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张元幹

  下载全书

(1091—约1170)字仲宗,号芦川老隐,又号芦川山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政和、宣和间,以词名。靖康元年(1126)李纲任亲征行营使,为属官。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弃官而归。绍兴中,作《贺新郎》词送胡铨,忤秦桧,削除官籍。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潇湘图

张元幹

落日孤烟过洞庭,黄陵祠畔白苹汀。

欲知万里苍梧眼,泪尽君山一点青。

《潇湘图》是一幅画,这是一首题画诗。“潇”在这里是水清深的样子,潇湘犹如说清湘。因为湘水流入洞庭,所以在古人,潇湘洞庭往往是混言不分的。

从诗中看,《潇湘图》的画面是:夕照中,一叶扁舟经过洞庭湖滨的黄陵祠前,君山遥处湖中,只呈现青青一点的痕迹。诗人没有直咏画面的景物,而是就景生发,利用有关神话传说,别构一动人情境,寓志抒怀,在优美的画面里注入深厚的情思与意蕴,把题画诗写得很活,写得很深。

关于湘水,很早就有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的传说,散见于先秦以来多种古籍。相传二女嫁为舜妃,后来舜到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追赶不及,死于江湘之间。所以《水经注》说二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博物志》还说二妃哭舜,“以涕挥竹,竹尽斑。”屈原《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两篇,王逸注以为《湘夫人》篇乃指尧之二女。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成为诗人构思的材料。

首句从整幅画面着眼,着意勾勒荒旷孤寂的环境,为下面抒写凄凉怨情酝酿气氛,所以突出了“落日”与“孤烟”。洞庭水势浩瀚,张孝祥《过洞庭》词所谓“玉鉴琼田三万顷”。天边一轮落日正贴近水面,最足以展示湖水的渺漫无涯,这落日黄昏自然又带来一天迷蒙的暮色。就在这辽阔黯淡的背景上,只有一叶扁舟一缕孤烟浮动,所酿出的幽独孤寂风味如何呢?唐人王维写大漠辽阔荒凉的名句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诗人只撷取其“落日”“孤烟”四字,移写洞庭,别成佳境,可谓善于用古。

次句转入黄陵祠前近景。黄陵祠即祭祀二妃的祠庙,在洞庭湖南岸。汀,水边沙洲。白苹,水草。《九歌·湘夫人》写湘夫人企望湘君云:“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薠,一本作。这里即取其词并隐用其句意。那湖上扁舟也许正朝着家乡的方向驶去,这黄陵祠中的二妃呢?当此日暮黄昏时刻,又伫立在白苹丛中骋望她们日夜怀思的舜了吧!这句以黄陵祠引入诗中歌咏的主角——二妃;用《湘夫人》句意引入诗中歌咏的主题——怀思,暗运诗意于写景之中,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后二句集中刻画二妃对舜怀思的深沉。苍梧,即九疑山,传说为舜死处和葬地,在今湖南南部宁远县南,与洞庭遥处湖南南北两端,故言“万里”。苍梧眼,望苍梧之眼,仍从二妃一边说。一个“眼”字,时刻凝望系思的神态活现纸上。此据《艇斋诗话》,《宋诗纪事》引录此诗,“眼”作“恨”,也是怀思追想之恨意。君山,在洞庭湖偏北水域,相传为二妃所居。这二句紧接上句说,要想知道二妃对舜怀思之深,就看看那青青一点的君山吧,那就是二妃痛哭所流的最后一滴泪水。二句虽然仍是以泪写萦心伤悼之情,却避开一般常用的“斑竹”之典,即景生情,别构奇境。君山是即将滴落湖中的最后一滴泪水,那么,整个湖水自然都是二妃泪水汇成的了,悲痛之深,自可想见。

一幅《潇湘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题咏,为什么诗人特别摄取二妃思舜之情呢?这不能不说与作者伤时之感有关了。作者是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诗人、词人。北宋为金所灭,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到遥远的东北边荒。南宋立国之始,人们曾寄予很大的复兴希望,但最高统治集团一味妥协退让,失地不会收复,二帝也归返无期。当诗人看到《潇湘图》时,神话中与时事相类的情事不禁涌上心头,而借二妃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了。二妃之思内,糅合着作者对故君之思;二妃之泪里,掺和着作者慨事伤时之泪。大约也正因为渗透着作者伤时的感情。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才被写得这么深情感人。小诗的妙处就在于画面鲜明,情境动人,寄意遥深,蕴藉隽永。看来,抒写慨世伤时之情,并非只有剑拔弩张一种风格。

