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室主人
【作者小传】
明末清初小说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有小说《后水浒传》等。
杨幺活捉贺太尉
青莲室主人
——《后水浒传》第三十五回(节选)
直闹到天明,贺太尉方敢出来。看见烧毁寨栅,余烟未息,便来看视粮草,俱成灰烬,不胜惊惊喜喜道:“喜得寨栅坚固,军士众多。[彼]昨已怯战,故不敢来趁火劫夺,只虚张声势,足见贼人伎俩有限矣。”有的将士说道:“莫不这火是贼人来放的?”有的说是天火烧的,又有的说是军士不小心的。贺太尉听了,想了半晌,说道:“军士不小心,只好烧得一处,如何各处俱烧?若是贼人敢来放火,便来劫寨。大约还是天火;若不是天火,怎烧得这般干净?”说罢,回入本寨。
早有管粮草的来禀道:“今救得余粮,只够三日食用。”贺太尉道:“城中有食不尽的粮草,只消着人去催解来。”即遣人去催解军粮,并报失火。去不多时,忙回来报道:“贼人领众齐集城下攻打,小人进去不得。”贺太尉听了,着惊道:“这起贼人又是那里来的?倒去攻城,截我归路!”遂十分忧虑。便有将士禀道:“贼人既去攻城,太尉只消分一支军马从贼背后杀去,使他前有坚城,后有官军,贼必惊溃。”贺太尉道:“我今临敌,尚虑兵少,怎么分遣得去?”说未完,早有探马的来报道:“杨幺贼寨,今日不见了。七寨只存三寨,在那里擂鼓,要来厮杀。”贺太尉听了大喜,道:“这是贼智,岂瞒得我?他今分开,希图城中无备,要去劫掠。虑我救援,故留三寨作疑兵计,使我不去救援,又恐我见他寨少,必去冲突,故此在那里虚张 [1] 。昔人背水列阵而成功,我今乏粮,亦是背水之意。只消拔寨齐出,力攻他三寨,必获全胜。然后救援城中,岂不成功?”即忙传令冲击。只见先前两员将士又来谏阻。贺太尉便大喝道:“黄口孺子 [2] ,岂晓得乘虚进击,有如破竹?再敢阻挠,定按军法!”二人只得退出。
贺太尉即上马,抚剑急驰,麾动三军,望杨幺阵上一齐杀来,果有山倒海泻之势。袁武、杨幺等即弃寨领众奔走。贺军便夺了三寨。贺太尉满心欢喜,见杨幺望九曲岭逃奔,拍马向后招呼军将来追。杨幺同骆敬德见追得将近,便抡枪大叫道:“我杨幺只活捉太尉报仇,并不轻杀军将!”贺太尉听了大怒,喝道:“众兵将与我擒得杨幺者,千金赏赐!”众兵将听了,各奋勇赶来。杨幺、骆敬德只乱杀一回,转身望岭中逃入。贺太尉大喜,只叫紧追,不可放走二贼。众兵将齐赶入岭去,贺太尉也忙策马同入。一连赶走了四五个转曲路径,却不见了杨幺二人。贺太尉又喝紧追,众兵将只得又追过了几个曲折路径。只见前无去路,再一看时,皆被乱木石叠断,众兵将便往后一齐退走。贺太尉见不向前追赶,便仗剑怒喝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怎敢见贼不追!”众兵将只得齐说道:“中了贼计,前面俱被木石叠断,并无去路。太尉及早退出。”太尉听了,方才大惊,急策马而走。走到原入处,前面兵将又发喊:“不好了,原处也被木石叠断!”贺太尉着了真急,忙叫众军搬拆。众军只得近前搬拆,忽抬头见上面横着一段大树,削去青皮,写着几个大字。众军士一时认识不出,有的猜说道:“常见有人写在墙上‘此路不通’,想必就是这几个字了。”有的争说道:“如今两头叠断,实是不通。只这几个字却有些不象。”贺太尉在马上见军士不动手搬拆,便急得十分怒骂道:“你这些该死的,怎还有工夫说闲话!”军士见他喝骂,到此也就没尊卑起来,便回嘴道:“太尉没主张,叫我们追来。如今走投没路,死在目前,道不得个临死也要说三句话儿。现写得有字,说‘此路不通’,我们走到那里去!”贺太尉听了,又喝道:“好胡说!才是进来的路,怎说有人写着‘此路不通’?”便又气又恼,放马近前一看,只见上写的是:
当时马陵道 [3] ,万弩射庞涓;
今日九曲岭,千刀割太尉。
看罢,早吓得一似分开八块顶阳骨,一个面皮蜡搽也似黄了下来。只得对兵将说道:“我一时中了贼计。如今也不要埋怨,作速寻个出路,莫待他们赶来!”众兵将道:“两头塞断,急切搬拆不开。不如爬上岭去,才得逃生!”遂要往岭上爬走。忽听得半岭上一似共工氏 [4] 触倒了不周山,腾天倒地价响将起来。众兵将一齐叫苦,端的怕人!怎见得?但见:
