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楼钥

  下载全书

(1137—1213)字大防,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乾道间,以书状官从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见闻,成《北行日录》。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宣献。有《攻媿集》。

月夜泛舟姚江

楼钥

秋暑不可耐,几思泛中川。

晚来兴有适,溪船偶及门。

凉月才上弦,平潮可黄昏。

倚楫纵所如,卧看龙泉山。

长虹跨空阔,过之凛生寒。

坐稳兴亦佳,夜气方漫漫。

草虫鸣东西,飞鸟相与还。

仰头数明星,垂手摇碧澜。

主客惜此景,不及携清樽。

无酒要不恶,徜徉足幽欢。

幽欢有何好?扣舷澹无言。

姚江,在今浙江余姚市南。全诗紧扣着“月夜泛舟”,着重描写了月夜的姚江景色与泛舟时的感受。诗的开头六句,写自己在初秋炎热难耐的时候,多次想泛舟江中。现在终于在一个闲而有兴、潮平月上的黄昏,实现了这一愿望。这样开头,表现这次泛舟不是一种偶然的行动。诗的最后六句是写这次泛舟总的感受。始言由于被美丽的江景所吸引,来不及携酒游江,言外有惋惜之意。接着一转,说无酒却也不坏,能自由自在荡舟江中就够幽雅、愉快的了(徜徉,此处意戏荡),最后再进一步补足这种“幽欢”就在恬静的无言之中。

诗的核心部分是描写月夜泛舟的中间十句。“倚楫纵所如”两句,表现这次月夜泛舟漫无目的,随兴所之,萧洒自得的情景。“倚楫”一句,明显地从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化出。但苏轼以一苇小舟,而凌万顷茫然之长江,不仅小大悬殊,极富于情趣、气象,而且其所寓之思绪亦极深微。“卧看龙泉山”一句,固然叙写出诗人泛舟时的自得心境,但若与苏轼“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江上看山》),“青山久与船低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那样形象描绘船行看山的感觉相比较,就未免觉得缺乏兴味了。

“长虹跨空阔”两句,写江桥飞架及船经桥下时的感受。“凛生寒”三字,比较具体地表达了船穿过桥洞时,由于桥梁悬空,洞内幽暗,以及水流较急,风亦较大所造成的紧张心情与感受。“坐稳兴亦佳”两句,紧接上两句写船穿过桥洞后的另一种心情与感受。“坐稳”一句,明显地化用杜甫《放船》“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诗意。杜甫《放船》作于寓居四川阆中时,全诗如下:“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诗写从苍溪顺嘉陵江而下,两岸青葱的山峰可惜尚未看清即已闪失在船后,前面一片橙黄映入眼帘分明是岸上的橘树林。“坐稳兴悠哉”,既表现水急舟速、江景如画的愉快心情,又对应“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反映出因回程安排恰当而自得的情绪。两相比较,楼作却显得平直浅露,不免使人兴“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之叹。

“草虫鸣东西”两句,从视、听角度写黄昏时候四野虫声唧唧,飞鸟连翼返巢的景象,抓住了夜幕降临时的某些特点,境界也比较开阔。“仰头数明星,垂手摇碧澜”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语言也较生动,更主要的是它比较形象地表现了月夜的江天景色,以及诗人在月夜泛舟时轻快的心情与怡然自得的形象,可以说是这首诗写得最好的两句了。

这首诗完全采取叙述的手法。在叙述时脉络层次清楚,几乎是从久思泛舟,到泛舟时的所见所感,再到这次泛舟的总的体验,顺序写来,没有什么跳跃,加上语言比较平易,款款道来,萧散冲淡,颇有魏晋古诗风味,这是好的一面。但全诗在叙写中缺乏波澜起伏,显得比较平板。

(邱俊鹏)

大龙湫

楼钥

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

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

行行路入两山间,踏碎苔痕屐将折。

山穷路断脚力尽,始见银河落双阙。

矩罗宴坐看不厌,骚人弄词困搜抉。

谢公千载有遗恨,李杜复生吟不彻。

我游石门称胜地,未信此湫真卓越。

一来气象不大侔,石屏倚天惊鬼设。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溟池倒泻三峡流,到此谁能定优劣?

