”前冠以“富贵”,已自出人意表;“富贵”上又加“诗人”,就更奇。荷,花之君子;荷香、明月与“富贵”何干?但这些却成了诗人特有的富贵。这是高洁清雅的诗人之“富贵”,不是世俗的金玉之富贵。以“富贵秋”状写其闲情逸致,既无酸寒态,又能化俗为雅,可说是既奇又确,让人满眼生新。
(张燕瑾)
次潘别驾韵[1]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注〕 [1] 别驾:宋制,诸州通判亦称别驾。
古人写柳的诗不少。这些作品,内容虽说不一,但总以描画春景、抒写离愁别恨者居多。汪莘此诗从初春嫩柳中看到愁恨,看到衰败,是一首饶有新意的好作品。
“柳色新”本来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对一般人来说,它所带给的应当是生机盎然,是欣喜,是欢畅。可是由于作者是带着伤时伤别的心理去看待周围事物,因而偏偏在“柳色新”中看见了“千愁万恨”。他这种感受,大约是经过了两重推理:第一,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映衬,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第二,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柳若有知,定然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是这番殷勤的结果又将如何呢?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作者的思路演进,是自然的,又是别致的。把“千愁万恨”放在第二句,而把愁恨的原因分两层放在前后写,其安排布置也是巧妙的。
这首诗咏物寄情,好几处使用了把事物拟人化的手法。拟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修辞格,手法多样,譬如这首诗“带雨笼烟过一春”的“带”、“笼”二字,虽说表示的是动作,属于行为范畴,然而它们的意识性并非十分强烈,因此用之于没有思想的柳,也还多少可通——也就是说这一句更多的是写实,“拟人”,只具备一点影子。再如,“千愁万恨”的确是只有人才有的感情,用它来写柳,当然更接近于通常所说的拟人。不过诗中说“千愁万恨为何人”,显然还是说在“我”看来“你”如何如何,这跟直接写物怎么愁、怎么恨的纯粹的拟人化手法似乎也还有点区别——换句话说,这一句更多地表现为把事物人格化,但其中又不乏客观描写的成分。唯有“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干脆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因此就成为纯粹的拟人化。一篇只有四句的诗,手法如此丰富多变,已经是很费苦心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物、我之间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关系,就更有利于灵活、全面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另外,此诗写柳,但作者采用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抛弃对优美柳姿的精雕细琢,而着力捕捉其神韵。以图画为喻,这是一幅揭示内在美的写意画,不是注重形似的工笔画。还有,诗人咏物,却能不为物役。在写得出神入化的柳色柳姿中,他能不留痕迹地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贺裳评姜夔咏蟋蟀的《齐天乐》词时说:“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皱水轩词筌》)我们不妨也说:柳本身没有多少好写的,重要的是写看柳的人。这首诗咏物得其神理,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
(李济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