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王迈

  下载全书

(1184—1248)字贯之,号臞轩居士,仙游(今属福建)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调南外睦宗院教授,召试学士院,改通判漳州。淳祐中,知邵武军。卒赠司农少卿。有《臞轩集》。

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1]

王迈

时中吾诤友也,未第时作《老农行》以讽其长官,言词甚苦。今为绥宁簿,被邹帅檄[2] ,来董虎营[3] 二千间之役;诸邑疲于应命,民间悴于科募。一日禀帅,又欲任浮屠[4] 宫宇之责,帅以小缓谢之。余退而作诗,即以所讽令者讽之。

读君《老农诗》,一读三太息。

君方未第时,忧民真恳恻。

直笔诛县官,言言虹贯日。[5]

县官怒其讪,移文加诮斥。

君笑答之书,抗词如矢直。

旁观争吐舌:“此士勇无匹!”

今君已得官,一饭必念国。

民为国本根,岂不思培植?

其如边事殷,赋役烦且亟。

虎营间二千,鸠工日数百。[6]

硬土烧炽窑,高岗舆巨石。

山骨惨无青,犊皮腥带赤。

羸者頳其肩,[7] 饥者菜其色。

憔悴动天愁,搬移惊地脉。

吏饕鹰隼如,[8] 攫拏何顾惜。

交炭不论斤,每十必加一。

量竹不计围,每丈每赢尺。[9]

军则新有营,谁念民无室?

吏则日饱鲜,谁悯民艰食?

州家费不赀,[10] 帑藏空储积。[11]

间有小人儒,[12] 旁献生财策。

大帅今龚、黄,[13] 岂愿闻此画?

夏潦苦不多,秋旱势如炙。

愿君在莒心,端不渝畴昔。[14]

蔡人即吾人,一视孰肥瘠?[15]

筑事宜少宽,纾徐俟农隙。[16]

至如浮屠宫,底用吾儒力?

彼役犹有名,何名尸此役?[17]

君言虽怂恿,帅意竟缩瑟。

同年义弟兄,王事同休戚。

相辨色如争,[18] 相与情似昵。

余言似太戆,[19] 有君前日癖。

责人斯无难,亦合受人责。

我既规君过,君盍砭我失?

面谀皆相倾,俗子吾所疾。

〔注〕 [1] 简:作动词用,写信。同年:同科中进士者。[2] 檄:以文书征召。[3] 董:监造。虎营:兵营。[4] 浮屠:此指佛寺。[5] 虹贯日:白气上贯日光,是说人的精诚引起天象变化。用聂政刺韩傀故事,见《战国策·魏策》。[6] 鸠:聚集。[7]頳(chēng):赤色。[8] 饕(tāo):贪婪凶狠。[9]“交炭”四句:是说人民每交十根炭,就要多交一根;每交一丈竹竿,就要多交一尺。[10] 不赀(zī):不可计量。[11]帑藏:库藏的金帛。[12]小人儒:品德恶劣的读书人,语本《论语》“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13]龚黄:龚遂、黄霸,西汉贤刺史。[14]在莒(jǔ):借用齐桓公作公子时困于莒的典故。莒,地名,即今山东莒县。这里指刁时中“未第时”。二句是说愿君未第时的忧民之心,现在像从前一样不变。[15]蔡:古国名,在今河南,此指刁时中做官之地。肥瘠:厚薄。[16]纾(shū)徐:宽缓。[17]尸:主持。[18]辨:同“辩”,争论。[19]戆(zhuàng):刚直不随和。

诗人的朋友、同科进士刁时中,在没有中进士做官的时候,曾经仗义执言,作《老农行》诗讽其长官,同情人民的疾苦;做了绥宁(今属湖南)主簿之后,他变了,变得不知体恤百姓了。这时,王迈任潭州(州治在今湖南长沙)观察推官,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诗给他,进行规劝。