雁山佳趣须要领,一日尽游神恶亵。

骊龙高卧唤不应,自愧笔端无电掣。

轮囷萧索湍不怒,非雾非烟亦非雪。

我闻涷雨初霁时,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净洗一生烦恼热。

第一句“北上太行东禹穴”,可视为作者在写此诗之前游历过的地方。太行山,绵亘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境内,主峰在山西。禹穴,相传为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上。考楼钥行踪,只在宋孝宗乾道五、六年(1169、1170)随其舅父汪大猷使金时去过北方,写有《北行日录》,北上太行当在此时。据此,诗必写于作者北行南归以后。又大龙湫在今浙江乐清县境内之雁荡山中。淳熙年间(1174—1189),作者曾出知温州(今属浙江),乐清为其属县。诗很可能即写于知温州任内。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大龙湫瀑布的雄奇壮丽,却并不单调。全诗可分为三层,三层都以瀑布为中心,而又写法各异。第一层,诗人先以“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的比较方式定下基调,接着又用“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的定论式的语言来突出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绝。接着写大龙湫位于深山峡谷之中,路隘、苔滑,崎岖难行,险些把专门登山穿的木屐的齿都折断了(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喜寻幽探胜,为了爬山,特制一种有齿的木屐,世称“谢公屐”)。经过一番艰难之后,始见瀑布高悬,好像从天宫降下一样。面对如此奇观绝景,同行都围坐静观,久看不厌。进而从壁上留下的前人摩崖,联想到古代有多少诗人文士为这奇异景色所动,也难于找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又一次突出大龙湫景色的奇绝难言。然后举出几个古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再一次坐实大龙湫的奇绝确为天下之冠:南朝诗人谢灵运最喜欢登山临水,又善于描写山水,是有名的山水诗人,但他没有到过雁荡山,未曾目睹大龙湫的奇观绝景,会因此而遗恨千载。李白、杜甫是唐代的伟大诗人,如果他们复生,看见大龙湫的壮丽景色,定会吟咏不绝,写出优美动人的诗歌。这样,诗人就从大龙湫与其他奇山异水的比较和万众一口的赞扬之中,从自己及同行的观感之中,从对前代诗人也会对此奇绝景色所倾倒的想象之中,写出了大龙湫景色的奇绝为天下所无。

在从不同角度突出大龙湫的奇观绝景为天下所无之后,诗的第二层转入对大龙湫景色作比较冷静的探索和较为细致的描写。诗人先举出石门(我国以石门为名的名胜很多,仅浙江一省就有五处之多,此究指何处石门,难于确定)两相比较之后,从气象上突现了大龙湫的特点,在于它像屏风一样的倚天石壁和来自天际的飞瀑所形成的奇异景象和磅礴气势,简直是鬼斧神工。接着,诗人以倒泻的溟池(又称溟海,即传说中的天池。《列子·汤问》:“有溟海者,天池也。”)和湍急的三峡,进一步描绘了大龙湫瀑布自高处倾泻而下,奔腾汹涌。读至此,约略可以了解到大龙湫最主要的特点了。

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写出大龙湫的奇绝之处尚多,并且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眼前是久晴未雨的景象:湍急而不汹涌的瀑布,沿着陡峭的岩壁轮囷(弯弯曲曲的样子)而下,飞沫迷蒙,在空中飘浮,似烟非烟,似雾非雾(萧索:飘浮、疏散的样子。《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乃此两句所本)。接着,想象涷雨(暴雨)初霁(雨止),山洪暴发时的瀑布:奔腾咆哮的瀑布,喷射而下,撞击着岩石,山鸣谷应,山谷生风。而这壮阔的场面正是作者最希冀见到的,他期望涷雨初霁时再来观看,愿借这汹涌瀑布产生的凉风,洗净一生的烦恼、焦灼。是什么样的“烦恼热”?作者没有明说,也就只好由读者根据诗人写作时的处境与思想去体味了。

在写法上,诗人注意到尽可能使笔力曲折,富于变化。在第一层中,诗人在把大龙湫与其他山水作比较,以及引出几辈古人来突出大龙湫的奇绝之中,插入对大龙湫处所的描写。这不仅能使诗意更加深邃,而且也为下面描写大龙湫瀑布的高度和奇险作了铺垫。第二层带着一种冷静的探索和比较,诗也就带着一些议论的味道。但在用石门、溟池和三峡与大龙湫作比较时,角度和结论都有差别,而显得不重复、板滞。第三层以“雁山佳趣须要(反复、审慎之意)领”的议论领起,转入下面对暴雨前后景象不同的描写。用“骊龙高卧唤不应,自愧笔端无电掣”(骊龙:黑龙,神话传说中,龙司兴云布雨之职),来表现枯水时的瀑布,愧叹自己的笔不能像闪电那样发出惊人的力量,唤醒卧龙,使眼前轮囷萧索的瀑布立刻奔腾喧嚣起来。既富于想象,又增加了诗的气势。

全诗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大龙湫的奇观绝景,长处是笔力雄劲,颇多健句。但是多从虚处落笔,形象的描绘较少。而李白那首描写庐山瀑布的五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直接而形象地描绘瀑布的就有十四句之多。像“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拂穹石。”有色有声,神采飞动。苏轼《开先漱玉亭》对庐山开先禅院瀑布的描写:“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也极生动而有气势。与之相比,楼钥此诗之写瀑布,就显得才气稍逊。

(邱俊鹏)

