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椷
【作者小传】
清文人。字凝斋。山东福山人。乾隆元年(1736)举人,任湖北当阳、天门知县。作有小说集《秋灯丛话》等。
吴中才女
王 椷
金陵沈某,慕吴下 [1] 山水之秀,买舟往游。一日,至元墓 [2] 幽僻绝胜处,流连忘倦。而燥渴思饮,见道旁茅舍数椽,门庭雅洁,花木交映。有老妪倚门立,沈前揖求饮。妪询姓名居址,延入饷以果茗。觉竹屏帘幕间仿佛有丽人行走。沈问室中何人,妪曰:“一小娘子,为老身所乳养,性厌城嚣,故伴居此耳。”沈欲一见,老妪颔之。未几,环珮琤琤,香风习习,女郎盛服而出。沈瞻拜神驰,罔知所措。妪询知沈未授室,谓女曰:“老身阅人多矣,无如此郎,小娘子亦有意乎?”女含羞不语。妪曰:“好姻缘岂宜错过?”乃置酒成礼,指心誓日,期以永偕。沈遂移寓元墓小庵,每夕往女家就宿。后沈以应试归。荏苒将度岁,忽一人自姑苏来,投书于沈。拆视之,绫帕一方,绣诗其上曰:“细刺文绫 [3] 记别言,殷勤留寄白门轩 [4] 。残针点点传愁绪,线笔行行隔泪痕。除却赠人桃叶渡 [5] ,任凭贳酒杏花村 [6] 。他年崔护 [7] 如相忆,青冢 [8] 持来招怨魂。”沈览诗,悲疑交集,往苏州访故处,仅见荒坟二冢。询之,乃吴中十七岁才女死葬于此,傍一冢,乳娘也。
本篇采自王椷《秋灯丛话》。《秋灯丛话》十八卷,五百余篇,多短小精悍,颇具《聊斋》风格。其中不乏志怪名篇,被时人称为模仿唐宋说部的上品,倍受当时著名学者纪昀等人的称赞。
《聊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志怪题材表现作者乃至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本文作为聊斋类志怪小说《秋灯丛话》的代表作品,自然也具有这一特点。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没有自由,讲究的就是个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文则不然,金陵沈某在旅游元墓山时燥渴思饮,到路旁的茅舍求浆,觉室中有丽人行走,即欲一见,且直接提出要求,毫无礼教约束。而老妪一经请求,也当即应允,并无推托;未几,丽人自室中盛服而出,少有扭捏之态。这还不足为奇,奇的是老妪询知沈未授室,即主动请婚;丽人虽含羞不语,亦不反对;于是马上“置酒成礼,指心誓日,期以永偕”。虽略嫌草草,但显然彰显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礼教的婚恋自主之理念,具有反封建的理想色彩。后沈某返里应试,女千里寄书,绣诗于绫帕之上,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亦与“郎才女貌”的旧婚姻模式相异,显然意在颂扬“吴中才女”之才,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显然也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论及《聊斋》艺术成就时曾盛称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本文作为其后继者,虽就体裁而言是一篇典型的志怪小说,但在艺术方面,它显然打破了六朝志怪小说有闻必录、粗陈梗概的写法,而以《聊斋》为楷模,借鉴了唐传奇“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的艺术手法。写道旁茅舍,是“门庭雅洁,花木交映”;写女郎之盛服而出,是“环珮琤琤,香风习习”;至于老妪口吻毕肖的语言;女郎才情并茂的诗歌;更使全文所叙之故事、人物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使全文具有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的传奇风格。
(王恒展)
注 释
[1].吴下:泛指吴地。吴,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2].元墓:即玄墓,山名。为避康熙讳改。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南。又名邓尉山、袁墓山。相传东晋郁泰玄葬此,故名。
[3].文绫:华美的丝织品。
[4].白门轩:指沈某家。白门,本为南朝宋都城建康城西门,后遂称金陵(今南京)为白门。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代指房宅。
[5].桃叶渡:渡口名。在江苏南京秦淮河畔。相传因晋王献之曾在此送爱妾桃叶而得名。
[6].贳(shì):赊欠;杏花村:因唐杜牧《清明》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因以杏花村泛指卖酒之处。
[7].崔护:唐博陵人,字殷功。贞元十二年进士,终岭南节度使。有《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好事者因此演为崔护与门中少女的恋爱故事。
[8].青冢:汉王昭君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也泛指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