刁时中前后的变化,只有对比才能揭示;孰是孰非,也只有对比才使人看得分明。所以这首诗在描写上也采取了对比手法。

写刁时中“未第时”,全从虚处着笔。劈头一句以“读君《老农诗》”领起,谈对其诗、其人的认识。但对其诗的内容又一字不提,对其人其事也不作正面描述,而是围绕其诗其人写了三种人的反应。一是诗人自己深为刁时中至诚的忧民精神所感动,认为他“直笔诛县官”的为民请命行为,大有古侠士的精神,精诚感天,白虹贯日,竟使得诗人“一读三太息”,用“一”与“三”数字多寡的对比,表示感动之深。二是县官被《老农诗》刺中痛处,竟至于“怒”,以正式公文加以“诮斥”。三是旁观者的反应:他们认为刁时中既笔诛县官于前,又严词回答移文于后,是无比英勇的行为。用“争吐舌”这个表情细节,描写旁观者惊异、敬佩同时又不无担心的心理,具体而又传神。刁时中回答县官的“书”里写了什么内容,诗人又故意语焉不详,只用一“笑”字与县官之“怒”进行对比,刻画刁时中坦荡无畏的胸怀。通过写几种人的反应,突现了刁时中的形象。在这种烘云托月手法的运用之中,洋溢着诗人的敬佩赞赏之情,更有助于表现刁时中未第时的无畏精神。

但是,诗人的目的并不是要赞扬刁时中的过去,而是要批评刁时中的现在。写过去,仅仅是为了同现在进行对比。因而,前一段立意虽然巧妙,写得却很简略,把重点描写摆在他做官以后。

做官以后的刁时中变了。为了突出他得官以后的表现,诗人采用了与前相反的一种描写手法,处处从实处落墨,用工笔细细写出一件件具体事实,详尽非常。

诗人首先肯定得官后的刁时中还有忧国之念,这给他接受劝告改正错误留有余地,为最后的规劝做了铺垫。但是,民为国本,念国就一定要忧民,诗笔一转又引入正题,指出现在的刁时中,已经没有以前那种至诚的忧民之心了。接着便描写他居官后的所作所为,而把监造兵营作为重点描写,用层层铺叙的手法,渲染百姓所受的两重痛苦。一是写烧窑拉石的艰难。具体任务绕过不写,径写其结果。山,因开采而变秃;牛,因磨伤而带血,还发出腥味。山骨无青,加一“惨”字,感情色彩极强。然后着眼于烧窑拉石的民工:食不果腹、肩背磨红。此情此景,苍天为之愁容惨淡,大地为之魂魄惊动。诗人对此,怎不伤心?二是写小吏的贪酷。本来已是“赋役烦且急”了,再加上小吏乘机勒索,更弄得民不堪命。而这一切,都是在刁时中主持下发生的。刁时中由布衣变成官员,他的作为也就由“忧”民变成“扰”民。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刁时中的不满,充溢于字里行间。

诗人的目的是对朋友讽劝,使之翻然悔悟。于是又动之以情。用四句隔句对,军与民、吏与民,一乐一苦,一逸一劳,状其害民;耗费无数,库藏空虚,小人献策,生不义之财,岂能博得正直上司的欢心?此言其对自己也不利。那么军营就不修了?当然不是。边防需要哪能不修?于是进一步说明做这类事应当体恤民情、宽缓时日,酌情在农闲时进行。现在夏既无雨,秋又干旱,便不相宜了。应当把当地之民跟家乡人民一样看待,不要改变未第时的忧民之心。军营之筑尚且如此,修建佛寺就更是师出无名了,何况是在“诸邑疲于应命,民间悴于科募”的情况之下呢!最后点明交友之道,君子爱人以德,越是义同兄弟,越应当规劝。在王事上既同忧戚,遇事也就敢于坚持原则进行争论。一些俗人当面互相吹捧,背后却互相倾轧,我对此是最痛恨不过的了。这里有两处议论意思较为婉曲:一是“余言似太戆,有君前日癖”;二是“责人斯无难,亦合受人责”。这两处看来是诗人在为自己解释,其实也是对朋友进一步的规劝。你未第时为了百姓可以这样对待县官,我就不可以为了百姓这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吗?话说得有理有情,面面俱到,刁时中读诗至此,还会有什么话好说呢?从内容上看,它又与刁时中“未第时”的描写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趋完整。

全诗凡七十行、三百五十言,全用赋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不借助比兴手法。前写刁时中得官前后的不同表现,叙事中带有很强的倾向性,为后面的议论提供依据;议论则是这种感情的自然发展,前后有着有机的联系。全诗不仅在铺排上井然有序,而且围绕一个中心、有着真挚而又统一和谐的感情,用诗里的一句话说,就是:“忧民真恳恻”。自始至终,在写法上虽腾挪变化,而神气不散,颇有章法,同时也有韵味,有个性。诗人是有棱有角、敢怒敢骂的“奇男子”(《臞轩集·反“艳歌曲”》),此诗也是有情有理、亦讽亦劝、有境界、见精神的好诗篇。(张燕瑾)

