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方惟深

  下载全书

(1040—1122)字子通,莆田(今属福建)人,居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崇宁五年(1106)授兴化军助教。其诗为王安石所称赏。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这是一首访人不遇之作。“荆公”,指王安石,“荆公”是他的封号荆国公的简称。熙宁九年(1076)他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谒”是拜会。安石是作者尊敬的长辈,作者曾游于他的门下,故称“谒”。此诗就是安石退居江宁后作者往访不遇之作。

诗题作“不遇”,所以将前往拜谒时的情形全部略去,单写归去时的失望无聊心情。开头两句即写归舟所见大江的情景。第一句写江水。“春江”点出时令。“江”指大江,即长江。“渺渺”,水面辽阔的样子。“樯”是桅杆,这里代指船帆。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春江浩荡,水光接天,江面上飘着一片白帆,景象极美。然而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而这正是作者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好像舟中也载着作者的万斛烦愁。看去全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次句写岸上。“茸茸”,花草柔密茂盛的样子。从下文“柳花”来看,可知此时已是暮春,春草已经长得非常繁盛,此刻被笼罩在烟霭之中,看去迷迷茫茫,像是充满了哀愁。春草连绵不绝,哀愁也无尽无休。以上两句写景物,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的失望心情。

访人不遇,必然使人怅恨。所以临归去时,即使明知已没有希望,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被访者居住的地方或方向频频回首。这可以说是访人不遇的一种普遍心理。方惟深是莆田(今属福建)人,家在长洲(今江苏苏州),据诗意,此行也可能就是回长洲去。这回离开江宁,不知何日才能再来,怎能掉头不顾?然而回望江宁,惟见柳花乱飞,城头春旗招展,太阳已快落山,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春旗”即春日之旗。庾信《马射赋序》:“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柳花吹尽”,说明凝望的时间已久。“春旗催日”,是说落日已在城头所建的旗帜之下,春旗迎风飘扬,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落日的余晖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访之人了。作者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样远,那样深,那样悠长不尽。

《中吴纪闻》说:“子通(方惟深的字)最长于诗,凡有所作,王荆公读之,必称善,谓深得唐人句法。”又说:“此诗(即《谒荆公不遇》)荆公亲书方册间,因误载《临川集》(王安石文集)。”可见安石对此诗的喜爱。这诗通篇四句,全都采用熔情入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篇中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而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无不渲染或反衬着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

(王思宇)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这是旅途夜泊的一首小诗。建溪是闽江的北源,在今福建省。

开头两句写泊舟的时间和望中所见。“客航”,表明是离家远行。“收浦”即停船靠岸,“浦”是水滨。“月黄昏”系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语,形容月光昏暗,表明天黑已久。昏黄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溪水上,一只小船划破水面,摇碎了月影,慢慢靠近岸边。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景象非常幽静,画面非常优美。第二句是将唐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名句改造而成。孤舟夜泊,最关心的当然是客店,所以船一靠岸,就在张望,看见客店并无灯光,正准备关门。这里既是“野店”,自然不是大的集镇,人家不多;而且为了方便行旅,必定临溪而设,所以极易望见。“无灯”,并不是说没有置备灯火,而是说没有点灯,野店固然简陋,但既是客店,恐怕不至于连一盏灯也不置备。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表明今夜还没有客人,可见这里平常客人稀少;二是表明入夜已久,主人以为不可能再有客至,所以并未点灯,正准备关门睡觉。“欲”字下得很妙,它表明门将闭而未闭。如果已经闭门,则敲门叫门,会给投宿者带来许多麻烦;正是在这欲闭未闭之际,才使投宿者感到欣喜。

下面两句写系舟。这里既是“野店”,自然没有正规的码头,所以并无专门系舟的设备,只能把舟系在岸上的一株枫树上。上文店门欲闭未闭,是巧;此句枫树则是将死未死,是奇。“倒出岸沙”是说溪水从下面往里冲刷,在枫树根部冲出一个缺口,枫树一半的根得不到泥土的养料,加以又被系舟时摇撼捋坏,所以“半死”了。“半死”谓死去了半边,就是偏枯,这是树木的一种特异现象。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写系舟时所见,更加新奇。“去年痕”是说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泊的客人不多。这仍然是荒村野店地方才会有的景象。见此痕迹,怎能不令人称奇?

此诗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既是作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构思,却又使人感到全是信笔直书即目所见。化用前人诗语而不露痕迹,另出新意,可见作者的诗才。《莆阳文献》说:“此诗荆公(即王安石)爱之,尝书坐右,后人误入荆公集中。”确实是隽永可爱的一首佳作。

(王思宇)


【作者小传】苏辙【作者小传】魏泰

【作者小传】方惟深|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