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俞德邻
(1232—1293)字宗大,号太玉山人,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咸淳九年(1273)进士。入元不仕,遁迹以终。有《佩韦斋集》、《佩韦斋辑闻》。
姑苏有赠
俞德邻
画楼珠翠列娉婷,辽鹤重来失故城。
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虽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莼波急去程。
却倚阊门重回首,笳声呜咽暮云横。
这首诗录自《宋诗略》。
南宋的遗民诗人、词人,有姓名及作品流传的不下百家。他们身在草野,心存胜朝,通过各种题材、各种形式抒发自己的沧桑之感、身世之悲。最著名的如谢翱、谢枋得、林景熙、汪元量、郑思肖、周密、刘辰翁、蒋捷、张炎等,都留下了不少为人传诵的作品。王沂孙词名虽高,但屈节仕元,是不当计算在内的。俞德邻在遗民诗人中名不大著,而就诗来说,却写得深婉感人,如《老病》云:“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古今不泯春秋笔,天地难欺暮夜金。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柴门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他这首《姑苏有赠》写得更有情意,所谓“有赠”,是赠给一个妓女的。
起句“画楼珠翠列娉婷”,写诗人在画楼里见到了一列的佩珠戴翠的娇娘。按照一般的写法,这一句之后应该写寻欢作乐的场面,这里第二句却是“辽鹤重来失故城”,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不过这个“情”,不是男女之“情”,它是什么情呢?这要从句子里所用的典故说起。据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止于城门华表柱上,有一少年举弓欲射之,鹤飞起盘旋空中而歌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这则神话反映了南朝动乱时期人们期求解脱苦难的愿望。诗里用这个典故并不拘泥于原意,只是借以抒发感慨。“重来”二字表明宋亡之前是来过的,这次再来,见到的已不是昔日的姑苏,而是另一个世界了!也就是说,那时候是宋朝的天下,而今江山易主,景物全非,这“失故城”三字里蕴涵着无限的伤感情意。
“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乃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商女指的是沦落风尘的年轻妓女,她们不知宋朝的兴亡,没有经历过易代的地覆天翻的变化,也不会有亡国之恨,也很难理解自己此时此地的情怀。由这一句逗出下一句的诗意:“徐娘虽老尚多情”。“徐娘”用的是梁元帝徐妃的典故,《南史》卷十二《徐妃传》说她“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诗里用来比喻先前相识的那位妓女,离别多年,风貌虽变而旧情犹在,只有她还可以畅叙幽情。由这一句逗出下联。
“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在春雨淅沥的夜里,和那位“徐娘”追叙“幽梦”。这个“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谈到过去,也必然谈到现在,国破家残,身世飘零,不觉悲从中来,怎么还能久留呢?陡转下句“双桨莼波急去程”,一个“急”字反映出匆匆离去时的悲伤情绪。水中多莼是吴地特有的风光,莼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莼羹还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从洛阳辞官回到家乡,避免了“八王之乱”。诗里用“莼波”二字,似非无意,它隐隐地透露出回归旧庐的心情。
“却倚阊门重回首”,为什么倚于阊门不堪回首呢?重,读去声,“难”的意思。诗人既眷恋“徐娘”,又眷念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照理说,应当频频回首。但是,这一姑苏古城现在已不在宋朝之手了,若再回首,徒增伤感。“重回首”三字含情无限。“笳声呜咽暮云横”,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切苦恨全从这里生发而出。胡笳是古代流行于西北边疆和塞北地区的一种管乐器,它的声音是很苍凉的,姑苏城里也只有在元兵占领之后,才能听到这种北国之声。当它在傍晚时分,在繁盛的阊门传入诗人的耳鼓时,它触及了诗人的隐痛,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呜咽”就是他听到笳声时的主观感受,“呜咽”的不是笳声而是他的心声。他的缅怀故国的情意,在这句里得到充分的表现。
唐宋的诗人、词人赠妓的作品不少,但大多是借以抒写自己的落拓之感,或者是对对方的沦为“下贱”表示深切的同情。这首诗却是借花月之缘,抒亡国之恨,而又写得凄怆感人,在南宋的遗民诗中是很有深度的作品。
(李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