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作者小传】
(1634—1711) 清文学家。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任扬州推官,历礼部主事、户部郎中、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与朱彝尊并称“北王南朱”。作有小说集《池北偶谈》等。
剑 侠
王士禛
某中丞 [1] 巡抚上江 [2] ,一日,遣吏赍 [3] 金三千赴京师,途宿古庙中,扃鐍 [4] 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怪之。归告中丞,中丞怒,亟责偿。官吏告曰:“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愿以妻子为质。”中丞许之。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将归矣,忽于市中遇瞽 [5] 叟,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叟忽曰:“君失金多少?”曰:“三千。”叟曰:“我稍知踪迹,可觅车子乘我,君第随往,冀可得也。”如其言。初行一日,有人烟村落,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疃 [6] 。至三日,逾亭午 [7] 抵一大市镇,叟曰:“至矣。君但入,当自得消息。”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万瓦鳞次。忽一人来讯曰:“君非此间人,奚至此?”告以故,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乃与曲折行数街,抵大宅,如王公之居,历阶及堂,寂无人,戒令少待。顷之,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有伟男子科跣 [8] 坐其上,发长及骭 [9] ,童子数人执扇拂左右侍。拜跪讫,男子讯来意,具对,男子颐指 [10] 语童子曰:“可将来!”即有少年数辈扛金至,封识宛然,问曰:“宁欲得金乎?”吏叩头曰:“幸甚,不敢请也。”男子曰:“乍来此,且将息了却去。”即有人引至一院,扃门而去,日予三餐,皆极丰腆。是夜月明如画;启后户视之,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大惊,然无隙可逸去,徬徨达晓。前人忽来传呼,复至后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谓曰:“金不可得矣,然当予汝一纸书。”辄据案作书,掷之挥出。前人复导至市口,惝怳疑梦中,急觅路归。见中丞,历述前事,叱其妄,出书呈之。中丞启缄,忽色变而入,移时,传令归舍,并释妻子,豁 [11] 其赔偿。吏大喜过望。久之,乃知书中大略:斥中丞贪纵,谓勿责吏偿金,否则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若干寸,宁忘之乎?问之夫人良然,始知其剑侠也。日照 [12] 李洗马 [13] 应廌闻之望江 [14] 龙简讨 [15] 燮云。
本篇采自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武侠小说。作者虽出身于一个“四世三宫保,一门六尚书”的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官至刑部尚书,但仍能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的腐败,同情人民疾苦。因作者“性好笔记杂录”,在写作《池北偶谈》期间又结识了清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并为其评点《聊斋志异》,所以书中的笔记小说有十余篇与《聊斋志异》如出一辙,如《蒋虎臣》《啖石》《林四娘》等,本篇也是其中的一篇。这些故事很可能于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分别被二人记录于各自的著作中,也有的直接采自《聊斋志异》,如《小猎犬》篇末即有“事见蒲秀才松龄《聊斋志异》”的说明。
本文的故事情节与《聊斋志异》中的《王者》相仿。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侠客,两位侠客做的又都是惩恶扬善之事,就连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都像世外桃源般富庶与安宁。同时,这两篇作品的主旨大同小异,均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尤其是贪官污吏的不满和愤恨。
但相比之下,本篇有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即善于设置悬念。吏赍三千金赴京,在古庙中门钥宛然,扃% 甚固而失金所在,此一怪,悬念顿起。吏于失金处询访久之,一无所得;将归而忽于市中遇瞽叟,言知金踪迹,此二怪,又一悬念。瞽叟不仅识途,且能于深山中行几百里,指挥如意,直至市镇,此三怪,又一悬念。吏入市镇,忽一人来问讯,初见吏而知吏“非此间人”,此四怪,又一悬念。后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此五怪,又一悬念。吏抵剑侠居所如王公之居,至后堂,见伟男子科跣坐榻上,形貌诡异,无名无姓,此六怪,又一悬念。吏被引至一院,扃门而去,三餐皆丰,而粉壁上累累皆人耳鼻,此七怪,又一悬念。金不可得而予一纸书,掷之挥出,此八怪,又一悬念。吏归见中丞,中丞启缄变色,即令吏归舍,并释其妻子,豁其赔偿,此九怪,又一悬念。直至最后才揭开谜底,冰释悬念,“知其为剑侠也”。正是这层出不穷,环环紧扣的悬念,不但使作品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心,从而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其次,人物形象超凡脱俗,行踪怪异,相貌奇特,也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那“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而忽曰“君失金多少”的瞽叟;那科跣坐于后堂,“发长及%”的伟男子等等,都使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王恒展)
注 释
[1].中丞: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因此巡抚也称中丞。清代巡抚为省级地方长官。
[2].上江:今安徽。
[3].赍(jī):带东西送人。
[4].扃鐍(jué):封锁。
[5].瞽:瞎。
[6].疃:村,屯。
[7].亭午:正午。
[8].科跣:科头跣足。科头,结发而不戴冠。跣足,赤脚。
[9].骭:肋骨,也指小腿骨。
[10].颐指:以面颊表情示意指使人。颐,下颔。
[11].豁:免除。
[12].日照:山东属县,即今日照市。
[13].洗马:官名。为太子官属。
[14].望江:县名,今属安徽。
[15].简讨:明代翰林院史官名。本作“检讨”,因避崇祯帝讳改。属翰林院,掌修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