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赵希㯝

  下载全书

生卒年不详。字谊父,汴(今河南开封)人。宋太祖九世孙。喜读书能文,宝庆间颇著诗名,江湖派诗人。有《抱拙小稿》。

次李雪林苕溪寄来韵二首

赵希㯝

云散烟收渺渺秋,蛩声四壁起新愁。

西风万里乾坤眼,不到斜阳十二楼。

风梧声里万家秋,一片吟心不著愁。

夜半酒醒银烛冷,月移凉梦过西楼。

这两首次韵诗的韵脚是李雪林由湖州(苕溪)寄来的。诗人将此情况作为诗题,其实便也等于是无题诗了。两首诗如同两组小镜头,分别摄下了诗人在一个秋日的傍晚与入夜后的身影。

第一首写的是傍晚。以时间顺序而言,似应把第二句提前。亦即诗人先是在室内听到四周墙根下,此伏彼起的蟋蟀的唱和声。“蛩”,蟋蟀。这声声不断报道着秋已来临的寒蛩声,也许使诗人想到了“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的意境吧,所以,本已情怀欠佳的诗人(由“新”字中可以味得),心中隐隐然地,又产生了一种似悲秋非悲秋的新愁。然而,诗人是比较善于转移自己情绪的,他步出房外,举首仰望天宇,但见悠远的天宇,云散烟收,秋高气爽,精神不由为之一振。迎着西风,诗人又放眼万里天地。“万里乾坤眼”自老杜《春日江村》中“乾坤万里眼”而来,然意思已变。天下形势尽收眼底,心境更自开朗了。那边斜阳下,高耸着豪门的层层高楼(十二楼),诗人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下,他不愿意正看它。不到,意即不看。此时,原先占据在他心中的愁云,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第二首似乎是第一首的续篇,时间是由入夜到夜半。夜晚,秋风刮得更紧了,梧桐叶在风中不断地发出窸窸窣窣之声。千家万户都被笼罩在这浩瀚无边的秋意之中。饮罢酒,就着烛光,诗人铺开白纸,准备挥毫赋诗。其时心中之愁既然早已不知去向,那么眼下胸中之诗情洒落在纸上,便也全然不见愁了。兴尽入寝,直至半夜,酒力发散,方从梦乡中醒来。睁眼一看,桌上银烛早已熄灭。恍恍惚惚的,诗人记得自己曾在这耀眼的(梦中觉着)月光下,做了个梦,如今从梦中醒来,再寻这秋月,却见这冰凉的月光早已移过了自己所身处的这个西楼。

将这傍晚、夜晚两组小镜头衔接起来,追踪诗人活动的身影,可以发现,诗人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地写出了他的心境由抑郁到逐渐开朗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交织在对秋气、秋意、秋声的描绘及其感受上,因此,诗境显得朦胧而颇耐人吟味。

(周慧珍)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㯝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赵希㯝,在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颇著诗声”,但传世作品不多,有《抱拙小稿》一卷,诗不及百首。后人评论他的七绝“尤觉瑰妍有态”,是江湖派诗人的流亚。这首《次萧冰崖梅花韵》是唱和之作,但萧冰崖的《梅花》原韵已亡佚,无从比较,所以只能从和诗本身来体味了。

首句“冰姿琼骨”描摹梅花的形态,与毛滂的“冰肌玉骨终安在,赖有清诗为写真”、陆游的“广寒宫里长生药,医得冰魂雪魄回”,词语相类似。冰、琼等字无非是形容梅花的晶莹剔透,紧接着一个“净”字,便概括了这种特性。首句虽起得平淡,但十分贴切。

第二句写梅花开在竹篱外、小溪边这些清幽的处所。古来咏梅诗何啻千百,而梅花绽开的地点,在诗人笔下却是迥异的。杜子美见梅而起客愁,他吟咏的梅花开在江边(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王介甫以梅象征高士,他笔下的梅花僻处墙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放翁孤芳自赏,他词中的梅花便落寞地立在驿站断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这首诗写梅花开在高洁的处士之家,暗用林逋典故,自然也有其感慨和喻义。这一句以映衬的笔法,不正面写梅而梅花的身份自见。

第三四句是全诗精神所在。诗人从反面着笔,忽发奇想,提出牡丹与梅花孰早孰迟的设问。是啊,倘若牡丹花开早于梅花,姚黄魏紫,国色天香,观者如云,趋之若鹜,又有谁会顾及幽香一缕、寂寞零落的梅花呢?如此一设一问,诗人心中一股落落寡合的牢骚便跃然纸上。赵希㯝的生平今天已不可详知,从这首诗看来,恐怕作为宗室后裔的他也是颇有些抑郁不平之气的。但是,诗的意味并不止于此。牡丹虽好,毕竟不可能开在梅花之前;早春凛冽的寒风中,能够斗艳吐芳的,毕竟只有冰姿玉骨的梅花。于是乎,这种冰清玉洁的名花,终于受到人们的青睐,不惜冲风踏雪,来相寻访,它真正的标格和价值于兹乃见,赵氏咏梅的真正用意亦于兹乃见。这种欲扬故抑的方法,曲折变幻,比平铺直陈的赋法更具感染力。而读者在咀嚼之余,自能体会到第一、二句看似平淡,但所起的铺垫作用,却不可小觑。

自古咏梅佳句,层出不穷。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形容尽致;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意境清丽。这首诗虽无此类警句,但它宕开一层,与牡丹作比,一句反问,两层波澜,使读者兴到神驰,联想到一定的哲理,含蓄隽永,是很耐回味的。

(蒋见元)


【作者小传】武衍【作者小传】俞桂

【作者小传】赵希㯝|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