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吴锡畴
生卒年不详。字元伦,自号兰皋子,休宁(今属安徽)人。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主白鹿洞书院,不赴。其诗颇为吕午、方岳所赏。有《兰皋集》。
春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这是一首感春伤时之作。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亡。他刻志于学,慕东汉隐士徐穉、茅容之为人。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堂长,不赴,以闲居山林为乐。性喜艺兰,自号“兰皋子”,因以名集,寓幽独自芳之意(事见《四库全书总目》、《休宁县志》)。
这首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它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做窝,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伤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这一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的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春日诗‘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句,又为方岳所赏,并见于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颇不乏,岳偶举其一二耳。盖其刻意清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这两句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而《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作“忆”、“思”,使诗意单调,画面呆板,诗味索然。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招魂》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时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脑,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苏者聪)
林和靖墓
吴锡畴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
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这是一首凭吊林和靖墓的诗。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塘人,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其墓南宋绍兴年间建。
开端一句“遗稿曾无封禅文”,是对林逋高尚人格的赞颂。梅尧臣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说:“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就是这种人格的写照。林逋曾作《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一诗,末两句说:“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这首诗作于大中祥符年间,可能是讽刺均州参军许洞在路途献文颂谀真宗封禅。前句引用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得封禅书的典故。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天地的一种活动,场面很大,既扰民又伤财。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都有过封禅大典,而宋真宗又继而为之,许洞之流,不但不规谏,反而贡谀,林逋对此大为不满。他回顾自己一生,自诩没有写过这类谀词。他的清高成了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师法的楷模。而今作者来到林逋墓前,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高洁情操,于是把握住他一生中最引以自豪的事,以抒发自己的胸怀。南宋度宗咸淳年间,作者被南唐知州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不就,他的心本与林和靖息息相通,二人都是清高的隐君子,所以,诗一开端就突兀顿起,气足神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紧接第二句“鹤归何处认孤坟”,从林逋生前为人的幽独高洁,写到死后的孤寂悲凉,暗寓着作者对林逋的深切同情和身后寂寞的不平!作者为什么要写“鹤归”?是因林逋对鹤有着特别的深情。他的“梅妻鹤子”是人们所熟知的。“鹤归”一句,借以衬托林逋墓前杂草丛生以致使鹤难以辨认的荒凉冷寞的景象。这句既是叙事,更是抒情,托物寓意,韵味悠长。
作者似乎觉得这一句还不足以表现这位和靖先生身后的寂寞,于是接着又写道:“清风千载梅花共”,这是一个凄清的意境,是上一句的补充;而梅花则是其高洁人格的极好陪衬。如果说第二句是写林逋死后的孤寂,那么这一句既是写现在,又是写未来,把他身后的清高幽独延伸到一个遥远的时空之中,以显示其人品之高,可与清风梅花共千古。
二三两句通过景物寄寓情怀,而第四句则与首句一样,是感情的直接抒发:“说着梅花定说君”。孤山探梅,自古就是西湖胜事之一,每当人们探梅时,他们自然就会想起、说起林逋来,他们说些什么呢?也许是赞颂他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许是夸耀他爱梅喜鹤、鄙视荣利的高洁情操……此句语浅而意深,词淡而味浓,情思绵邈,令人遐想,与首句暗相照应,而作者自己的仰止之情也就意在言外了。
(苏者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