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作者小传】
(1602—1683) 清小说家。字映碧,又字心水,晚号天一居士。江苏兴化人。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大理寺丞。明亡后不仕。作有小说《梼杌闲评》《三垣笔记》等。
鬼 母 传
李 清
鬼母者,某贾人妻也。同贾人客某所,既妊暴殒,以长路迢远,暂瘗 [1] 隙地,未迎归。适肆有鬻 [2] 饼者,每闻鸡起,即见一妇人把钱俟 [3] ,轻步纤音,意态皇皇,盖无日不与星月侔 [4] 者。店人问故,妇人怆然曰:“吾夫去身单,又无乳,每饥儿啼,夜辄中心如剜。母子恩深,故不避行露,急持啖儿耳。”
店中初聆言,亦不甚疑,但昼投钱于笥,暮必获纸钱一,疑焉。或曰:“是鬼物无疑。夫纸爇 [5] 于火者,入水必浮,其体轻也;明旦盍 [6] 取所持钱,悉面投水瓮,伺其浮者物色之。”店人如言,独妇钱浮耳。怪而踪迹其后,飘飘飏飏,迅若飞鸟,忽近小冢数十步,奄然没。
店人毛发森竖,喘不续吁,亟走鸣之官。起柩视,衣骨烬矣,独见儿生。儿初见人时,犹手持饼啖,了无怖畏。及观者蝟集,语嘈嘈然,方惊啼。或左顾作投怀状,或右顾作攀衣势,盖犹认死母为生母,而呱呱若觅所依也。伤哉儿乎!人苦别生,儿苦别死!官怜之,急觅乳母饲,驰召其父。父到,抚儿哭曰:“似而母。”是夜儿梦中趯趯 [7] 咿喔不成寐,若有人呜呜抱持者。明旦视儿衣半濡,宛然未燥,诀痕也。父伤感不已,携儿归。
后儿长,贸易江湖间,言笑饮食,与人不异。唯性轻跳,能于平地跃起,若凌虚然。说者犹谓得幽气云。儿孝,或询幽产始末,则走号旷野,目尽肿。
本文采自张潮《虞初新志》,作者李清。
本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超越时空界限,以志怪形式,表达了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母爱。鬼母既妊暴殒,于阴间生子,本属子虚乌有,但在巫文化兴盛的时代,却又让人将信将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写鬼魅世界,而是将故事放到现实人生活的阳世,通过许多真实而动人的言行细节,突出了作品的母爱主题。妇人买饼,无日不是鸡鸣时分。店人问起原因,妇人怆然曰:“吾夫去身单,又无乳,每饥儿啼,夜辄中心如剜。母子恩深,故不避行露,急持啖儿耳。”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听到这样动人的语言,谁又能怀疑她的身份,把一位伟大的母亲与鬼这一可怖的形象联系到一起呢?店人由纸钱发现了她的真实身份以后,虽毛发森竖,急速报官,但起柩之后,对婴儿的描写,又从另一个方面打消了人们对鬼的恐惧,突出了鬼母的母爱之情。婴儿“或左顾作投怀状,或右顾作攀衣势”,可见鬼母显然仍在照顾着自己的孩子。而“盖犹认死母为生母,而呱呱若觅所依也”一句的猜测与“伤哉儿乎!人苦别生,儿苦别死”一句的感叹,更进一步突出了这种母爱。孩子被父亲带回家以后,夜间又作蹬踢之状不能入睡,像是有人抱着他在哭,可见鬼母对儿子的关心和怜爱,而“明旦视儿衣半濡,宛然未燥,诀痕也”的描述,就更突出了鬼母的依依惜别之情。从凌晨买饼以啖儿,到儿有父爱后依依离去,这种伟大的母爱贯穿始终,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动人之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聊斋志异》“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其实何止是《聊斋志异》,中国优秀的志怪小说无不如此,《鬼母传》正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善于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是本文的又一特点。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来十分简单,通过作者的巧妙安排,却具有了出人意外,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首先是善设悬念,制造包袱。某贾人妻既妊暴殒,暂瘗隙地,后事如何?作品没有写。接下来便写鬻饼者每闻鸡起,即见一妇人把钱等待买饼,且轻步纤音,意态皇皇。这就令人不禁要问:她是谁?为何每日鸡起即来买饼?也正是这一悬念,才使店家的询问合情合理。妇人怆然之答虽然暂时解释了这一疑问,但紧接着店人“昼投钱于笥,暮必获纸钱一”,又将店主人和读者带入五里雾中,又一悬疑。店主人根据别人的建议投钱于水瓮之中,并跟踪女子至墓地,这才知女子是鬼,从而解开了谜团。至此虽将妇人与既妊暴殒的贾人妻联系到一起,但究竟是不是她的鬼魂?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悬念。店人亟走报官,起柩视,悬念冰释,然小儿在棺材中的动作及归家后夜不成寐、衣衫半湿以及儿长大成人之后的“唯性轻跳”等细节描写,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悬念性质,给人以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分外吸引人。其次是善于营造、渲染神秘而紧张的气氛。如买饼妇人之神秘出没,铜钱之变成纸钱以及店主人踪迹妇人后知其真实身份时毛发森竖、喘不续吁的描写等等,都增加了本文的故事性与神秘感,使之格外引人入胜。
(王恒展)
注 释
[1].瘗(yì):埋,埋葬。
[2].鬻:卖。
[3].俟(sì):等待。
[4].侔(móu):齐,同。
[5].爇:焚烧,点燃。
[6].盍:何不。
[7].趯趯(tì):跳的样子。这里指蹬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