岭上英雄立满,峰前豪杰齐排。岭上英雄,喝叫军校,将叠成的千百堆狼牙巨石,往下推翻;峰前豪杰,指点子弟,用砍就的数万根丫叉大树,从上滚来。石碰石,乱纷纷,挡着的、擦着的,骨肉变成灰屑;木撞木,闹轰轰,挨着的、压着的,皮筋尽作泥丸。四面峰峦合抱,两头大石填平,更怕的是英雄齐发弩,堪骇的是豪杰尽张弓。众兵将进退无门,何异天罗地网;贺太尉往来没路,依稀铁壁铜墙。这才是走到尽头,分明似瓮中捉鳖。
这些计策,俱是袁武作用 [5] 。他是山东生长,初到南来,又不曾询问土民 [6] ,为甚晓得这些路径?原来何能是本地人,便画了一幅武昌的地形图,与袁武相别时,悄悄递出。袁武看熟。这日交战时,他见贺太尉的粮草俱屯积在甸山下左侧,遂遣邰元四人去放火烧绝粮草,又吩咐他到九曲岭,伐木叠石。今见杨幺等引着贺省追入岭来,即一面断了归路,又一面在岭上同二百名军校齐发箭矢,射退外面贺军。杨幺等俱上岭来,今见贺军上爬,即使军校将半山草深内堆叠的这些木石,一齐往下乱推。贺军一时没处躲避,爬到半山的尽被打伤,未曾爬的又被箭弩射来,一时乱窜,自相践踏。哭的,叫的,甚是伤惨。杨幺见了,忙使人向下叫道:“杨幺与众兄弟只要活擒贺太尉报仇,与众兵将并无干涉。及早缚他送上岭来,便放你们一条生路!”众兵将一时听了,忙向上叫道:“切莫动手,容我们缚送上来!”即赶到贺太尉马前,将他一个倒栽葱,拖下马来,捆绑了,推解上岭来。杨幺见了大喜。众兄弟便要将贺太尉砍杀,杨幺急忙止住。众兄弟道:“哥哥见仇不杀,什么缘故?”杨幺道:“我为父母报仇,如今已获仇人。马霳为我陷害,得他手戮仇人,使他心快,我亦心快。”众兄弟听了,不胜欢喜。袁武道:“速去与王摩合攻!”杨幺遂使军校放出贺军将。军将齐齐向岭头拜谢,各散逃出。
本篇节选自明末清初英雄传奇小说《后水浒传》第三十五回,篇名系笔者所拟。
《后水浒传》,四十五回,署“青莲室主人辑”。“青莲室主人”真名及生平不详。是书取材于南宋初年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内容直承《水浒传》,而又有新的创造。书叙梁山泊众好汉烟消云散后,“受职被屈及辞去忧闷而死”的三十七人又托生人世。宋江、卢俊义转世为孪生兄弟,四岁半时因金兵入寇而失散,被收养者分别取名为杨幺、王摩。二人成年后,武艺超群,嫉恶如仇,各自聚众起义,劫富济贫,后齐集洞庭湖聚义,被推举为正副首领。朝廷屡次派兵围剿,均被打败,又命大将岳飞为帅。由于黄佐等人背叛,杨幺战败,率众兄弟遁入轩辕井,化为黑气,不复出现。作品热情肯定了杨幺起义军敢于与封建王朝分庭抗礼,不受招安的英雄气概,表现了比《水浒传》更为强烈的斗争精神。杨幺本人敢作敢为,也与一味愚忠,一心想归顺朝廷的宋江大不相同,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然而,由于缺乏通俗文艺的良好基础,作者的创作才能也不高,作品的情节组织和表现形式颇多因袭,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未能充分着力,因而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都缺乏深度;对某些人物的描写,模仿痕迹较重;受整个艺术构思的限制,作品急于把三十七个英雄拉到一起,致使结构松散,叙事匆促;作品的语言虽较通顺,却远未达到生动传神的程度。因此,本书的艺术成就无法望《水浒传》之项背。
