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朱弁
(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青年时在太学,以诗见重于晁说之。建炎初擢任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屈,留十六年始归。为秦桧所沮,终奉议郎。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
送春
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朱弁是一个有气节的士大夫,曾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冬天出使金邦,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邦拘留北方达十六年之久。从这首诗写的塞北春景与表现的故国之思来看,当是他被拘留时所作。
送春,本是一个常见的诗题,但作者能从自己特定的处境与心情出发,描绘塞北短促的春光,就别具新意。
全诗八句,反复咏叹塞北春天的短促,抒发思念故国的深情。诗的首联和颈联虽同样是写塞北春天的景物与人的感受,但层次不同,显示了时间的推移。首联着重表现塞北春天的姗姗来迟。三月的江南,已是百花斗艳、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了,而塞北却仍寒气袭人,“风烟节物”(与春天季节相适应的自然风物)稀稀落落,人们还依恋着“褚衣”(以棉絮作衣谓褚),穿着过冬的棉袍。颈联则着重描写塞北春天的速归。“小桃”两句倒装,即“山下初见小桃花,沙头未飞弱柳絮。”意谓小桃花刚刚开放,柳絮也还未飘飞,春天就已经匆匆过去了。这无疑是一种夸张,但作者正是从对塞北春迟、速归,好似昙花一现的渲染中,衬托出江南丽春的宜人景色,而表现出对故国的无限深情。
在描写塞北春天短促的首联和颈联之间,作者插入写塞北“片云”、“细雨”的颔联,既预示在风风雨雨之中春将归去的信息,在结构上把首联和颈联的层次变化和时间推移联系起来,而“客愁”、“乡梦”的描写,更是直接抒发拘留异国之悲和思念故国之切的复杂感情。“客居”的悲愁,凝聚成片片的浓云,纷纷的细雨,把人从梦中的故园唤回。这种给客观事物涂上浓厚感情色彩的写法,增加了抒情的环境气氛,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诗的最后一联点“送春”题意,而无限深情都在这“无语”和羡慕之中。这“把酒无语”,表现了作者被拘留金邦年复一年迎春送春所引起的痛楚,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那对刚到即归的塞北之春的羡慕,又恰好流露出长期被留北庭归期未卜的辛酸。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构思巧妙。题为送春,但诗人没有用很多笔墨写惋惜春之将去,而是极力描写塞北春天的迟到速归,短促得几乎使人感受不到春天已经来临,虽未免夸张,但却含蓄、婉转地表现出诗人被留塞北时间的漫长,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与眷恋。
(邱俊鹏)
春阴
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这首诗为作者拘留金邦时所作,通过对塞北春天阴冷、萧瑟的描写,来倾泻诗人的故国之恋。
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两联着重描写塞北春天的阴冷、萧瑟,以应诗题《春阴》的“阴”。后两联直接抒发对故国的刻骨思念。
首联从大环境落笔,描写塞北平沙无垠,风沙蔽天,弱柳倾斜,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颔联用典型的事物来突出塞北变态、反常的春景。花香、草绿、鸟语、蝶舞、风和、日丽,原是春的象征,但在荒凉的塞北,这一切不是不复存在,就是完全失去常态。你看:花朵带着寒冷的露珠,在阴风中颤抖,伸向天际的草滩,好像连接着昏暗低垂的云层;没有翩翩起舞的戏蝶,也没有婉转歌喉的啼鸟,就连那乌鸦也深深地躲藏在草丛之中。
塞北的春天,当然不像朱弁笔下所描写的那样凄凉、阴惨。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艺术处理呢?“言为心声”,祖国的山川、草木、人物、风俗、文化、历史,都可以引起远离故国、漂流异邦的人们强烈的爱国感情冲动。著名的丘迟《与陈伯之书》,不是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丽春景,打动了叛梁投降北魏的陈伯之的故国之情吗?很明显,朱弁是南宋的使者,身虽被金邦拘留,但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国。他之所以要极力渲染塞北的春阴,无非是要唱出故国江南“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明媚春光和宜人春色。越是把塞北的春天写得阴冷可怖,就越是显得江南春色的明媚可爱,也就把作者内心思念故国的深情表现得更为充分、感人。
在极力渲染塞北春阴,以激起心中对江南春光的回忆的基础上,第三联直接抒发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分明是以诗来抒写对家国的刻骨思念,却偏说自己的诗技已穷,无能力表达像海一样深广的愁怀,而只好搁笔“莫写”了。这样写,正好反映了诗人内心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悲愁。“酒薄难将”的“将”作动词“送”或“助”讲。这一句笔力曲折,含有三层意思:第一,说自己被拘留异国,只有梦中才能回到故国;第二,尽管希望在睡梦中回到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第三,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只好借助酒力使之入睡,可是酒力薄弱,还未把梦送到家园,已酒醒梦回了。这种曲折的笔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实际感受,表明了诗人的诗技不仅没有穷尽,而且还很高妙。
尾联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表现了诗人长期被拘留塞北,鬓增白发,日夜思念故国的悲痛心情。“绝域”一句,总括塞北的春阴,发出了“东风竟何事”的悲怆一问,紧接着回答说,塞北的东风只能使流落异邦的人徒增白发而已。“春风又绿江南岸”。东风本是使万物复苏的和煦之风,而在塞北,东风却是那样的凄厉、阴冷,它既未吹绽百花含笑,那只能是促人容颜衰老罢了。用这样的问答收束全诗,不仅从结构上绾结了全诗,而且表现了诗人被拘日久,虽然鬓生华发,但思念故国之情却毫不衰减,反而与日俱增的感情,增加了诗的意蕴。
朱弁的《送春》和《春阴》虽同样是以描写塞北春天来表达其故国之思,但角度却不相同。无论从艺术蕴藏的丰厚还是从技巧的细致、深刻来说,《送春》都不及《春阴》。它蕴藉、深邃,耐人咀嚼,如“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等,已成为广泛传诵的名句。
(邱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