观猎行

王迈

落日飞山上,山下人呼猎。

出门纵步观,无遑需屐屧。

至则闻猎人,喧然肆牙颊:[1]

或言歧径多,御者困追蹑;[2]

或言御徒希,声势不相接;

或言器械钝,驰逐无所挟;

或言卢犬顽,[3] 兽走不能劫。

余笑与之言:“善猎气不慑。

汝方未猎时,战气先萎苶。[4]

弱者力不支,勇者胆亦怯。

微哉一雉不能擒,虎豹之血其可喋?[5]

汝不闻去岁淮甸间,熊罴百万临危堞,[6]

往往被甲皆汝曹,何怪师行无凯捷!”

呜呼!安得善猎与善兵,使我一见而心惬!

〔注〕 [1] 牙颊:口齿之间。[2] 困:钱锺书《宋诗选注》:“‘困’原作‘因’,疑是误字。”[3] 卢犬:黑色善走的狗。[4] 苶(nié):苶然,疲倦貌。[5] 喋(dié):通“蹀”,蹈、踏。喋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流血满地污足下也”。[6] 危堞:堞,城上女墙。此处“危”字作垂危解。诗意为:以百万大军攻打垂危之城,理应献捷,但因作战的都是懦弱之徒,故不能取胜。

狩猎之风,由来已久。《诗经》有《吉日》之章,《周礼》有《司马》之篇。及乎汉、唐,代有其举。但朝代屡更,情况亦异,诗人所咏,各不相同。就中可以看出世运之升降,国力之盛衰。王迈这首诗借观猎以抒发他对南宋末期武备松弛的感叹,大约作于开禧兵败之后。

前四句扣题点出“观猎”。纵步,放步、急步。无遑,无暇。为了急于观猎,连鞋子也顾不上穿,表达出作者的迫切心情。他的观猎不是因为他好武,也不是凑热闹,而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至则闻猎人”以下十句,写出门所见。狩猎非同儿戏,须有一往直前的勇气。而眼前这些猎人,却正在那里大争口舌;有的说岔路太多,不知从哪条路追赶;有的说人手太少,造不成声势;有的说武器太钝,杀不死野兽;有的说猎犬太弱,追不上豺虎。在那种种遁辞的背后,反映出他们胆怯、畏难的心理。回想起盛唐诗人笔下所写奋迅的狩猎场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李白《观猎》)意气风发的豪情:“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维《出塞》)“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杜甫《曲江》)再看眼下这些所谓猎人的言行,使人不能不感叹两种时代风气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由当时社会政治造成。宋自南渡之后,一直迟疑于战、和之间,忍辱碍于时议,欲战沮于胆力。方用岳飞抗金,复倚秦桧主和;虞允文采石献捷,恢复之议暂起,韩侂胄两淮丧师,和议之风重兴;君图其安,臣贪其利,由是苟且之心顿起,迁延之计遂行。“侂胄死,宁宗谕大臣曰:‘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宋史·韩侂胄传》)这种心理,与南宋小朝廷相始终。故此数句,不仅是那些猎人的写照,也是南宋小朝廷在对抗外敌上软弱无力的生动表现。

自“余笑与之言”以下十二句,为诗人对猎人所言。“善猎气不慑”,为一篇之纲。夫战,勇气也,故前人重一鼓作气。如今尚未出猎,气已先泄,如此,则一只野鸡都难捉到,又怎能和虎豹格杀,喋血奋进?打猎尚且畏惧,又怎能在战场上和敌人拼搏?诗人即景生慨,通过下面“汝不闻去岁淮甸间”四句,明白地将这层意思道出。淮河地区为宋、金交壤,乃争战之地。史载宁宗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北伐。此四句疑即隐指其事。韩侂胄恃宠专权,欲借北伐,立功自固,兵败身戮,为世所诟。而王迈对北伐之举,全无非议,却怪罪懦夫,言披甲作战的都是像猎人那样的无用之徒,不能取胜,又何足怪!