小说第三十五回,写杨幺在洞庭湖建立起根据地后,为了替被朝廷太尉贺省害死的父母报仇,营救被囚禁在武昌监狱的结拜兄弟马霳,亲自率领人马,去打武昌。贺太尉率领三万精兵出城,驻扎甸山,与义军相持。义军军师袁武派人焚毁官军粮草后,一面分兵攻城,一面命人在寨中擂鼓呐喊。惯于作威作福却根本不懂兵法的贺太尉以为义军营寨空虚,如先攻破之,然后回兵救援城中,定可获得全胜。本段选文一开头,便写贺太尉指挥三军,一齐向杨幺寨中杀来。杨幺、袁武早已定下妙计,当即弃了营寨,望九曲岭奔逃。贺太尉见如此容易便夺了义军营寨,满心欢喜,命令将士赶快追击。杨幺为了激怒贺太尉,故意大叫道:“我杨幺只活捉太尉报仇,并不轻杀军将!”贺太尉果然中了激将法,气急败坏地叫道:“众兵将与我擒得杨幺者,千金赏赐!”官军贪图重赏,竭力追赶。杨幺时而停下抵挡一阵,时而又拨马快逃,逗得官军忘乎所以,只顾稀里糊涂地跟着追。等到官军发觉不见了杨幺时,已经是前无去路了。官军慌忙后退,却见来路也已被木石隔断。得意洋洋的贺太尉这才明白中了诱敌之计,顿时吓得六神无主。为了赶快逃命,他不得不听从手下的主意,让众人往岭上爬去。可是,杨幺义军早就在山上准备了大批巨石和树木,这时纷纷滚将下来,又有二百名弓箭手一齐放箭,打得官军非死即伤,哭爹叫娘,乱作一团。杨幺见官军已经丧失抵抗能力,忙命人向下叫道:“杨幺与众兄弟只要活擒贺太尉报仇,与众兵将并无干涉。及早缚他送上岭来,便放你们一条生路!”这既表现了杨幺不以滥杀取胜的真豪杰的胸襟气度,也是一种高明的攻心战术。果然,活命心切的官军马上反戈相向,七手八脚地把贺太尉拖下马来,绑好送到义军手中。这样,杨幺活捉贺太尉的计划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段故事情节不算奇特,艺术上并不是很精彩,但若与《水浒传》相比,则有几点独到之处,值得注意。
其一,作品以赞许的笔调表现了杨幺义军的主动进攻精神。书中的杨幺,公开打起“为亲报仇”的旗号,公开宣布活捉贺太尉的目标,敢于在兵力还不雄厚的条件下,主动向兵多粮足、城郭坚固的荆湖重镇武昌进军,在两军厮杀中也控制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表现出蔑视官军、勇于造反的英雄气概。这种主动进攻精神,主要来自杨幺欲建王霸之业,救民于倒悬,为天下消尽不平的宏图大志。
其二,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官军中士卒对长官的反抗和背叛。当官军被困在九曲岭中,进退无路的时候,贺太尉心急如焚,命令众军尽快搬拆拦路的木石;士卒们却磨磨蹭蹭,竟然围着那棵写有“千刀割太尉”等诗句的大树说起闲话来。贺太尉气得大声斥骂,士卒们也不管什么上下尊卑,公然和他顶嘴,使他无可奈何。在遭到灭顶之灾的紧要关头,不但没有兵将舍命保护贺太尉突围,反倒是士卒们把贺太尉捆绑起来献给了义军。这些颇有诙谐意味的情节,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像这样富有反叛色彩的情节,在《水浒传》中是找不到的。
其三,作品写贺太尉被活捉以后,义军头领们马上就要将他处死,杨幺却“急忙止住”;但他绝不是要保护贺太尉,而是要让性如烈火、被贺太尉关进监狱的马霳来手戮仇人。这个主意自然使得“众兄弟听了,不胜欢喜”。对比《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活捉高俅之后,“宋江见了,慌忙下堂扶住……扶上堂来,请在正面而坐。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并请求高俅“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等描写,这就更显出杨幺堪称顶天立地的英雄。
(沈伯俊)
注 释
[1].虚张:即“虚张声势”。
[2].黄口孺子:此指年轻无知的人。黄口,雏鸟,比喻幼儿。
[3].马陵道: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公元前341年,齐国大将田忌用军师孙膑之计,在此设下埋伏,大破魏军,迫使魏国大将庞涓自刎而死。
[4].共工氏:古代神话人物,炎帝后裔。与颛顼(黄帝后裔)争为帝,怒而撞断天柱不周山,以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5].作用:施计。
[6].土民:本地居民。