(孙静)

登垂虹亭二首[1]

张元幹

一别三吴地,[2] 重来二十年。[3]

疮痍兵火后,花石稻粱先。[4]

山暗松江雨,[5] 波吞震泽天。[6]

扁舟莫浪发,[7] 蛟鳄正垂涎。[8]

熠熠流萤火,[9] 垂垂饮倒虹。[10]

行云吞皎月,飞电扫长空。

壮观江边雨,醒人水上风。

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

〔注〕 [1] 垂虹亭:亭在吴江(今属江苏)垂虹桥上,垂虹桥又名长桥。[2]《水经注》以会稽、吴郡、吴兴为三吴。即今绍兴、苏州、湖州一带。[3]“重来”句:作者《芦川词》中,有《石州慢·己酉吴兴舟中》一阕。己酉为高宗建炎三年,和《登垂虹亭》诗作年相同。这句“重来二十年”,可见1109年左右他曾在江南作客。(据《芦川词》有《念奴娇·己卯中秋》垂虹之作,己卯为1099年,可知三十年前,作者也曾客吴中。)[4] 花石:宋徽宗宣和间曾敕令江南各地交奇花异石,运送花石的船只,称“花石纲”。[5] 松江:即吴淞江。[6] 震泽:太湖古称震泽。[7] 浪发:轻率地出发。[8]“蛟鳄”句:暗示当时各地风波仍然险恶,时局还在动荡。蛟鳄:指蛟龙和鳄鱼。按:这年高宗车驾至余杭,有苗、刘之变,隆祐孟太后垂帘听政,以平内难。故作者有蛟鳄正垂涎之叹。[9] 熠熠:萤火的光亮。[10] 饮倒虹:传说虹能吸饮,称为虹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晋义熙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噏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随涸。”

这两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是年春天,金兵南下,高宗从扬州仓皇渡江逃难,江北地区,大都失守。直到初秋,局势才稍为稳定。这时作者由故乡重来吴越,过吴江垂虹亭,感叹今昔,赋诗二首。

诗的首章,抒发了诗人旧地重游之感和对于时局的忧虞之情。开头两句:“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三吴指苏南浙西一带地区。作者在二十年前(徽宗大观四年)曾在吴越一带作客,那时正值承平,自己也正当壮年,如今重到这里,人已垂老,国家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抚今思昔,以三四两句:“疮痍兵火后,花石稻粱先”表示自己深沉的感慨。自从三年前金兵攻入中原以后,汴京失守,北方大地,疮痍满目,江淮地带,也沦为战区。而在宣和年间,朝廷却不恤民力,在江南一带征花石纲,全不关心农事,使得人心涣散,民怨沸腾。二十年间的往事,真是触目惊心。第五六两句,写这次重过垂虹亭,正值雨天,松江上面一派阴云;远处的山峰,都消失在云雾中间;太湖湖面,卷起吞天的波涛,而江南的局势也还没有完全安定。“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泽天,”正是此刻的实况。结尾两句:“扁舟莫浪发,蛟鳄正垂涎。”作者有感于当前风涛的险恶,深深地警戒自己说:“这扁舟可不能轻率地开发啊,水里的蛟鳄,正在向人垂涎呢!”对当时的局势来说,这两句也有双关的语意,在江南的朝廷里,也正有坏人,企图伺机作乱哩。

次章写垂虹亭畔秋晚下雨的情况。作者登上垂虹亭之后,适逢初秋的傍晚。亭子的周围,闪动着熠熠的萤火;长长的垂虹桥,仿佛正垂在江边进行虹吸。雨是刚刚才停止的,仰视天空,行云吞没了皎洁的月亮,闪电扫过长空而来。接着又下起了晚雨,烟水苍茫的太湖上,一片迷蒙的雨景。闪电从云层里映起红光,呈现出壮观的景象。秋风从江面上卷来醒人的凉意。一会儿,风雨过去了,在笑谈中又出现了雨后的清景。天时是多么变化无常啊!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是作者此刻对天时的愿望,也是他对时局的愿望吧。

(马祖熙)


【作者小传】邓肃【作者小传】王琮

【作者小传】张元幹|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