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圣邻
【作者小传】
明小说家。号澹圃主人。万历时浙江宁波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小说《大唐秦王词话》等。
敬德夺先锋
诸圣邻
——《大唐秦王词话》第二十三回(节选)
且说刘王 [1] 因得了尉迟恭,心中甚喜,每日亲到演武场操练将士。一日,敬德进了朔州城 [2] ,径到演武场下马。正值刘王操军,头目报说:“尉迟恭等旨。”刘王说:“宣来。”尉迟把马带进教场,拴锁在大柳树上,把头盔衣甲拴束整齐,到厅阶朝贺刘王。敬德奏说:“托万岁洪福,着臣追获龙马,访得被野外草寇收留。臣去与他交战,被臣打死寨主,杀散喽啰,夺取龙马,剥了他的盔甲兵器回朝。”刘王见说,十分大喜:“好尉迟!身无寸铁就能翦除草寇,又得衣甲鞍马兵器,十分齐整。寡人缺少一员先锋将,赐御酒三钟、金花彩缎,官封前部先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挂二十四两银印,仍赏龙马。”尉迟恭叩头谢恩。
班部中闪过总兵官宋金刚 [3] ,奏说:“尉迟恭虽然威猛,不知他武艺深浅,轻易就挂了先锋印!臣有亲弟宋金玉,武艺精熟,乞主公着他二人在驾前比试,得胜者挂先锋印。”刘王准奏,唤过尉迟恭道:“你敢与宋金玉比试定夺先锋么?”尉迟说:“臣要奏过主公,才与他比试。”刘王问:“你怎么说?”尉迟恭说:“宋金玉打死了臣,也不偿命;臣打死宋金玉,也不偿命。请有圣旨,方敢交战。”刘王传旨:“二将争先锋,斗武艺,杀死各不偿命!”那尉迟恭把幞头按一按,袍甲拴一拴,擎鞭跨马,道:“二大人出马来!”宋金玉也不弱:
戴一顶平顶铁盔,穿一副绿罗战袍,擐一副连环锁子甲。系一条彩绒銮带,穿一双黄豹皮靴。擎一口偃月刀,跨一匹追风马。
拥奔阵前。两下里鞭抡刀举,马走人忙,似一对饿虎争羊,如两条毒龙竞宝。鞭抡刀架,半空中电闪星移;刀砍鞭拦,人顶上霜飞雪舞。演武场中生杀气,争锋阵内起征云。
战有十余合,宋金玉气力不加。敬德抖擞神武,喊震一声,把宋金玉带顶连盔打于马下。敬德连忙下马,俯伏在驾前。刘王道:“寡人有旨在前,打死不论,赦卿无罪。就是你挂先锋印。”尉迟恭叩头谢了恩。
宋金刚见没了兄弟,又恼又羞,恨入骨髓。心下自想:“龙马又不得,把一个亲弟来坏了。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他是先锋,我是总兵官,待领兵出外之时,务要报此亲弟之仇。”
且说刘王宣宋金刚当驾分付:“如今有了前部先锋将,就好起兵伐唐。”一面传令起驾,径回长朝宝殿。天色已晚,散了文武。
一轮火镜,须臾坠岫含山;二气浮沉,顷刻明消暗长。三边画角,凄凉声韵逐风来;四野寒烟,惨淡昏黄迷雾起。五鼓楼,钟声催歇往来人;六院内,香烬已停描绣女。七星明北斗乾天,八方掩绿窗朱户。九陌更阑人静悄,十分皓月满长空。
次日,刘王登殿,文武朝贺已毕,宣宋金刚近前:“寡人择明日起兵伐唐,封你为总兵官,整点十万人马,要号令严肃,赏罚公明,凡百事务,不可苟且。”宋金刚道:“不须圣虑。”领了旨意,辞驾出朝,下演武场整点人马不题。
刘王又宣颜君章、范君章、张寻相、张万年、王石龙、单公明、刘伯记、刘春八将近前,分付:“昨日宋金玉为争先锋,被尉迟恭打死。今宋金刚领兵在外,一定要挟私仇。敕你八人保着尉迟,若有疏虞,罪在不赦。”众将官叩头说:“宋金刚是总兵官,执掌兵权。自古说阃外将军令,臣等怎敢阻挡?”刘王说:“既如此,寡人封一口剑与你八人。若他在外挟仇之时,不依谏止,你众官把朕封的剑先斩后奏。”众将说:“既有圣旨,臣等敢保。”众将辞驾出朝,同总兵下演武场去。
本篇节选自《大唐秦王词话》第二十三回。题目系笔者所拟。
《大唐秦王词话》,八卷六十四回,明代万历年间诸圣邻编次。它以“词话”名书,系诸圣邻在民间说唱艺人所用底本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但其中的散文部分远远超过了韵文部分,说明它处于由讲史类说唱文学向白话长篇小说过渡的中间形态,主要供人阅读,已可视为一部长篇小说。
《大唐秦王词话》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始封秦王)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说父起兵,广揽英杰,逐步扫荡群雄,统一天下,最后登上帝位的过程,基本上反映了唐王朝建国的历史轨迹,具有一般历史演义小说的特征;同时,作品以大量篇幅讲说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故事,虚构成分颇重,又带有英雄传奇的色彩。而在形形色色的英雄中,尉迟恭(字敬德)则是最重要的人物。从第二十一回出场到第六十四回从征突厥,有关尉迟恭的故事占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他出身农户,在乱世中投军,先从刘武周,以勇猛著称;后归李世民,更是冲锋陷阵,战功赫赫;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斗争中又起了重要作用,不愧为一代名将,开国元勋。作品在史实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民间传说,运用夸张手法,把尉迟恭所向披靡的神威、嫉恶如仇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塑造了一个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可以说,在有关隋唐题材的诸种小说中,此书对尉迟恭的描写最为突出,为塑造这个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里所选的,就是表现尉迟恭的高强武艺和憨直性格的一个片断。
本篇选文之前,写尉迟恭到刘王(定阳王刘武周)部下投军后,收服了龙马;刘王手下总兵大将宋金刚欲占有龙马,龙马将宋金刚掀倒在地,飞驰而去;尉迟恭奉旨寻获龙马,又得六丁神传授武艺兵法,赠与盔甲兵器,顺路看望了妻子之后,回去拜见刘王。
选文开始,刘王见尉迟恭威风凛凛,勇猛异常,十分高兴,当即命他为前部先锋,并将龙马赏赐给他,准备起兵伐唐。由小卒一下子提拔为先锋,自然是不次升迁。然而,“好事多磨”,事情哪会如此顺当?