无独有偶,有亲附韩侂胄之嫌的陆游,也写过一首观猎诗,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善猎气不慑”的打虎英雄形象:“虬须豪客狐白裘,夜来醉眠宝钗楼。五更未醒已上马,冲雪却作南山游。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雪皆赤。拏空争死作雷吼,震动山林裂崖石。”(《大雪歌》)这和王迈诗中畏首畏尾的猎人,真不止天壤之别。但两首诗的主题、两位诗人的感情是相同的,他们都力主北伐抗金,勇于为国捐躯。陆游诗结句云:“人间壮士有如此,胡不来归汉天子?”王迈诗结句云:“呜呼!安得善猎与善兵,使我一见而心惬!”两首诗都包含着对壮士直捣幽燕的希望,对宋军软弱无能的叹息。只是陆游始终对“王师北定中原日”怀着信心,故诗中希望掩盖了叹息,而王迈此诗作于宋师北伐失败不久,故叹息多于希望。好猎本于主战,观猎见其立功之念,这是两首诗、两个诗人的共同之处。

弋猎之举,从来都是习武练兵的一个方面。汉武帝连年征伐,穷兵黩武,亦好田猎,声势浩大,以致“河江为阹,泰山为橹,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司马相如《上林赋》)。盛唐国势强盛,士气高昂,故在诗人笔下,展现出俊逸豪迈的风貌。宋势弱力薄,又不重田猎,即民间狩猎,也乏前代的生气和勇力。汉、唐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令人神往的场面,已邈然难追,即使是像王迈这样的轩昂磊落之士,也已难写出汉、唐诗中的壮观。非不欲,实不能也。

(黄珅)

读渡江诸将传

王迈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

这是一首议论时事的诗。诗中发议论太多,易令人生厌,但这首诗却写得深沉感人。《渡江诸将传》可能是指章颖的《南渡十将传》。

首联以作者读传洒泪破题,起势峭拔突兀。诗人洒衣之泪不仅构成悬念,使读者产生急欲竟读的强烈要求,而且给全诗定下一个沉郁、悲怆的基调。

中间四句略举《渡江诸将传》的内容,是作者洒泪的原因。第三句写立功之后,忌者甚众,所以成了“怨府”。第四句写诸将握权,遭秉政者的嫉妒,危机即伏于此。《南渡十将传》卷一说刘锜抗金有方,屡建战功,但“一时辈流嫉其能,力沮遏之”。卷二说“(秦)桧之贪功以自专,忌贤害能,堕中兴之大计”。作者在诗中用了“成”字、“是”字,可见这类现象并不是仅有的。颈联中的韩、彭指刘邦时的韩信、彭越,均以武功著称;廉、蔺指战国时赵国名臣廉颇、蔺相如,他们以能捐弃私嫌、共御国敌而传“负荆请罪”的佳话。“希”通“稀”,是少的意思。这两句肯定诸将的“勇”,同时对他们的“心”提出指责。《文献通考·兵考六》中有这样一段话:“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兄弟、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饩惟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朝廷以转运使主馈饷,随意诛剥,无复顾措。志盛意满,仇疾互生。”似乎可以用来作第五六句的注脚。

最后两句把对诸将的品评归结到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恢复中原上。“天上”极言高不可及,但着一“岂”字,则故意一纵,把收复失地写得并非艰难;“尺土”极言其少,在同“岂天上”的对照中,把作者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对诸将的惋惜推到了极度。

这首诗一方面对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谗嫉者加以抨击,另一方面也对南渡诸将不能精诚团结、一致抗敌提出了批评,揭示了南宋上层集团之间,以及将相之间一种为一般人所忽略的矛盾,表现了诗人敢于议论是非的性格和他认识问题的深刻性。但诗中把“尺土不能归”的主要责任归于诸将之不能团结对敌,却稍失偏颇。

在写法上值得注意的首先是这首诗巧妙的结构方式。诗的首尾四句是作者的感慨,中间是对诸将的评议:这种首尾包容的写法,使全诗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其次,中间四句又用对比的方式抒写议论,因而议论的中心“功”、“权”、“勇”、“心”四者显得格外突出、明晰。最后,在遣词用字方面,首句说“读到”不说“读完”或“读竟”,因而作者那种边读边哭的强烈感情得到了有力的表露。第五句中的“有”,意即“尚有”,与下句的“希”对照,暗示与勇力相比,精诚团结更为重要,这是很有见识的。

(李济阻)


【作者小传】岳珂【作者小传】许棐

【作者小传】王迈|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