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

楼钥

谁欤住前溪?夜深以琴鸣。

天高颢气肃,月斜映疏星。

橡林助萧瑟,泉声激琮琤。

弹者人定佳,能使东野听。

束带不立朝,遥夜甘空庭。

龙眠发妙思,神交穷杳冥。

不见弹琴人,画出琴外声。

郊寒凛如对,作诗太瘦生。

恨不从之游,抚卷空含情。

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写过一首《听琴》,原诗如下:“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前溪忽调琴,隔林寒琤琤。闻弹正弄声,不敢枕上听。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定步屐齿深,貌禅目冥冥。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全诗表现孟郊深夜听琴,为雅正的乐曲所动,整装静听的情景,以及通过琴曲领悟到的博大、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出了“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的叹喟。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根据孟郊《听琴》诗意,画了一幅《孟东野听琴图》。楼钥这首诗用孟郊《听琴》诗原韵(次韵)题李公麟画。

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六句。一二两句写弹琴者。这两句是根据孟诗“前溪忽调琴”而来。诗从弹琴者写起,突出了听琴的“听”。从这两句与后面“不见弹琴人”来看,李公麟原画既画孟郊《听琴》诗意,当以听琴者孟郊为中心,弹琴者或许处于疏林掩映、隐约可见的位置。三四两句写环境,补出第二句“夜深”,点明画面是一个秋天的深夜,白露横空,残月在天。也即是孟诗“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的景象。第五句承“天高颢气肃”,写秋风摇动橡林,发出萧瑟的秋声,增强了琴声的悲凉。第六句承“前溪”,写出淙淙流水与琤琤琴声和谐共鸣。这两句虽然根据孟诗第二句与“前溪”的描写,补足画面的背景,但两句分别用“助”和“激”,不仅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而且使自然音响与琴声相辅相成,表现了琴声的变化,增强了琴声的艺术效果。

第二层四句转入写听琴人孟郊。“弹者人定佳”一句,收束第一层六句写弹琴人,然后转入对听琴人的描写。“能使东野听”一句,只是含蓄地表现了孟郊的不同凡俗,“束带”两句则从人物的形象与内心的联系上,进一步表现孟郊高洁的本质。“束带”句反用《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赤,孔子弟子公西华)写出画面上的孟郊虽然束带盛服,但却不是为了立于朝廷,尽心供职,而是心甘情愿地为了肃立敬听那纯正悦耳、启人心扉的琴声。据有关史料记载,孟郊四十六岁始进士及第。五十岁为溧阳尉,因不满意这一低下的官职,常游乐山水,吟诗自娱,以致政务废弛,最后辞官而去。五十六岁时,被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判官,仍不以政事为务,而以游赏吟诗为乐。三年后,丁母忧去官。“束带”两句是楼钥根据孟诗“回烛整头簪”以下四句和李画中孟郊的服饰,联系到孟郊为官的事迹及其生活、思想而作的联想,其用意在于突出孟郊听琴的高雅形象。

第三层四句转入对画家李公麟的为人及其画艺的赞扬。先说李公麟“发妙思”——画的立意很新妙,接着说这种“妙思”来源于画家李公麟与画中人物孟郊的精神相通,因而对孟郊的理解才能达到很深的地步。据史载,李公麟能诗善画,德行高洁,一生亦不得志。故苏轼《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云:“伯时有道真吏隐,饮啄不羡山梁雌。”(“饮啄”句出《论语·乡党》:“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正义》谓:孔子行于山梁,见雌雉饮啄得所,而叹其得时,感人之不得时。)“不见弹琴人”两句赞扬李公麟的画艺含蕴、深邃,能表现出一种画外的意趣。这里,楼钥把孟诗“学道三十年”以下四句所表现的听琴时的思绪与李画中孟郊听琴的神态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最后四句,表现了楼钥对孟郊的无限仰慕之情。“郊寒”,出自苏轼《祭柳子玉文》“郊寒岛(指贾岛)瘦”,本是对孟郊诗风的评价,此处乃指孟郊其人一生寒苦、偃蹇。“作诗”句,相传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生,语助词)。此言孟郊乃苦吟诗人,作诗呕心沥血,使之消瘦。这四句是楼钥从画面上凛然如生的孟郊形象,联系到他作诗的苦吟情景,从内心发出恨不能与之同游的无限敬仰之情。

这首诗用孟郊《听琴》诗原韵来题《孟郊听琴图》,难度较大。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较好地掌握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既从题画的角度出发,以画为主,又尽可能地发掘原诗的义蕴,把画和原诗结合起来,使“无声诗生有声画”(岑安卿《次韩明善题推蓬图》),展现了静止的画面所含蕴的思想、意趣。其次,是把对画面的展现,以及对画家的褒扬,对画中人孟郊的敬仰组合在诗中,从而表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

(邱俊鹏)


【作者小传】徐照【作者小传】王炎

【作者小传】楼钥|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缪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