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乐雷发

  下载全书

生卒年不详。字声远,号雪矶,舂陵(今属湖南宁远)人。宝祐元年(1253)特科第一。授馆职,四年以病归。长于诗赋,有《雪矶丛稿》。

逃户

乐雷发

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

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

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

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

这是一首咏事诗。叙写南宋王朝内外交困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困苦。诗人乐雷发写此诗的时代,正值北方新兴的蒙古帝国灭金之后举兵南下,及南宋王朝政治、经济濒临崩溃之际。诗人抨击并揭露了南宋王朝在此危急之秋的苛政。

诗以“逃户”为题,以“逃户”为线索,在全诗中却未写一“逃”字;但诗人深沉的笔触已写出“逃户”的奔亡情景,以抨击时政之弊端。这种手法,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诗的开首两句说:“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交租的名册还留有“名”,但“纳税钱”的人呢?暗示人们:“纳税钱”的人已经“逃”了。浓墨重笔,读后心情为之一沉,“纳税钱”者“逃”向哪里?为什么要逃亡?引人深思,引人寻觅,为读者设下了“悬念”。

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抬眼望去,大地广袤,荒漠无垠……。诗人沉沉地、慢慢地在画轴上下笔:“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无主墓地一座连着一座,被野火吞噬着,诗人虽着墨不多,而户主逃亡后乡里一派荒凉破败景象,则宛然在目。农民如不是迫不得已,岂会逃离世代居住的家乡?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逃亡呢?

诗人没有明说,然而首联的“租帖”、“纳税钱”却透露了其中消息。原来是横征暴敛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除逃亡外别无出路。当时贾似道当权,成立官田所,括民田为公田。公田的租税远过于私田,农民因而纷纷逃亡。“地占没官田”,即此弊政的写照。

但是他乡的情形又是怎样呢?颈联“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二句回答了这一问题。蒙古军步步进逼,南宋所辖只南方一隅之地,故云“边国”、“蛮州”。即使在这一隅之地,也是烽火遍地,即“干戈满”。南方刀耕火种的“瘴疠”之地,平时自顾不暇,如今又来了那么多“逃户”,境况又将如何呢?

于是,引出了最后两句“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和首联相呼应。至此,全诗达到了高潮。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之感,对苛政的愤激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乐雷发的诗颇受江湖派的影响,然而也不尽然。从此诗看,风格雄伟,情调激昂;特别是他处在南宋末年朝政腐败、经济凋敝的危急之中,能有同情人民、忧虑国家、鞭挞当政的正义感,确是值得褒扬的,在宋末小家之中比较突出。宋后期,五律诗好的不太多,此诗语言质朴、意境浑厚,继承了杜甫以来的优良传统,没有江湖派通常的纤巧之病。

(卢文周)

送丁少卿自桂帅移镇西蜀

乐雷发

琼海收兵玉帐闲,又移斋舰泝涪湾。

三边形势全凭蜀,四路封疆半是山。

魏将旧闻侵剑阁,汉兵今欲卷函关。

细倾瑞露论西事,想在元戎指顾间。

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蒙古军围攻金之南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宋和蒙古军又联合攻金。金主完颜守绪逃至蔡州自缢,金朝灭亡。

其时,宋和蒙古暂时还没有处于敌对状态,这便带给南宋朝野相当一部分人以恢复希望。于是在端平元年(1234)六月,理宗即接受赵范、赵葵的建议,乘中原空虚,发兵三京(宋三京为: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商丘〕,西京河南府〔洛阳〕)。这首诗第六句后原注:“时会有三京之役”,即指此。正当此时,丁黼(字少卿)由桂州调任成都制置使,乐雷发便写了这首诗送他。

首联写丁黼从桂州调到四川。琼海,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玉帐即征战时主将所居的军帐,斋舰是一种较大的舰船,涪,水名,即涪江,又名内江,在四川境内。丁黼由桂州从东南移舰入蜀,所以诗中说泝(“溯”的异体字)。这一联用“闲”、“又”等字眼把桂、蜀两地联系起来,含有丁黼已获战果将再立新功的意思,为下文叙写作了铺垫。

颔联紧承第二句,由丁少卿入蜀导入对四川的描述。前一句写蜀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三边”,等于说边界。当时的四川由于远离都城临安,又为山川阻隔,是南宋西部边防最薄弱的地区,金兵曾多次进攻四川,所以诗中说“全凭蜀”。后一句写四川的地理特点,“半是山”三字,不仅极精练地概括了这里的山川形势,而且用天险可守为上文的“全凭蜀”之议提供了依据,使守卫四川的丁黼到职后的作为非常突出地显示了出来。

