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罗与之

  下载全书

生卒年不详。字与甫,一字北涯,螺川(今江西吉安)人。端平间累举不第,遂归隐。晚年潜心性命之学。江湖派诗人,其诗为刘克庄所称赏。有《雪坡小稿》。

寄衣曲三首

罗与之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

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

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罗与之这三首小诗,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俨然一部抒情组曲。诗借一个丈夫从军独守空房的妇人之口,抓住缝制和寄送冬衣这一特定情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这位妇女思念亲人,但又希望丈夫为保卫国家而坚守边防的复杂而深沉的心理。

如果说这三首诗是一部组曲的话,那么第一首便是引子或序曲。它要告诉人们的是:为谁送衣,为何送衣。

首句用平铺直叙的语言交代寄衣者的身份和寄衣的缘由:丈夫赴边御敌,已经好几个年头,现在秋风又起,又要为他准备寒衣了。一个“忆”字,巧妙道出了时间的流逝,告诉读者,夫妻分离已经很久了。“赴边城”则点出了空间的距离之远,为下一联的“鸿雁飞”张本。耐人寻味的是第二句:“几个秋砧月。”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写的是同一主题。罗与之用简练的语言把李白《秋歌》隐含在自己的诗里,既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又点化了主题,同时也交代了时令。“几个”,则强调时间之久,与前句“忆”字相照应。接着又写道:“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鸿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书信对于长期与亲人分离的人,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最大慰藉。所以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是在这首诗里,作者要讲的是:她和丈夫的联系仅凭一纸书信,一旦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这种“生离”和“死别”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十个字,表达了一个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切,对长期分离的怨恨之深。如果说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是不动声色的借景抒情,那么这位妇人无疑是在直抒胸臆了。这序曲的基调是低沉和悲凉的。

第二首写了思妇制作寒衣时的心境。“愁肠结欲断”,写思愁之苦:肠为之结,且因之断。如果联系第二句来理解,即可发现诗人的妙语双关:思妇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愁肠编结着寒衣。但因思夫情切,故觉寒衣迟迟“犹未成”。下两句写夜以继日赶制寒衣的情景。“寒窗”,一般用以形容冬天的寒冷和清静。元稹《西归绝句》“寒窗风雪拥深炉”,即用此意。但在这首诗中则主要用以表现独守空房的凄凉和孤独。在这孤寂氛围中,一个人坐在窗下默默赶制寒衣,四周是那样的静,以致剪刀落下之声也听来如此清晰。这种声音对常人来说,也许毫不足道,但对这位日夜思念着远戍边疆的丈夫的妇人来说,却显得触耳惊心。她仿佛听到了丈夫剑环的铿锵声。诗人把思妇的感情移于外物,从而更有力地渲染了所要表达的感情。这种联想,对一个赶制征衣的思妇来说,是自然和合理的。反过来说,也只有日夜思念征夫的人,才可能产生这种联想。而这种联想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思念之切、情爱之深,与一、二句呼应。

寒衣制成,组曲也进入尾声。第三首写寄衣时的祝愿。“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这一联写出了思妇无限怨恨的心情。“敢恨”犹言“不敢怨恨”,“岂敢怨恨”。人的感情到了极点时,往往会讲反话。事实上这位思妇心里明白,丈夫一去数年,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她胸中充满了怨恨。由于用反话来写,这种怨情就表现得更有力量。如果诗人的笔触到此为止,那么这三首小诗给人留下的只不过是消极和沉闷。可是笔锋一转,急剧地奏出了全诗的最强音,把组曲推向了高潮:但愿我的丈夫坚守边城,让边防像我所制的寒衣一样,严密无缝!这乃是点睛之笔,全诗的思想因之得到升华,前二首的沉闷感一扫而空。读到这里,不禁对这位思妇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为了国家的安宁,她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这正是这首诗积极意义之所在,也正是它能在众多题材相同的作品中显出光彩的原因。

罗与之生活的南宋后期,北方的金国和蒙古贵族严重地威胁着南宋的安全。南宋人民始终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寄衣曲》正是这种形势的反映。此诗通过一个妇女之口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对这种战争的抗争,以及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情愿作出重大牺牲的博大胸怀。诗写的是一位妇女,一个家庭,但它无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全诗语言朴素简练,感情真挚深沉,联想丰富自然,很有特色。

(朱杰人)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看叶》是罗与之晚年的作品。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撷取自然界普通素材,写出了一个老年人特殊的生活感受。全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于哲理。

第一句写繁花似锦,野草芳菲的春天的逝去。“红紫”指花,诗人用花的色彩来指代一切鲜花。“芳”指草的芳香。鲜花凋谢,芳草也失去了迷人的幽香——春天过去了。第二句“始宜携杖向池塘”。这里应注意“始宜”和“携杖”。“始宜”写诗人的心情并不因春天的消逝而惋惜、懊丧,恰恰相反,诗人这才感到有所“宜”。这显然和常人的意愿相反。但“携杖”两个字却解释了原因——这是一个拄着手杖的蹒跚老人的感受。对他说来,春天早已逝去,惋惜也无济于事。那么,是不是无景可赏呢?不见得。“向池塘”三字表明,诗人找到了一个幽雅别致的环境。第三句点题:看花不如看叶。为什么?因为“绿影扶疏意味长”。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叶影,不也另有一番情趣吗?“意味长”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种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

这首诗写得很含蓄。诗人要告诉人们的似乎是这样一个道理:春天是短暂的,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罗与之曾有这样的诗句:“古来至宝多横道,何事荆山泣卞和。”显然他是在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联系到红紫飘零后的携杖独行,联系到累举不第而归隐的生活经历,可以说,这是诗人对自己失意的一生的一种自我安慰。

罗与之晚年潜心性命之学,写了不少道学诗。他的这首《看叶》,蕴含哲理,写得清新可爱。这是从真切的生活感受出发的缘故。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因而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朱杰人)

商歌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东风解冻。”东风乃是春天的象征。《商歌》用“东风满天地”开头,说明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间。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季节。可是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写道:“贫家独无春。”这个“独”字用得很有力。本来春天是造化对人类的厚赐,它应该属于所有的人,可是在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那些贫苦人却“独无春”。一个“独”字,把贫苦人排斥于春天之外。是因为春风对穷人特别吝啬吗?请听诗人的回答:“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原来大自然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是因为贫富的不同,那些为了生计而苦苦劳作的人才不能享受到春天的温暖。为了谋生,贫苦人不得不整天背负沉重的柴薪,去换取“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虽然从鲜艳芬芳的花丛下经过,他们也不可能有欣赏一番的闲情逸致。这种情景和富人的踏青赏花形成鲜明对照。连那些在花间呢喃私语的燕子,也好像是在讥笑这些不懂得珍惜春光的人。这是多么辛酸的场面!

这首诗语言朴素明快,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春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这就使人联想到晋代成公绥《啸赋》中的一句话:“动商则秋霖春降。”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像《商歌》这样写“春非我春”(《汉郊祀歌·日出入》),“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孟郊《长安羁旅行》)的诗,在罗与之以前并不少见,但这首《商歌》着力表现贫富劳逸的不均,就使诗的主题从个人感情的樊篱中跳出来,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诗中所表现的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属难能可贵。

(朱杰人)


【作者小传】葛起耕【作者小传】陈允平

【作者小传】罗与之|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