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何应龙

  下载全书

生卒年不详。字子翔,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曾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知汉州。江湖派诗人。有《橘潭诗稿》。

见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我国古代诗歌,诗和画常常融为一体。读这一首诗,犹如欣赏一幅情意深深的画,心中油然而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

起句“云绕前冈水绕村”,七个字中出现了:白云、山冈、溪水、村落,缀以两“绕”字,把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这错落有致、清雅古朴的环境中,诗人心神恬适。正在此时,抬眼看去,“忽惊空谷有佳人”。诗人的惊奇之情跃然纸上;眼前一亮,“佳人”从天而降。但这“佳人”不是“人”,而是借喻梅花,梅花生长在这空旷寂寥的环境中,犹如空谷佳人,引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正是于无神字处传出梅花的风神。

第三句“天寒日暮吹香去”,与上句“惊”比,似是高峰已过的“平原”;实际上相反,这句把梅花的性格作了更深刻的描绘。前两句,看到的是梅花的孤独和她的外形美,这一句进一步挖掘和描写了梅花的内在性格美和精神境界的高尚。这句中的“香”字,不宜简单地理解作静态的“芳香”,而应理解成“不断地散溢着芳香(动态的)”,才较完整。从中可以看到梅花不畏严寒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是梅花的精魂!此句恰做到了古代诗评所说的,绝句“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元杨载《诗法家数》)最后一句,“尽是冰霜不是春”点明题意,既以冰霜喻梅,又以冰霜喻己。早于何应龙七百年,鲍照赞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已是借梅抒志。此诗也是如此,借此倾诉自己生不逢时、不能一展抱负的襟怀,流露了欲争春而不得的悲凉心境。

此诗情景交融,颇具兴象,赞梅是表象,其所喻极为明显:抱负既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而已!

(卢文周)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客怀》一诗,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故的情怀。诗人没有像宋玉在《九辩》中那样直抒胸臆,而是缓缓写来、轻轻落笔:“客怀处处不宜秋”。起句不见景物,开宗明义,道出了天涯游子四处奔波、百无聊赖的心情。因为“秋到梧桐动客愁”,无情的秋天终于来到了:那秋雨梧桐的萧瑟景象即时引起了“羁旅而无友生”的无限惆怅!第一二句没有描写秋景,只交待了时令与景物;也没有细腻地刻画“客”的心理,只是平淡地用了一个“愁”字。从“梧桐”,读者可以联想到“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情景,牵动了处在“雨滴梧桐秋夜长”之际的异乡客,使他萌生了寂寞、空虚、孤独的情怀。客怀本是难遣,加以秋风秋雨,使人更何以堪。“处处”二字更加深了这种意思。

“想得故人无字到”承上句之“愁”而来,诗人没有直泻而下,笔意到此一顿,表明他亟切地盼望能见到亲人、故人从家乡来的片言只语,借以自慰,结果是“无字到”——毫无信息,更是愁上添愁。“雁声远过夕阳楼”,倚楼远眺,听到的是远去的“雁声”,看到的是黄昏的“夕阳”。没有用缠绵的情词描写思念之情,只用了一个“想”字;也没有着力渲染“触景生情”之景,只写了“声”和“光”。雁,使人产生传递书信的联想。这里诗人用虚笔写。不写“雁”而写其“声”:大雁已飞过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际回响。不见彩笺,空闻雁声,漂泊天涯的孤客又作何想呢?

清人曹庭栋(号六圃)在何应龙的《橘潭诗稿》(曹庭栋辑《宋百家诗存》卷十四)的序中说,何应龙的“七言绝句,本法晚唐,所存之作兼多缠绵旖旎之思。”又曰:“此种句调全似韩偓‘香奁体’。”何应龙的诗,当时已列为“江湖体”。从《客怀》一诗所反映的思想和表现的艺术手法看,似不宜归诸“香奁体”。因为他的诗尽管缠绵旖旎,但还没有“脂粉气”,如本诗便是。

何应龙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被遣四川。此诗就是客地清寒生活的写照,虽境界不怎样高,然而写来娓娓动人,情味悠长,具晚唐神韵,在江湖派中属于上乘之作。

(卢文周)


【作者小传】林升【作者小传】葛起耕

【作者小传】何应龙|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