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
【作者小传】
(1460—1526) 明诗文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后屡试不第。作有小说集《语怪编》《志怪录》等。
长桥美人
祝允明
吴江垂虹桥 [1] 旁,有妪素业柯斧 [2] 兼鬻裙钗。弘治 [3] 初年秋日,妪偶出市,一小女留守室中。时斜阳映门,女倚门少玩湖光。瞥见一美人,从小青衣,迤逦徐步。女方属目,美人径入其家。女叙拜延坐,谛视之,犹未笄 [4] 。而姿色艳冶,妆饰瑰丽,风态飘逸,恍惚倾人,颇若贵家处子 [5] 。女不敢详叩。美人便问:“婆婆安在?”对:“少出 [6] 。”美人曰:“我不能待,当重来相访也。”出门掩舟而去。
妪归,女告之。妪莫测 [7] ,亦不为意。明日妪出,美人复来。女惊接,谢之曰:“阿娘奉候久,不见临顾,有事又出矣。”美人曰:“唯。”女乃询其姓氏,不答。又问:“小娘子有何言?幸 [8] 遂言之。”美人低回久之,掩袂羞涩作吴语 [9] 语女曰:“我要相烦求一配耳。”女曰:“然则候娘回,当为告之。”美人曰:“幸存心,勿忘也。”因拉女曰:“我居处非遥,幸送我去。”女便随之同行,稍久,见画舫舣 [10] 堤旁。美人谓曰:“此吾舟也。”率女偕登。舟中张设,珍丽莫伦,异香清辉,顿殊人世。中有一小几,几上有枣一盘。美人取数枚奉女,女啗一二,留二于怀。美人又送登岸,女乃独归。
见妪,妪方诘责,女具陈其事,出枣奉妪。既而杳不复知。稍物色 [11] 之,不得也。以诘诸人,好事者转相诹访 [12] ,绝无好音。时哄传以为水仙,殆蛟娥龙女 [13] 之辈矣。既数月,忽又过 [14] ,妪又不在。女力扣 [15] 其详,终不见答,翩然而逝。仙耶?鬼耶?妖耶?不可得而知也。
本篇采自《志怪录》。
这是一个仙女求偶的故事。作者虽然在文末说,他不知道故事中美丽的女子是仙、是鬼、是妖,但他的推测还是蛟娥和龙女之辈,属于水仙一类。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出的形象,确是一个飘逸而又美丽的仙女形象,既没有妖气,也没有鬼气。从读者的感受看,即使她的身份没有确定,也是宁信其为仙,而不愿其为妖和鬼的。
小说创造了一个令人喜爱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优美的形象。这个形象之美,除了她美丽的外貌和飘逸的风神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作者刻意表现了她与常人相通的世俗情怀,以及与此相关的令人感到亲切的人情味。她同小女子的对话,都同凡间女子无异;她用枣子来款待小女子,临别又送其登岸,又显得那样平易、质朴、热情。
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老妪的身份是一个兼做裙衩生意的媒婆。那位来历不明的女子,几次三番拜访老妪,她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媒婆替自己找到一个中意的丈夫。在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来包办主持的。自己为自己寻找意中人,对一个青年女子来说,尤其是对一个受礼教影响较多的大家闺秀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小说写她在小女子的眼中“颇若贵家处子”,这样写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人物的创造,既有现实的依据,又融进了理想的成分。小说一方面表现她作为仙女而同样具有凡人的自然欲望,具有凡人的感情和品格,而同时又写出了她超越凡人束缚的另一面。看她回答小女子找老妪“有何言”时,是那样“低回”“羞涩”,其情态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家闺秀无异;而她竟敢多次找媒婆自荐,所表现出的那种对爱情和婚姻自主追求的热烈和执著,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少见的。
强调人欲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在明代是有其思想背景的。写仙女也有这种要求,并在描写中将仙女凡俗化、人情化,让读者读来感到她虽来自上天,却仍是生活中人,而非异类,只感到亲切、可信,而并不感到奇怪、可怕。但她美艳的风姿,飘逸的仪态,瑰丽的妆饰,再加上居处陈设的珍丽,扑朔迷离的行踪,又使人感到她来历不凡,疑其为仙界中人。因此这篇小说虽为志怪,却富于生活气息,在飘逸中显现真实,在不平凡中见出平凡。
小说写仙女是个不速之客。几次来找老妪,都是在当事人和读者的不意之中到来的,而最后又不知所之,杳无信息。人物的行踪扑朔迷离,情节的发展比较曲折,在艺术上也具有一定的吸引人的力量。
(周先慎)
注 释
[1].吴江:县名。今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垂虹桥为吴江著名的名胜古迹。
[2].柯斧:为人说媒。《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柯伐”喻媒妁。
[3].弘治:明孝宗年号(1488—1505)。
[4].未笄(jī):尚未成年。笄是用来插在挽起的头发上的簪子,古时女子将头发挽起插上簪子是成年的标志,称为及笄。
[5].处子:处女。
[6].少出:刚出去一会儿。
[7].莫测:不了解情况。
[8].幸:希望。
[9].吴语:汉语方言之一,流行于江浙一带。原文无“吴”字,据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补。
[10].舣(yǐ):船靠岸。
[11].物色:寻找。
[12].诹(zōu)访:询访。
[13].蛟娥:传说中的水仙;龙女:传说中东海龙王之女,为龙王掌珠藏。
[14].过:访问。
[15].扣:同“叩”,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