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徐积

  下载全书

(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楚州区)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楚州教授。事母极孝。政和中,赐谥节孝处士。有《节孝先生集》。

李太白杂言

徐积

噫嘻欷奇哉![1] 自开辟以来,不知几千万年,

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2]

是时五星中,[3] 一星不在天。

不知何物为形容,何物为心胸,

何物为五脏,何物为喉咙?

开口动舌生云风,当时大醉乘游龙。

开口向天吐玉虹,玉虹不死蟠胸中,

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

大泽深山,雪霜冰霰,

晨霞夕霏,万化千变。

雷轰电掣,花葩玉洁,

青天白云,秋江晓月。

有如此之人,有如此之诗!

屈生何悴?[4] 宋玉何悲。[5]

贾生何戚?[6] 相如何疲?[7]

人生何用自缧绁,[8] 当须荦荦不可羁。[9]

乃知公是真英物,[10] 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11] 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12] 不是高歌即酣饮。[13]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嗟君逸气何飘飘,枉教谪下青云霄。

大抵人生有用有不用,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

采蟠桃于海上,[14] 寻紫芝于山腰,[15]

吞汉武之金茎沆瀣,[16] 吹弄玉之秦楼凤箫。[17]

〔注〕 [1]“噫嘻”句:此句连用感叹词,表示高度的惊奇。[2] 诗仙:诗人贺知章誉李白为谪仙人。[3] 五星:旧称金、木、水、火、土星为五星。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长庚星而生白,世称太白(金星)之精。[4] 屈生: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宋玉:屈原弟子。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6]贾生:贾谊,汉文帝时政论家、辞赋家,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著名文章。[7] 相如:司马相如。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相如在蜀生活贫困,曾与卓文君至临邛置酒舍自为佣保,而令文君当垆。[8]缧绁:黑色的粗绳,旧时用以系囚犯。[9]荦荦:卓越不凡。[10] 真英物:杰出的人物。《晋书·桓温传》:“生未期(一年),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11]杜甫:与李白同时,小于李白十一岁。杜集中有赞颂和怀思李白的诗篇近二十首。[12]乌纱:乌纱帽。宫锦:宫锦袍。李白在江南,著宫锦袍戴乌纱帽,饮酒行吟。[13]高歌酣饮: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14]“采蟠桃”句:旧传瑶池畔有蟠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子。[15]紫芝:灵芝草,菌类,可食。《乐府诗集》有《采芝操》:“晔晔紫芝,可以疗饥。”[16]汉武帝太液池中有金人承露盘。沆瀣:夜间的水气。[17]弄玉:秦穆公女。其夫萧史,善吹箫,为鸾凤之音,后皆乘鸾凤仙去。(见《列仙传》)

徐积这首《李太白杂言》,在歌颂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堪称绝唱。当李白在世的时候,任华曾写过一首《杂言寄李白》的歌行,对李白倾吐高度的景慕之忱,描塑出诗人傲岸、丰满的形象。而徐积这首杂言,除了给诗仙以深情的赞歌以外,更称誉诗人为乾坤开辟以来,最神奇、最俊逸、最有气骨的英杰,呼之为“诗仙”,尊之为“真英物”,诗是光焰万丈的诗,人是光焰万丈的人,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然后伟大的祖国,可以无憾!比之任华所作,更有特色。全诗可分为五段。

开头从“噫嘻欷奇哉……忽生李诗仙”为第一段。以惊叹的口气领起全诗,赞誉李诗仙的出生,是开辟以来至开元间(713—741)的奇迹。作者认为这样的奇才,这样的英杰,大概是五星中的一颗亮星来到了人间吧!“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这两句承上启下,开展了下面第二段的九句:“不知何物为形容……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这段前四句是神奇的四问,感叹如此的诗仙,其形容、其心胸、其五脏、其喉咙,究竟是何物所铸成?其形容有如山岳之高峻,心胸有如日月之光明,五脏有如百花的芳馨,喉咙有如珠玉的清声妙韵,有此奇特,岂非灵异!后五句是两层设想:作者设想诗仙一开口动舌,便生风云,因而可以在大醉的时候骑龙遨游;一开口向天便吐出玉虹,而玉虹必先蟠屈于诗人的胸中,然后才能吐出万丈凌空的光焰。这段是从诗仙的本质和壮采奇思的源泉来写的,纯从空灵的虚处着笔;而在诗的第三段,则是以实证虚,引用众多的物象为比譬,使虚实相生,以见诗人用笔的不可羁勒,和他对人生不甘自为缧绁的卓荦高风。

诗的第三段:“盖自有诗人以来……当须荦荦不可羁。”前十一个短句,赞美自有诗人以来,未曾见过李白这样的诗人以及李白这样的诗作。在李白的诗中,有深山、有大泽、有雪霜冰霰、有早晨的霞彩,有傍晚的云气,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不可端倪,不可尺度。有时如雷轰电掣,有时如玉洁花妍,有时像青空飘浮的白云,有时如秋江澄洁的晓月,吞吐万象,胸罗四海,真是自有苍生以来,未见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后六句“屈生何悲……”作者认为有了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篇,屈大夫有什么憔悴?宋玉有什么悲伤?贾生有什么忧戚?司马相如有什么疾困?他们的作品,都将为之失色;他们的忧虞,只是在人生的遭际当中,把自己自陷于人间世的缧绁,而不知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他们虽有绝代的才华,但缺乏诗仙那种不受尘网牵萦的逸气。

