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道潜
(1043—1102)僧人。字参寥,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西)人。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轼谪居黄州,曾千里往访,同游庐山。轼知杭州,唱酬甚多。轼南贬岭南,亦坐诗语讥刺,命还俗。建中靖国初,诏复祝发。崇宁末,归老江湖。能文章,尤喜为诗,为苏轼称赏。有《参寥子诗集》。
绝句
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没有题目,作者不知所咏鸟儿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咏鸟,诗中的政治讽刺意味虽然十分显豁,作者还是不愿直接点明,所以用“绝句”代题倒是聪明的办法。
由陈入隋的诗人韦鼎写过一首《在长安听百舌》:“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也是由一鸟相惊而触动政治感慨,不过是通过埋怨鸟儿在异地仍作乡音而寄托深切的乡国之思。道潜则是慨叹无名之鸟难为善鸣者所容,借以对专权用事者予以讥刺。二诗都用正言反说之法,韦诗责怪百舌实际是怜惜百舌不知风烟之异,道潜说黄鹂百舌善鸣实是责其不容异鸟争鸣,不过一为曲说,一为比兴。
此诗发端用叙事句法写鸟儿居于高岩而不为人所知,其品种之珍奇可以想见。看它飞入户庭时,与春风欵曲而语,又是多么亲切诚挚。这句写鸟儿情态可爱,依依动人。接着叹息: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鹂,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这一问,粗看只是惋惜户庭已有善鸣之鸟。异鸟飞来未必能受赏识,其实意味深长。黄鹂百舌都是常见的鸣禽,黄鹂即黄莺,百舌是伯劳的一种,一名反舌,能反复其舌,随百鸟之音春啭夏止,这两种鸟因鸣声圆滑而常为人所畜养,有它们把持歌坛,自不容珍奇的鸟儿前来争鸣。同时,古人认为“反舌有声,佞人在侧”(《汲冢周书》),杜甫《百舌》诗曾借此鸟托讽说:“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直以百舌之发口而鸣影射君侧有谗佞之人。联系道潜的身世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道潜与苏轼交好,绍圣初,苏轼被贬往惠州,道潜也因作诗刺时而得罪,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当时新法已经变质,朝廷用事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伙人。这首诗将这一伙人比作鸣声圆滑、反复其舌的百舌、黄鹂,不光是嘲讽他们凭着伶俐圆滑、唱得好听而得势一时,而且还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嫉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的客观意义要比作者的寄意还要深广。无名鸟儿唱得再好也无人来听,又说明听众缺乏鉴别能力,既不识高低,又不辨清浊,只能欣赏百舌、黄鹂凡庸的曲调。它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由于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挤、遭冷落的现象,还可以使人联想到由于世人鉴识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扰的情况。所以此诗虽然语浅意露,一目了然,却能在多方面发人深思。
(葛晓音)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萧骚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如果说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自是风吹所致,因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又可想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而萧骚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葛晓音)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绚烂的秋色与绚丽的夕阳相互映照,轻柔的橹声与柔和的黄昏溶成一片。夕晖渐敛,暝色入江,诗中所表现的正是秋江最美也最令人惆怅的光景。“赤叶”冠于篇首,显然是有意要使它那耀眼的赤红色首先给人夺目的印象,与枫林连用而不觉重复,一则是需要强调枫叶已经霜变红,点明“秋”字,二则是为了突出它在夕阳辉映下浓重火辣的色彩效果,暗伏暮景。酒旗已落,可知已到了行人归尽、酒家收起招客帘子的时候,渡头的寂寥自可想见。据《容斋随笔》载,宋代酒肆都在外面挑起大帘,用几幅青白布制成。青白色的酒旗与红色的枫林相互映衬,本句内自成色彩对照,又与下一句形成色彩的交替对比。赤叶枫林从岸上写,白沙洲渚从水中写,红白相映,是明对。而夕阳的红色又与沙洲的白色在本句内自成对比,是暗对。因此首二句末三字虽不对仗,却暗藏一白一红的对照,对法明暗相间,句式整散相间,便避免了色彩过求巧对的板正之病。
“阳已微”三字用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里“入舟阳已微”的现成辞语,写阳光已经昏暗,后二句便自然转入微阳朦影中的江村:轻柔的橹声从远处传来,不知是哪一处江村有人夜归?这儿说“苍茫外”,“外”字似乎下得无理。因暮色苍茫、充塞于天地之间,难以内外分界,但如设身处境去体会,又觉得唯用这“外”字方能写出橹声的悠柔和清远,方能想见江面的空阔和宁静。杜甫《玄元皇帝庙作》有“碧瓦初寒外”句,是把无象无形的寒气分出内外,借碧瓦与之相生发,夸张庙宇的高拔雄伟,使难以名状的内心感觉可呈于象,可感于目。这种境会唯诗人可以领悟,而画家只能束手搁笔。道潜这句诗可谓深悟以上所举杜诗之理,又有自己的独造之境。苍茫之色分出内外,便使人觉得数声柔橹犹如天外传来那般遥远,反过来又显出暮霭的浓重,结句冷然一问,便以凭空想象江村人归的情景补足了沉沉夜色中不辨舟船的意思,意境更觉悠远空灵。
这首诗前两句是入画之境,所以用彩绘之笔,后两句是空中传声,遂出于默会之境。前实后虚的转换大体与秋江由明渐暗的变化相吻合,首句为夕阳正好之时,次句为落晖已敛之时,第三句是日沉之后暮色苍茫之景,第四句是夜色笼罩秋江之景,这就在静态的意境描绘中不露痕迹地表现了由黄昏入夜的过程。有思致,有妙悟,颇可吟味。
(葛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