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陈允平

  下载全书

生卒年不详。字衡中,一字君衡,号西麓,四明(今属浙江)人。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元初以人才征至北都,不受官。与何应龙、周密往来。有《西麓诗稿》。

小楼

陈允平

寒空漠漠起愁云,玉笛吹残正断魂。

寂寞小楼帘半卷,雁烟蛩雨又黄昏。

这首七绝题为《小楼》,写的是小楼中诗人之愁。

时间是秋天,从“雁”从“蛩”(蟋蟀)可知。“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诗人亦然,故其第三句道:“寂寞小楼帘半卷。”这个“寂寞”,是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志满意得者、生活美满者,大概很少有感到内心寂寞之时。诗人心中郁结着某种不快或不满,所以独处小楼时,便感到分外孤独。既冷冷清清(发于内而感于外的),必寻寻觅觅(以转移一下自己的意念),于是便在那小楼上,傍着半卷的帘子向外远眺。

然而,心中本有愁,无奈触处皆成愁。从帘外,诗人第一眼望到的,是广漠而沉寂的天空。秋凉,天宇怕也是凉的吧,因冠以“寒”字。漠漠寒空之中,阴云密布,凝结不开,在诗人看来,云亦在愁,故道“愁云”。愁人盯着愁云看,岂非是愁上加愁?

恰在这时候,随风送来一阵凄清的笛声。是“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情不自禁地侧耳倾听。待到一曲终了,诗人只觉销魂。那么,这笛里吹来的究竟是什么曲调?传达出的又是什么情感?是《梅花落》,抑是《折杨柳》?是无限羁情,还是不尽离愁?诗人不曾说出。总之,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正与其情会,因而他益发生愁了。

此时,天空中雨丝蒙蒙,时有雁阵穿雨而过;墙外楼下的蟋蟀,也声声不已。在那密密的雨帘后面,他又发现了袅袅炊烟,黄昏又悄然来临了。如此种种,迫使他吟出了这一句:“雁烟蛩雨又黄昏”!这“又”字含蕴着诗人心中多少愁意。另外,诗人于无意之中,从“又”字透露出了一段消息:我愁绪萦怀,绝非今日始。昨日,前日……都在愁中。他已经不止一日体会到,黄昏(以及黄昏后的黑夜),是愁人难捱的时光,难怪今日寂寞楼头,他要呼唤“又黄昏”了。

整首诗中,诗人始终不曾道破因何而愁,(或许是不便明说吧)而只是将心中之愁(这逢秋而愈甚的愁),借助当前的秋景、秋情,曲曲地传达了出来,缠绵悱恻,含蓄蕴藉,读来别有一种悠悠难尽的情韵。

(张成德)

登西楼怀汤损之

陈允平

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杨流水绕宫墙。

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阑干无夕阳。

汤损之当是诗人的一位朋友。春意盎然的一个黄昏,诗人登上西楼眺望,突然怀念起他来,便写下了这首富有情韵的七绝。

一上西楼,凭高俯瞰,只见春色满目,好不绚丽。柳树上的千条万缕在晴空微风之中,依依拂水,丝丝弄碧。一条清澈的春水,在两岸葱茏绿杨的掩映下,环绕着宫墙,缓缓流去。此诗当作于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故云宫墙。

沐浴在这骀荡春光之中,本应心情愉悦,可是,诗人却自觉春思萦心,不可解脱。春思,春日里的各种想法,此处侧重指怀想汤损之。也许是那本关别情的杨柳牵起了他的别思;也许是悠悠的流水唤起了他俩之间深长友谊的回忆;总之,他已情不能已,痴痴地凝望着碧云尽处,沉浸在对往事的回想之中。“碧云”,暗用江淹“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拟休上人怨别》)的诗意。然而,猛然之间,他又省悟了过来:往事如烟,即使望断碧云,也只是“空回首”而已。诗人怀着无限的怅惘之情,看见:“一半阑干无夕阳”——夕阳正在悄然隐去,一半阑干上已看不见阳光了。诗至此,以景收笔,不了而了,透发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诗人将繁盛而明丽的春光,与自己寂寥而黯然的情思,组织在二十八字之中,在这不协调之中,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汤损之的怀念之情。而情与景又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正是这种艺术手段,使这首小诗富有情韵,别具魅力。

(张成德)


【作者小传】罗与之【作者小传】陆壑

【作者小传】陈允平|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