第四段为“乃知公是真英物……醉来还抱清风寝”八句。前四句紧承前文进行小结,指出以屈、宋、贾、马和李白相比,李白是不可一世的真英物,他那清峻的诗人骨骼,仿佛耸峙着的万叠秋山。把李白和当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则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以老骥追霜鹘,显然是难以追及的。后四句写李白富于豪迈俊逸之气,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同于常人,他戴着乌纱帽,披着宫锦袍,不是高歌,就是酣饮。他对月独酌,举杯邀月,“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醉了之后,就抱着清风酣然就寝,神完气足,啸傲红尘,这就是我们伟大诗国的诗人!

第五段为最后八句。前四句:“嗟君逸气何飘飘……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感叹诗人以如此的仙才,如此的逸气,在谪下青云之后,虽然几次承明见召,挥翰龙楼,但盛名为权贵所妒,竟不为时所用,离开长安,流落堪悲。作者认为诗人虽不用于时,但大名自有千古,我们正不必效平常儿女为诗人悲伤。作者咏叹至此,又以这段后四句作为余文,设想我们的诗仙,自有更宽广的世界,他可以遨游八极,驰心万仞,或“采蟠桃于海上”,或“寻紫芝于山腰”,或“饮汉武金盘之玉露”,或“吹秦楼弄玉之凤箫”,则“将茹万世之清芬,视荣华如尘土,与宇宙而长存,御神奇而终古”。那么诗人留给我们的,当不止“惊风雨”、“泣鬼神”、“咳唾成珠玉”的诗篇而已!

全诗从“神奇骏逸”四字着笔,充分地揭示了李白诗歌的词采壮浪,气到笔吞。中间以屈、宋、贾、马和李白相比,用意不在于贬低这些大文人,而在于说明李白除具有惊才绝艳以外,更有其超逸于他人,不受人生拘牵的一面。以当时同享重名的杜甫与李白相比,但杜甫诗风和李白不同,“老骥”与“霜鹘”之喻,也显得极为生动形象,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从历来歌咏李白的诗篇来看,徐积这首杂言,是具有独特思致的好诗。

(马祖熙)

花下饮

徐积

我向桃花下,立饮一杯酒。

酒杯先濡须,花香随入口。

花为酒家媪,春作诗翁友。

此时酒量开,酒量添一斗。

君看陌上春,令人笑拍手。

半青篱畔草,半绿畦中韭。

闲乌下牛背,奔豕穿狗窦。

潜身猫相雀,引喙禽呼偶。

包麻邻乞火,穿桑儿饷糗。

物类虽各殊,所乐亦同有。

谁知花下情,犹能忆杨柳。

中心卒无累,外物任相揉。

余方寓之乐,自号闲人叟。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作者已届老年,心境恬淡,花下饮酒,随意点染,既不含蓄,又不用典,而真趣盎然,有意到笔随之妙。

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八句,点题扣题,写花下饮酒之乐。时值芳春,作者站立在桃花树下,举杯饮酒。杯中的酒,先沾濡着他的胡须,花的香味,也随着酒的芳香流进口中。这桃花仿佛是酒家的老媪,这春天的景色,仿佛是诗翁的朋友。由于心境的欢愉,作者的酒量顿增,此刻再添上斗酒,他也不会吃醉的。第二段十二句,写饮酒之后所见的陌上景象。这段头两句:“君看陌上春,令人笑拍手。”句意率真,而欢忭之情,跃然纸上。作者用“君看”两字,表示与人同乐的心情,以“笑拍手”一句,显现此时内心的欢畅,并就此开展下面八句所写的物景。篱边的春草已经半青了;畦中的春韭都已转绿了;牛背上飞下了悠闲的乌鸦;狗窦中穿过奔跑的小猪。猫儿潜着身子,蹲伏在那里瞄着麻雀;鸡儿寻到食物,正引伸着长喙在呼唤着伴侣;包着麻秆的邻居正向人家讨火;穿过桑林的村童在向田间送午饭。所有这些物象,有动物,有植物,有成人,有儿童,无不欣欣然各具生态,各有所乐,真是一片生机。这样就很自然地拈来这段的结语:“物类虽各殊,所乐亦同有。”诗人眼里的阳春,是多么公正而无私啊。

末段六句,写花下闲适之情。这段开头,作者说:“谁知花下情,犹能忆杨柳。”作者此刻所忆的杨柳,也许是年轻的时候,曾经折下赠别自己朋友的柳枝;也许是和自己的妻子分手时那些楼前的垂柳,也许是自己作客他乡所见的渡头杨柳。杨柳是最能牵惹人们的情思的,诗人未必无情,但它所引起的,原不过是人生旅程中的过眼云烟,一霎即逝,诗人此刻的内心,是无所累挂的。可见他的情怀,仍然是非常旷达的。这段结尾两句说:“余方寓之乐,自号闲人叟。”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一杯在手,任物自适,触处皆春,飘然于利禄之外,也许就是作者此刻的心情吧。