颈联顺接第四句,说丁黼西行胜利可待,兵发三京指日可下,申足了颔联诗意。“魏将”指三国时魏将钟会,他曾试图通过剑阁入蜀,结果被蜀将姜维打败。“汉兵”指汉王刘邦之军,刘邦曾带兵先发夺取函谷关,成功地阻止了项羽的进军。上句用“闻”写外敌侵蜀失败,下句用“卷”写汉兵夺关成功,用典用字都极为得体。

尾联点明送行主题。瑞露是一种酒名,这里代指美酒。西事,有关西方之事。《南史·乐蔼传》载:“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称兵反,及败,焚烧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齐武帝见蔼,问以西事,蔼占对详敏,帝悦,用为荆州中从事,敕付以修复府州事。”本篇用“西事”一词,既以乐蔼比丁少卿,有嘉奖、推赞意,又从地理位置上切合蜀川,同末句联系起来,意思是说西蜀之事在丁少卿的指顾之间即可治好——使诗中对丁黼寄托重望的主旨得到有力的收束。

这首诗写在金亡以后、元兵南下之前,代表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恢复中原的乐观情绪,因此诗篇意境开阔、情调昂扬,有一股掩抑不住的豪迈气氛充溢于字里行间。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乐雷发“在当时的诗名并不大,其实算得宋末小家里一位特出的作者,比较有雄伟的风格和激昂的情调。”由于内容的关系,这种风格和情调在此诗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此外,这首诗在有限的篇幅中还成功地使用了双线条描写法:以丁少卿移帅西蜀为主,兼及宋室进军三京,用天下大势衬托丁黼治蜀;又以丁黼治蜀推及天下大势,配合得当,严密无间。

(李济阻)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 [1] 社肉:社祭时所供之肉,祭后分给各户。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者乐雷发少年时代就以聪明机敏闻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后经宋理宗亲自招试,才赐特科第一。然而在职期间又因多次议论时政,不为当权者所容,失望之余,只好退隐云矶。这首诗中对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风光的描绘,显然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之后对新的生活道路的探求。

反映在诗中的是作者在秋日村路上的一段感受:渐渐地,作者行近了一处村落,这里的一切同熙熙攘攘、明争暗斗的城市生活是那样的大异其趣。大人们劳累了一天,有的也许在作收工前的最后整理,有的也许已经在家里安然歇息,因而篱笆前嬉戏着的顽皮儿童,使这幅村舍图充满了纯真无邪的稚气。再近一点,则可见篱笆内高高悬挂着的豆荚,和茁壮地冒出地面的姜芽相映生辉,青翠可爱。这时一股奇香随风袭来,作者精神不禁为之一振:原来是大家在烹煮社肉——这种原始的古风,不正反映出村民的淳朴性格吗?回头再看小路两旁,依然是绵延不断的稻田,红的蜻蛉,绿的螳螂,点缀着竞相怒放的稻花,其间和谐、自然的情调,不由得使刚从尔虞我诈的官场中退出的诗人感到深深的陶醉。

这首短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作者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由事物本身显示其美。出现在诗中的,有儿童、篱落、斜阳、豆荚、姜芽、社肉的香味以及稻花、红蜻蛉、绿螳螂等一系列农村里常见景物,这一系列的景物构成的画面,到底美不美?诗中没有正面表明,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这种用名词来显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方法,主要依靠的是作者对事物的精细选择和巧妙安排,其难度较大,然而使用得好,却可以收到含蓄不露、意味深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在白描中,并不是纯客观地把景物罗列出来,而是贯穿着诗人的感情,对景物着力点染。比如第三句问“一路稻花谁是主?”稻花自开,本来是没有主人的;但经作者这么一问,稻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开放的特点更其突出了——这种明明知道稻花无主,但写作中却先假设它有主,然后问一声主人是谁,最后得出“原来无主”的结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勾勒法”。再比如,末句写蜻蛉、螳螂,不仅用了“红”、“绿”这种非常鲜明悦目的颜色,而且在中间嵌进一个“伴”字,把两种没有思想的小生物写得相依相伴、和美融洽,委婉地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这种写法也是十分别致的。

(李济阻)


【作者小传】安如山【作者小传】冯取洽

【作者小传】乐雷发|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