果然,总兵官宋金刚因龙马之事对尉迟恭心存嫌隙,借口尚不知尉迟恭武艺深浅,出面阻拦,要求让尉迟恭与其弟宋金玉比试,得胜者挂先锋印。对这一要求,刘王当然无法拒绝。于是,情节顿起波澜。
当刘王问尉迟恭是否敢与宋金玉比武夺先锋时,尉迟恭并不害怕退缩,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宋金玉打死了臣,也不偿命;臣打死宋金玉,也不偿命。请有圣旨,方敢交战。”这一条件,既表明尉迟恭充满战胜宋金玉的自信,也体现了他不畏权势敢作敢当的性格,又是他保护自己免受宋金刚报复的必要措施。这说明尉迟恭虽然直率粗豪,却并非一味莽撞的勇夫,而是粗中有细,颇有头脑。联系篇首写他向刘王禀报时,把六丁神赠与的盔甲兵器说成是翦灭山野草寇所得,可见他确实很有心计。而这一条件的提出,使双方的矛盾顿时尖锐起来。
在刘王接受了尉迟恭的条件之后,比武开始了。尽管“宋金玉也不弱”,但他哪里是尉迟恭的对手?经过十几个回合的交锋,宋金玉便“气力不加”,而尉迟恭则越发“抖擞神武”,随着一声大吼,一鞭将宋金玉打死。刘王因有言在先,宣布尉迟恭无罪,并正式任命他为先锋。这样,尉迟恭就在比武夺先锋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尽管尉迟恭通过比武夺得了先锋,但却进一步加深了他与宋金刚的矛盾。宋金刚见亲弟死于尉迟恭鞭下,真是“又恼又羞,恨入骨髓”,决意在出征时利用权势,报杀弟之仇。刘王有鉴于此,特地吩咐颜君章、范君章、张寻相等八员将领保护尉迟恭。这样,就为作品后面写宋金刚几次挟嫌报复,故意难为尉迟恭,甚至欲将其斩首,颜君章等人则一再谏阻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总的看来,本篇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仍写出了尉迟恭威猛无敌的英雄气概。作品韵散相间,语言生动而颇具夸张色彩。在情节构造上,写出身下层的英雄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好事多磨,虽遇君主爱才,却有权臣挡道,这既是英雄传奇类作品惯用的思路,又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事实;而通过比武决胜负,分高低,更是民间艺人和通俗文艺作家喜爱的情节处理方式。它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说岳全传》中的《枪挑小梁王》。不过,与《枪挑小梁王》相比,尉迟恭在比武之前就提出生死相拼的条件,虽有一定的道理,其必要性却不够充分:对手不过是想争先锋之位,并非大恶,尉迟恭除了以死相拼,有没有别的比试高低的方法?即使订下了生死相拼的条件,是不是就非将对手杀死不可?相形之下,岳飞枪挑小梁王的理由则要充足得多:小梁王倚仗权势,勾结奸臣,企图强夺状元,伺机篡权复辟,其目的已属罪恶;他明明技不如人,却一再收买岳飞,硬要岳飞诈败,其品格甚为低劣;岳飞既不愿出卖自己,又心存顾虑,在对方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提出立生死文书,完全合情合理;即使如此,他仍是先礼后兵,并向小梁王提出不要自找倒霉的警告,直到被逼得忍无可忍,这才将小梁王挑于马下。因此,读者的同情完全在岳飞一边。本篇比较简率的情节处理,说明通俗文艺的想象和虚构虽有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长处,但有时也显得比较稚拙。
(沈伯俊)
注 释
[1].刘王:即刘武周(?—622),隋末割据者之一,曾自称皇帝。作品中自称定阳王。
[2].朔州城:朔州州治所在地,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
[3].宋金刚(?—620):刘武周大将,善用兵,为刘武周所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