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所描绘的全是乡村中普普通通的景物,生活气息较浓。文字不避俚俗,绝少设色绘彩的笔墨,因之相雀之猫,呼偶之禽,穿窦之豕,皆可入诗。乞火的邻友,送午饭的村童,莫不怡然自得。而所有客观的描绘,无不寓以诗人主观的忻喜之情。诗人自我的形象,展现得非常鲜明,除了饮酒之乐以外,他还分享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欢乐。

(马祖熙)

哭张六并序

徐积

张六子庄死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四更时,积用素服望其所居哭之,哭且为诗。明旦涕泣以书,使孤甥、老老致于柩前。呜呼哀哉!

欲视目已瞑,欲语口已噤,

欲动肉已寒,欲书手已硬。

惟有心上热,惟有心上悲,

此热须臾间,此悲无休时。

所悲孤儿寒,所悲孤儿饥,

苦苦复苦苦,此悲遂入土。

作者所哭的张六,字子庄,是一位贫士。通过诗序,可知其为作者的姊丈或妹夫。序中直呼其字,当是妹夫。此妹嫁后早亡,遗有幼甥,而张六亦不幸病故,室中惟有孤甥及其老老(祖母),所以这首哀悼诗,写得很凄苦。

全诗从逝世者的心境着笔,表明死者虽已离开人世,而心有余悲。死者家境贫寒,上有老母,下有孤儿,自己也不得其寿,自然是很悲苦的。这种情况,就死者来说,是含悲入土,饮恨重泉;就生者来说,是孤苦无依,饥寒交迫,盖人世凄哀之情,无有过于此者。诗的前四句,写死者欲视、欲语、欲动、欲书,这些全不是写他对生的留恋,而是为存者——孤儿、老母着想,写他不忍其哀伤,不忍其无以为生,忍受饥寒的煎迫。不幸的是死者欲视而目已瞑,欲语而口已噤,欲动而肉已寒,欲书而手已僵,感官肢体,既已失去了功能,自然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中间四句,感叹死者结束了生命,而此时所存的,只有心头的余热,和心上的余悲。这热是保持不了多久的,而悲哀则是没有休止的时候。“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张六的死,也是抱憾无穷的。末后四句点出悲之所在,即:不忍孤儿的饥寒。当张六在世的时候,无母的孤儿,清贫的家境,孤儿的生活已经非常凄苦;现在他自己也与世长辞,孤儿的命运,也自然更加可悲。在这里诗人没有把老老和孤儿同时并写,是因为老老的晚年固然悲苦,但苦中之苦却是刚刚懂事的幼儿。结句“苦苦复苦苦,此悲遂入土。”作者把死者自己的悲痛,奉献于死者的灵前;死者既已含哀去世,而此悲将与死者同归黄土;倘若死而有知,必将与生者同声一恸!全诗哀音镇纸,字字血泪,怆恻感人。序文也满含哀思,对逝者的家境,逝世的日期以及和作者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叙述,使诗意更加明显。

(马祖熙)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徐积的年齿略长于黄庭坚(鲁直),但对黄的才学很推重,他曾评黄诗说:“鲁直诗极奇古可畏,进而未已也。”(江端礼《节孝先生语录》)这首诗就是他写赠黄庭坚的作品。

大概是黄庭坚于途中过访徐积,畅叙之后又匆匆分别,诗即写在黄别去之后,从未见故人写到既见故人,再写到分手后的思念之意,全诗纯以时间为次,章法井然有序。前二句说与黄没见面时,则思之良苦,一往情深;见了面便心眼顿开,欣喜若狂。这两句的意境与《诗经·国风·召南·草虫》中“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的描写相类似。通过未见时与已见后的对照,真实地表达了朋友间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感情。

后两句极言故人去后,诗人梦萦魂绕的相思之情。说因忘记打听庭坚的船泊于何处,故自己的梦魂整夜在西城一带飘荡寻找。这里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而造意新奇,想落天外,令人神往。梦本是无意识的,而说梦魂有意地去追寻友人的踪迹,已为奇绝;追寻而不得,其原因竟在忘了问其船泊之处,故而梦绕西城,不忍遽去。婉转地表现了诗人对黄庭坚的情意之笃,留恋之深。这里忘却问船泊处是现实中之事,而清梦绕西城是梦幻中之情,诗人故意将梦与真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诗感情诚挚、意味深长,写积想成梦,梦中寻友之情正与杜甫《梦李白二首》中“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诸语异曲同工。而因此诗是绝句,故更为凝练。

此诗的语言很质朴,全篇中几无一修饰的词语,如前二句中“不见故人”、“一见故人”二句不忌重复,似信笔写来,然而其中表现的感情却是深沉笃实,皆自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大概可用作此诗的评语。

(王镇远)


【作者小传】俞紫芝【作者小传】吕南公

【作者小传】徐积|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